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的小提示 |
---|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干货满满。咱们不吹不黑,只聊事实和感受。不管你是正准备来英国,还是已经身在其中,相信我,这篇聊的都是咱们留学生自己的事儿,看完或许会有新的启发。泡杯茶,慢慢看吧! |
还记得我第一天到英国,走进我们市场营销硕士专业的迎新讲座(Induction Lecture)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阶梯教室,我特意提前了十分钟到,想找个好位置,顺便跟未来的各国同学打个招呼。结果推开门一进去,我懵了。放眼望去,乌压压一片黑头发黄皮肤,耳边飘来的不是想象中的伦敦腔、美国音,而是此起彼伏的普通话,夹杂着各地方言,像极了国内大学开学时的场景。
一位金发碧眼的教授走上讲台,清了清嗓子,微笑着说:“Welcome everyone!” 然后,他停顿了一下,用一种非常努力但又有点滑稽的语调,一字一顿地蹦出两个字:“Ni-Hao!”
全场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善意的哄堂大笑。那一刻,我心里五味杂陈,一边觉得教授很可爱,一边又忍不住想:得,这哪是出国留学,简直就是把国内的课堂搬到了英国而已。后来跟同学一合计,我们专业120个人,中国人占了将近100个。那一瞬间,“英国大学被中国留学生承包了”这个梗,在我心里变得无比真实。
这个场景,相信很多在英国读商科、传媒或者教育的小伙伴都经历过。我们开玩笑说自己读的是“University of China, UK Campus”。但这句玩笑背后,藏着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现象。今天,咱们就来深扒一下,这到底是段子还是现实?以及,身处其中的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切?
咱们到底有多少“自己人”?数据会说话
口说无凭,我们直接上数据。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发布的最新数据,在2021/2022学年,在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就读的中国内地留学生总数达到了惊人的151,690人。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中国是英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没有之一。而且,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同学。
我们再把镜头拉近一点,看看一些热门大学的情况。在伦敦大学学院(UCL),中国学生的数量常年位居国际生榜首。根据UCL自己的统计,2022/23学年,他们有超过13,000名中国学生。同样,在曼彻ster大学,这个数字也超过了10,000。走在曼大的牛津路上,你听到普通话的概率,可能比听到曼城本地口音的概率还要高。
更夸张的是专业的“专供”现象。我有个朋友在利物浦大学读金融,他们班50个人,45个是中国人,剩下5个里有3个是印度人,1个巴基斯坦人,还有1个是本地的英国小哥。那个英国小哥每次上课都一脸“我是谁,我在哪”的表情。小组讨论时,大家为了照顾他,努力地用英语交流,但讨论一到激烈处,各种中文就自然而然地冒出来了,留下他一个人在风中凌乱。
这种现象在商科和传媒领域尤其突出。比如市场营销、管理学、金融会计、媒体实践、数字媒体等专业,简直就是中国学生的“重灾区”。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核心的几个,你我心里可能都有答案。
一年制硕士,到底有多“香”?
第一个,也是最吸引人的原因,就是英国硕士的“短平快”模式。一年就能拿到一个世界顶尖大学的硕士学位,这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
你想想看,同样是读硕士,去美国通常需要两年,花费动辄上百万人民币。去澳洲、加拿大,也大多是一年半到两年。而在英国,尤其是英格兰地区,授课型硕士(Taught Master)普遍是一年制。这意味着什么?
首先是时间成本。你比别人早一年毕业,就能早一年进入职场,积累工作经验。在国内“内卷”如此严重的环境下,早一年卡位,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我身边就有个活生生的例子,小A和小B是本科同学,成绩差不多。小A去了英国读一年制硕士,小B去了美国读两年制。结果小A毕业回国,进了家不错的互联网公司,等小B两年后毕业时,小A已经升职成了小组长,薪水也涨了一截。时间,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其次是经济成本。虽然英国学费和生活费不菲,但只花一年的钱,和花两年的钱,总账算下来还是能省下一大笔。对于很多中产家庭来说,这大大降低了留学的经济门槛。花四五十万,换一个QS排名前100大学的硕士文凭,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笔性价比极高的“教育投资”。
当然,也有人质疑一年制硕士的含金量,觉得时间太短,学不到什么东西。说实话,确实很紧张。三个学期,课程排得满满当当,各种essay、presentation、group project接踵而至,最后还要在夏天写一篇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压力非常大,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但反过来看,这也锻炼了我们高效学习和时间管理的能力。含金量高不高,最终还是看个人怎么学,怎么利用这一年的时间。
大学的“算盘”:我们是重要的“金主”
除了我们自己愿意来,英国大学也张开双臂,热情地欢迎我们。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因为钱。
英国大学虽然很多是公立性质,但它们的运营越来越像商业公司。自从政府削减了对高等教育的拨款后,大学必须自己想办法“创收”。而国际学生,尤其是我们中国学生,就成了他们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这里有一笔账,大家可以算一下。英国本土学生的本科学费有政府上限,大概是每年9250英镑。而国际生的学费呢?以2023/24学年为例,一个商科硕士课程,对本土学生可能收费12,000英镑,但对国际学生,收费普遍在25,000到35,000英镑之间,是本土学生的两到三倍。伦敦政经(LSE)的一些热门金融专业,学费甚至超过了40,000英镑。
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乘法。假设一所大学招收了5000名中国学生,平均每人学费28,000英镑,光是学费收入就是1.4亿英镑。这还不包括我们在英国的住宿、餐饮、旅游、购物等一系列生活消费。英国教育出口(Education Exports)的数据显示,国际学生在2021/22学年为英国经济贡献了高达419亿英镑的价值。我们这群行走的“人民币”,对于盘活当地经济、养活大学里的教职员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你会看到英国大学每年都浩浩荡荡地来中国开招生会,开设各种迎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专业,甚至为了吸引学生,会适当放宽一些申请标准。这背后,是一条成熟的、双赢的商业链条。我们得到了名校的学历,他们得到了维持运营和发展的资金。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是“承包”了英国大学,而是和英国大学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战略合作”。
身处其中:是抱团取暖,还是画地为牢?
聊完了宏观的数据和原因,我们再把视角拉回到自己身上。身边这么多同胞,对我们的留学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最直接的就是“不孤单”。刚到一个陌生的国度,语言、文化、生活习惯都需要适应。这时候,有中国同学在身边,能迅速帮你度过最艰难的适应期。小组作业找不到人?拉个微信群,分分钟就能组好队。想吃火锅了?朋友圈一喊,马上就能凑一桌。中秋节、春节,大家一起包饺子、吃月饼,那种身在异乡的孤独感会大大减弱。这种“抱团取暖”带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是真实而温暖的。
我的朋友小C,性格比较内向,英语口语也不是特别自信。她刚到英国时非常焦虑,不敢和外国人说话。后来在课堂上认识了几个中国女孩,大家一起上课,一起去图书馆,一起做饭,很快就适应了节奏。她说:“如果不是她们,我可能第一学期就抑郁了。”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这种舒适圈,有时候也会变成一堵隐形的墙,阻碍我们去体验一个更完整、更多元的留学生活。这堵墙,可能就叫“中国圈”。
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语言环境的缺失。我们花了那么多钱和精力来到英国,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提升英语能力。但如果你的生活是这样的:课堂上和中国同学坐在一起,小组讨论用中文,下课了和中国朋友去中超买菜,晚上回宿舍和中国室友看国产剧……那么,除了上课听讲和写作业,你一天里能有多少机会真正沉浸在英语环境里呢?
我见过一些同学,在英国待了一年,英语水平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口语还是磕磕巴巴,不敢和陌生人交流。毕业回国后,感觉像是去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年的“海外封闭式培训班”,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留学。
另一个问题是文化体验的局限。留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知识的学习,更在于文化的碰撞和视野的开阔。如果你只和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就很难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很难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建立真正的友谊。你可能会错过在英式酒吧里和本地人一起看一场足球比赛的激情,错过在国际学生宿舍的公共厨房里品尝到意大利同学做的正宗Pasta,也错过通过和不同国家朋友的交流,去打破那些刻板印象,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久而久之,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留学生活被割裂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大学、教授、学术相关的“学习区”,另一部分是完全由中国元素构成的“生活区”。我们只是物理上身在英国,精神和社交上,却从未真正“走出去”。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有点丧。别急,咱们不是为了批判或者制造焦虑。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完全可以调整自己的小环境。
所以,与其抱怨“中国人太多”,不如主动出击,做点什么来让自己的留学体验值回票价。
第一,课堂上,勇敢一点。下次分组,别下意识就找熟悉的中国面孔。主动去邀请那些金发碧眼的同学,或者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生。一开始可能会有点尴尬,交流起来也没那么顺畅,但相信我,几次下来,你会发现自己的听力和口语在飞速进步,还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
第二,走出宿舍,拥抱社团。英国大学的社团文化(Societies)非常丰富,从哈利波特社到登山社,从辩论社到烘焙社,应有尽有。别只盯着中国学联(CSSA),虽然它能给你带来很多帮助和温暖,但也尝试去加入一两个你真正感兴趣、并且国际学生比例高的社团。这是结交志同道合的外国朋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第三,找个兼职,体验社会。如果你课业不那么紧张,签证也允许,可以尝试找一份兼职工作。哪怕是在咖啡店做服务员,或是在慈善商店做志愿者。这不仅能帮你赚点零花钱,更是一个绝佳的语言练习场和文化观察窗口。你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本地人,听到最地道的俚语,了解到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英国社会。
最后,心态要开放,别怕犯错。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和外国人交流,是怕自己英语不好,怕出糗。但其实大多数人都非常友好和耐心。你的口音、你的语法错误,在他们看来根本不是问题。沟通的本质是交流思想,而不是语言考试。大胆地说,自信地笑,你会发现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宽容得多。
说到底,“英国大学被中国留学生承包”这个现象,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给了我们一个舒适的起点,但终点在哪里,路要怎么走,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上。你可以选择安逸地待在“中华圈”里,安稳度过一年;也可以选择把它当作一个安全垫,勇敢地向外跳跃,去拥抱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没有哪种选择是绝对的对或错,只有哪种选择更符合你对留学的期待。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毕业那天,回望这一年,可以坦然地说:我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