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英国才知道,留学不止一张文凭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以为,来英国留学就是为了毕业时那张金光闪闪的文凭?我当初也这么想!但来了之后才猛然发现,真正的“课程”其实都在课外:在超市里对着陌生的食材从头学起,在和各国室友的磨合中学会沟通与包容,在独自旅行的路上发现一个更勇敢的自己。那张文凭固然重要,但真正刻进生命里的,是那些独自处理麻烦后获得的从容,是见识了更广阔世界后的开阔,是成为一个更有趣、更立体的人的成长经历。这趟旅程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中要丰富得多。

写在前面:这趟旅程,价值远超学费
这篇文章不聊选校、不谈专业,只想和你聊聊那些藏在日常琐碎里,却比GPA更重要的“隐藏学分”。它可能是一次失败的黑暗料理,可能是一场和室友的深夜卧谈,也可能是你独自拖着行李箱站在陌生站台的瞬间。这些瞬间,最终会拼凑出一个比文凭更闪亮的你。

来了英国才知道,留学不止一张文凭

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刚到英国的第三天,站在Tesco的蔬菜区,彻底懵了。

手机里的菜谱App写着“Parsnip(欧洲防风草)”,可我眼前只有一堆长得像白色胡萝卜的玩意儿。旁边的“Swede(大头菜)”和“Turnip(芜菁)”更是让我头大,它们在我眼里简直就是三胞胎。那个瞬间,我手足无措地站在那儿,购物车空空如也,身后是推着车子、步履匆匆的本地人。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和无力感瞬间就把我淹没了。我可是跨越了半个地球,来读世界前100大学的研究生啊,怎么会被买菜这种小事给难倒?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以为的留学,是坐在古老的图书馆里啃着厚厚的文献,是为了毕业典礼上那张烫金的文凭。但现实给我的第一课,却是在这人声嘈杂的超市里,教我如何填饱自己的肚子。

今天,我想和你聊的,就是这些文凭之外的东西。因为很多年后,你可能记不清某篇论文的具体论点,但你绝对会记得,那个在超市里对着一根“白色胡萝卜”发呆的自己,以及后来,你是如何一步步学会照顾自己,拥抱这个世界的。

第一个真实课堂:从厨房小白到半个“中华小当家”

出国前,我妈最担心的就是我的吃饭问题。在国内,我连厨房都没进过几次。她打包了各种调料,甚至想给我塞一口小电饭锅。

来了英国才发现,自己做饭根本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项生存必需技能。出去吃太贵了!根据2023年Save the Student的调查,英国学生平均每月的生活费高达1078英镑,其中在外面吃一顿简餐,随随便便就是15镑起步。而自己买菜做饭,平均每周的杂货花费大约在30-40英镑,一个月下来能省下一大笔钱。

于是,我的留学生活,是从认识厨房开始的。第一个挑战是灶台。英国很多学生公寓用的是电磁炉或电热炉,火力慢得让人抓狂,想来个爆炒?根本不可能。我第一次炒菜,硬生生把“炒”青菜做成了“煮”青菜。

然后是食材。除了前面提到的“白色胡萝卜三兄弟”,还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芝士、香料和酱汁。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慢慢搞清楚Cheddar适合做三明治,Mozzarella要配披萨,而Halloumi可以拿来煎着吃。也是在这里,我第一次见识到Leek(韭葱),那味道,简直是洋葱和大葱的奇妙结合体。

我的朋友小A,一个北方的姑娘,刚来时特别想吃面食。她对着YouTube视频,从和面开始学,第一次的饺子皮擀得厚薄不均,煮出来一半露馅。失败了N次后,现在她不仅能轻松包出漂亮的饺子,甚至还学会了做油泼面和肉夹馍。每次我们去她家聚餐,看着她熟练地揉面、擀皮,都觉得她整个人在发光。她说:“在国内,我从来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个技能。这种从无到有创造出家乡味道的感觉,比拿个Distinction(卓越等级)还有成就感。”

这个过程,远不止学会做饭那么简单。它教会我规划和预算。每周我会提前想好下周要吃什么,列出购物清单,然后去Lidl或者Aldi这些平价超市采购。根据英国《The Grocer》杂志的持续追踪,这两家德国廉价超市的商品价格,通常比传统四大超市(Tesco, Sainsbury's, Asda, Morrisons)便宜15%-25%。这对我们学生党来说,可是实打实的优惠。

它还教会我耐心和变通。当你想做一道红烧肉却没有老抽时,你会开始研究怎么用生抽和糖炒出糖色。当你只有一台烤箱时,你会发现原来烤箱不光能烤蛋糕,还能烤红薯、烤鸡翅、烤蔬菜,简直是万能神器。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自我关怀。在赶完一篇要命的论文后,为自己做一碗热气腾腾的番茄鸡蛋面,那种从胃里暖到心里的感觉,是任何外卖都无法替代的。那一刻,你真正感觉自己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扎下了一点点根。

最棒的跨文化交流课:和“奇葩”室友的爱恨情仇

如果说厨房是生存技能训练营,那学生公寓里的共享空间,绝对是情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极限挑战场。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2021/22学年的数据,英国的国际学生总数超过67.9万人,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意味着,你的室友很可能来自一个你从未听说过的国家,带着你完全不了解的文化习惯。

我的第一年,住在一个六人间的flat里。室友分别来自德国、西班牙、尼日利亚、印度和另一个中国城市。这简直就是个小联合国,也成了我“抓马”生活的开始。

德国小哥是个“规则控”,他会用标签机给冰箱里每个人的食物贴上名字,并且制定了一张精细到小时的厨房清洁轮值表(Cleaning Rota)。一开始我觉得他太夸张了,后来才发现,在一个六人共享的厨房里,规则才是和平的保障。

西班牙妹子热情奔放,热爱Party。每周五晚上,她都会邀请朋友来家里,音乐开得震天响。而我,作为一个习惯了安静环境的东亚学生,好几次都在深夜被吵得无法入睡。为此,我们有过一次不太愉快的交锋。我鼓起勇气敲开她的门,用我蹩脚的口语,结结巴巴地表达了我的困扰。她当时有点惊讶,但还是道歉并承诺之后会注意。从那以后,她开Party会提前通知我们,并尽量在12点前结束。我也学会了准备一副耳塞,以备不时之需。

这件事让我明白,文化差异不是不可调和的鸿沟,关键在于沟通。你不能指望别人天生就能理解你的想法,直接、坦诚但礼貌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还有那个来自尼日利亚的室友,他做饭喜欢用各种浓烈的香料,整个走廊都弥漫着一股奇特的味道。起初我真的很难适应。但有一次,他主动邀请我品尝他的Jollof Rice(一种西非特色炒饭)。我犹豫地尝了一口,居然意外地好吃!那次之后,我们开始“美食外交”,我教他用筷子,他教我各种香料的名字。我发现,那些我曾经觉得“奇怪”的习惯背后,都有着它所属文化的独特魅力。

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住在一起,你会发现世界真的很大。你会在和印度室友的聊天中,了解到宝莱坞的最新电影和复杂的种姓制度;你会从德国室友那里,学到什么叫极致的严谨和环保意识。这些都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知识,而是鲜活的、有温度的体验。

这个过程当然会有摩擦和不适,但它强迫你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理解、去包容、去协商。你学会了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边界,也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的不同。这种能力,无论你将来进入哪个领域的职场,都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一门叫“勇敢”的选修课:一个人的旅行

来英国留学,地理位置简直是得天独厚。一张申根签证,就能畅游欧洲20多个国家。而英国国内,从苏格兰高地的壮美,到科茨沃尔德的田园风光,也足够让人流连忘返。

刚开始,我总想找个伴一起出门。但大家的课程时间、兴趣点、预算都不一样,很难凑到一起。有一次,我特别想去爱丁堡,但朋友们都没空。犹豫了很久,我咬咬牙,第一次在Trainline上订了一张一个人的火车票。

那是我第一次独自旅行。出发前,我紧张得一晚上没睡好,反复检查行李和路线。但当我真的坐上火车,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英伦田野时,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涌上心头。没有了同伴的迁就,我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想在博物馆待一下午就在博物馆待一下午,想在一家咖啡馆发呆一小时就发呆一小时。

当然,意外也随之而来。我在爱丁堡的王子街迷了路,手机还没电了。当时天色已晚,街上行人稀少。恐慌之下,我只好硬着头皮走进一家酒吧,向酒保求助。他不仅热情地帮我给手机充了电,还给我画了一张回到青旅的简易地图。那一刻的温暖,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独自旅行,就像一门密集的实践课,教你规划、应变和求助。为了省钱,你会研究如何使用16-25 Railcard(可以节省1/3的火车票价),会比较National Express和Megabus的大巴哪个更便宜,会在Hostelworld上仔细阅读评价,找一家安全又干净的青旅。

根据旅游网站Solo Traveler World的调查,超过60%的首次独自旅行者表示,旅行后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完全符合我的感受。每解决一个问题,比如成功换乘了复杂的伦敦地铁,或者用蹩脚的当地语言买到了东西,都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时候,你和世界的连结会变得更强。你会更愿意和青旅里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聊天,听他们讲述在路上的故事。你会更仔细地观察一座城市的细节,而不是忙着和同伴聊天拍照。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更独立。

那张文凭,证明了你在学术上的能力。而那些独自旅行的照片和车票,则证明了你拥有独自面对未知世界的勇气。

一份隐藏的实习:打工与志愿服务

除了学习和旅行,很多留学生也会选择做一些兼职或志愿工作。根据英国政府规定,持有学生签证的留学生在学期期间每周最多可以工作20小时,假期则可以全职工作。这不仅仅是为了赚取生活费,更是一个融入当地社会、锻炼软技能的绝佳机会。

我的同学Jenny,在一家咖啡店做兼职服务员。她说,这份工作让她学到的东西,比任何一门商务沟通课都多。她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顾客,有赶时间不耐烦的上班族,也有悠闲喝下午茶的老奶奶。她学会了如何快速精准地记下客人的订单,如何在客人投诉时保持微笑和耐心,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事高效协作。她的英语口语,尤其是在处理日常对话和俚语方面,进步神速。

而且,这也是了解英国“职场文化”的窗口。英国人非常注重“Please”和“Thank you”,守时也是最基本的礼貌。根据英国2024年4月1日起的最新标准,21岁及以上员工的最低时薪是11.44英镑。通过打工,你不仅能对英国的薪酬水平有个基本概念,还能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带薪休假和休息时间的规定。

如果觉得打工太占用学习时间,参与志愿服务也是一个非常棒的选择。英国的慈善机构和社区组织非常多,你可以在CharityJob或者Do-it.org这样的网站上找到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机会,比如去Oxfam(乐施会)的二手店整理衣物,去当地的动物收容所照顾小动物,或者在社区活动中担任引导员。

我曾利用一个学期末的空闲时间,在一家帮助老年人适应数字生活的慈善机构做志愿者,教他们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和电脑。看到那些爷爷奶奶在我的帮助下,成功和远方的孙辈视频通话时,那种满足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对英国的老年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的简历多了一抹亮色。很多英国雇主在招聘时,非常看重申请者的志愿服务经历,因为它体现了你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无论是兼职还是志愿服务,它们都把你从“学生”这个单一的身份中解放出来,让你以一个更立体的角色,去接触这个真实的社会。你赚到的不仅是钱或经验,更是一种归属感和被需要的感觉。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刚来英国时那个在超市里迷茫的自己。现在的我,依然会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依然会对未来感到焦虑。但是,我已经不再是那个会被一根“白色胡萝卜”难倒的人了。

我知道怎么在预算内为自己做一桌丰盛的饭菜,我知道怎么和背景迥异的人和平共处,我知道怎么一个人规划好行程、买好车票,去探索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知道,即使手机没电、身无分文,我也有勇气走进一家店去寻求帮助。

那张文凭,它很重要,它是我们付出无数个日夜努力的证明,是我们未来职业生涯的敲门砖。但它绝对不是留学的全部意义。

真正的意义,是你在这段远离家乡的时光里,被生活推着、逼着,去学会的那些东西。是处理麻烦后获得的从容,是见识世界后拥有的开阔,是面对未知时生出的勇气。

所以,如果你正准备踏上这段旅程,或者已经身在其中,别忘了,除了图书馆和教室,外面还有一个更广阔的课堂。

去逛逛楼下的菜市场,和摊主聊聊天。

去和你的室友,组织一场“国际美食分享之夜”。

去找一个周末,跳上火车,去一个你从未听说过的小镇。

去试试申请一份兼职,或者做一次志愿者。

因为最终,能定义你这段留学经历的,不只是那张纸,更是这些独一无二的、闪闪发光的瞬间。它们会把你打磨成一个更有趣、更坚韧、更完整的人。而这,才是留学送给你最好的礼物。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9285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