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港大前,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
---|
学术压力:做好心理准备,这里的“学霸”密度极高,due date 一个接一个,通宵赶 final 是家常便饭。GPA 不是一切,但保持一个好 GPA 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
舍堂文化:这不只是住宿,更是一种独特的社交和教育体验。每个舍堂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有很强的归属感,但也可能占据你大量时间。选择前一定要多做了解。 |
语言环境:官方教学语言是英语,但生活中粤语无处不在。虽然说普通话和英语基本能走遍香港,但学几句简单的粤语能让你更快融入当地生活。 |
生活成本:香港的物价和房租是出了名的高。虽然学校宿舍和食堂相对便宜,但在外吃饭、交通和娱乐的开销依然不小,需要做好预算规划。 |
探索与平衡:港大给你的远不止课堂知识。一定要走出去,探索这座城市,利用好学校的国际化资源。在学业、社团和个人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每个 HKUer 的必修课。 |
Hey,各位 lxs.net 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小编。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灵魂拷问:在港大(HKU)读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神仙体验?
还记得我刚来港大的第一个学期,某个周二的凌晨三点,我正“住”在智华学习共享空间(Chi Wah Learning Commons)里。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是还差 1000 字的社会学论文,due time 是早上九点。旁边的咖啡已经见了底,我揉着酸涩的眼睛,感觉自己快要“升仙”了。就在我快要崩溃的时候,一抬头,透过巨大的落地窗,看到了远处维多利亚港的点点灯火和海面上缓缓驶过的轮船。那一瞬间,所有的焦虑和疲惫好像都被这片静谧的夜景温柔地抚平了。我突然觉得,嗯,这一切好像又都值了。
这种感觉,后来我跟很多朋友聊起,发现是所有 HKUer 的共同记忆。一半是“人间真实”的苦,一半是“神仙打架”的酷。这种又爱又恨、一边吐槽一边深爱的复杂情感,或许就是港大最迷人的地方。
“神仙打架”的学术修罗场,你准备好了吗?
来港大之前,你可能觉得自己是高中里的佼佼者,是亲戚朋友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来了之后你会发现,这里遍地都是“神仙”。你的 tutorial groupmate,可能是一个精通四国语言、手握大厂实习 offer 的欧洲小哥;你邻座的同学,可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就连跟你一起讨论 project 的本地同学,也可能是某个学生组织的“大佬”。
这种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是真实存在的,它会让你焦虑,但更多的时候,是激励你不断向前。在这里,你永远不敢懈怠。根据 QS 2025 年世界大学排名,港大位列全球第 17 位,亚洲第 4 位。这个排名背后,是世界顶级的师资和极其严苛的学术标准。
这里的教授很多都是各自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根据科睿唯安(Clarivate)的“高被引学者”名单,港大每年都有超过 50 名学者入选,这个数量在全亚洲都名列前茅。这意味着,给你上课的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可能就是你专业教科书的作者本人。他们上课可能不讲段子,但逻辑严谨,知识密度极大。你经常会有一种“脑子跟不上嘴”的感觉,一节课下来,笔记记得满满当当,回去还得花好几个小时消化。
除了教授,港大的学习资源也是“神仙”级别的。港大图书馆系统,纸本和电子馆藏加起来超过 760 万册,简直就是知识的海洋。我最爱的地方,就是主图书馆(Main Library)新翼六楼那个靠窗的角落。从那里望出去,就是薄扶林海岸线和远处的离岛,被大家戏称为“无敌海景自习室”。想象一下,一边啃着晦涩的理论,一边看着窗外的日落把海面染成金色,那种感觉真的太治愈了。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泡在 24 小时开放的“智华”里,和无数个 deadline 殊死搏斗。
这里的课程设置非常自由,除了专业课,还有大量的 Common Core(通识教育)课程可选,从“天文学”到“黑泽明的电影艺术”,从“环球金融”到“性别研究”,五花八门。这给了你一个跳出专业舒适圈、探索未知领域的好机会。但自由的另一面,是需要你极强的自律和时间管理能力。没有人会追在你屁股后面催你交作业,一切全靠自觉。在港大,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是一场需要你全力以赴的修行。
“人间真实”的烟火气,才是大学生活的底色
如果说学术是港大高冷的一面,那独特的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就是它接地气、充满烟火味的另一面。其中,最特别的莫过于“舍堂文化”(Hall Culture)。
在港大,Hall 绝对不等于 Dorm(宿舍)。它更像《哈利·波特》里的学院,每个舍堂都有自己的名字、代表色、口号、传统,甚至有自己的“堂歌”。比如,历史悠久的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保留着英式书院的传统,每周都有需要穿正装出席的高桌晚宴(High Table Dinner)。而像利玛窦宿舍(Ricci Hall)则以体育和兄弟情谊著称。舍堂之间有各种各样的比赛,从体育类的球赛,到文化类的戏剧、合唱比赛,竞争非常激烈。每个舍堂的人都对自己所属的 Hall 有着极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加入舍堂,意味着你会拥有一群像家人一样的“Hall-mates”。你们会一起熬夜复习,一起在 common room 打游戏看电影,一起为舍堂的荣誉呐喊助威。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舍堂活动会占据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开学初的迎新期(Orientation Period),密集的活动和独特的“仙制”(seniority system)会让一些新生感到不适应。所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性格的舍堂,非常重要。
除了舍堂,港大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上庄”。“庄”指的是学生组织的内阁或干事会,“上庄”就是成为其中一员。港大有超过 140 个学生组织,涵盖学术、文化、体育、兴趣等各个方面。成为“庄员”,意味着你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负责这个组织的运营,举办各种活动。
“上庄”的经历可以说是一场“血泪史”。你会为了策划一个活动,连续开会到凌晨四五点;你会为了拉赞助,硬着头皮给几十家公司打电话;你还可能因为意见不合,和你的“庄友”吵得面红耳赤。但当你看到自己一手策划的活动成功举办,看到参与者脸上的笑容时,所有的辛苦都会化为巨大的成就感。这段经历会教会你如何团队协作、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承担责任,而你的“庄友”,也会成为你大学四年最铁的战友。
当然,大学生活也离不开“吃”和“行”。港大被称为“Hill University”(山丘大学),校园建在山上,从一个教学楼到另一个教学楼,经常需要爬坡或者坐电梯。校园里的长电梯和连接各个建筑的空中走廊,是 HKUer 独有的记忆。好在,港铁西港岛线开通后,学校直接有了自己的地铁站——“香港大学站”,出行变得极其便利。
说到吃,校内的食堂(Canteen)提供了物美价廉的选择,从港式烧腊饭到西式意面,基本能满足日常需求。虽然味道算不上惊艳,但却是我们匆忙上课间隙最温暖的慰藉。偶尔想改善伙食,坐几站地铁到西环、中环,就有数不清的米其林餐厅和网红咖啡店等着你。
走出校园,一半是繁华都市,一半是山海风光
港大的魅力,有一半在于它本身,另一半则在于它所在的这座城市——香港。
它是一座真正的国际都会。港大学生群体中,有近 40% 来自香港以外的地区,走在校园里,你可以听到英语、普通话、粤语以及世界各地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这种多元文化的环境,让你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你的朋友可能来自肯尼亚,跟你大谈非洲的创业机会;你的项目伙伴可能来自德国,跟你分享欧洲的环保理念。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港大给你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香港也为港大学生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根据港大 2022 年的毕业生就业报告,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 99.7%。每到求职季,中环的各大金融机构、咨询公司都会来港大举办招聘会。从校园坐地铁到中环,不过十几分钟的时间。这种“下楼就能进CBD”的地理优势,是其他很多大学无法比拟的。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港大学生的未来发展空间也更加广阔。
但香港不只有钢筋水泥的丛林。很多人不知道,香港超过 70% 的土地是郊野公园和绿地。从港大出发,你可以很方便地去拥抱自然。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麦理浩径或龙脊远足,俯瞰壮丽的海岸线;或者坐上渡轮,去南丫岛、长洲岛,感受悠闲的渔村风情;夏天,还可以去浅水湾、石澳的海滩,享受阳光和海浪。这种在繁华都市与静谧自然之间无缝切换的能力,让在港大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你可以上一秒还在图书馆里为金融模型的 paper 焦头烂额,下一秒就置身于翠绿的山野中大口呼吸新鲜空气。这种极致的反差,正是香港的魅力所在,也是港大生活独特体验的一部分。
最后,想对你说几句大白话
说了这么多,在港大读书到底好不好?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你想来这里“躺平”,那可能会非常失望。这里的节奏很快,竞争很激烈,压力也很大。你可能会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怀疑人生,也可能会因为听不懂教授的口音而感到沮丧。
但我想说,别怕。在港大,没人会推着你走,你得自己学着找路,学着跌倒了再爬起来。别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刷 GPA 上,去参加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社团,去上一门听起来很“水”但你很感兴趣的通识课,去跟语言不通的交换生比划着聊天。
觉得累了、卷不动了,就去主图六楼靠窗的位置看看海,或者花两块六毛钱坐上叮叮车,从坚尼地城晃到铜锣湾,看着窗外的街景发发呆。你会发现,这座城市总有办法治愈你。
港大给你的,从来不只是一个金字招牌的学位。它给你的是一种撕裂感,一种让你不断打破自己、质疑自己、然后重塑自己的机会。这个过程或许很痛苦,但当你几年后毕业,回头再看这段时光,你会发现自己早已脱胎换骨,变得更坚韧、更包容、也更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或许就是最真实,也最“神仙”的港大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