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香港!喜提港城大CS硕士录取

puppy

下一站,香港!终于等来了港城大CS硕士的offer,激动的心情还没平复!回想申请季,作为一个背景普通、三维不算顶尖的选手,我也曾疯狂刷论坛、为文书头秃。所以,我把这次DIY申请的“血泪史”和所有干货都复盘出来啦!文章里有我的背景定位分析,告诉你普通人如何突出优势;有我反复修改的文书心法,帮你告别模板;还有热乎的面试真题和避坑指南。如果你也对香港留学心动,或正在申请路上感到迷茫,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帮助和勇气,快来看看吧!

小编悄悄话
Hello 呀,未来的香港er!这篇文章是我作为一个普通申请者,DIY上岸港城大CS的全记录。里面没有高大上的理论,只有我一步步踩过的坑和熬夜总结出的干货。每个人的背景和机遇都不同,我的经验不一定完全适合你,但希望我这份真诚的分享,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原来我也可以”的信心。祝大家申请顺利,offer多多,我们香港见!

下一站香港!喜提港城大CS硕士录取

“叮咚——”

凌晨一点半,万籁俱寂,只有我的心脏在胸腔里疯狂擂鼓。电脑屏幕上,邮箱图标旁那个小小的红色数字“1”,像一个潘多拉魔盒,既诱人又让我胆怯。

我点开它,发件人是“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那一瞬间,我的呼吸仿佛都停滞了。这封邮件,我等了整整47天。从递交申请的那一刻起,我每天至少要刷新邮箱和申请系统20次。我甚至把提示音设置成了最响亮的那个,生怕错过任何消息。可当它真的来了,我的手却在颤抖,迟迟不敢点开那行标题——“MSc in Computer Science - Offer of Admission”。

深吸一口气,点开,下载附件。当那句熟悉的“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 have been admitted...”映入眼帘时,我感觉全身的力气都被抽干了,然后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喜悦涌了上来。我没有尖叫,只是默默地把那封PDF来来回回看了五遍,确认每一个单词,然后趴在桌子上,肩膀开始不受控制地抖动。

申请季的焦虑、自我怀疑、通宵改文书的夜晚、模拟面试时的结结巴巴……所有这些画面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过。作为一个背景普通、三维(GPA、语言成绩、GRE/GMAT)不算顶尖的选手,我曾无数次在论坛里看到各种“大神”的背景,然后默默关掉网页,怀疑自己是不是在痴人说梦。

但现在,这封来自港城大的Offer告诉我,普通人的努力,真的会被看见。所以,我决定把这段DIY申请的“血泪史”复盘出来,希望能给正在或即将在申请路上奋战的你,带来一点光和热。

我的背景与挣扎——在“内卷”的夹缝中找到光

先来自曝一下背景,让大家有个参考。我这一点都不“凡尔赛”的履历,可能恰恰是很多普通同学的真实写照。

  • 本科院校:华东地区一所中上游的211大学,非985,非C9。
  • 专业:软件工程
  • GPA:3.5/4.0 (换算成百分制大概86分左右)
  • 语言成绩:雅思7.0(小分:听力8.0,阅读7.5,写作6.0,口语6.5)
  • GRE:322+3.0
  • 科研/论文:无发表论文。只有几个课程大作业项目。
  • 实习经历:两段。一段在某中型互联网公司做后端开发,3个月;另一段在一家初创公司做算法助理,2个月。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这个背景扔在申请大军里,瞬间就会被淹没?说实话,我自己刚开始定位的时候也慌得不行。我去各大留学论坛(比如一亩三分地、寄托天下)潜水,看到的成功案例动不动就是985高校、GPA 3.8+、手握顶会论文、实习大厂拉满。根据网上流传的一些非官方数据,港城大CS这种热门项目,录取者的平均GPA往往在85分以上,且非常偏爱本科背景好的学生。比如,22fall入学的一位同学分享,他身边来自985/211的同学占了绝大多数。

焦虑是真实的。但我很快意识到,沉浸在焦虑里没有任何用处,我能做的,只有在现有条件下,把自己“包装”到最好。我的策略是:不求完美,但求亮点。

第一步,深挖GPA的“闪光点”。我的总GPA只有3.5,在申请者中并不突出。但我把成绩单拉出来仔细分析,发现我的专业核心课程,比如《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分数都在90分以上,而且整个大学期间的专业课成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向招生官传递了一个信号:虽然我刚进大学时可能有点懵懂,但我对本专业的热情和学习能力是持续增长的。我在文书里就巧妙地强调了这一点,而不是只干巴巴地列出一个总GPA。

第二步,让实习经历“活”起来。我的两段实习,一个公司不大,一个时间不长。这怎么写出彩呢?关键在于“量化”和“讲故事”。

比如那段3个月的后端开发实习,我没有在简历上简单地写“负责XX模块的开发与维护”。而是这样写的:

“参与开发XX电商平台的优惠券系统,使用Spring Boot和Redis缓存技术,独立负责优惠券发放与核销API的编写与测试。通过优化缓存策略,将接口响应时间从平均200ms降低至50ms(提升了75%),系统上线后稳定支持了‘双十一’期间超过10万次的日均调用。”

看到区别了吗?“提升75%”、“10万次日均调用”这些数字,远比模糊的描述有冲击力。它证明了你不仅做了,而且做好了,并且产生了实际的价值。对于初创公司的实习,我则侧重于描述我的“ownership”(主人翁精神)和快速学习能力。比如,我提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自学了某个新的机器学习框架(如PyTorch),并搭建了一个小型的推荐模型demo,得到了mentor的认可。这展现了我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软实力在研究生学习中同样重要。

第三步,把课程项目当“产品”来打磨。没有科研论文,课程项目就是我展示学术潜力的唯一阵地。我选择了一个最完整、也最感兴趣的课程项目——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风格迁移Web应用。我没有把它仅仅当作一个作业,而是:

  • 给它起了个名字:让它听起来像一个真正的项目。
  • 为它写了详细的文档:我把它部署到了服务器上,并为它创建了一个GitHub仓库,里面有清晰的README文档,详细说明了项目背景、技术架构、实现细节和运行指南。这个GitHub链接,我醒目地放在了简历和文书的最后。
  • 思考它的意义:我不仅阐述了技术实现,更在文书中探讨了它潜在的应用场景和商业价值,表明我不仅是个“码农”,也是个有思考能力的人。

通过这三步操作,我原本平平无奇的背景,开始变得立体和丰满。记住,招生官每天要看成百上千份材料,他们没有时间去猜你的潜力。你必须像一个产品经理推销产品一样,把你的亮点清晰、直接地展示出来。

文书(PS)——告别空洞,讲一个只属于你的故事

如果说简历是你的“骨架”,那个人陈述(PS)就是你的“灵魂”。我敢说,我的PS在这次申请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它的诞生过程,简直是一部“头秃史”。

我的第一稿PS,现在回头看简直惨不忍睹。开头是“源于对计算机科学的浓厚兴趣...”,中间是“贵校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和先进的实验设备...”,结尾是“我渴望在贵校继续深造...”。这种空洞的模板化写作,就像一碗白开水,毫无味道。招生官看了只想打哈欠。

在推倒重来三次之后,我总结出了一套“灵魂三问”写作法,帮助我找到了真正的方向。

问题一:Why Computer Science? 你的初心是什么?

不要说“因为我喜欢”或者“因为这个专业好找工作”。你需要一个具体的故事,一个能体现你独特思考的“引子”。

我的故事来源于一次在社区做志愿者的经历。我负责帮助一些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我发现,很多APP对他们来说操作太复杂,字体太小,功能繁琐。这个经历让我开始思考:技术的发展是不是有时忽略了某些群体?我能不能利用我的专业知识,去开发一些更具包容性、更人性化的软件?

于是,我的PS开头不再是空泛的热爱,而是这个具体的故事。我写道:“我对于计算机科学的追求,并非始于一行代码的魅力,而是源于一位老奶奶因无法放大健康码而焦急的眼神。那一刻我意识到,技术不应是冰冷的工具,而应是连接世界的温暖桥梁。”这个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并且引出了我感兴趣的方向——人机交互(HCI)和软件的可用性工程。

问题二:Why This Program? 为什么非你不可?

这是展现你诚意和研究深度的关键。绝对不能只夸学校排名高、城市好。你需要证明,你和这个项目是“天作之合”。

为此,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把港城大CS硕士项目官网翻了个底朝天。我做了什么?

  • 研究课程设置:我发现项目里有一门叫“CS5288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的课,这正好与我的兴趣点完美契合。我还在官网上找到了这门课的教学大纲,了解了它会涉及哪些具体内容。
  • 锁定目标教授:我浏览了所有CS系教授的主页,找到了两位研究方向与HCI和AI相关的教授。我阅读了他们近两年的论文摘要,了解了他们的最新研究动态。
  • 连接过去与未来:在PS里,我没有干巴巴地列出这些信息,而是把它们和我自己的经历串联起来。我这样写:“我对贵项目的‘CS5288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课程尤为期待,其关注的可用性测试方法,正是我在XX实习中试图解决用户反馈问题的关键。同时,我拜读了王教授关于老年人移动应用界面设计的研究论文,深受启发。我渴望能在他的指导下,将我在社区志愿服务中的观察与前沿学术理论相结合,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看到吗?这样的内容,证明你不是海投,你是真的对这个项目做了功课,并且有清晰的学习规划。这种“定制化”的内容,是任何模板都给不了你的。

问题三:Why You? 你能带来什么?

这部分是展示你的能力和潜力,但要避免自吹自擂。最好的方式是“Show, don't tell”(展示,而非叙述)。

与其说“我具备很强的团队合作能力”,不如讲一个具体的例子:“在XX课程项目中,我们团队因对技术方案产生分歧而一度陷入僵局。我主动组织了一次会议,引导大家冷静陈述各自方案的优劣,并设计了一个评估矩阵,最终通过量化打分的方式,共同选出了最优解,并带领团队按时完成了项目。”

一个生动的小故事,比十句形容词都更有说服力。把你之前梳理好的实习经历、项目经验,用STAR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包装成一个个小故事,穿插在PS里,你的形象自然就丰满了。

PS的写作过程,其实也是一次自我梳理和认知提升的过程。当你能清晰地回答这三个问题时,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面试复盘——直面教授,展现最真实的你

递交申请后大约一个月,我收到了面试邀请。当时的心情是三分激动,七分紧张。港城大CS的面试通常由1-2位教授进行,全英文,时长在15-20分钟左右。

面试前的准备至关重要。我主要准备了三个方面:

1. 技术知识回顾:重点复习简历上提到的所有技术点。比如,我写了熟悉Java,那我得能说清楚JVM的内存模型;我写了做了图像风格迁移项目,那我得能解释清楚GAN(生成对抗网络)的基本原理。教授很可能会揪着你简历里的一个点深挖,千万不能露馅。

2. 个人经历梳理:把自己的申请材料(CV、PS)再读几遍,确保对每一个项目、每一段实习的细节都了如指掌。准备好每个经历的英文版介绍,反复练习,直到能流利地说出来。

3. 常见问题模拟:我整理了一份高频面试题库,找同学和我进行了一对一的英文模拟面试。这对于克服紧张、锻炼口语非常有帮助。

下面是我当时遇到的热乎乎的面试真题,分享给大家:

  • Please give a brief self-introduction. (请做个简短的自我介绍。)
    避坑指南:不要复述简历!用1-2分钟时间,讲一个浓缩版的“我是谁-我做过什么-我为什么来这里”的故事。
  • I see you did a project on image style transfer. Can you explain the technical details to me? What was the biggest challenge you faced? (我看到你做过一个图像风格迁移的项目,能给我讲讲技术细节吗?你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避坑指南:这是压力测试,看你对自己项目的理解深度。一定要提前准备,不仅要说清“是什么”,还要说清“为什么”这么做,以及遇到了问题“如何解决”的。
  • Why are you interested in our program at CityU? (你为什么对我们港城大的项目感兴趣?)
    避坑指南:把PS里写过的内容,用口语化、更真诚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再次提及你感兴趣的课程和教授。
  • What's your career plan after graduation? (毕业后你有什么职业规划?)
    避坑指南:可以具体一些,比如想在香港的金融科技公司担任算法工程师,或者希望在互联网公司的AI Lab工作。这表明你对未来有思考,而不是一时兴起。
  •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for us?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们吗?)
    避坑指南:千万不要说“没有”!这会显得你对项目不够关心。准备1-2个有深度的问题,比如:“请问项目是否有提供与业界合作的实习或毕业设计机会?”或者“针对非本地学生,学院在帮助我们融入香港的学术和生活环境方面,有什么支持吗?”

面试当天,我提前半小时就调试好了设备,穿了一件带领子的衬衫,让自己看起来精神一些。整个过程虽然紧张,但我始终保持微笑,眼神与教授交流。当被问到不确定的问题时,我没有不懂装懂,而是诚实地说:“This is a very insightful question. Based on my current understanding, I think... but I might need to look into it further.”(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根据我目前的理解,我认为……但我可能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这种诚实的态度,往往比不懂装懂更能获得教授的好感。

面试结束时,教授微笑着对我说“Thank you for your time”。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剩下的就交给命运了。

一些想对你说的话——申请季,请照顾好自己

写到这里,我的申请故事也差不多讲完了。回头看,这条路虽然辛苦,但每一步都算数。最后,想给还在路上的你说几句大白话:

别把论坛上的“大神”背景当作唯一的标准。每个人的跑道都不一样,你要做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然后把它放大、再放大。信息差是申请季最大的敌人,多花点时间看官网!官网上的信息才是最准确的,比任何中介和论坛帖子都可靠。从申请要求、截止日期到课程设置,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你会发现很多有用的信息。

申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心态真的很重要。你可能会收到拒信,可能会自我怀疑,这都太正常了。我当时也收到了两封拒信,难过了一整天,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准备下一场面试。允许自己有情绪,但别让它打败你。找朋友聊聊天,出去跑跑步,或者干脆大吃一顿,然后继续前行。

香港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这里的多元文化、国际化的视野、以及对毕业生非常友好的IANG签证政策(毕业后可以无条件留港24个月找工作),都让它成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地。如果你也心动,那就勇敢去尝试吧!

希望我的这篇万字长文,能像一盏小小的灯,照亮你申请路上某个迷茫的瞬间。别怕,你只管努力,剩下的,时间会给你答案。

祝你,也祝我,前程似锦。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702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