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直通华尔街?这才是纽约求职的版本答案

puppy

咱们留学生都懂,这梦有多美,现实就有多卷!海投几百份简历石沉大海,感觉自己一身本领无处施展?别慌,这篇就是为你准备的纽约求职“版本答案”。我们不聊虚的,只讲干货:从 networking 的破冰开场,到如何让你的简历在海量申请中脱颖而出,再到面试时怎样讲好你的故事,帮你避开那些学长学姐都踩过的坑。别再自己瞎摸索啦,想知道高效上岸的秘诀,赶紧点进来看看!

纽约求职避坑指南
心态第一:这不是找工作,这是你毕业后的第一个大项目,你是项目经理。
信息差是关键:你和拿到 offer 的人,差的不是能力,而是有效信息和正确方法。
别怕被拒绝:被拒是常态,每次被拒都是一次免费的压力测试和复盘机会。
Sponsorship:提前在 myvisajobs.com 或 h1bdata.info 上查好目标公司的 H1B 历史记录,不做无用功。

哈喽,各位在纽约奋斗的留学生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LXS.net 的小编。今天想跟你们聊个扎心又现实的话题:找工作。

先给你们讲个我身边朋友 Leo 的真实故事。Leo,美本 Top 30 金融专业,GPA 3.8,简历上实习经历满满,自我感觉良好,觉得毕业进华尔街是板上钉钉的事。秋招开始,他豪情万丈,在 LinkedIn 和各大公司官网上开启了“海投”模式。高盛、摩根、黑石……凡是叫得上名字的公司,他投了个遍。一个月过去,投了200多份简历,收到的不是拒信,就是石沉大海,连个面试邀请(OA)都没几个。

Leo 彻底懵了。他想不通,自己明明不差,为什么连个敲门砖都拿不到?他开始焦虑,失眠,每天疯狂刷新邮箱,那种感觉,我相信不少同学都懂。有天晚上,他在学校的一个校友 mixer 上,鼓起勇气去跟一位在 J.P. Morgan 当 VP 的校友聊天。结果一紧张,话都说不利索,除了“您好,我叫Leo,我是金融专业的”之外,就只剩下尴尬的沉默。校友礼貌地笑了笑,递给他一张名片,然后就转身和别人聊得热火朝天了。

那一刻,Leo 感觉自己就像纽约街头一个渺小的尘埃。他意识到,光有一身“武艺”根本没用,你得知道怎么闯进“武林大会”的门。他的经历,就是我们无数留学生的缩影:有梦想,有能力,却被求职的第一道坎绊得死死的。所以,今天这篇超长干货,就是想带大家拆解一下纽约求职这个“游戏”的真正玩法,帮你找到那个属于你的“版本答案”。

第一关:Networking 不是尬聊,是信息战

咱们先来打破一个迷思:海投简历真的有用吗?答案是,效率极低。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和各种人力资源机构的数据,超过 70% 的工作岗位是通过 networking 找到的,而通过网申直接拿到面试的概率,可能连 2% 都不到。想象一下,一个高盛的初级分析师岗位,可能会收到超过 5000 份申请。你觉得HR会一份一份仔细看吗?不可能的。他们只会看那些被内部员工推荐(referral)的简历。

所以,Networking 的本质不是去酒会上跟大佬尬聊,而是通过与人建立连接,获取不对称信息,并最终拿到那个宝贵的“内推”资格。这才是纽约求职圈的通行证。

那具体怎么做?不是让你去骚扰别人。

核心是“Informational Interview”,信息访谈。你不是去要工作的,你是去请教经验的。这个心态很重要。你可以通过 LinkedIn,找到你目标公司的校友,发一封非常诚恳的短信。比如这样:

“Hi [校友姓名], Hope you are doing well. 我是[你的名字], [你的学校] [你的专业] 的大四学生。我通过校友录找到了您,看到您目前在 [公司名] 做 [职位名]。我对这个领域非常感兴趣,也非常敬佩您取得的成就。不知道您是否方便在接下来几周抽出15-20分钟,让我向您请教一些关于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建议?非常感谢!”

你看,全程没提“工作”两个字。这种姿态会让对方感觉很舒服。根据 LinkedIn 的官方数据,如果你和目标联系人有共同的学校背景,你的请求被接受的概率会提高 50% 以上。别小看这15分钟的 coffee chat,它能给你带来的价值远超你想象。

我有个学妹 Sarah,学校背景一般,但执行力超强。她想去买方做研究。她花了一个月时间,在 LinkedIn 上列了 100 个目标公司的校友名单。然后每天坚持发 5-10 封邀请信。最终,她成功约到了其中 20 位的 coffee chat。在聊天中,她不问“你们公司招不招人”,而是问“您当初是如何进入这个行业的?”“您觉得现在做这行,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如果我是您,我现在应该在哪方面多做准备?”

结果呢?其中一位基金经理对她印象特别好,聊完后主动说:“我们最近正好在招实习生,你把简历发我吧,我帮你递给 hiring manager。”就因为这次主动出击,Sarah 绕过了无数竞争者,直接进入了面试环节,并最终拿到了 offer。这就是 networking 的力量。它帮你从一个冰冷的申请编号,变成一个活生生的、有故事的人。

记住,Networking 是个长期投资。不要等到要找工作了才开始。从你踏上纽约这片土地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去建立你的人脉网络。参加学校的 career fair,加入行业协会(比如 CFA Society New York),和你聊得来的教授保持联系。这些人脉,会在未来的某个关键时刻,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

第二关:你的简历,是6秒钟的战斗

好了,假设你通过 networking 拿到了内推,你的简历被送到了招聘经理的桌上。现在,真正的战斗开始了。你知道招聘经理平均会花多长时间看一份简历吗?根据 TheLadders 的一项眼动追踪研究,答案是:7.4 秒。是的,你没看错,就这么几秒钟,决定了你的简历是进入“面试”文件夹,还是“回收站”。

更残酷的是,在你的简历被真人看到之前,它很可能要先过一台机器的关——ATS(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也就是申请人追踪系统。超过 95% 的财富 500 强公司都在使用 ATS 来筛选简历。据估计,高达 75% 的简历因为格式不对、关键词不匹配等原因,被 ATS 直接筛掉,根本到不了人手里。

所以,你的简历必须同时满足两个要求:既要能“骗”过机器,又要能在 6 秒内抓住人的眼球。

怎么“骗”过机器?答案是关键词。仔细研究你想申请的职位的 Job Description (JD),把里面的关键词,尤其是技能要求(比如 Python, SQL, Bloomberg Terminal, Financial Modeling, Valuation),原封不动地放到你的简历里。ATS 就是通过匹配这些词来给你的简历打分的。分数太低,直接淘汰。

怎么在 6 秒内抓住人?答案是:量化!量化!量化!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要写空洞的描述,要用数字和结果说话。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修改前:

- Assisted in financial analysis and prepared presentation materials for client meetings.
(翻译:协助财务分析,为客户会议准备演示材料。)

修改后:

- Built 3-statement financial models for 5 public companies in the TMT sector, leading to a valuation analysis that was incorporated into a successful M&A pitch deck.
(翻译:为5家TMT行业的上市公司建立了三张报表财务模型,进行的估值分析被成功用于一个并购提案。)

哪个更有冲击力?肯定是后者。它清晰地告诉招聘经理,你做了什么 (built models),做的范围是什么 (5 companies, TMT sector),取得了什么成果 (incorporated into a successful pitch deck)。

再举个例子,一个学计算机的同学申请 Quant 岗位的简历:

修改前:

- Developed a stock trading algorithm as a personal project.
(翻译:开发了一个股票交易算法作为个人项目。)

修改后:

- Developed and back-tested a mean-reversion trading strategy using Python and QuantLib, achieving a 12% annualized return on historical S&P 500 data, outperforming the benchmark by 4%.
(翻译:使用 Python 和 QuantLib 开发并回测了一个均值回归交易策略,在标普500历史数据上实现了12%的年化回报,比基准高出4%。)

看到区别了吗?具体的数字、工具、成果,才能让你的经历变得可信、可衡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STAR 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在简历上的应用。每一个 bullet point 都应该是一个微型的 STAR 故事。

简历的格式也要注意,力求简洁、专业。用白纸黑字,标准字体(Calibri, Times New Roman),一页纸搞定。那些花里胡哨的模板和图表,在 ATS 系统里很容易出错,直接让你出局。

第三关:面试,别背稿子,讲你的故事

恭喜你,过关斩将,终于来到了面试环节。华尔街的面试通常是多轮的,从最初的 HireVue AI 面试,到电话/视频面试,最后到传说中的 Superday(超级星期天),你可能要在一天之内和 10 多个不同级别的面试官轮番对话。

面试考察的是什么?技术问题(Technical Questions)当然重要,比如让你现场推导 DCF 模型,或者问你 WACC 怎么算。这些都是硬功夫,必须提前刷题准备,像准备期末考试一样。市面上有很多面试指南,比如 “400 Investment Banking Interview Questions & Answers”,一定要刷熟。

但我们留学生往往在另一个方面栽跟头:行为面试(Behavioral Questions)。尤其是那个经典的开场问题:“Tell me about yourself.”

很多人一听到这个问题,就开始从自己出生在哪、大学在哪、学的什么专业开始背流水账。大错特错!面试官问这个问题,不是真的对你的生平感兴趣,他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你是谁?你为什么想做这份工作?你为什么适合这份工作?

所以,你的回答应该是一个精心准备过的、时长在 90 秒左右的个人“电梯演讲”(Elevator Pitch)。一个经典的结构是:

1. 现在 (Present):简单介绍你的学术背景和最近的相关经历。 2. 过去 (Past):挑 1-2 个你过去最相关的经历(实习、项目),用 STAR 法则说明你学到了什么技能,取得了什么成就,以及这些经历是如何点燃你对这个行业的热情的。 3. 未来 (Future):把前面的经历和你对未来的热情连接到你正在面试的这个职位上。清晰地说明为什么这家公司、这个岗位是你的理想选择。

你看,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线,把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来,最终落脚点是“我就是你们要找的人”。

再比如,当被问到“Tell me about a time you failed”(讲一次你失败的经历)时,千万别说你没失败过,也别真的讲一个把自己形象搞砸的失败故事。重点不在于失败本身,而在于你从失败中学到了什么,展现你的反思能力和成长性。一个好的回答结构是:承认失败 -> 分析原因 -> 讲述你采取了什么措施去弥补 -> 总结你学到的教训以及未来如何避免。

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还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身份(Sponsorship)。什么时候问?怎么问?这是一个高情商问题。建议不要在第一轮、第二轮面试就提。最好等到你感觉和面试官聊得不错,或者在面试的最后,HR 问你“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for me?”的时候再问。

你可以这样说:“I'm very excited about this opportunity. For long-term planning, could you shar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mpany's policy on sponsor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or work visas like H1B?” 这样问既表达了你的长期意向,又显得很专业。提前做好功课,像高盛、摩根大通、德勤、谷歌这些大厂,都是 H1B 赞助大户,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它们每年都会为数千名外籍员工申请 H1B 签证。去这些公司,你的机会自然更大。

华尔街现在第一年分析师的薪资是什么水平?根据最新的数据(2023-2024),顶级投行的基本工资(base salary)已经涨到了 11 万到 12.5 万美元,年终奖金(bonus)通常是基本工资的 50%-100%。这意味着你第一年就能拿到接近 20 万美元甚至更高的总收入。这个数字很诱人,但它背后是每周 80-100 小时的工作强度。所以在面试时,你也要展现出你对这种高强度工作的理解和准备,也就是所谓的“Show me you want it”。

别再把自己当成一个等着被挑选的学生了。

从今天起,把求职当成一个项目来管理。你的产品,就是你自己。你的简历是你的产品说明书,你的面试是你的产品发布会。你的目标客户,就是那些招聘经理和面试官。你需要去研究市场,了解客户需求,然后精准地打磨你的产品,通过有效的渠道(Networking)去推广它。

这条路不好走,你会遇到无数次拒绝和自我怀疑。但记住,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数据收集,帮你优化下一步的策略。纽约这座城市,奖励的永远是那些聪明、努力,而且懂得游戏规则的人。别再单打独斗了,去和你的朋友、校友、前辈交流,信息互通,抱团取暖。

现在,关掉这篇文章,去打开你的 LinkedIn,找到第一个你想联系的校友,把那封邀请信发出去。行动,才是改变的开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204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