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剧之乡,奏响我的留学乐章

puppy

嘿,正在规划或已经身在异乡的你,是不是也曾想象过在意大利、奥地利这样的歌剧之乡留学,生活会像一部浪漫的艺术电影?这篇文章想跟你聊聊真实的样子。这里不只有歌剧院的华丽咏叹调,更有我在琴房里独自啃谱子的孤独夜晚,和初来乍到时磕磕巴巴说外语的窘迫。我的留学就像一首复杂的交响乐,有因为文化冲击而跑调的音符,有面对学业压力时的沉重低音,但更多的是,当你终于融入这里,在舞台上找到自信时奏出的华彩乐章。这不只是一份留学日记,更是关于一个普通学生如何在这片艺术土壤上,从迷茫和挑战里,一步步谱写出自己独特旋律的故事。如果你的心中也有一首留学的序曲正待奏响,也许我的经历能给你一些共鸣和勇气。

歌剧之乡留学,浪漫滤镜下的“隐藏音符”
语言关卡:不只是点餐,而是要听懂音乐史教授带着浓重口音的德语或意大利语。
经济压力:除了学费,大城市的生活成本、乐器维护费、买乐谱的钱,都是实打实的开销。
专业内卷:你身边是来自全世界的天才,每天8小时的练习是标配,而非上限。
文化孤独:当朋友圈都在过节,你可能刚从琴房出来,面对着空荡荡的房间和一堆谱子。

嘿,我是lxs.net的小编。还记得我第一次坐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Wiener Staatsoper)的金色大厅里,那感觉真的像做梦。天鹅绒的座椅,巨大的水晶吊灯,空气里都飘着古典乐的香气。那天上演的是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当咏叹调响起,我看着台上演员完美的表演,眼眶有点湿。但感动的点有点奇怪,我不是在为剧情流泪,而是在想:就在三个月前,我还在为搞不懂垃圾分类,被邻居老奶奶用德语“教育”了半天;一周前,因为专业课上没完全听懂教授的即兴点评,在琴房里沮丧到想把谱子撕掉。

台上的旋律是那么和谐、精准,而我台下的留学生活,却像一首充满了不和谐音、节奏错乱的练习曲。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留学,尤其是在这种艺术气息浓厚到几乎让人窒息的地方学音乐,根本不是一部滤镜拉满的文艺电影。它是一场漫长又艰苦的修行,一部交响乐,有辉煌的篇章,但更多的是在低音区反复徘徊的挣扎。今天,我想把这部交响乐的真实乐谱摊开给你看,特别是那些不太动听,但却至关重要的部分。

序曲:梦想的华丽与现实的繁琐

每个学音乐的孩子,心中大概都有一个“圣地”。可能是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可能是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我的那个圣地,就是奥地利。申请季的时候,我电脑桌面是萨尔茨堡的风景,耳机里循环播放着卡拉扬指挥的柏林爱乐。我幻想着自己漫步在莫扎特走过的石板路上,灵感泉涌,每天的生活就是上课、练琴、听音乐会,优雅又充实。

这个梦做得有多美,现实的巴掌就有多响。首先是申请材料,那不是一封情书,而是一套严谨的法律文件。除了常规的成绩单、推荐信,音乐专业的“作品集”才是重头戏。录制 audition 视频,你需要找到一个音响效果不错的场地,一个靠谱的录音师,还有一个愿意花时间陪你一遍遍录制的钢伴。这中间的沟通成本和金钱成本,是梦想的第一道门槛。

语言,是另一座大山。很多人以为,学音乐嘛,音符是世界通用的。No, no, no。教授给你上课,讲音乐史、和声学、作品分析,用的可不是音符,是德语或意大利语。大部分顶尖的公立音乐学院,比如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MDW),都要求申请者在入学时至少达到德语B2水平。意大利的音乐学院,像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Conservatorio di Musica "Giuseppe Verdi" di Milano),也需要同等水平的意大利语能力。这意味着,在你钻研肖邦之前,得先跟德语的四格变位或者意大利语的动词变位死磕。

我当时为了考出语言证书,报了国内的速成班,每天背单词背到怀疑人生。但真正到了奥地利,我才发现,应试语言和生活语言完全是两个世界。我在歌德学院考了B2,自认为交流没问题了。结果去市政厅办居住登记(Anmeldung),工作人员一口气说了一长串带着浓重维也纳口音的德语,我当场石化,大脑里只剩下嗡嗡声。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留学这首序曲,华丽的旋律背后,全是密密麻麻、让人头疼的细节标记。

第一乐章:跑调的音符,文化冲击与孤独感

顺利入学,你以为终于可以开始优雅的艺术生活了?太天真了。真正的挑战,从你拖着两个大箱子,站在异国他乡的公寓楼下那一刻才正式开始。

还记得我刚到维也纳的第一个月,简直是“窘迫”两个字的代言人。除了刚才说的垃圾分类和市政厅登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新课题。去超市买东西,对着一排长得差不多的牛奶发呆,不知道哪个是全脂哪个是脱脂;想办张银行卡,预约就要等两周,填的表格比我的乐理卷子还复杂。根据欧洲大学协会(EUA)的一项调查,超过60%的国际学生认为,适应新的行政和官僚体系是留学初期的主要挑战之一。我当时就是那60%里最迷茫的一个。

语言的障碍也从“听不懂”升级到了“不敢说”。课堂上,教授一个即兴提问,周围的本地同学对答如流,而我还在脑子里组织语法,等我刚想好怎么说,话题已经进行到下一个了。这种挫败感,会让你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害怕开口。你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太笨了。

而对于我们学音乐的来说,最大的敌人,其实是孤独。你的生活被切割成无数个以“琴房”为单位的时间块。当其他专业的同学在结伴逛美术馆、在多瑙河边聚餐时,你的一天可能是这样的:早上8点冲进琴房,练到中午12点,下午2点到6点是专业课和乐队排练,晚上7点吃完饭,继续回到琴房,直到10点关门。一天下来,你可能只和你的乐器说了“话”。

数据显示,一个音乐学院的学生,平均每天的练习时间在4到6小时,备考或音乐会前,8到10小时也是常态。这种高强度的、封闭式的练习,很容易让人陷入社交孤立。我认识的一个学钢琴的朋友,有一次在琴房弹着弹着就哭了。她说,她已经三天没和人有过超过五分钟的完整对话了。那种感觉,就像被关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罩里,你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热闹,但你就是融不进去,声音也传不出去。这种孤独,是留学乐章里最常出现,也最容易让人跑调的音符。

第二乐章:沉重的低音,学业与经济的双重压力

如果你觉得孤独已经很难熬了,那再加上学业和经济的压力呢?这就像在乐曲里加入了沉重的低音提琴部,让整个氛围都变得压抑起来。

先说学业。能考进这些顶级音乐学府的,没有一个不是“天选之子”。你的同学,可能是某个国际大赛的获奖者,或者是从小就被誉为“音乐神童”的人。在这里,“有天赋”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因为人人都有。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拼命。我隔壁琴房的一个韩国小提琴手,据说每天只睡五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练琴。有一次我半夜12点离开学校,还能听到他的琴房传来帕格尼尼的炫技声。这种“内卷”程度,会让你产生巨大的焦虑。你总觉得只要自己稍微松懈一下,就会被别人远远甩在身后。

教授的要求也极高。欧洲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在古典音乐领域,非常传统和严苛。我的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他不会跟你说“你这里弹得不错,但如果……会更好”。他的评价通常很直接:“你的音准有问题”“你的节奏不稳”“你对作品的理解是错的”。一节课下来,能得到一句“还可以”,就已经是天大的表扬了。这种直接的批评,对于习惯了鼓励式教育的我们来说,需要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去适应。

然后,我们来谈谈钱,这个最现实的问题。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欧洲公立大学免学费,留学成本很低。这话说对了一半。像奥地利的公立大学,对非欧盟学生的学费确实不高,比如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MDW)目前是每学期726.72欧元,一年下来也就1万人民币出头。意大利的公立音乐学院,学费根据家庭收入(ISEE)计算,大部分国际学生每年也就在1000到3000欧元之间。这听起来很美好,对吗?

但生活费才是大头。根据全球数据库Numbeo在2023年的数据,在维也纳,一个单身人士不含房租的月均生活成本约为950欧元;在米兰,这个数字是980欧元。房租更是惊人,在这些大城市,一个单间的价格通常在500到800欧元不等。这样算下来,一个月至少需要1500欧元(约1.2万人民币)才能维持比较体面的生活。一年下来,生活费就是15万人民币起步。

这还没算上我们音乐生的特殊开销:买乐谱、换琴弦、乐器保养维修……哪一样都不便宜。想打工补贴家用?对不起,学生签证通常有工作时长的限制。比如在奥地利,学生每周工作不能超过20小时。而且,要在语言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找到一份能平衡学业的兼职,难度可想而知。很多时候,你看着账户里不断减少的数字,心里那种焦虑和无力感,就像乐谱上一个沉重的延长记号,久久无法散去。

第三乐章:华彩乐章,在舞台上找到自己的光

说了这么多困难,你是不是有点被劝退了?别急,任何一首伟大的交响乐,在经历了压抑和挣扎之后,总会迎来那个光芒四射的华彩乐章(Cadenza)。留学生活也是如此。

我的“华彩时刻”,是在一次学生音乐会上。那是我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末,要在一群顶尖的教授和同学面前演奏一首勃拉姆斯的奏鸣曲。上台前,我的手心全是汗,紧张到几乎无法呼吸。我甚至想,要不就假装生病算了。但当我坐在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手指触碰到琴键的那一刻,世界突然安静了。之前在琴房里练习了上百遍的音符,像老朋友一样自然地流淌出来。

那一刻,我没有去想教授会怎么评价,也没有去想台下坐着多少“大神”。我脑子里只有音乐,只有我和勃拉姆斯跨越时空的对话。演奏结束,台下响起了掌声。我的那位严苛的教授,走到我身边,没有说话,只是拍了拍我的肩膀,露出了一个难得的微笑。那个微笑,比任何“Bravo”都更有力量。我突然明白了,之前所有的挣扎、孤独和自我怀疑,都是为了这一刻的绽放。你啃过的每一本谱子,熬过的每一个夜,流过的每一滴汗,最终都会变成你指尖最华美的旋律。

从那以后,我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我开始更自信地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语法不完美;我主动邀请那个韩国小提琴手一起去喝咖啡,发现他其实是个很幽默的人;我甚至开始享受维也纳的生活,学着像本地人一样,在周末去中央咖啡馆(Café Central)坐一个下午,或者去逛逛Naschmarkt跳蚤市场。

你慢慢会发现,这片土地的艺术滋养是潜移默化的。当你走在维也纳街头,看到莫扎特故居的指示牌;当你在米兰,路过威尔第下葬的音乐家之家(Casa di Riposo per Musicisti),你会感觉自己和那些伟大的灵魂产生了连接。这种文化底蕴,是任何网课或书本都无法给予的。你不再只是一个演奏者,你开始真正地理解音乐背后的历史、情感和生命力。这是一个从“匠”到“师”的蜕变过程。

留学这首交响乐,挑战是主旋律,但那些穿插其中的、由小小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组成的华彩片段,才是真正让你成长的养分。它们告诉你,你的坚持,是值得的。

给即将奏响序曲的你

t

聊了这么多,并不是想给你泼冷水,只是想帮你把那层过于浪漫的滤镜稍微调暗一点,让你看到更真实、更立体的画面。如果你的心中也有一首留学的序曲正待奏响,最后,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你几个不一定对,但很真诚的大白话建议:

第一,把语言学习的战线拉到无限长。别指望出国前考个证就万事大吉了。语言是融入的钥匙,是你理解这个国家文化的窗口。把它当成像练琴一样,需要每日精进的功课。多看当地的电视,多听广播,逼自己去和楼下杂货店老板聊天,脸皮厚点,进步才快。

第二,找到你的“练琴搭子”或“吐槽小组”。别把自己锁在琴房里。主动去认识新朋友,无论是同专业的还是不同专业的。有一个可以一起练琴、一起分享压力、一起吐槽教授的伙伴,能让你的留学生活幸福感提升好几个level。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第三,学会和“不完美”共存。你不可能第一次上台就完美无瑕,也不可能一开口就能说出地道的德语。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有脆弱和想家的时候。留学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场体验。那些磕磕绊绊的经历,回头看,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最后,给你的钱包和心理都准备一笔“应急基金”。总会有意料之外的开销,也总会有心情跌到谷底的时刻。有点经济储备能让你更有底气,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情绪发泄方式(比如运动、旅行、或者只是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能帮你安全度过心理的“雨季”。

你的留学乐章,不必是人人称羡的完美咏叹调,它可以是一首充满即兴和变化的狂想曲,有错音,有停顿,甚至有跑调的地方。但那又怎样呢?这正是它独一无二、只属于你的地方。祝你,在这片歌剧之乡,奏响最精彩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883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