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猜了!这才是新西兰留学生的真实一天

puppy

还在对着朋友圈里的美景猜测新西兰留学生活吗?别猜啦,我带你看看最接地气的一天!这里没有那么多岁月静好,更多的是早上被due叫醒的崩溃,课上跟各国同学小组讨论到“上头”,下课后冲去兼职的匆忙。当然,也少不了周末和朋友去海边烧烤的快乐,或是在超市淘到打折美食的小确幸。这才是我们普通留学生苦乐交织、一边吐槽一边野蛮生长的真实日常。想知道这份笑与泪并存的留学体验到底什么样吗?快点开文章,保准让你找到共鸣!

留学心态调整TIPS
朋友圈是“精选集”,真实生活是“纪录片”,别用别人的高光时刻对比自己的手忙脚乱。
学会独处是必修课,但别把自己彻底孤立起来。主动一点,朋友就来了。
钱不是靠极致省钱省出来的,是靠聪明规划和开源节流“赚”出来的。
你的“哑巴英语”会被这里的环境治好,但前提是你得豁出去,大胆张嘴说。

别猜了!这才是新西兰留学生的真实一天

“叮——” 手机屏幕亮了,不是闹钟,是Canvas(一个教学系统)的提醒:“Assignment 2 Due Midnight”。

我一个激灵从床上弹起来,睡意全无。揉着眼睛看了一眼窗外,奥克兰的天空塔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海鸥在不远处盘旋,岁月静好得像一张明信片。而我,顶着一头乱发,脑子里只有三个词:文献、引用、查重率。

来新西兰之前,我手机里存满了这里的风景照:牛奶蓝的Lake Pukaki,漫天繁星的Tekapo,还有霍比特人电影里那个童话般的小村庄。我以为我的留学生活,会是学习之余,开着二手车,唱着歌,奔赴山川湖海。来了之后才发现,朋友圈里的诗和远方,只是我们偶尔的“续命针”,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due date、小组作业和兼职打工的夹缝里,进行一场名为“生活”的极限挑战。

这篇文章,不想给你看那些滤镜加满的风景照。我想带你走进一个普通新西兰留学生的24小时,看看我们是如何在崩溃和自愈之间反复横跳,一边吐槽“这日子没法过了”,一边又为了一点小确幸而满血复活的。

早上8:00 - 被 Due 支配的学术生活

新西兰的大学生活,跟想象中“放羊式”的教育完全是两码事。早上被闹钟叫醒是幸福,被due date的邮件提醒惊醒,才是常态。

这里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授不再是讲台上的唯一权威,更像是一个引导者。一节50分钟的Lecture,可能有一半时间都在提问、讨论。对于习惯了“老师讲,我记笔记”的我们来说,刚开始真的很难适应。你常常会看到一个本地的Kiwi同学,或者一个欧洲来的小哥,因为一个观点和教授辩论得面红耳赤。而我,只能在心里默默组织语言,等我好不容易想好怎么说了,人家已经换了三个话题了。

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更是留学生绕不开的“劫”。毫不夸张地说,你的GPA有一半掌握在素未谋面的异国队友手里。根据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Education New Zealand)的数据,新西兰高校的国际学生比例相当高,比如奥克兰大学,有近30%的学生来自全球120多个国家。这意味着,你的小组里可能有一个严谨到标点符号都要抠半天的德国人,一个想法天马行空但永远踩点交稿的印度同学,还有一个热情奔放但对细节不太在意的南美朋友。

我至今还记得上学期市场营销课那个“折磨”了我一个月的项目。我们小组五个人,来自五个国家。开会全靠吼,讨论基本靠比划。为了一个市场进入策略,我们从晚上7点在Zoom上吵到11点。德国小哥坚持要用数据模型,巴西同学觉得情感营销才重要,而我夹在中间,拼命地想把大家的想法糅合到一起。那种感觉,英语词汇量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在短短几小时内经历了火箭式的提升。虽然过程痛苦,但当我们的方案最终拿到A+时,那种成就感,真的比自己一个人拿高分要爽得多。

这就是学术日常,远非喝着咖啡看风景那么轻松。它逼着你走出舒适区,不仅要听懂各种口音的英语,还要学会如何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更要懂得在多元文化中求同存异,协同作战。很累,但成长也是真的。

下午2:00 - “打工人”的飞奔与烟火气

下课铃一响,别人可能是去图书馆或者回家,而我们中的很多人,需要立刻换上工服,开启“打工人”模式。根据新西兰移民局的规定,持有学生签证的我们每周可以工作20小时,假期可以全职。这20小时,是很多留学生生活费的重要来源。

截至2024年4月,新西兰的法定最低时薪是23.15纽币(税前)。算下来,一周20小时大概能有463纽币。这个数字听起来还不错,但放在新西兰的物价下,也仅仅是“活着”的水平。在奥克兰,合租一个单间的平均周租金就在250-400纽币之间,剩下的钱要覆盖吃饭、交通和各种账单,真的需要精打细算。

所以,下午的咖啡店、餐厅、超市里,你总能看到我们留学生忙碌的身影。我在一家咖啡店兼职,工作就是点单、做咖啡、收拾桌子。刚开始,最怕的就是客人那一口“吞音”严重的Kiwi English。“Fish and chips” 在他们嘴里听起来就像“fush and chups”。客人一句“Cheers”或者“Sweet as”,我都要愣半秒才反应过来是“谢谢”和“太好了”的意思。但正是这种真实的语言环境,让我的口语和听力突飞猛进,比在课堂上效果好多了。

打工不仅是为了钱,更是为了那份融入当地的“烟火气”。你会知道哪家面包店的牛角包最好吃,哪个季节的牛油果最便宜。下班后,最大的乐趣就是冲进Pak'nSave或者Countdown这种大型超市,直奔打折区,寻找贴着黄色标签的“特价美食”。一块半价的烤鸡,一盒临期的酸奶,都能让一天的疲惫烟消云散。这种快乐,是没经历过的人无法体会的“小确幸”。

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到兼职中的待人接物,再到超市里的柴米油盐,这才是留学生活的完整拼图。我们不仅在学习专业知识,更在学习如何独立管理自己的生活和财务,如何在陌生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晚上8:00 & 周末 - 孤独与狂欢的交响曲

夜幕降临,一天的喧嚣褪去,孤独感往往会不请自来。特别是刚来的头几个月,当室友们都有自己的安排,一个人面对着空荡荡的房间时,思乡的情绪最容易泛滥。

这时候,和家人视频通话就成了唯一的慰藉。屏幕这头是新西兰的深夜,那头是国内的傍晚。看着爸妈吃着晚饭,听他们唠叨家常,聊聊国内的新鲜事,心里会踏实很多。但挂掉电话后,巨大的失落感又会袭来。这种感觉,每个留学生都懂。我们学会了报喜不报忧,学会了自己扛下所有的委屈和困难,因为不想让远方的家人担心。

当然,留学生活不全是emo。当压力积攒到一定程度,我们就需要一场彻底的释放。新西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解压阀”。

周末约上三五好友,租一辆车,开向城外的海滩,是我们的常规操作。在奥克兰,像Mission Bay或者Piha这样的海滩,是烧烤(BBQ)的绝佳地点。我们分工明确,有人带肉,有人带炉子,有人带饮料。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围着一个滋滋作响的烤炉,用着口音各异的英语,聊着各自的烦恼和梦想。海风吹走了一周的疲惫,烤肠的香气和朋友的笑声,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除了烧烤,徒步(Kiwi们叫Tramping)也是国民运动。找一个周末,去Waitakere Ranges或者其他国家公园,走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里,呼吸着纯净到奢侈的空气,感觉整个灵魂都被洗涤了。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壮观的瀑布,也体验了爬山爬到腿软的崩溃。但每次登顶,看到远处壮丽的风景时,都会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这些时刻,才是朋友圈里那些照片的来源。它们不是我们的全部,但却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重要动力。它们提醒着我们,生活不只有赶不完的due和打不完的工,还有值得奔赴的远方和并肩作战的朋友。

所以,这份“不完美”的留学值得吗?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新西兰留学生活听起来挺苦的。没错,它确实不完美,甚至可以说充满了挑战。它不像旅游宣传片里那样,天天都是阳光、沙滩和微笑的羊驼。

但我想说,正是这份“不完美”,才让留学这段经历变得无比珍贵。它把你从舒适圈里连根拔起,扔到一个全新的环境里,逼着你快速成长。

所以,如果你也即将或者正在经历这一切,我想给你几个最实在的建议:

别怕,大胆去说。你的英语可能不完美,但没人会嘲笑你。每一次开口,都是一次进步。你来这里,不是为了当个安静的旁听者。

学着做几道拿手菜。它不仅能填饱你的中国胃,还能在你情绪低落时给你最大的安慰。而且,在朋友聚会时露一手,绝对是最好的社交方式。

走出去,用你的脚去丈量这片土地。别总宅在宿舍里。新西兰的美景是免费的,也是最好的治愈师。去爬山,去露营,去看看那些你曾在照片里见过无数次的地方。

最重要的一点:请接受那个会犯错、会想家、会感到力不从心的自己。留学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允许自己有脆弱的时刻,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向前跑。

回过头看,你会发现,那个曾经连银行卡都不会激活的你,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难题;那个曾经不敢在课堂上发言的你,如今可以和各国同学侃侃而谈。这份成长,比一张文凭要重要得多。

这,就是新西兰留学生的真实一天。它充满了挣扎和汗水,也闪耀着梦想和希望。欢迎来到这个俱乐部,一个属于所有疲惫但又闪闪发光的年轻人的俱乐部。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9523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