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季心态调整 & 干货速览 |
---|
平常心看待“大神”:你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高光时刻,但每个人的申请之路都充满挣扎和自我怀疑。别被焦虑吞噬,专注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
PS不是写“我有多牛”:个人陈述的核心是展现你对专业的“学术热情”和“思考深度”,而不是罗列奖项。讲一个你如何探索这个学科的故事。 |
面试是“学术聊天”:面试官想看的不是你是否能秒答所有题,而是你面对未知问题时的思考过程。卡壳了不要紧,大声说出你的思路。 |
信息差是关键:多利用官网、学院数据和学长学姐的经验。了解不同学院的录取偏好和面试风格,能让你的准备事半功倍。 |
一纸剑桥offer,所有努力都值了
嘿,我是 www.lxs.net 的小编。还记得去年一月的那个凌晨吗?伦敦的天空还是墨一样的黑,我却毫无睡意,抱着电脑,一遍又一遍地刷新着UCAS Hub的页面。心脏跳得像擂鼓,每一次页面加载的圈圈,都像是在对我进行漫长的凌迟。
身边的同学已经陆续收到了帝国理工、UCL的offer,聊天群里“Congratulations!”的表情包刷了屏。而我的主页上,除了几所保底校的录取,那抹属于剑桥的深蓝色,迟迟没有动静。那一刻,自我怀疑达到了顶峰。是不是我的PS写得不够深刻?是不是附加考试的某道题思路错了?还是面试时那个问题的回答,暴露了我的知识盲区?过去两年里,那些刷题到凌晨三点的夜晚,图书馆里堆成山的书,还有为了一个竞赛项目熬红的双眼,似乎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嘲笑着我的不自量力。
就在我准备关上电脑,接受被梦校拒绝的命运时,页面突然闪了一下。几个小小的单词跳了出来:“Conditional Offer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我愣住了,把那行字从左到右,又从右到左,读了不下十遍。然后,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喜悦冲上了头顶,眼泪瞬间就下来了。我冲出房间,给了睡眼惺忪的爸妈一个大大的拥抱。那一刻,所有的煎熬、焦虑和不确定,都烟消云散。那一纸offer,像一道光,照亮了过去所有努力奋斗的日与夜,然后轻轻地说了一句:都值了。
这篇文章,就是想把这份从迷茫到笃定的心路历程,以及那些真正踩过坑、总结出的干货分享给你。希望在申请季里感到孤独和疲惫的你,能从中找到一点共鸣和力量。
剑桥的门槛,到底有多“变态”?
我们总说“牛剑牛剑”,但这个“牛”具体体现在哪?除了排名和诺贝尔奖得主数量,最直观的就是它低到令人发指的录取率。这真不是在贩卖焦虑,而是想让你明白,这是一场需要精心准备的硬仗。
我们来看一组最新的官方数据。在2023年的申请周期中,剑桥大学总共收到了21,600多份本科申请,最终只发出了约4,500份录取。整体录取率大概在21%左右。听起来好像还行?别急,这只是平均数。对于国际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来说,竞争要激烈得多。
以近几年的数据趋势看,每年有超过2000名中国大陆学生申请剑桥,但最终能拿到offer的通常只有200-300人,录取率在10%上下浮动。如果你申请的是像计算机科学、经济、工程这样的热门专业,那录取率可能会骤降到5%以下。比如计算机科学专业,2022年申请人数高达2,197人,只发了160个offer,录取率仅为7.3%。这意味着,你不仅要和来自全世界的顶尖高中生竞争,还要和你身边最优秀的同学PK。
这不仅仅是成绩的比拼。剑桥寻找的,是那种对知识有“贪得无厌”的好奇心,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且享受学术挑战的学生。所以,光有A*A*A的成绩单,只是拿到了这场游戏的入场券而已。
成绩是基石,但“超纲”的学术热情才是王牌
想敲开剑桥的大门,漂亮的成绩单是必不可少的敲门砖。无论是A-Level的A*A*A或A*A*A*,还是IB的40-42分(其中HL科目776),这都是最最基本的要求。但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满足这个要求的申请者成千上万,你怎么才能脱颖而出?
答案是:Super-curricular Activities(超级课程活动)。
注意,这不是我们常说的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比如弹钢琴、做志愿者或者打篮球。剑桥的招生官对这些兴趣不大。他们想看的是,你在课本之外,为自己所申请的专业付出了多少额外的、深入的探索。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的一个学弟,去年成功拿到了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物理系的offer。他的PS里,并没有花大篇幅写自己参加了多少社团,而是详细描述了他是如何自学了大学一年级的微积分,仅仅是为了能读懂费曼的物理学讲义;他还写了自己如何利用一个暑假,用Python写了一个小程序来模拟行星轨道,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开普勒定律的优雅之处。这些活动没有一个是学校要求的,全凭他自己的兴趣驱动。这,就是招生官眼中最闪亮的“学术热情”。
怎么打造自己的“超级课程”背景呢?
1. 疯狂阅读:别只看教科书。去你们专业领域的经典书单里找书看。比如申请经济,除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你有没有读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或者近期诺贝尔奖得主的著作?申请历史,除了课本里的事件,你有没有读过一些史学家的专著,比如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关键是,读完要有自己的思考,能提出批判性的问题。
2. 参加高含金量的竞赛:理科生可以关注各类奥林匹克竞赛(IMO, IPhO等),还有英国的BMO(英国数学奥赛)、美国的AIME(美国数学邀请赛)等。这些竞赛不仅能证明你的学术能力,更能让你接触到远超高中课程的知识,激发你的思维。
3. 利用线上资源:像Coursera、edX这些平台上,有大量顶尖大学的公开课。你可以去学一门和你专业相关的大学先修课程。比如申请计算机,可以去学一门关于算法或者机器学习的入门课,并完成一个小项目。这比在PS里空洞地说“我喜欢编程”要有力一万倍。
PS:你的学术自白书,而非个人简历
如果说成绩和活动是硬件,那Personal Statement(个人陈述)就是你的灵魂。UCAS规定的4000个字符(或47行),是你唯一一次直接向招生官展示你是谁、你为何对这个学科痴迷的机会。很多人在这里会犯一个致命错误:把PS写成了个人简历的扩写版,通篇都是“我参加了XX竞赛,获得了XX奖项”。
剑桥的招生官想看的不是你有多牛,而是你对知识有多“饿”。一个成功的PS,应该遵循“80/20”原则:80%的内容必须是关于你的学术兴趣和探索,剩下的20%可以是你从这些探索中学到的个人品质,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去年一位拿到PPE(哲学、政治与经济学)offer的学姐,她的PS开头就非常惊艳。她不是写“我从小就对社会公平感兴趣”,而是从一个具体的事件切入——她家乡小镇上一家老工厂的倒闭,如何影响了当地社区的就业和选举。她从这个小小的切口,引出了自己对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思考,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她为此阅读了哪些书籍(比如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参加了哪些线上讲座,并最终形成了自己什么样的初步看法。
整篇PS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学术侦探故事,展现了她发现问题、寻找资料、进行分析、形成观点的全过程。这才是招生官想看到的思维深度。
写PS的几个小技巧:
Show, Don't Tell(展示,而非说教):不要说“我对物理充满热情”,而是描述一个你为了搞懂某个物理概念(比如薛定谔的猫)而废寝忘食、查阅无数资料的具体场景。
黄金开头:开头几句话至关重要,必须迅速抓住招生官的眼球。可以是一个让你产生思考的学术问题,一个独特的个人经历,或者对一本颠覆你认知的书的感悟。
串联逻辑:你所做的每一项“超级课程”活动,都不应该是孤立的。它们之间要有逻辑联系,共同指向你对这个专业越来越深的理解。比如,因为看了某本书,所以去参加了某个夏校,夏校里的一个课题又启发你去做了某个小研究。
面试:一场暴露你思维过程的“学术大戏”
如果你的申请材料足够优秀,那么恭喜你,你将迎来最终的大Boss——面试。根据剑桥官方数据,大约75%的申请者会获得面试机会,但最终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面试者能拿到offer。面试是整个申请环节中最神秘、也最让人紧张的一环。
首先要明确一点:剑桥面试不是知识问答比赛,它更像一次mini版的“Tutorial”(导师辅导课)。面试官(通常是你未来学院的两位教授)想看的不是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而是当他们给你一个全新的、你从未见过的问题时,你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如何应对挑战。
面试的形式通常是两场,每场20-30分钟。问题会非常深入且具有挑战性。比如,法学专业的面试可能会给你一段陌生的法律条文,让你当场分析它的合理性;工程专业的面试可能会让你估算一下伦敦有多少个加油站,并解释你的估算逻辑;文学专业的面试可能会给你一首你从未读过的诗,让你谈谈你的第一印象。
我面试的是经济学,其中一个问题是:“你认为政府应该给每个人发钱吗(Universal Basic Income)?请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利弊。”我当时大脑一片空白,因为这个问题太大了。但我没有慌,我深吸一口气,开始“Thinking Aloud”(大声思考)。
我先说:“好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让我先从它的优点开始思考。从宏观角度看,UBI可能会刺激消费,因为它增加了社会总需求……” 然后我开始分析它的缺点:“但另一方面,它可能会降低人们的工作意愿,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我把我能想到的所有经济学模型和概念(比如机会成本、边际效用、菲利普斯曲线)都用上了,即使有些分析很幼稚,但整个过程我都在和面试官交流我的思路。他们时不时会打断我,提出一个反驳的观点,或者引导我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整个过程就像一次高强度的学术“对打”。
这才是面试的关键:展现你的思维过程,展现你的逻辑能力,展现你在压力下学习和适应的能力。就算你最后没有得出完美的答案,但只要你展现出了一个聪明、好奇、乐于接受挑战的大脑,你就成功了。
所以,准备面试时,不要去死记硬背知识点。去找你的老师、同学,练习解决陌生问题,并且全程把你的思考过程大声说出来。这比你看一百本面试技巧书都有用。
申请季是一场漫长而孤独的修行。在这条路上,你会无数次怀疑自己,会因为一道解不出的难题而崩溃,会因为身边人的成功而焦虑。但请你一定一定相信,你为梦想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费。
拿到剑桥offer的那天,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变成了什么“大神”。我只是一个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终于看到光的普通学生。那份喜悦,不仅仅是因为一所名校的认可,更是对自己过去所有坚持和努力的最好回馈。
所以,如果你也在这条路上,请再坚持一下。别去想结果,专注打磨好你的每一次作业、每一篇文书、每一次思考。这个过程本身,就会让你成为一个更强大、更优秀的自己。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这段经历,都将是你人生中无比宝贵的财富。
加油!也许明年一月,在UCAS上看到那行字的,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