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留学,我笑着哭了无数次

puppy

你是不是也一样,在英国留学的日子里,前一秒还在为赶不完的due深夜崩溃,后一秒就因为和朋友在公园里晒到难得的太阳而笑出了声?这趟旅程,有被论文支配的恐惧,有第一次独自看病的无助,但也有和各国伙伴在pub里畅聊的夜晚,有第一次看懂英剧无字幕的狂喜。这里没有完美的留学攻略,只有我用无数次的崩溃和傻笑换来的真实经历。那些笑着哭、哭着笑的瞬间,最终都变成了我们最闪亮的勋章。来看看我的故事吧,或许,你也能在里面看到那个勇敢又可爱的自己。

留学心情晴雨表:这些瞬间你一定懂
笑着哭的时刻:赶完DDL的凌晨四点、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过生日、毕业典礼上和朋友拥抱告别。
哭着笑的时刻:小组作业遇到神坑队友、自己动手修好了堵住的下水道、在超市为了省1镑钱纠结半天。
绝对会崩溃的点:论文怎么也写不完、听不懂的lecture、想家想到深夜失眠、银行卡被锁。
能开心一整天的事:难得一见的英国大晴天、在二手店淘到宝、教授回邮件夸了你、和陌生人友善地“cheers”。

嗨,LXS的小伙伴们,我是小编。今天不想跟大家聊什么申请攻略或者省钱技巧,就想和你聊聊心里话。

还记得我写毕业论文那会儿吗?有一个晚上,大概凌晨三点,我坐在图书馆冰冷的椅子上,对着屏幕上闪烁的光标,一个字也写不出来。Reference没找全,逻辑理不顺,DDL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那一瞬间,焦虑、孤独、自我怀疑,所有情绪一起涌上来,我没忍住,把脸埋在胳膊里,无声地哭了起来。旁边一个不认识的、同样在熬夜的白人小哥轻轻递过来一张纸巾,对我说了句:“You're almost there, hang on.”

第二天下午,论文终于提交了。我和朋友们冲到学校旁边的小山坡上,那天天气出奇地好,阳光晒在身上暖洋洋的。我们什么也没干,就躺在草坪上,看着天上的云飘过,然后没心没肺地哈哈大笑。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好像活过来了。

从深夜的崩溃大哭,到阳光下的开怀大笑,中间不过隔了十几个小时。这,就是我们的留学生活,不是吗?一趟笑着哭、哭着笑的旅程。今天,我想把这些碎片捡起来,拼凑出那个在英国跌跌撞撞,却无比勇敢的我们。

被Due支配的恐惧,和学到头秃的快乐

聊起英国留学,绕不开的就是学习。这里的学术压力,真不是开玩笑的。一年制的硕士,看似时间短,其实是把两年的课程压缩到了一年。开学没多久,各种reading list、presentation、essay就扑面而来,感觉自己不是在赶due,就是在赶due的路上。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拿到课程阅读清单时的震撼。一门课,一周的reading list就可能厚达几十页,而且全是密密麻麻的学术文献。刚开始,我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一句话一句话地啃,常常看到深夜也才读完一篇。那种感觉,就像一个人在知识的海洋里溺水,怎么都抓不到岸。

更可怕的是写论文。英国的学术写作要求极高,逻辑要严谨,论证要充分,还要有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这个词简直就是每个留学生的噩梦。我第一次交论文,信心满满,结果发回来一个58分。在英国的评分体系里,50分是及格,70分以上才是最高等级的Distinction(优秀)。我的导师在评语里写道:“Good description, but lack of critical analysis.”(描述得不错,但缺乏批判性分析)。看到这句话,我感觉自己一个月的努力都白费了,坐在房间里难过了好久。

这种学术压力是普遍的。根据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2023年的学生学术体验调查,有超过56%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课程工作量很大或非常大。而对于我们这些母语非英语的国际学生来说,这个挑战只会被放大。根据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的一份报告,学术压力和语言障碍是国际学生面临的两大主要挑战。

但你说,这段日子只有痛苦吗?当然不是。

当你在seminar(研讨课)上,第一次鼓起勇气,用磕磕巴巴的英语完整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得到了教授和同学的点头认可时,那种喜悦是无法言喻的。当你为了搞懂一个理论,在图书馆泡了一整天,终于在某个瞬间豁然开朗时,那种成就感,比什么都甜。

我记得我为了那篇只得了58分的论文,专门预约了导师的office hour。他非常耐心地给我画了思维导图,告诉我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不是去否定,而是去质疑、去比较、去从不同角度看问题。那次谈话之后,我好像突然开窍了。学期末,我交了一篇关于同一主题的论文,最后拿到了72分。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我激动地在房间里跳了起来。

那些因为赶due熬过的夜,那些因为读不懂文献掉过的头发,最后都变成了我们知识体系里最坚固的基石。这种从“被支配的恐惧”到“学到知识的快乐”的转变,或许就是留学在学术上赋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吧。

一个人看病的无助,和一群人蹦迪的疯狂

如果说学术压力是精神上的折磨,那生活上的挑战就是物理和心理的双重打击。而“独自看病”,绝对是所有留学生公认的“崩溃瞬间”Top 3。

来英国不久,我就发了一次高烧。人生地不熟,我只知道要找GP(社区全科医生)。但想在英国看上病,可没那么简单。首先,你要注册GP,这个过程就要花上一两周。注册成功后,你得打电话预约。我当时烧得头昏脑涨,还要费力地听懂电话那头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描述自己的病情。好不容易说清楚了,对方却告诉我,最近的预约已经排到了一周后。

我当时真的绝望了,一个人躺在冰冷的床上,裹着被子瑟瑟发抖,想给爸妈打个电话,又怕他们担心。那种无助和孤独感,现在想起来都心有余悸。根据NHS Digital的数据,尽管官方目标是让患者在两周内看到GP,但实际上,2023年有数百万患者的等待时间超过了这个期限。对于我们这些留学生来说,等待的每一天都是煎熬。

除了生病,还有无处不在的孤独感。节假日尤其明显。当朋友圈里晒着春节的年夜饭、中秋的月饼时,你可能刚从图书馆出来,面对着空无一人的宿舍和一碗泡面。根据2022年一项针对国际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超过80%的国际学生在留学期间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孤独和焦虑。

但是,生活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它总会在你最失落的时候,给你一颗糖。

那次发烧,我最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去了Walk-in Centre(免预约诊所),虽然等了很久,但总算看上了病。回宿舍后,我的flatmate,一个来自意大利的女孩,给我煮了一大锅她妈妈祖传的蔬菜汤,还笨拙地用中文安慰我:“喝汤,会好。” 那一刻,我鼻子一酸,心里却暖烘烘的。

孤独的解药,往往就是那些不期而遇的陪伴。你会认识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小小的宿舍厨房里,分享各自国家的黑暗料理,从西班牙海鲜饭聊到中国火锅。你们会一起在周五晚上去pub,玩最傻的桌游,喝最便宜的啤酒,聊着不着边际的梦想。你们也会在某个周末,心血来潮地买一张火车票,去一个从没听过的小镇,只为看一眼那里的城堡和海。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十几个朋友一起去爱丁堡跨年。午夜时分,在漫天的烟花下,我们和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唱着《友谊地久天长》。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个体,而是融入了一个温暖的、充满善意的巨大怀抱里。

那些独自扛过所有事的夜晚,和那些与朋友们尽情欢笑的日子,共同构成了我们丰满而立体的留学生活。我们学会了独立,也收获了跨越国界的友谊。

听不懂的梗,和看懂无字幕英剧的狂喜

刚到英国,我以为自己雅思7.5的英语水平足够应付一切了。结果,现实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英国人说话,不仅口音五花八门,还充满了各种俚语和听不懂的梗。

在超市收银,收银员阿姨笑着对我说“You alright?”,我心里一惊,我看起来很不好吗?后来才知道,这只是他们打招呼的方式,相当于“你好”。同学邀请我去他家“for a cuppa”,我一头雾水,查了半天才明白是邀请我去喝杯茶。最尴尬的是在小组讨论时,大家因为一个笑话哄堂大笑,只有我一个人,脸上挂着礼貌而茫然的微笑,完全不知道笑点在哪里。

那种感觉,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世界,你看得见,却看不真切。你很努力地想融入,却总感觉自己是个局外人。这种文化冲击带来的隔阂感,比语言不通本身更让人难受。根据一项针对在英国际学生的调查,超过40%的学生表示,在与本地学生交朋友方面感到困难,文化差异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语言和文化的融入,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发生在你每一次硬着头皮的尬聊里,发生在你每一次偷偷用手机查俚语的瞬间。

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能听懂BBC新闻里那个苏格兰口音的政客在说什么了。又有一天,你在pub里和服务员开玩笑,对方居然get到了你的点,还回了你一个更冷的英式幽默。最让人狂喜的时刻,莫过于你打开Netflix,点开一部英剧,比如《伦敦生活》(Fleabag)或者《性爱自修室》(Sex Education),关掉字幕,竟然从头到尾都看懂了!甚至连里面最微妙的讽刺和双关语,你都能会心一笑。

那一刻的成就感,真的不亚于拿到Distinction。它意味着,你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真正开始理解并融入了这个国家的文化脉搏。你开始懂得欣赏英国人“万事皆可道歉”的礼貌,也开始习惯他们“吐槽一切”的幽默感。你甚至会在排队时,对插队的人翻一个标准的英式白眼。

这个过程,就像是给自己的人生解锁了一个新的语言包和文化包。虽然开始很难,但当你真正掌握它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眼里的世界,变得更宽广、也更有趣了。

被账单追着跑的日子,和免费的公园阳光

“穷”是所有留学生的共同语言。英国的物价,尤其是房租和交通,真的能让你深刻体会到什么叫“花钱如流水”。

我刚到伦敦的时候,看到什么都习惯性地乘以当时的汇率。一瓶可乐2英镑,就是快20块人民币;坐一次地铁4-5英镑,就是四五十块。每次花钱都心惊胆战。根据“Save the Student”网站2023年的全国学生金钱调查,英国学生的平均月生活费已经上涨到1078英镑,而在伦敦,这个数字只会更高。房租是最大头的支出,常常会占到生活费的一半以上。

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我的银行账户余额只剩下不到50镑,但离家里下次打生活费还有一周。那几天,我每天都去超市的打折区,专门买那些临期的、贴着黄标的商品。为了省下公交费,我宁愿走路40分钟去学校。晚上躺在床上,计算着剩下的钱怎么才能撑过这一周,心里充满了焦虑和委屈。

在英国,我们都迅速成长为精打细算的理财专家。我们知道哪家超市的牛奶最便宜,哪个时间段去买菜折扣最大,怎么用学生折扣卡买到最划算的火车票。这种被账单追着跑的日子,确实很辛苦。

但奇妙的是,也正是因为“穷”,我们才学会了去发现那些不花钱或者花小钱的快乐。

英国最不缺的,就是公园和博物馆。而且,大部分国家级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是免费的!在没钱的周末,去大英博物馆看看罗塞塔石碑,去国家美术馆看看梵高的《向日葵》,成了我最喜欢的消遣。知识和艺术带来的精神富足,是金钱买不到的。

而英国人最珍视的,莫过于难得一见的阳光。只要一出太阳,你会发现所有人都涌向了公园的草坪。我们也一样,带上几片三明治,一瓶水,或者花3英镑在Tesco买一份Meal Deal,就能在公园里躺一下午。和朋友们聊聊天,看看书,或者什么都不干,就只是感受阳光洒在脸上的温度。那一刻的惬意和放松,会让你忘记所有关于账单和论文的烦恼。

这段经历教会了我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快乐的来源,可以非常简单。它不是橱窗里昂贵的商品,而可能只是一缕阳光,一次免费的展览,或是一次和朋友在河边的散步。这种“低成本”获取快乐的能力,成了我留学结束后,依然受用至今的宝贵财富。

好了,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好像全是我的个人回忆录。

其实我只想告诉你,如果你也正在经历这些笑着哭、哭着笑的瞬间,别害怕,别怀疑自己。这趟旅程,本来就不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允许自己崩溃,真的。在图书馆哭出来不丢人,给爸妈打电话诉苦也不代表你不坚强。我们都只是普通人,会累,会想家。

也请你,千万别吝啬自己的笑容。为了一次成功的pre,为了一顿自己做的还算能吃的饭,为了窗外突然放晴的天空,都值得你开心地笑一笑。这些小小的确幸,是我们对抗所有困难的能量来源。

别总盯着别人的朋友圈看,每个人的时区和节奏都不一样。你的挣扎、你的笨拙、你的迷茫,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景,是构成你完整故事的一部分。

所以,去经历吧。去熬最晚的夜,也去看最美的日出。去感受最深的孤独,也去拥抱最热烈的友谊。这些笑着哭、哭着笑的瞬间,最终都会在你身上刻下印记,不是伤疤,而是闪闪发光的勋章。

相信我,很多年后,当你回头看,你会无比感谢那个曾经在异国他乡,一边流泪一边奔跑的,勇敢又可爱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928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