揭秘英国纯艺:不止是画画那么简单

puppy

你是不是也以为去英国读纯艺,就是天天待在画室里画素描、搞油画?那可就想简单啦!英国的纯艺教育其实超乎想象,它更看重你的独立思考和概念发展,而不是绘画技巧有多牛。在这里,你不仅要做艺术家,还得是个研究员,大量的阅读、写作是日常,更要学会在crit上能言善辩地“捍卫”自己的作品。从装置、影像到行为艺术,创作形式完全不设限。想知道真实的英国纯艺课堂是什么样?毕业后除了当艺术家还能做什么?这篇文章会给你所有答案,带你看看画画之外的那个充满挑战又极具魅力的广阔世界。

给纯艺新生的小小剧透
思维 > 技巧:你的想法远比你画得多像重要。英国老师想看的是你独特的观点和探索过程,而不是复制照片。
阅读 & 写作是标配:每周几十页的理论阅读和动辄几千字的论文是家常便饭,准备好你的“笔杆子”和脑细胞。
Critique (简称Crit) 是核心:你需要像律师一样为自己的作品“辩护”,清晰地阐述你的创作理念,并接受同学和导师的轮番“拷问”。
创作媒介不设限:油画、装置、影像、行为……任何能表达你想法的形式,都可以是你的“画笔”,别把自己框住。

嘿,各位lxs.net的朋友们!我是你们的小编,今天想聊个有点“颠覆三观”的话题——在英国读纯艺。

还记得我刚到伦敦那会儿,第一天去UAL的工作室报到,心里那个激动啊。我特地把我画得最逼真的一张素描人像放在了作品集的首页,那光影、那细节,我敢说在国内艺考里绝对是高分卷。我幻想着导师看到后会惊叹“Wow, what a skill!”,然后我就能安心地在画室里精进我的绘画技术了。

结果呢?我的导师,一个顶着乱糟糟金发、名叫David的艺术家,翻开我的作品集,在那张素描上停留了不到三秒,然后指着我 sketchbook 里一张随手画的、关于地铁上人们表情的潦草草图,问了我整整十分钟:“Why this? What are you trying to say about urban alienation? Have you read Marc Augé's theory on 'non-places'?”

我当时就懵了。城市疏离?非空间?那是什么?我只是觉得好玩随手一画而已啊!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漂洋过海来读的纯艺,根本就不是我想象中那个“画画”的地方。这里是一个思想的角斗场,而你的画笔,只是你众多武器中的一种而已。

颠覆认知:你的“想法”比你的“手法”更值钱

国内的艺术教育,很多时候像是在练武术,我们追求的是“基本功”——素描要准、色彩要美。但在英国,尤其是在顶尖的艺术学院,比如皇家艺术学院(RCA)、斯莱德美术学院(The Slade)、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他们更像是在教你“心法”。

他们默认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他们更关心的是:你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家,想对这个世界说什么?你的艺术实践(Artistic Practice)背后的研究(Research)是什么?这个“研究”不是让你去搞科学实验,而是让你去阅读、去思考、去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念体系。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有个同学,她的毕业作品是一个空房间,里面只放了一台老式风扇,对着一小堆不断被吹散又聚拢的尘埃。如果只看“技术”,这几乎是零。但在她的毕业论文和答辩里,她从物理学的熵增定律,聊到佛教的“成住坏空”,再联系到她祖母的记忆和时间的流逝。整个作品的深度一下子就出来了。她的导师给的评价是:“A powerful conceptual work with poetic minimalism.”(一个充满诗意极简主义的强大观念作品)。

这就是英国纯艺的核心。根据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UCAS)的数据,每年申请纯艺专业的学生,作品集里展现出强烈个人观点和实验精神的,录取率远高于那些只有技术展示的学生。他们要找的,是未来的思考者,而不仅仅是画匠。

艺术家=研究员?揭秘纯艺学生的真实日常

所以,如果你以为英国纯艺生的日常就是穿着沾满颜料的衣服,在洒满阳光的画室里优雅地创作,那画面可能需要调整一下。真实的日常更像是“艺术家+图书管理员+论文写手+演讲者”的结合体。

场景一:在图书馆“啃”理论

每周的reading list可能会让你怀疑人生。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德勒兹的《千高原》……这些哲学、社会学、符号学的著作都是家常便饭。你不仅要读,还要能在课堂讨论(seminar)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开始真的头大,但慢慢地,你会发现这些理论就像一把把钥匙,帮你打开了理解艺术和世界的新大门,也为你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场景二:在工作室“做实验”

工作室(Studio)确实是核心阵地,但这里更像一个实验室。你会看到有人在焊接金属,有人在用投影仪做影像装置,有人在用3D打印机建模,还有人在排练一段行为艺术。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材料和媒介做实验,试图找到最适合自己观念的表达方式。很少有人会安安静静地画一整个学期的油画,除非“持续绘画”本身就是他/她想要探讨的观念。

场景三:在Crit上“舌战群儒”

Critique,简称Crit,是英国艺术教育的精髓,也是很多留学生的“噩梦”。这是一种小组评判会,你把近期创作的作品展示出来,然后你的导师和所有同学会轮流对你的作品进行提问和评论。问题会非常直接,甚至尖锐:“你为什么用这个颜色?”“这个材料的意义是什么?”“你觉得你的作品和杜尚的现有作品有什么关系?”

你不能只是说“我觉得好看”,你必须像一个律师一样,引经据典,有条理地阐述你的创作意图、理论依据、过程中的思考和挑战。一场Crit下来,常常是口干舌燥,身心俱疲。但这绝对是成长最快的方式,它逼着你把脑子里模糊的想法清晰化、语言化,也让你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创作。

创作形式的“无限游戏”:从影像到行为,没有边界

既然观念先行,那么表达观念的形式自然就不拘一格。在英国的纯艺系,你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

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这是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学生们会利用整个空间去创作,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甚至嗅觉。比如,有学生用上百个回收的塑料瓶和LED灯,在黑暗的房间里创造了一个模拟深海发光生物的沉浸式空间,探讨消费主义和海洋污染问题。

影像艺术(Video Art):随着技术发展,影像创作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不仅仅是拍个小电影,更多的是用非叙事性的、实验性的镜头语言来表达情绪或观念。很多学生的作品都是在画廊里用投影仪循环播放的短片。

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这是一个在国内常被误解的艺术形式。在英国,它被看作是一种严肃的创作媒介,艺术家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材料,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表演。我见过同学在画廊里连续8小时缓慢地用白线编织一张网,探讨劳动、时间和女性主义议题。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念。

看看近几年的特纳奖(Turner Prize),这个英国当代艺术的最高奖项,就能窥见趋势。2023年的获奖者Jesse Darling,他的作品主要是雕塑和装置;2022年的获奖者Veronica Ryan,同样是以雕塑闻名。绘画虽然依然是重要的艺术形式,但早已不是唯一的霸主。跨媒介(Interdisciplinary)创作才是主流。

毕业了,除了当“穷艺术家”,我还能干嘛?

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纯艺听起来“不食人间烟火”,毕业后是不是只能挤破头去当一名收入不稳定的职业艺术家?

当然不是!纯艺教育给你最重要的,不是一门手艺,而是一套可迁移的“思维模式”: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造性表达和强大的沟通能力。这些能力在任何行业都是稀缺品。

根据英国创意产业联合会(Creative Industries Federation)的数据,英国的创意产业每年为经济贡献超过1000亿英镑,提供了数百万个就业岗位。纯艺毕业生是这个庞大生态系统的重要人才库。

艺术圈内的多元角色:

  • 策展人(Curator):在美术馆、画廊工作,策划展览,需要深厚的艺术史知识和研究能力。
  • 艺术评论家/作家(Art Critic/Writer):为艺术杂志、网站撰稿,你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将大放异彩。
  • 画廊经理(Gallery Manager):负责画廊的运营、销售和艺术家推广,需要商业头脑和社交能力。
  • 艺术教育者(Art Educator):在大学、中小学或艺术机构任教,将你的知识传递下去。

跨界到其他创意领域:

  • 广告与品牌:很多顶尖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Creative Director)都有纯艺背景。他们能提供最大胆、最出人意料的创意点子。
  • 电影与电视:担任美术指导(Art Director)或布景设计师,将你在空间、材料和视觉叙事上的训练应用其中。
  • 时尚行业:从橱窗设计到品牌视觉策略,时尚界对有独特审美和观念的艺术家求贤若渴。
  • 用户体验设计(UX/UI):你可能会觉得意外,但艺术生做的UX/UI往往更具同理心和创造力。因为艺术训练的核心就是理解“人”如何感知和互动。

我的一个学姐,毕业后并没有继续做装置艺术,而是进入了一家顶级的体验设计公司,现在专门为博物馆和品牌设计互动展览。她说:“我在学校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如何把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一个能让观众感同身受的实体体验。这个技能,在哪里都用得上。”

所以,别再以为纯艺是一条狭窄的小路了。它其实是一个广阔的平台,为你未来的任何一种创意人生打下最坚实的地基。

准备来英国读纯艺的你,或者还在犹豫的你,忘掉那些关于“画得像不像”的焦虑吧。

从现在开始,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你被这张照片吸引?为什么你想用这种颜色?你作品背后想表达的观点,真的只有这一种呈现方式吗?

带上你的好奇心和一颗准备好被挑战的大脑,而不是仅仅一堆完美的画作。因为在英国的艺术课堂里,他们想看到的,不是一个技法纯熟的画手,而是一个独一无二、敢于思考、敢于表达的你。

相信我,这趟旅程会比你想象中辛苦得多,但也绝对会精彩得多。它锻炼的不仅仅是你的手,更是你的脑,你的心,和你观看整个世界的方式。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918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