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芝加哥大学读书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纠结要不要来芝大?是不是早就听说过这里是“fun comes to die”的地狱模式?说实话,这里的学术压力是真的大,赶不完的paper,读不完的Core reading,还有泡在Reg图书馆的无数个深夜……但这里也绝对是思想火花四溅的天堂!你能和一群最聪明的大脑激烈辩论,体验到最纯粹的求知快乐。学习之余,芝加哥这座城市的精彩和同学间“同甘共苦”后结下的神仙友谊,也绝对会让你觉得一切都值了。所以,真实的芝大体验究竟是怎样的?想听听学长学姐最真实的吐槽和独家生存指南,就继续看下去吧!

芝大印象速览 (UChicago at a Glance)
昵称: “Where Fun Comes to Die” (一个爱与痛的昵称,芝大人常用来自嘲)
学术核心: The Core Curriculum (核心课程,是每个本科生的“必修劫”)
标志性建筑: Regenstein Library (Reg 图书馆,无数灵感和ddl的诞生地)
特色活动: Scavenger Hunt (地球上最疯狂的寻宝游戏,每年一次的全校狂欢)
学制: Quarter System (学季制,意味着一年三学期,三次期中三次期末,节奏飞快)

还记得收到芝大offer的那天吗?我正窝在沙发里,一边啃着苹果一边刷着邮箱,心不在焉。突然,一封标题带着“Congratulations”的邮件跳了出来。那一瞬间,我的苹果“啪”地掉在了地上,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然后猛地冲向了云霄。激动、狂喜、难以置信……各种情绪像烟花一样在脑子里炸开。

可几分钟后,当最初的兴奋慢慢褪去,一种更复杂的情绪悄悄爬了上来——恐惧。芝加哥大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重量。我开始疯狂搜索关于它的一切,然后,那句臭名昭著的slogan就跳了出来:“UChicago, where fun comes to die.”(芝大,一个让快乐原地去世的地方)。

看着屏幕上的这句话,我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四年,被成堆的书本淹没,在图书馆里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悲惨”景象。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问题:去,还是不去?这个决定,不仅仅是选择一所大学,更是选择一种未来四年的生活方式。如果你现在也手握offer,或者正在考虑把芝大放进你的dream school list,并且和我当时一样,在激动和恐惧之间反复横跳,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聊聊,在芝加哥大学读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地狱模式开启:学术压力是真的大,不是开玩笑

我们先从最硬核的部分说起吧,毕竟这是芝大最鲜明的标签。如果你问任何一个芝大的学生或校友,这里学习累不累?我保证你会得到一个斩钉截铁的“累”,甚至可能附赠一个“累到想哭”的表情包。

这种压力的源头,首先就是大名鼎鼎的 The Core Curriculum (核心课程)。这可不是随便选几门水课就能糊弄过去的通识教育。芝大的Core,是一套精心设计、覆盖人文、社科、文明、艺术、数理和生物等领域的“学术大礼包”。听起来很棒对吧?但它的阅读量是海啸级别的。拿最经典的人文课HUMA来说,每周你要读完柏拉图的《理想国》、荷马的史诗,或是但丁的《神曲》的一部分。注意,是“读完”,不是“读过”。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会默认你不仅读了,还带着深刻的思考来的。

我有个朋友选了社科的经典课程“Power, Identity, and Resistance”。开学第一周,她看着reading list上的福柯、马克思、汉娜·阿伦特,整个人都傻了。每周平均200-300页的哲学、政治学原著阅读,而且是用词晦涩、逻辑链条极其复杂的学术英语。她开玩笑说:“感觉脑细胞在成批阵亡,以前觉得GRE阅读是座山,现在看来不过是个小土坡。”

除了阅读量,Quarter System(学季制)也是一个压力倍增器。和大部分美国大学的Semester(学期制)不同,芝大一年有四个Quarter,学生一般上三个。每个Quarter只有短短10周。这意味着什么?你刚和教授混个脸熟,midterm(期中考)就来了;期中考的硝烟还没散去,final(期末考)的大军就兵临城下了。整个学期的节奏被压缩得极快,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根据Niche等大学评估网站的数据,芝大学生普遍反映,他们每周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超过20个小时,在顶尖大学里也属于高强度。而在期末周,这个数字翻倍是家常便饭。

这种高压环境的中心,就是我们的精神堡垒——Regenstein Library,大家亲切地称之为“The Reg”。这座外表粗犷的野兽派建筑,是芝大学生的第二个家。尤其是在final week,Reg的24小时开放区堪称奇观。你会看到穿着睡衣、带着枕头和毯子的同学,在书桌旁安营扎寨;咖啡因是这里的硬通货,Ex Libris咖啡店的队伍能排到门外;凌晨三四点的图书馆,依旧灯火通明,只有敲击键盘和翻动书页的沙沙声。那种全世界都在陪你一起熬夜的氛围,既悲壮,又 strangely comforting(奇异地令人安心)。

思想的天堂:在这里,你会爱上“被挑战”的感觉

好了,刚才“吓唬”了你这么多,现在我们来说说芝大的另一面,也是它最迷人的一面。为什么每年有那么多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为这里是真正的思想天堂。

芝大的课堂,很少有教授一言堂式的灌输。绝大多数人文和社科课程都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法。一间小小的seminar教室,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教授抛出一个问题,然后就是长达两三个小时的激烈辩论。在这里,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论证的强弱。你的观点会被挑战,你的逻辑会被剖析,你会被迫从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一个你以为早已了解的问题。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上HUMA课的场景。我们讨论的是《吉尔伽美什史诗》,教授问:“英雄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死亡是否定义了生命的意义?”刚开始大家还有点拘谨,但很快,一个历史系的同学从古代城邦的角度分析,一个哲学系的同学引用了加缪的荒诞主义,一个经济系的同学甚至建立了一个关于“不朽”的效用模型。我当时整个人被那种思维碰撞的火花震撼了。那是一种纯粹的、为了求知而辩论的快乐,和为了分数而学习完全是两码事。

这种对思辨的极致追求,源于芝大强大的师资力量。这所大学拥有近百位诺贝尔奖得主,你很可能一不小心就选到一位“大神”的课。比如,你可以在“经济学原理”的课堂上,听一位前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分析宏观政策;或者在法学院的讲座里,和一位对美国宪法有开创性解读的学者对话。这些学术巨擘不仅会传授知识,更会教会你如何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芝大还有一个引以为傲的传统,那就是著名的“芝加哥原则”(Chicago Principles),即对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的坚定捍卫。这意味着校园里鼓励各种声音的存在,即便是那些有争议的、不被主流接受的观点,也能在这里找到讨论的空间。这种环境培养了学生一种宝贵的品质:智识上的勇敢(intellectual bravery)。你不会因为害怕犯错或与众不同而不敢开口。

这种独特的“nerd”文化,也体现在校园生活中。每年五月,学校会举办一场名为Scavenger Hunt(简称Scav)的活动。这绝对是你能想象到的最疯狂、最硬核的寻宝游戏。持续四天的活动,会发布一个包含三百多个项目的清单,学生以宿舍楼或团队为单位参加。这些项目千奇百怪,有的需要高超的工程技术(比如,历史上最著名的传说是“在棚子里造一个核反应堆”),有的需要惊人的艺术创造力,有的则考验你的社交能力和胆量(比如,让一位诺奖得主为你做个煎蛋)。Scav完美诠释了芝大的精神:把聪明才智用在看似“无用”却充满乐趣的地方。所以,“fun comes to die”?不,在这里,fun只是被重新定义了。

走出海德公园:芝加哥,一座被低估的宝藏城市

聊完了校园里的“冰与火之歌”,我们把视线投向更广阔的天地——芝加哥这座城市。很多人对芝大的一个刻板印象是,它位于海德公园(Hyde Park),像一个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且周边区域的安全问题也让人担忧。

首先,海德公园确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学术氛围浓厚,环境优美。UChicago自己的警察部门(UCPD)和覆盖范围极广的校车系统,为学生的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只要你遵守基本的安全准则(比如晚上结伴出行,使用学校的Lyft Ride-Smart项目),在校园及周边活动是相当安全的。

更重要的是,走出这个“泡泡”其实非常容易。乘坐Metra火车或者CTA巴士,你可以在20分钟内到达繁华的市中心The Loop。芝加哥能提供给你的一切,绝对超乎想象。这里是建筑爱好者的天堂,从威利斯大厦到汉考克中心,摩天大楼的天际线令人叹为观止。这里的博物馆资源更是世界顶级,你可以花一整天泡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欣赏莫奈的《睡莲》和格兰特·伍德的《美国哥特式》;也可以在菲尔德博物馆(Field Museum)和霸王龙SUE打个招呼。

根据《Condé Nast Traveler》杂志的读者票选,芝加哥已经连续7年(截至2023年)被评为“美国最佳大城市”。这座城市有充满活力的音乐场景,蓝调和爵士俱乐部遍布大街小巷;有世界级的戏剧和喜剧表演,著名的“第二城”(The Second City)喜剧团是无数喜剧大师的摇篮;当然,还有让吃货们欲罢不能的美食,从米其林星级餐厅到街头的深盘披萨(Deep-dish Pizza)和芝加哥热狗,总有一款能满足你的味蕾。

对于留学生来说,芝加哥作为美国中西部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也意味着大量的实习和工作机会。许多世界500强企业,如波音、麦当劳,以及顶尖的投行、咨询公司和科技公司都在这里设有总部或重要办公室。芝大强大的校友网络和career service,能为你进入这些行业提供巨大的帮助。学习再辛苦,一想到未来有这么广阔的平台,似乎又充满了动力。

“神仙友谊”:在苦中作乐的日子里,你永远不是一个人

最后,我们来聊聊在芝大最宝贵的收获之一:人。具体来说,是你的朋友们。

前面我们花了大量篇幅描述这里的学术压力有多大。正是这种“同甘共苦”的环境,催生了最坚不可摧的友谊。当你在凌晨两点还在为一篇哲学paper的论点抓耳挠腮时,你会发现你的室友在旁边为明天的数学quiz奋笔疾书,走廊尽头另一个朋友正在为化学实验报告的数据而崩溃。你们会互相打气,分享零食,或者干脆一起吐槽教授,然后又默默坐回去继续学习。这种经历,是那些在“派对学校”的学生很难体会的。

在芝大,友谊的建立不一定是在觥筹交错的party上,而更多是在图书馆的自习室里,在激烈辩论的课堂上,在合作完成一个项目的无数个日夜里。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从全球数万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他们不仅聪明,而且有趣,有着千奇百怪的爱好和特长。你的朋友可能是一个能用五种语言流利对话的语言天才,一个能写出专业级代码的计算机大神,或者一个对古希腊历史了如指掌的“活字典”。

学校的住宿学院系统(House System)也极大地促进了这种社群感的形成。每个本科生都会被分到一个House里,这里就像你在霍格沃茨的学院一样。每个House都有自己的传统、活动和专属休息室。你的RA(Resident Assistant)和RH(Resident Head)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从每周的茶歇、电影之夜,到House之间盛大的体育比赛(比如冰上扫帚球Broomball)。这让你能迅速找到归属感,认识一群最亲密的朋友。

虽然学业繁重,但大家并不会变成学习机器。学校里有超过450个注册学生组织(RSOs),覆盖了你能想到的所有领域。无论是模拟联合国、投资俱乐部,还是即兴喜剧团(Off-Off Campus非常有名)、阿卡贝拉合唱团,你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在这里,你会发现,最聪明的头脑往往也拥有最有趣的灵魂。

所以,说了这么多,在芝大读书到底是什么体验?

它就像一场艰苦又刺激的智力马拉松。过程会很累,你会无数次怀疑人生,怀疑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个决定。但每当你攻克一个难题,完成一篇让你自己都感到骄傲的论文,或者和朋友们为了一个观点辩论到天亮时,那种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别光听“fun comes to die”的传说就吓跑了。问问自己,你渴望的是什么?如果你的内心深处,住着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被挑战、享受智力交锋快感的灵魂,那么芝加哥大学或许不是一个让快乐死亡的地方,而是一个能让你找到真正的、更深层次快乐的起点。

准备好迎接挑战了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欢迎来到芝加哥。相信我,这将是你一生中最艰难,也最值得的四年。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145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