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港大出发,你离世界有多近?

puppy

是不是也曾幻想过,留学不仅是换个地方读书,更是通往世界的起点?那从百年港大出发,这个“起点”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这里,世界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概念。它可能是身边和你一起头脑风暴的、来自全球各地的同学;是为你授课的、站在学科最前沿的国际大牛;更是香港这座城市本身带给你的无数实习机会和国际视野。港大就像一个超棒的连接器,把最优秀的人和最前沿的资源都带到你面前。所以,你离世界究竟有多近?也许近到,它就是你推开宿舍门就能看到的日常。想知道更多吗?快来文章里寻找你的答案吧!

小编悄悄话
嘿,未来的留学生!这篇文章不只是一份港大“安利”,更想和你聊聊一种全新的留学思路。别把留学当成终点,把它看作一个超级“连接器”,连接你和更广阔的世界。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连接器到底有多神奇!

从百年港大出发,你离世界有多近?

还记得大一那年,我加入了一个商赛小组。当时觉得,不就是几个同学凑一起做个PPT嘛,能有多难?结果第一次开会,我彻底傻眼了。

坐在我对面的是个金发碧眼的德国小哥,叫Alex,他一边喝着冰美式,一边跟我分析欧洲消费者对环保概念的执着;我旁边坐着一位来自印度的女生Priya,她滔滔不绝地讲着印度本土电商的“土味”营销有多么深入人心;还有一个来自新加坡的伙伴,用三种语言无缝切换,给我们科普东南亚的支付习惯。而我,一个土生土长,以为对国内市场了如指掌的人,在那一刻突然发现,我所知道的“世界”,好像只是世界地图上很小的一块。

那次讨论,我们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拿出的方案却出奇地好。我们把德国的环保包装理念,结合了印度市场的社群玩法,再套上我们最熟悉的中国供应链优势。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留学最开始承诺给我的东西——一个真实、立体、触手可及的世界。它不是在新闻里,也不是在纪录片里,它就在你身边的每一次讨论、每一次合作里。

所以,当我今天想聊聊“从百年港大出发,你离世界有多近?”这个话题时,我想说的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口号。我想告诉你的是,在港大,这种“世界就在身边”的感觉,会成为你留学生活的日常。

你的课堂,可能是一个“小型联合国”

我们先从最直接的体验说起:你的同学和老师。你可能会觉得,在哪留学不都有一堆国际学生吗?但在港大,这种“国际化”的浓度有点超标。

官方数据显示,港大的非本地学生比例超过40%,他们来自全球超过100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是什么概念?意味着你宿舍楼上可能住着一个会六国语言的瑞士学霸,楼下可能住着一个正在创业的非洲小哥。你随便走进一个通识课的教室,都像走进了一个“小型联合国”。

这不仅仅是背景的多元化,更是思维方式的碰撞。我曾经上过一门关于全球化政治的课,教授让大家讨论一个国际争端。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基于他们从小到大的教育和媒体环境,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读。那种感觉太震撼了,它让你瞬间明白,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有无数个需要被倾听和理解的视角。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读一百本教科书都要来得深刻。

再说说为你上课的人。港大的教授团队,本身就是一个国际人才库。根据最新的统计,港大有大量的教研人员拥有海外顶尖学府(比如牛津、剑桥、哈佛、斯坦福)的博士学位。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港大常年位居世界前列(2024年排在第26位),其学术声誉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这群“大牛”身上。

他们不是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给你上病毒学课的,可能就是被誉为“冠状病毒猎手”的管轶教授团队的成员;给你讲经济学的,可能是常年为世界银行提供咨询的专家。我有个读建筑系的学姐,她的导师是全球知名的建筑设计师,她不仅能听到最前沿的设计理念,甚至有机会参与到导师在迪拜的一个真实项目里去。在港大,知识不是静态的,它是活的,它正在被你眼前的这些人创造和改变。你离世界有多近?近到创造知识的人,就在讲台上给你划重点。

香港这座城,是你没有围墙的“世界校区”

如果说港大给了你一个国际化的内环境,那么香港这座城市,则为你提供了一个没有天花板的外部实践场。它本身就是一个顶级的世界枢纽。

对于商科的同学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世界顶级的金融中心——中环,离你只有几站地铁的距离。高盛、摩根士丹利、J.P. Morgan……这些你曾在财经新闻里看到的名字,就是你未来可能的实习地点。每年,这些顶级投行、咨询公司都会在港大举办专门的招聘会。我身边就有很多同学,大二暑假去了汇丰,大三去了黑石,还没毕业就已经手握好几个顶级Offer。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有超过9000家海外和内地公司在香港设立了办事处,其中近半是区域总部或区域办事处。这意味着海量的、高质量的实习和工作机会。更重要的是,香港有专门为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工作的IANG签证政策,毕业后可以无条件留港两年找工作。这对于想积累国际工作经验的留学生来说,简直是“王炸”级别的政策福利。

对于文科和社科的同学呢?香港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这里有世界级的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有各种国际电影节、文学节。你可以上午在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听一场关于地缘政治的讲座,下午去西九文化区的M+博物馆看一场草间弥生的特展。你的研究课题不再局限于书本,整个城市都是你的资料库和调研地。我一个读社会学的朋友,他的毕业论文研究的就是香港的“劏房”问题,他可以直接走进深水埗,和社区组织、居民进行一手访谈。这种理论与现实的零距离接触,是其他地方很难提供的。

而对于理工科的同学,香港正在全力打造国际创科中心。香港科学园和数码港汇聚了大量的科技企业和初创公司,从人工智能到生物科技,从金融科技到智慧城市。港大也和这些机构有紧密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科研和实习的机会。大湾区的崛起,更是让香港的战略地位无比重要。从港大出发,你不仅连接了世界,也无缝对接了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引擎。

一个“超级连接器”,把你推向世界舞台

港大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不只拥有资源,更在于它会主动把这些资源“喂”到你面前。它就像一个超级连接器,为你铺设了无数条通往世界的路径。

最经典的路径就是它的海外交换项目。港大与全球超过45个国家和地区的380多所顶尖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去耶鲁、剑桥、帝国理工、早稻田大学进行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个常规的、有成熟流程的选择。学校网站上有一个专门的“HKU Worldwide”入口,里面密密麻麻全是交换院校的名单。只要你的成绩达标,并且积极准备,获得一个宝贵的交换机会并不难。

我认识一个学妹,她大三上学期去了英国的UCL,下学期又通过暑期项目去了美国的伯克利。一年之内,体验了三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文化。她说,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看问题的方式,也让她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经历带来的视野和人脉,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除了长期的交换项目,还有各种短期的海外学习、实习和志愿者项目。比如,去柬埔寨参与一个NGO的支教项目,去硅谷参加一个科创企业训练营,去日内瓦的国际组织实习……学校会通过邮件、讲座、信息平台,持续不断地向你推送这些机会。只要你有一颗想走出去的心,港大总能为你找到一条路。

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的宝贵资源,就是港大遍布全球的校友网络。从“国父”孙中山,到“赌王”何鸿燊家族的众多成员,再到无数活跃在政商学界的精英,港大的校友网络能量巨大。学校的“HKU Mentorship Programme”项目会为你匹配一位事业有成的校友作为你的导师,为你提供学业、职业甚至人生规划的指导。我有个同学,他的Mentor是一位在香港投行做MD(董事总经理)的校友,不仅带他参加各种行业活动,还亲自帮他修改简历、进行模拟面试,最后成功帮他拿到了理想的实习。这种人脉的连接,是你自己埋头苦读多少年都换不来的。

所以你看,港大不仅仅是授予你一个学位的地方。它更像一个平台,一个跳板。它用自己百年来积累的声誉和资源,为你的人生“加杠杆”,让你能以更高的起点,去触碰更广阔的世界。

那么,你该怎么做?

聊了这么多,你可能已经心动了。但心动之余,更重要的是行动。世界已经把大门开了一道缝,剩下的路需要你自己走进去。

别再只和自己文化背景相同的人抱团了。下次小组作业,主动去找那个你觉得口音有点奇怪、但想法很有趣的外国同学组队。这可能是你了解另一种文化的最好机会。

别把你的宿舍只当成睡觉的地方。你隔壁房间的同学,可能就是一本活的“世界百科全书”。多去串串门,聊聊天,问问他家乡的美食,分享一下你最近看的电影。你收获的,可能是一段跨越国界的友谊。

别把教授当成遥不可及的大神。大胆一点,在下课后多问几个问题,去他们的Office Hour坐一坐,聊聊你的困惑,问问他们当年在国外读书的经历。你会发现,他们非常乐意分享,而这些分享,可能会点亮你的未来。

别把眼光只放在GPA上。多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实习分享会。香港这座城市有那么多免费的博物馆、展览和讲座,别总宅在宿舍里。走出去,用你的眼睛和脚步去丈量这个世界。

所以,从百年港大出发,你离世界究竟有多近?

它可能,就是你和德国组员为了一个数据争论不休的那个下午;是你推开宿舍门,闻到隔壁飘来的、叫不出名字的异国菜香的那一刻;是你收到一封来自海外交换院校录取信的那个瞬间。

世界不在远方,它就在你的每一次选择和尝试里。港大已经为你搭好了舞台,现在,轮到你上场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928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