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滤镜:留学生眼中的真实加拿大

puppy

你是不是也刷着社交媒体,对加拿大的枫叶、雪山和“人均社牛”的友善充满向往?先别急着打包,来听听学长学姐的大实话吧!真实的加拿大,除了滤镜下的诗和远方,更有交不起的房租、赶不完的due和偶尔没人说话的孤单。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想和你聊聊在这里生活的真实体验:怎么真正融入当地圈子,怎么平衡学业和打工,怎么在漫长的冬日里找到自己的小确幸。这里没有完美的童话,但有一个更立体、有温度的加拿大,和一份最接地气的留学生活指南在等你。

来加拿大前,心里得有的几笔账
生活费 ≠ 学费:你准备的钱,除了交学费,大头可能都花在房租和吃饭上。多伦多和温哥华的房租,真的会让你怀疑人生。
友善 ≠ 朋友:加拿大人普遍礼貌,但这层“你好吗?”的寒暄,离成为能深夜聊天的朋友还有很远的路。
学习 ≠ 轻松:国外的大学宽进严出不是说着玩的。铺天盖地的reading和小组作业,会让你知道什么叫“用咖啡因续命”。
雪景 ≠ 童话:第一场雪的浪漫,撑不过长达五个月的灰色天空和零下二十度的寒风。漫长的冬季是对心态的巨大考验。

打破滤镜:留学生眼中的真实加拿大

你是不是也像曾经的小A一样?出发前,手机里存满了班夫国家公园的碧绿湖水、枫叶大道的绚烂秋色,还有小红书上博主们在downtown公寓落地窗前举杯的精致生活。小A也是怀着这样的憧憬,降落在温哥华国际机场的。她以为,自己的留学生活会像一部浪漫的文艺片。

现实的第一课,从找房子开始。她在网上看中一个位于Yaletown的公寓,照片里阳光明媚,岁月静好。当中介报出每月3200加元的租金时,小A以为自己听错了。那个价格,是她国内一线城市整租一套温馨两居室的两倍。最后,她在离学校通勤一小时的本拿比,和另外两个室友合租了一间半地下室(Basement),窗外只有邻居家的草坪和偶尔路过的浣熊。那一刻,她手机里的滤镜,碎了一地。

这篇文章,不想给你灌任何“诗和远方”的鸡汤。只想借小A和更多学长学姐的真实经历,和你聊聊滤镜背后,那个有点贵、有点累、有点孤单,但又充满机会和温度的,真实的加拿大。

滤镜一:诗和远方 vs. 账单和远方

我们先来聊最扎心的话题:钱。社交媒体上,留学生们似乎总在滑雪、野餐、road trip。但照片背后没告诉你的是,每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可能都意味着接下来一个月要勒紧裤腰带吃泡面。

加拿大的生活成本,尤其是住房,是悬在每个留学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你以为的$1500温馨单间,现实可能是和三个人合租的地下室一角。根据加拿大房贷和住房公司(CMHC)2024年初发布的报告,温哥华一居室的平均租金已经站上3000加元大关,多伦多也紧随其后,平均超过2800加元。即使是在相对便宜的蒙特利尔,一居室的租金也普遍在1800加元以上。

我的朋友Lily在多伦多大学读书,她给我算过一笔账。她住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小单间,月租金1600加元(这已经是她找了两个月才找到的“幸运价”)。每个月的交通费(TTC月票)约150加元,手机套餐50加元,超市采购食物自己做饭,最省也要400加元。这还没算上偶尔和朋友出去吃顿饭、买杯咖啡、添件冬衣的钱。每个月固定支出轻松超过2200加元,折合人民币超过一万二。她说:“我妈总问我钱怎么花这么快,我都不敢告诉她,我买的一盒鸡蛋就要7加元。”

这串数字背后,是无数留学生“消费降级”的日常。我们学会了货比三家,熟知哪家超市的打折日;我们学会了自己理发、做饭,厨艺被逼得堪比新东方毕业生;我们学会了在Facebook Marketplace和二手群里淘家具,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这不是窘迫,这是在异国他乡,我们学会独立生活的第一课。

滤镜二:“人均社牛” vs. “无效社交”

来之前,我们都听说加拿大人特别友善。的确,走在路上,陌生人会为你开门,收银员会笑着问你“How are you doing?”。但很快你会发现,这种礼貌和友好,往往像一层薄薄的保鲜膜,包裹着一颗难以接近的内核。

“How are you?” 只是一句加长版的“Hello”,而不是真的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课堂上和你热烈讨论的本地同学,下课后可能就消失在人海,你鼓起勇气发出的周末聚会邀请,常常会得到一个“Sounds great, I'll let you know!” 的礼貌性回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的同学David,一个性格开朗的男生,刚来时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想尽快融入当地圈子。他发现,在派对上,大家可以一起玩得很开心,但派对结束,就很难再有更深的联系。本地同学的社交圈往往从小就固定了,他们有自己的家人、发小和固定的周末活动。作为外来者,想要挤进去,真的很难。滑铁卢大学的一项调查曾显示,超过60%的国际学生表示在融入加拿大社会和建立深厚友谊方面感到困难。

这种“无效社交”带来的孤独感,是很多留学生不愿言说的痛。尤其是在节假日,当朋友圈被国内朋友的聚会刷屏,而你只能一个人在公寓里煮一锅速冻水饺时,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受。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注定孤独。真正的融入,不是削足适履地挤进别人的圈子,而是建立属于自己的舒适圈。你可以多和同是留学生的伙伴抱团取暖,因为你们有相似的背景和困境,更容易产生共鸣。你也可以尝试从兴趣入手,比如加入一个徒步俱乐部、一个志愿者组织,或者一个编程学习小组。当你们的连接点是共同的热爱,而非刻意的“社交”,友谊的桥梁反而更容易搭建起来。

滤镜三:快乐学习 vs. 咖啡因战士

国内的朋友常常羡慕地说:“你们国外上大学好爽啊,没什么考试,天天都像在度假。” 每当听到这话,我只想把我的reading list甩过去。北美的大学教育,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累”。

这里没有期末“一考定生死”的紧张,但压力被均匀地分散在整个学期。开学第一周,你就会收到每门课的Syllabus(课程大纲),上面密密麻麻地列着整个学期的作业、展示、小测验和论文的截止日期(due date)。这意味着,你几乎每周都在为各种due奔波。教授布置的reading,动辄几十上百页,而且默认你读完并能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很多课程,课堂参与度本身就占总成绩的10%-20%。

我认识的学姐Sarah,在UBC读商科。她说她的大学生活就是由一个个due date串联起来的“人間煉獄”。有一周,她同时要交一份2000字的个人论文,一个市场分析小组报告,还要准备两门期中考试。为了平衡高昂的生活费,她还在一家咖啡店兼职。那周,她每天只睡四个小时,靠着一杯又一杯的咖啡续命。她说:“最崩溃的一刻,是凌晨三点在图书馆写着论文,突然收到咖啡店经理发来的排班信息,提醒我明天早上七点要上班。”

根据加拿大国际教育局(CBIE)的数据,超过50%的国际学生会在留学期间从事兼职工作。虽然政府目前(截至2024年初)暂时取消了每周20小时的校外工作上限,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无限打工。学业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如何在学业和打工之间找到平衡,是对每个留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终极考验。你必须学会规划,学会取舍,甚至学会拒绝。在这里,“死线是第一生产力”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每个留学生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法则。

滤镜四:浪漫雪景 vs. 漫长冬日

如果你来自南方,那么加拿大的冬天,绝对会给你带来一次“震撼教育”。你手机里收藏的雪景,是晶莹的雪花挂在松枝上,是壁炉里跳动的温暖火焰。但现实中的冬天,更多的是-20℃的体感温度、没过脚踝的灰色雪泥,以及下午四点就天黑的压抑。

加拿大的冬天是漫长的,很多地区从11月一直持续到次年4月。这种长期的寒冷和日照不足,很容易引发一种叫做“季节性情感障碍”(SAD)的心理问题。加拿大心理健康协会(CMHA)指出,大约有15%的加拿大人会经历轻微的冬季忧郁。对远离家乡、缺乏社交支持的留学生来说,这个比例可能更高。

我的朋友Leo来自广东,他来蒙特利尔的第一个冬天过得异常艰难。他说,那种看不见太阳,每天出门都要裹成熊的感受,让他提不起任何精神。学业的压力加上天气的阴沉,让他一度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后来,在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他买了一个“阳光灯”每天早上照射半小时,逼着自己每周去健身房两次,还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室内攀岩社团。他说:“当我大汗淋漓地从攀岩墙上下来时,感觉积攒了很久的负面情绪也跟着汗水一起流走了。”

对抗漫长的冬日,你需要主动出击。别总宅在家里,穿上你最厚的羽绒服,去尝试一些冬季运动,哪怕只是在附近的公园滑冰。约上三五好友,在家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补充维生素D,多吃一些能让人开心的食物。记住,冬天再冷,春天也终将到来。找到属于你的“小确幸”,是度过漫长冬日的最好方式。

说了这么多现实的“骨感”,并不是为了劝退你,更不是想说加拿大不好。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我们才从一个被父母保护得很好的孩子,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大人。

留学,从来都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场需要精心准备和强大心脏的修行。它会打破你所有的滤镜,然后逼着你用自己的双手,去重新构建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生活。

所以,别怕。别怕房租贵,因为它会让你学会精打细算;别怕交朋友难,因为它会让你更懂得珍惜真正的友谊;别怕学习累,因为它会让你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别怕冬天冷,因为它会让你更期待春天的第一缕阳光。

找一个能让你每周傻笑一小时的爱好,不管是弹尤克里里还是烤巴斯克蛋糕。学着对一份普通的poutine心怀感激,享受解决一个复杂bug后的成就感。在感觉撑不下去的时候,给家里打个视频,或者找个同样在奋斗的朋友聊聊天。

这条路,很多人都走过,你不是一个人。欢迎来到真实的加拿大,这里的挑战和机遇,都将是你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1928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