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才知道,人生可以这样活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觉得,人生像一条被设定好的轨道,只能拼命往前冲?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卷”,要找“标准答案”,仿佛慢一步就会被全世界抛下。但真正踏出国门,呼吸到不一样的空气才恍然发现,原来人生不是一道只有唯一解的证明题。在这里,你会看到有人可以不急着毕业,坦然地享受gap year;有人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快乐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这篇文章想和你聊聊的,正是这种从“不得不”到“我选择”的心态转变。如果你也正对未来感到些许迷茫,想看看人生的另一份“参考答案”,或许这里的故事能给你一些勇气和启发。

出国前后的心态对比
出国前:人生是赛道,我必须赢。我得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任务,比别人更快,更好。
出国后:人生是旷野,我来探索。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走,看看不同的风景,重要的不是终点,是体验。
出国前:什么是“正确答案”?考试、工作、生活,似乎都有一个标准模板。
出国后:什么是“我的答案”?我开始问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别人觉得我应该要什么。
出国前:害怕犯错,追求完美。一次失败像是世界末日,会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
出国后:拥抱试错,过程即收获。失败只是一个数据点,告诉我此路不通,然后换条路再试试。

出国才知道,人生可以这样活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还记得我刚到英国的第一个学期末,那感觉简直就是人间炼狱。窗外是凌晨三点的伦敦,室友早就睡得不省人事,我还在为了一篇社会学论文跟自己死磕。键盘敲得噼啪响,咖啡一杯接一杯,脑子里只有一个声音:“快点!再快点!必须拿高分!不然怎么对得起爸妈的学费?”

就在我快要崩溃的时候,我的课程群里弹出来一条消息。是我的同学,一个叫 Tom 的本地男孩,发了一张他在苏格兰高地徒步的照片,配文是:“Hey guys, the mountains are calling! I've got an extension for the paper. See you all next week!”

我当时就愣住了。什么?论文还没写完,他居然跑去爬山了?还能申请延期?教授还同意了?这在我从小到大的认知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们不是应该为了 deadline 燃烧生命吗?我们不是应该为了分数牺牲一切吗?Tom 的那张照片,和照片里他灿烂的笑容,像一颗小石子,突然在我那片被“内卷”和“焦虑”填满的心湖里,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漂洋过海来这里,要学的可能远不止书本上的知识。

时间不是敌人,是朋友

我们好像从小就被植入了一个“时间表”程序。7岁上学,18岁高考,22岁大学毕业,25岁之前要读完研,30岁之前得成家立业……每一步都卡着点,慢一秒都觉得是罪过。身边的每个人都在往前冲,你自然也不敢停下。

但出国后,你会发现很多人的人生剧本里,根本没有“赶时间”这一说。最典型的就是 “Gap Year”(间隔年)文化。在国内,休学一年去“找自己”,听起来简直是离经叛道,会被认为是浪费光阴。可在这里,这是一种备受推崇的选择。

我的学妹 Sarah 就是一个例子。她本来拿到了牛津的 offer,却选择推迟一年入学。这一年里,她没去刷什么实习,也没去考证。她先去东南亚做了三个月的志愿者,教当地孩子英语;又去新西兰的农场打工换宿,每天挤牛奶、剪羊毛;最后用攒下的钱,一个人背包走完了欧洲。等她回到校园时,整个人都散发着一种笃定和从容。她说:“那一年,我见了天地,见了众生,最后才见到了自己。现在我非常清楚自己想学什么,未来想做什么。”

这绝不是个例。根据美国间隔年协会(Gap Year Association)2023年的全国校友调查数据,高达90%的学生表示,他们的间隔年经历提高了他们的成熟度和自信心。更有趣的是,研究发现,经历过间隔年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平均绩点(GPA)甚至比直接入学的学生更高,而且他们更有可能在四年内准时毕业。这说明什么?“磨刀不误砍柴工”,适当的暂停,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在这里,没人会因为你25岁还在读本科而对你指指点点,也没人会觉得你30岁转行从零开始是异想天开。图书馆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和你一起上课,小组讨论里有已经当了妈妈的同学。你会慢慢明白,人生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配速,有的人早早发力,有的人厚积薄发。重要的不是你什么时候到达终点,而是你有没有享受沿途的风景。

你的感受,比“应该”更重要

“你应该选这个热门专业,好找工作。”
“你应该多参加社团,丰富履历。”
“你应该和那个优秀的人交朋友,拓展人脉。”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我们从小就活在各种“应该”里,仿佛人生的唯一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别人眼中的“优秀范本”。我们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迎合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开心吗?累吗?我们很少问自己。

到了一个新环境,你会发现,这里的人好像特别“自私”。他们会把“I feel…”(我感觉…)挂在嘴边,把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放在第一位。一开始我非常不适应,觉得他们怎么这么“作”,这么不考虑大局?

我曾经加入过一个创业社团,每天忙得团团转,策划案、拉赞助、办活动,履历上确实漂亮了,但我身心俱疲,甚至开始失眠。我的 personal tutor(个人导师)看出了我的不对劲,找我聊天。我跟他大吐苦水,说我有多累,但又觉得“应该”坚持下去。他很认真地看着我问:“But how do you feel? Does it make you happy?”(但你感觉怎么样?它让你快乐吗?)

这个问题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我。我从来没想过,做一件事的理由,可以简简单单的是“它让我快乐”。在导师的鼓励下,我退出了那个社团,把时间花在了自己真正热爱的摄影上。我开始在周末背着相机去扫街,记录伦敦的日出日落。我的照片被学校的官网选中,还办了一个小小的个人影展。那一刻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任何一份漂亮的履历都无法给予的。

这种对个人感受的重视,也体现在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发布的报告,全球约有31%的大学生曾被诊断出患有心理健康障碍。这不再是一个需要遮遮掩掩的话题。国外的大学通常都设有非常完善的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免费、保密的服务。大家会很坦然地去预约心理咨询师,就像感冒了会去看医生一样正常。没有人会觉得这是“心理脆弱”或“想不开”,而是把它看作是保持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慢慢学会了,拒绝那些让你不舒服的社交,放弃那些让你痛苦的追求,勇敢地说出“我不想”和“我不喜欢”。因为我们终于明白,取悦自己,比取悦全世界更重要。你的人生,首先是你自己的,其次才是别人的儿子、女儿、学生或员工。

“失败”这个词,在这里换了个意思

在我们过去的教育体系里,“失败”是一个很沉重的词。一次考试没考好,一次竞赛没拿奖,都可能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我们被教导要“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以至于我们对犯错充满了恐惧。

来到国外,你会发现这里的文化对“失败”宽容得多,甚至有些崇尚“试错”(trial and error)。在课堂上,教授最鼓励的,不是那些永远能给出标准答案的学生,而是那些敢于提出“蠢问题”、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在全班面前展示一个不完美方案的学生。他们会说:“Excellent question!”(好问题!),“That’s a brave attempt.”(这是一个勇敢的尝试。)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门市场营销课。期末作业是小组完成一个创业项目策划。我们组熬了好几个通宵,做出了自认为完美的方案,结果在展示时被教授和同学问得哑口无言,指出了好几个致命的逻辑漏洞。我们当时都沮丧极了,觉得这次肯定完蛋了。结果出分时,我们虽然不是最高分,但也不差。教授给的评语是:“方案的构想很大胆,虽然执行细节有待完善,但你们在尝试解决一个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展现了宝贵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次‘失败’的尝试,比一个平庸但安全的方案更有价值。”

这种对失败的重新定义,在硅谷的创业文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里流传着一句话:“Fail fast, fail often, fail forward.”(快速失败,频繁失败,向着成功失败。)根据知名分析机构CB Insights的数据,创业公司的失败率极高,大约70%的科技初创公司在C轮融资前就倒闭了。但在投资人看来,一个有过失败创业经历的创始人,往往比一个“一张白纸”的毕业生更有吸引力。因为失败意味着经验,意味着你已经交过学费,知道了哪些路走不通。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了著名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理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培养,他们不害怕挑战,并且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出国留学,正是我们打破“固定型思维”,培养“成长型思维”的绝佳机会。你会慢慢接受,不完美是常态,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人生不是一场需要一次通关的游戏,而是一个可以无限次存档、读档,不断尝试新玩法的开放世界。

所以,读到这里的你,是不是也想给自己松松绑?

出国留学,不只是换个地方读书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次人生的“格式化”,让你有机会重新审视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规则和信条,然后亲手写下属于自己的新程序。

下次小组讨论,试着提出一个你觉得可能“不成熟”但很有趣的想法。

这个周末,别再逼自己去图书馆或者参加“有用”的社交了,关掉手机,去一个没去过的城市角落,就为了发发呆。

如果对现在的专业感到痛苦,勇敢地去敲响转专业顾问办公室的门,哪怕只是去问问可能性。

给自己列一个 “Want to do list”(想做清单),和你的 “Have to do list”(必做清单)放在一起,并且每周至少完成一项。

别怕,真的。你以为的“弯路”,可能恰恰是能看到最美风景的路。我们拿到的不只是一纸文凭,更是一张更广阔的人生藏宝图。别急着冲向那个被标记好的终点,因为沿途的风景,可能比宝藏本身更迷人。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819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