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卷排名了!美国留子真正在乎的竟是这个

puppy

还在为U.S. News排名熬夜焦虑,纠结那几个数字吗?咱们这些留子啊,来了美国才发现,身边同学聊的早就不是学校是Top 30还是Top 50了。大家真正关心的是:这个专业的教授到底牛不牛?学校的career service给不给力,能不能帮我们找到实习?甚至,在“村里”还是在城里,能不能找到归属感,每天过得开不开心?这些排名上看不到的软实力和真实体验,才是决定你几年留学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的关键。这篇文章聊的,就是这些过来人的真心话,帮你把关注点从冷冰冰的数字,转移到火热的真实生活上来。

选校前,先问自己三个“灵魂拷问”
1. 这个排名,到底是谁排的,为了什么目的排的?它真的懂我吗?
2. 除了排名,我到底想从这四年里得到什么?是一份超赞的实习,一个改变我人生的导师,还是一群能聊一辈子的朋友?
3. 我是“城市派”还是“村里派”?我的快乐源泉是逛博物馆看展,还是在草坪上晒太阳BBQ?

别卷排名了!美国留子真正在乎的竟是这个

去年冬天,我和在NYU念书的朋友约在Washington Square Park旁边一家咖啡馆。外面下着小雪,我们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聊起各自的期末。我问她:“你们那么卷的学校,是不是天天都在聊GPA,聊以后去哪个大厂?”

她喝了一口拿铁,摇了摇头说:“聊啊,但聊得更多的,是谁抢到了那位‘算法界扫地僧’下学期的课,谁通过career center拿到了一个面试,还有吐槽曼哈顿这个月的房租又涨了多少。”

她顿了顿,看着窗外说:“说真的,来这儿一年多了,我一次都没跟同学聊过‘哎我们学校U.S. News排28,你们学校排35’这种话题。大家默认能考进来,水平都差不多。我们真正焦虑的,是下学期的课表怎么排才能利益最大化,是明年夏天的实习还没着落,是感觉自己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渺小得像一颗尘埃。”

那天的对话,让我感触特别深。咱们在国内的时候,熬了多少夜,刷了多少题,就是为了在申请表上,能填上一个排名更高的学校。U.S. News的榜单恨不得能背下来,学校排名的升降,比自己的体重变化还让人揪心。可一旦你真的跨越太平洋,坐在异国他乡的教室里,你会发现,那个曾经让你魂牵梦绕的数字,很快就变得模糊了。真正构成你留学生活的,是那些排名榜单上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细节。

你的“专业大神”导师,比学校排名香多了

咱们先聊聊教授。很多人觉得,Top 10的学校肯定都是大牛教授。没错,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大牛教授可能一年只给博士生开一门研讨课,你一个本科生,可能四年都见不到他一面。你接触到的,更多是庞大的助教(TA)团队。而在一些排名没那么靠前,但“小而精”的学校,情况可能完全不同。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MIT在CS领域的地位,但可能很多人没听过哈维·穆德学院(Harvey Mudd College)。这所学校在综合排名上可能连前100都进不了,因为它是一所纯粹的文理学院。但在STEM领域,尤其是本科教学质量上,它却是神一样的存在。根据PayScale的数据,哈维·穆德学院毕业生的早期职业薪酬和中期职业薪酬,常年位居全美前三,甚至超过哈佛和斯坦福。

为什么?因为他们采用的是“小班教学”和“教授治学”的精英模式。一个CS入门课可能就20个学生,手把手教你写代码的是系主任本人。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机会进入教授的实验室,参与最前沿的科研项目。我的一个学长,就是在哈维·穆德跟着一位教授做AI相关的研究,大三就把名字写在了顶级期刊的论文上,毕业时轻松拿到了Google的Offer。

再比如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它的综合排名常年在50名左右徘徊,但它的工程学院,尤其是航空航天工程,是全美顶尖的,被誉为“宇航员的摇篮”。阿姆斯特朗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如果你想成为一名顶尖的航空工程师,去普渡接受的训练和接触到的行业资源,可能比去一所排名更高但工科并非强项的藤校要实在得多。

数据显示,普渡大学的学生与教员比例是13:1,这意味着学生有更多机会与教授进行深入交流。相比之下,一些规模巨大的公立旗舰校,这个比例可能高达20:1。这多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你向教授提问、获得指导、甚至拿到一封含金量超高推荐信的机会。

所以,别再只盯着那个综合排名了。去挖一挖你感兴趣的专业,看看这个系的教授们都在研究什么,他们的论文发表情况如何,业界影响力有多大。一个能带你做项目、给你写推荐信、在你找工作时帮你引荐的导师,比学校那块金字招牌,对你的未来影响要深远得多。

Career Service给不给力,直接决定你毕业后去哪儿

聊完学术,我们来聊点最实际的:找工作。这可能是所有留学生,尤其是我们这些背负着家庭期望、花着真金白银出来的孩子,最关心的问题。而学校的Career Service(职业发展中心),就是你从学生到职场人的“官方外挂”。

一个给力的Career Service能做什么?绝对不只是在网站上挂几个招聘链接那么简单。

他们会帮你从头到尾修改简历,改到让你自己都觉得“哇,我原来这么牛”。他们会组织无数次的Mock Interview(模拟面试),请来真正混迹业界的校友或者HR来“虐”你,让你在真实面试中游刃有余。他们会举办针对性极强的Career Fair(招聘会),来的都是想招你们学校学生的公司,甚至有很多是愿意sponsor H1B的“金主爸爸”。

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它的排名在40-50之间,但它的Co-op(带薪实习)项目闻名全美。学生可以在五年内完成本科学业,其中包含三次、每次长达半年的全职带薪实习。这些实习都是学校通过和上千家企业(包括Google, Apple, Tesla等大厂)的合作关系帮你找的。根据东北大学官方数据,超过97%的毕业生在毕业后9个月内找到了工作或进入研究生院,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通过Co-op项目留在了实习公司。

想想看,当你毕业时,你的简历上已经有了三段、总计一年半的美国本土工作经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降维打击”?你的同学还在海投简历,你已经拿到了return offer。这就是一个顶级的Career Service能带给你的价值。

再看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特别是它的计算机学院(SCS)。每年,科技巨头们都会涌入匹兹堡,举办专门针对CMU学生的招聘会。有学生开玩笑说:“在CMU的招聘会上,你不是在投简历,你是在选择offer。”这背后,是CMU几十年来在业界积累的口碑和强大校友网络,而Career Service就是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送到你面前的那个平台。

《普林斯顿评论》每年都会发布一个“最佳职业服务”的排名,这个排名完全基于在校生的真实反馈。2023年的榜单上,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本特利大学(Bentley University)这些名字,可能对很多国内的同学来说都比较陌生,但它们却力压许多藤校,排在前列。这说明,在学生心中,这些学校的职业服务是真正做到了实处的。

所以,在选校时,请务必花时间去学校官网的Career Service页面看一看。看看他们合作的企业有哪些,每年举办多少场招聘会,提供哪些具体的辅导服务,毕业生的去向数据是怎样的。这些信息,比U.S. News上那个冷冰冰的数字,更能告诉你这笔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可能有多高。

在“村里”还是在城里,决定了你的生活方式和快乐指数

接下来聊聊一个特别感性,但又极其重要的话题:你在哪儿上学?是在纽约、洛杉矶这样的大都会,还是在伊萨卡、安娜堡这样的“大学城”?

这两种选择,带来的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留学体验。

在纽约(比如哥大、纽大),你的生活是无限延伸的。下课了,你可以去百老汇看一场最新的音乐剧,可以去大都会博物馆看梵高的真迹,可以去华尔街感受金融帝国的脉搏。实习机会也遍地都是,你甚至可以上午上课,下午就去曼哈顿中城的公司实习。你的同学可能来自世界各地,每个人都有着精彩的故事。根据最新的数据,纽约市的生活成本指数大约是215(以全美平均100为基准),房租中位数更是高得吓人。你可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通勤上,生活节奏快,压力也大。

而在“村里”(比如康奈尔大学所在的伊萨卡),你的生活则是高度浓缩的。整个小镇的核心就是大学,你身边的人90%都和学校相关。生活非常纯粹,从宿舍到教学楼可能就步行十分钟。周末的娱乐活动,可能就是和朋友们去爬山、去湖边烧烤,或者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生活成本相对低廉,伊萨卡的生活成本指数大约在107左右,你能用更少的钱过上更舒适的生活。但缺点也很明显,实习机会相对较少,想看个演唱会、吃顿正宗的中餐可能都要开车一两个小时去别的城市。你会和同学、教授建立非常紧密的联系,形成一个强大的社区感,但有时也可能会感到“好山好水好无聊”。

这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完全取决于你的性格和追求。

如果你是一个社交达人,喜欢热闹,需要不断有新鲜事物来刺激你,并且希望在大学期间就积累丰富的实习经验,那大城市可能更适合你。但你也要准备好应对高昂的生活成本和那种随时可能被淹没的孤独感。

如果你希望专注学术,享受宁静的自然风光,喜欢和一小群朋友深度交往,那么大学城会是你的天堂。在这里,你能体验到最纯正的美国校园文化,但可能需要你更主动地去寻找校外的机会。

我的建议是,在做决定前,可以去YouTube上搜一搜这些学校学生的Vlog,看看他们真实的一天是怎么过的。也可以在Reddit或者国内的论坛上找在校生聊一聊,问问他们最喜欢和最受不了的分别是什么。你的快乐,是你自己的,排名榜单可不会关心你过得开不开心。

看不见的“软实力”:校友网络和校园文化

最后,我们来聊一个更虚,但可能更长远的东西:校友网络和校园文化。

一个强大的校友网络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毕业后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可以在校友会的数据库里找到可以咨询的学长学姐。意味着你在求职时,发现面试官恰好是你的校友,气氛瞬间就亲切了三分。这是一种身份认同,一张无形的社交门票。

像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和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这样的学校,就以其“兄弟会”般团结的校友网络而著称。他们的学生毕业后,对母校的归属感极强,非常愿意提携后辈。LinkedIn曾做过一个非官方的统计,发现某些学校的毕业生在内部推荐(referral)方面成功率极高,这背后就是强大的校友文化在起作用。

校园文化则决定了你身边会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以其自由、激进、多元的校园文化闻名,这里充满了改变世界的激情和各种社会运动。而像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则以其严谨、思辨、“The life of the mind”(精神生活)的学术氛围吸引着热爱挑战智力极限的学生。

你希望你的大学四年,是和一群关心社会、热衷辩论的“愤青”一起度过,还是和一群埋首图书馆、享受智力乐趣的“学霸”共同成长?这些是学校官网的宣传片里看不到的,需要你通过阅读学生的博客、逛逛学校的论坛、和校友交流去慢慢感受。

这些软实力,就像空气一样,你身处其中的时候可能感觉不到,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塑造你。它决定了你的眼界、你的思维方式,甚至你未来的人脉圈子。

所以,当你再打开那张长长的选校Excel表格时,除了U.S. News排名那一列,不妨在旁边多加上几列:

“我想跟的教授有几个?”

“职业中心能不能帮我搞定实习?”

“我能在这个城市/村里快乐地活下去吗?”

“这儿的校友毕业后还理我吗?”

别让一个数字定义了你未来几年的青春。留学是一场盛大的冒险,真正的宝藏,都藏在排名的背后。去找到那个最适合你发光发热的地方,而不是那个在别人眼中“排名最高”的地方。毕竟,路是自己的,冷暖自知。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2128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