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未来港大法律人的悄悄话 | 
|---|
|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保证全都是干货。它不是官方招生简章,更像是一份“通关秘籍”。这里有申请时如何让招生官眼前一亮的“小心机”,有上课时被教授问到哑口无言的真实瞬间,也有面试“红圈所”时遇到的刁钻问题。希望你读完,能少一些迷茫,多一分底气。 |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窝在咖啡馆的角落,第N次打开港大法律学院的官网。屏幕上“世界顶尖法学院”的字样闪着光,旁边的朋友一边搅着拿铁,一边唉声叹气:“申得上吗?听说录取的都是些‘神仙’,本科不是清北复交,GPA没到3.8,是不是想都别想?”
这种焦虑,我懂。在无数个深夜里,我也曾反复问自己:我的背景足够突出吗?我的文书能打动招生官吗?从港大LLM毕业,真的能敲开那些顶级律所的大门吗?
一年后的今天,我拿着港大的毕业证,坐在中环写字楼的会议室里,回看那段路,才发现很多当初的担忧,其实是源于信息不对称。官网上的信息永远是冰冷和完美的,但真实的港大LLM体验,充满了挑战、惊喜,甚至是一些小小的“狼狈”。它远比宣传册上描绘的更加立体和深刻。
所以,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不为别的,只想以一个刚走完全程的学长身份,拉着你的手,带你把这条路重新“走”一遍。从申请季的兵荒马乱,到校园里的学海无涯,再到求职季的披荆斩棘。这里没有官话套话,只有掏心窝子的实话和能让你少走弯路的干货。
申请季的“厮杀”:如何拿到那张珍贵的入场券
我们先从最现实的问题开始:怎样才能被录取?每年港大LLM项目会收到超过2000份申请,而最终录取的只有大约300人,录取率在15%左右。这注定是一场硬仗。但别怕,打仗也讲究策略。
硬指标,你的底气
GPA和语言成绩是敲门砖,这是毋庸置疑的。根据近几年的录取数据来看,成功拿到offer的同学,本科GPA普遍在3.5/4.0以上,或者85/100分以上。至于语言,雅思7.0(小分不低于6.5)或托福97分是官方的最低门槛,但实际上,录取的学生里,雅思7.5+,托福100+的大有人在。毕竟,这里的课程是全英文教学,阅读量巨大,讨论激烈,语言不过关,上课会非常痛苦。
根据2024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港大的法律与法律研究(Law & Legal Studies)排在全球第23位。这样的顶尖学府,自然会用高标准来筛选生源。但高分只是让你进入了“决赛圈”,真正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的软实力,也就是你的文书。
个人陈述(PS),你的灵魂
招生官每天要看上百份申请材料,一份平庸的PS,就像白开水,毫无记忆点。千万不要把PS写成简历的扩写版,简单罗列你得了什么奖,在哪家律所实习过。
让我给你举个真实的例子。我的同学小A和小B,背景相似,GPA都是3.7,雅思都是7.5,都曾在一家国内知名律所实习。
小A的PS是这样写的:“我在XX律所资本市场部实习,协助律师处理了多个IPO项目,熟悉了上市流程,这让我对公司法和金融法产生了浓厚兴趣。港大的公司与金融法(CFL)项目是亚洲顶尖,所以我希望能来学习。”
听起来是不是很标准,很“正确”?但也很无聊。
再来看看小B的PS。她从一个具体的细节切入:“在协助处理一家科技公司赴港上市的项目时,我发现其VIE架构的合规性问题成为了整个项目的关键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连续一周研究了大量关于VIE架构的案例和香港联交所的最新指引。那个瞬间,我意识到,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一个律师的价值不仅在于执行,更在于对前沿法律问题的深刻洞察。而我注意到,港大LLM项目的Douglas Arner教授是全球金融科技法律领域的权威,他的课程《金融科技与法律》正是我渴望深入研究的方向……”
看到区别了吗?小B没有空谈兴趣,而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展现了她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热情,以及对港大课程和教授的深入了解。她不是在说“我优秀,请录取我”,而是在说“我是一个对法律有思考、有追求的人,而港大正好有我需要的资源,我们是天作之合”。
这样的PS,才能让招生官在疲惫的审阅中眼前一亮,记住你。
推荐信,让大牛为你背书
关于推荐信,大家常有一个误区:找的推荐人title越大越好。其实不然。一个只给你上过一门百人大课、对你毫无印象的学院院长,为你写的推荐信可能空洞无物,甚至不如一个熟悉你、带你做过项目的副教授来得有说服力。
关键在于,推荐人是否真的了解你。最好的选择是:一位熟悉你学术表现的专业课老师,加上一位了解你实践能力的实习单位合伙人或指导律师。在邀请他们为你写推荐信前,一定要主动提供一份你的“材料包”,里面包括你的简历、PS草稿、成绩单,以及一份你希望推荐人重点提及的个人亮点清单(比如你在某个项目中的具体贡献)。这不仅是尊重,更能帮助他们写出一封有血有肉、充满细节的推荐信。
港大校园里的“修行”:传说与现实
恭喜你,手握offer,踏入了港大百年校园。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这里的学习体验,可以总结为两个词:强度与深度。
传说中的大神教授们
港大法学院的教授阵容堪称豪华。你会在课堂上见到那些只在学术期刊封面和新闻报道里出现的名字。他们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是真正塑造法律和政策的学者。
比如教公司法的Say H. Goo教授,他的课堂就像一场逻辑缜密的思辨之旅。他会用一个接一个的提问,引导你去思考公司治理背后的法理。你可能前一秒还觉得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后一秒就被他的问题问到哑口无言,然后恍然大悟。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虽然会让你在课前压力山大,但一学期下来,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会得到质的飞跃。
又比如教金融法的Douglas Arner教授,他的课信息量巨大,语速极快,像一场高浓缩的金融峰会。他会把最新的金融科技发展、监管动态融入课堂,让你感觉自己正站在全球金融法律变革的最前沿。上他的课,你不仅在学法律,更在学习一种洞察行业趋势的视野。
这里的教授会把你当作成熟的法律人来对待。他们鼓励质疑,欢迎挑战。在课堂上和教授据理力争,是再正常不过的场景。
硬核课程体验:不只是“读判例”
如果你以为LLM的学习就是上上课、写写论文,那就太天真了。开学第一周,你就会被如山倒的reading list淹没。平均每门课每周的阅读量在100-200页之间,全是密密麻麻的英文判例、学术文章和法规条文。这意味着,你每天除了上课,其余时间基本都在图书馆度过。
课程形式也很多样。除了讲座(Lecture),更多的是小班研讨(Seminar)。在Seminar上,每个人都必须发言。教授会抛出一个极具争议的案例,让大家分组辩论。你的同学可能来自全球20多个不同的国家,有的是经验丰富的执业律师,有的是法官,有的是公司法务。他们的视角和观点会不断冲击你固有的认知。你会发现,一个法律问题,在不同法系、不同文化背景下,可以有如此多样的解读。
这种高强度的输入和输出,虽然辛苦,但成长是飞速的。不出三个月,你就能自信地用英文就复杂的法律问题发表超过十分钟的独立见解,你的法律思维也会从“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转变。
学习之外:人脉与视野
港大LLM的价值,一半在课堂,另一半在课堂之外。你的同学,是你未来最宝贵的人脉资源。我这一届的同学里,有来自美国律所的律师,有欧洲投行的法务,也有东南亚国家的政府官员。和他们的交流,能让你迅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市场和职业机会。
学院也会组织大量的活动。顶级国际律所、红圈所会定期来开宣讲会、举办模拟面试。各种高端论坛和讲座,会邀请到香港终审法院的法官、证监会的高层来分享。这些都是你拓展视野、积累人脉的绝佳机会。一定要积极参与,多和业界前辈交流,你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和启发。
毕业后的“闯关”:敲开红圈所的大门
一年的学习转瞬即逝,最关键的求职季来了。港大LLM这块金字招牌,能让你在简历关获得巨大优势,但最终能否拿到offer,还要看你接下来的每一步走得是否扎实。
香港的地理优势:通往世界的跳板
为什么顶级律所都偏爱有香港留学背景的毕业生?因为香港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无论是中资企业的海外上市、并购,还是外资进入中国市场,香港都是最重要的枢纽。在这里学习,你不仅能掌握英美法系的思维,也熟悉中国的商业环境,这种“双语”能力正是顶级律所最看重的。
金杜、中伦、君合、方达这些顶尖的红圈所,在香港都设有办公室,并且业务量巨大。他们每年都会招聘大量有海外背景的毕业生,来充实其资本市场、跨境并购等核心团队。对于LLM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个天然的优势。
需要明确的是,LLM学位本身不能让你在香港执业。想成为香港律师,需要先完成PCLL(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Laws)课程并实习。但对于大多数内地学生而言,港大LLM是进入红圈所内地办公室或香港办公室从事中国法业务的绝佳跳板。
简历关和面试经:从细节到实战
在求职时,要把你在港大的学习经历具体化。不要只写“毕业于香港大学法律硕士项目”,而要突出你修读过的核心课程,比如“公司融资法”“跨境商事仲裁”“证券法规”。如果你在某门课上拿了高分,或者写了一篇优秀的论文,都可以写进简历。
面试是真正的考验。红圈所的面试通常有多轮,包括HR面、业务团队律师面、合伙人面,形式也可能包括笔试、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一个真实的面试场景:某红圈所合伙人面试时,问我的一个同学:“请用三分钟,向我解释一下什么是‘同股不同权’(WVR),并分析它对香港IPO市场的影响。”
这个问题,不仅考察你的专业知识,更考察你的逻辑表达能力和商业敏感度。这正是港大LLM课程训练的重点。因为你已经在无数次Seminar的讨论和presentation中,演练过如何清晰、有条理地阐述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了。
除了专业问题,面试官还会很关心你的职业规划和求职动机。“你为什么想做资本市场律师?”“你未来五年的职业目标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切忌说空话。最好的回答是结合你的实习经历和在港大的学习体会,说明你对这个领域的热爱和思考。比如,你可以说:“在港大学习《收购与合并》这门课时,我对交易结构的设计产生了浓厚兴趣,毕业论文也选择了相关主题。我渴望能在一个顶尖的平台上,将这些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根据近两年的市场行情,红圈所给应届毕业生的起薪普遍在每月2万至3.5万人民币之间(一线城市),虽然起步辛苦,但成长速度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是无可比拟的。
我知道,从申请到毕业求职,这一路充满不确定性,你会无数次感到疲惫和自我怀疑。
但请相信,当你深夜在港大图书馆里啃着厚厚的判例,当你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激烈辩论,当你在中环的摩天大楼里和面试官侃侃而谈,你会发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港大LLM给你的,不只是一纸文凭,更是一种视野,一种思维方式,和一个更高的平台。它不能保证你一定能成为人中龙凤,但它给了你成为人中龙凤的所有可能性。
别只是把“进红圈所”当成唯一的目标。多去体验,多去探索。在香港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里,去太平山顶看一次夜景,去兰桂坊感受一下热闹,去离岛的沙滩上吹吹海风。这一年的经历,会是你人生中非常宝贵的一段财富。
路在脚下,祝你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