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前TIPS:给想要出发的你 |
|---|
|
天气第一位:瑞士山区天气说变就变,出发前一定要用 MeteoSwiss App 查好山顶的天气。山下大太阳,山上可能就大雾弥漫,啥也看不见。 装备要靠谱:答应我,别穿帆布鞋去徒步。一双舒服的徒步鞋是你的救星。另外,冲锋衣(防风防雨)、速干衣、太阳镜和防晒霜是标配,山上紫外线超强。 省钱大法好:SBB Mobile App 是你在瑞士的腿。办一张半价卡(Half Fare Card)绝对物超所值,一年185瑞郎,但几乎所有公共交通都半价。提前买票还能刷到 Supersaver Tickets(特价票)。 吃喝自己带:山顶餐厅风景虽好,但价格也“美丽”。自己背个三明治、带瓶水,不仅省钱,还能随时随地享受“山景野餐”,体验感满分。 |
在瑞士,我被阿尔卑斯山治愈了
嘿,lxs.net的朋友们,好久不见!
还记得上学期期末前的那段日子吗?我记得。那是一个周二的凌晨三点,我坐在洛桑联邦理工(EPFL)图书馆B层的角落里,对着屏幕上闪烁的光标发呆。一篇关于计算流体力学的论文,我已经写了三天,却依然只有个开头。窗外,日内瓦湖一片漆黑,远处的法国依云小镇只有零星的灯火。那一刻,孤独感和挫败感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把我淹没。
我问自己,这就是我漂洋过海追求的留学生活吗?每天被due追着跑,在小组讨论里用蹩脚的口语争论,周末不是在补觉就是在预习。我甚至忘了,我当初选择瑞士,是因为明信片上那片蓝得不真实的湖泊和连绵的雪山。
那天,我做了一个现在看来无比正确的决定。我关掉电脑,打开SBB App,买了一张两天后去因特拉肯的火车票。论文?管他呢。我只想逃离,哪怕只有一天。
我没想到,这次冲动的“逃离”,竟成了一场漫长的治愈之旅的开始。原来,当我们觉得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时,大山真的是最好的解药。它不说话,却能给你最温柔的拥抱。
第一次上山,我把心交给了瑞吉(Rigi)
很多人的瑞士第一站,都是从琉森(Luzern)开始的。我的“上山初体验”也不例外,献给了被称为“山峦皇后”的瑞吉山。
从琉森码头坐上古老的蒸汽船,晃晃悠悠地在琉森湖上行驶,那一刻,论文的烦恼就已经飘走了一半。船停靠在Vitznau小镇,我们换乘了欧洲第一条登山铁路——红色的齿轮小火车。这条铁路从1871年就开始运营了,一百五十多年来,它吭哧吭哧地把无数像我一样迷茫的灵魂,从山脚带往云端。
火车攀升的时候,视野一点点开阔。翠绿的草地、悠闲吃草的奶牛、点缀其间的木屋,所有瑞士元素都浓缩在这幅移动的画卷里。当火车穿过一片云雾,最终停在海拔1798米的山顶(Rigi Kulm)时,我真的被眼前的景象惊到说不出话。
360度无死角的观景台,脚下是翻涌的云海,远处是数不清的雪山山峰,包括少女峰、艾格峰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琉森湖、楚格湖等13个湖泊像蓝宝石一样镶嵌在群山之间。那一刻,你会真实地感觉到,人类和烦恼,在这样的天地间,是多么渺小。什么ddl,什么绩点,在这一望无际的壮丽面前,真的不值一提。
有研究说,开阔的视野有助于缓解焦虑。比如,发表在《环境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接触自然全景(panoramic nature views)能够显著降低压力水平,并提升积极情绪。站在瑞吉山顶,我就是那个活生生的案例。大口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感觉肺里的浊气和心里的怨气,都被一同呼了出去。
下山时,我没有选择原路返回,而是徒步了一小段到Rigi Kaltbad站,再换乘缆车下到Weggis小镇。那段路平缓又好走,沿途的风光无限好。如果你也想去,强烈建议你留出半天时间,慢慢走,慢慢看。一张“瑞吉山一日票”包含了所有的船、火车和缆车,如果你有瑞士旅行通票(Swiss Travel Pass),甚至全程免费。
走进阿尔卑斯深处,烦恼被甩在身后
尝到了甜头,我对山的渴望一发不可收拾。我的足迹开始深入到阿尔卑斯山脉的心脏地带——少女峰地区。这里不是只有那座昂贵的少女峰,周边还有太多宝藏值得探索。
格林德瓦-费尔斯特(Grindelwald-First):悬崖边的“心跳游戏”
从因特拉肯东站坐火车,半小时就能到达童话小镇格林德瓦。这里是通往费尔斯特(First)山峰的门户。First海拔2168米,光是坐缆车上去的过程,就足够震撼。缆车缓缓升起,艾格峰北壁那堵巨大的岩石墙壁就矗立在眼前,压迫感十足。
到了山顶,一定要去走走那个著名的“悬崖天空步道”(First Cliff Walk)。它是一条紧贴着悬崖峭壁修建的金属栈道,尽头是一个向外延伸45米的观景台,脚下是万丈深渊。走在上面,心跳加速,手心冒汗,但当你鼓起勇气望向远方时,那种征服恐惧的快感无与伦比。
但First最精华的部分,是那条徒步往返约两小时的Bachalpsee(巴哈阿尔普湖)路线。这是一个高山湖泊,被誉为“阿尔卑斯山最美的镜子”。路很好走,一路都是壮丽的雪山风光。走到湖边,如果没有风,雪山会完美地倒映在湖水中,美得让人窒息。很多人在这里一坐就是一下午,什么都不做,就是发呆。这种“无所事事”的奢侈,在忙碌的留学生活中,太难得了。
玩累了下山也充满乐趣。你可以选择坐First Flyer(高空滑索),或者骑Mountain Cart(山地卡丁车)、Trottibike(滑板自行车)一路冲下山,把所有的压力和不快,都在速度与激情中喊出来、甩掉!
厄希嫩湖(Oeschinensee):跌入蓝色的梦境
如果说Bachalpsee是清冷的美,那位于坎德施泰格(Kandersteg)的厄希嫩湖,就是一汪热情又深邃的蓝色宝石。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很多人说它是“瑞士最美的湖泊”,我举双手赞成。
从坎德施泰格坐缆车上山,再步行20分钟,当那片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厄希嫩蓝”映入眼帘时,你会觉得一切都值了。湖水被三千多米的雪山环抱,颜色会随着光线从松石绿过渡到宝蓝色。你可以租一条小船,划到湖心,躺在船上,四周寂静无声,只有雪山融水滴落的声音和自己的心跳声。那一刻,世界仿佛静止了。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蓝色空间”(Blue Spaces),比如湖泊、河流和海洋,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居住在离海岸线一公里内的人,其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居住在更内陆的人。我想,厄希嫩湖的治愈力,大概就是这种“蓝色疗法”的极致体现吧。
湖边还有一条刺激的夏季滑道(Rodelbahn),750米长,从山坡上滑下来,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好玩到想无限循环。
在湖边小镇,找回内心的宁静
除了登山徒步这种“动态疗法”,瑞士的湖泊和小镇,则提供了一种“静态治愈”。当你觉得累到不想动弹时,找个湖边坐下,就是最好的充电方式。
布里恩茨湖(Lake Brienz)和伊瑟尔特瓦尔德(Iseltwald)
布里恩茨湖以其独特的“牛奶蓝”而闻名,这是因为湖水富含来自冰川的矿物质微粒。整个湖区都美得像一幅画。因为韩剧《爱的迫降》,湖边的伊瑟尔特瓦尔德小镇火了,那个男主角弹钢琴的码头,现在每天都排着长队等着拍照。
我建议你避开人群,沿着湖边随便走走。你会发现更多安静的角落。找一个无人的长椅坐下,看着湖面上古老的蒸汽船驶过,听着水鸟的叫声,时间会慢下来。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软注意力”(Soft Fascination),指的就是这种被自然界不费力地吸引注意力的状态,它能帮助我们的大脑从紧张的“硬注意力”(比如写论文、解题)中恢复过来。在布里एन茨湖边发呆,就是最好的“软注意力”练习。
日内瓦湖(Lake Geneva)和蒙特勒(Montreux)
作为在洛桑读书的学生,日内瓦湖就像我的后花园。它不像高山湖泊那样惊艳,却有着大海般的辽阔和温柔。天气好的傍晚,我喜欢沿着湖边从学校走到蒙特勒。
蒙特勒是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小镇,皇后乐队主唱Freddie Mercury曾在这里生活和创作。湖边有他的雕像,无数乐迷前来致敬。不远处的西庸城堡,静静地矗立在湖边,拜伦的诗篇让它名扬天下。在这里,历史、音乐和自然完美融合。
坐在湖边,看天鹅优雅地游弋,看夕阳把湖水染成金色,远处的阿尔卑斯山脉轮廓分明。这种宁静会让你觉得,生活中的那些坎坷,不过是湖面上的几丝涟漪,很快就会平息。
你看,瑞士的山和湖,各有各的治愈魔法。它们教会我,当我们在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时,最好的方法不是死磕,而是走出去,换一个物理空间,换一个视角。当你站在山巅,你会发现你纠结的那个问题,在宏大的自然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当你在湖边静坐,你会明白,内心的平静,比任何外界的评价都重要。
留学生活,从来都不只有图书馆和教室。我们远渡重洋,不就是为了体验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吗?
所以,如果你也觉得累了,别硬撑着。看看你的课程表,找一个没课的周末,甚至就是一个下午。不用做复杂的攻略,就选一个最近的山,或者最近的湖。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把脑子里的due和project暂时清空。
去大口呼吸,去用力流汗,去好好发呆。让风吹走你的疲惫,让水洗净你的烦恼。
相信我,等你回来,你会发现,你不仅收获了一路的风景,还找回了那个充满电、准备好再次出发的自己。
下个周末,别再对着屏幕emo了。你的山,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