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新西兰留学,我怕你不想回家了

puppy

因为我怕你来了就不想走了。这里的学习,不是让你埋头刷题变成考试机器,而是鼓励你大胆提问,在实践和探索中找到真正的热爱。更“过分”的是,这里的生活节奏会让你上瘾:下课后可能不是泡图书馆,而是去海边散步看日落;周末一个不小心,就闯入了《指环王》里的“中土世界”徒步,抬头就是璀璨银河。当你习惯了这种可以大口呼吸的松弛感,习惯了人与人之间淳朴友善的微笑,习惯了找回那个简单又快乐的自己时,可能就真应了那句话——“回不去了”。所以,点开文章前请三思,我怕里面的生活细节会让你立马就想打包行李!

友情提示:本文“副作用”极大
这篇文章可能会严重动摇你“读完就回国”的决心,导致你对现在两点一线的生活产生怀疑,甚至让你立刻产生订机票的冲动。请在父母的陪同下或自备强大定力谨慎阅读。我们不对你读完后“不想回家”的后果负责哦!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阿 Ze。

上周和朋友视频,她叫 Anna,五年前拿着奥克兰大学的 Master offer 意气风发地飞往新西兰。我当时还开玩笑说:“等你镀金归来,我们给你办接风宴!” 结果,五年过去了,接风宴没办成,她反而在奥克兰的北岸买了房,养了只叫 aotearoa(新西兰的毛利语名)的边牧。

视频里,她穿着抓绒衣,背景是夕阳下的朗伊托托岛(Rangitoto Island)。她灌了一口啤酒,笑着对我说:“阿 Ze,千万别劝人来新西兰留学,我怕他们来了就跟我一样,回不去了。”

我愣了一下,问她为什么。

她说:“因为这里会让你上瘾。不是那种灯红酒绿的刺激,而是一种……嗯,一种让你觉得‘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过’的松弛感。当你习惯了每天都能大口呼吸新鲜空气,习惯了教授把你当成同事一样讨论问题,习惯了周末随时能一头扎进国家公园里洗肺,你就很难再回到那个需要时刻紧绷、拼命内卷的环境里了。”

挂了电话,我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突然就想写下这篇文章。这不是一篇传统的留学指南,更像是一份“劝退信”。所以,我真的要劝你:别来新西兰留学,我怕你真的不想回家了。

这里的课堂,会“毁掉”你对“好学生”的定义

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好学生”画像是什么?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埋头刷题,考试名列前茅。我们习惯了被动接收知识,习惯了“标准答案”。

但新西兰的课堂会彻底颠覆你的认知,甚至让你觉得有点“不务正业”。

我认识一个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读市场营销的学弟,他给我讲过他最“崩溃”的一次作业。教授让他们给当地一个濒临倒闭的蜂蜜品牌做营销方案。他本来以为就是写个几十页的 paper,分析一下 SWOT、4P 理论就完事了。结果教授说:“No, paper is the last step. Go out and talk to people.”(不,报告是最后一步。走出去,和人们聊聊。)

于是,他们小组真的跑去蜂农家里,看人家怎么养蜂;跑到超市里,假装顾客,观察消费者在货架前犹豫的表情;甚至在周末市集摆了个摊,跟来来往往的大爷大妈聊天,问他们为什么不买这个牌子的蜂蜜。

一周下来,他们晒得黢黑,但手里的方案却有了血肉。他们发现,问题不在于蜂蜜的质量,而在于包装老土、品牌故事没人讲。最后,他们设计的“一日蜂农体验”家庭活动方案,不仅让教授给了 A+,还真的被那个蜂蜜品牌采纳了。

学弟说:“那一刻,我才明白,学习不是在图书馆里啃理论,而是用脚步去丈量世界,用沟通去解决真实的问题。这种成就感,比考一百分爽多了。”

这不是个例。在新西兰,教育体系的核心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根据《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全球未来教育指数”(Educating for the Future Index),新西兰的教育体系常年位居世界前列,尤其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和协作能力方面备受赞誉。这里的大学普遍采用小班教学,师生比例非常友好,你绝对不会体验到几百人一起上大课,教授连你名字都叫不出的尴尬。

在这里,质疑权威是被鼓励的。你可以随时打断教授,提出一个“愚蠢”的问题;你可以和导师争论一个学术观点,直到面红耳赤。因为知识在这里不是用来仰望的,而是用来探讨和应用的。比如,在坎特伯雷大学,工程系的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基督城震后重建的实际项目中;而在梅西大学,设计系的学生则可能与维塔工作室(Weta Workshop,《指环王》的特效团队)的大神们一起合作。

这种教育方式的“后遗症”就是:你可能再也无法适应那种照本宣科的课堂,你会变得“爱管闲事”,对世界充满好奇,并且拥有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这种能力,比一张漂亮的成绩单重要得多。

这里的生活,会让你染上“慢节奏”的瘾

如果你是个习惯了快节奏、热爱内卷、享受 996 的奋斗狂人,那新西兰可能会让你“水土不服”。

因为这里的关键词是:Balance(平衡)。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周二下午三点,你的最后一节课结束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泡图书馆?赶 due?还是去参加一个提升自己的讲座?

在新西兰,你同学的回答可能是:“Go to the beach?”(去海边吗?)

在奥克兰,从市中心开车半小时,就能到 Mission Bay。你会看到穿着校服的中学生、刚下班的白领、白发苍苍的老人,人手一份 Fish and Chips(炸鱼薯条),坐在沙滩上,什么也不干,就只是看着帆船和夕阳发呆。

在但尼丁,下课后沿着鲍德温街——世界上最陡的街道——散步,爬到顶端喘着粗气看城市全景,是很多学生的日常。

在皇后镇,那里的留学生可能压根就分不清“上学”和“度假”的区别。因为他们的周末,不是去滑雪,就是去蹦极,或者是在瓦卡蒂普湖边徒步。

这不是夸张。新西兰的“好山好水好无聊”早已是过去式,现在是“好山好水好生活”。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美好生活指数”,新西兰的“工作与生活平衡”指标一直远超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只有约 12% 的新西兰雇员工作时间超长,远低于许多其他发达国家。这种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校园。

这里的“慢”,不是懒惰,而是一种张弛有度的智慧。大家努力学习和工作,但更懂得享受生活是最终目的。你会被这种氛围不自觉地同化。

你的周末不再是宅在宿舍里刷剧,而是和朋友们凑钱租一辆车,闯入一个不知名的森林步道。你可能会在汤加里罗国家公园(Tongariro Alpine Crossing),走过《指环王》里末日火山的取景地,感受脚下硫磺的温度;你也可能在蒂卡普湖(Lake Tekapo)的牧羊人教堂旁,第一次见到肉眼可见的璀璨银河,那一刻,宇宙的浩瀚会让你觉得人类所有的烦恼都微不足道。

当你习惯了这种推开窗就是满眼绿意、抬头就能看见繁星的生活,当你发现自己的快乐不再需要依赖消费和娱乐,而是来自于一次徒步、一次日落、一阵海风时,你就“危险”了。因为这种纯粹的快乐,会像毒品一样让你上瘾,再回到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你可能会感到窒息。

这里的人,会用“淳朴”瓦解你的防备

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最让人不安的是什么?是冷漠和隔阂。

但在新西兰,你可能会因为人们的“过分”友好而感到不知所措。

这里的陌生人,是真的会对着你微笑。公交车司机会在你下车时说一句“Have a good day!”;超市收银员会一边扫码一边跟你聊今天天气真好;走在路上,迎面而来的人会很自然地跟你说一声“Morning!”

我有个朋友刚到新西兰时,在超市里找不到老干妈,一个 Kiwi(新西兰人自称)大妈看到了她焦急的样子,竟然带着她在货架间找了十分钟,最后还热情地给她推荐了一款本地辣酱,说“You should try this one, it’s a local favorite!”(你应该试试这个,本地人的最爱!)

这种不设防的友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高度安全感和信任感。新西兰常年盘踞“全球和平指数”(Global Peace Index)榜单的前几名(2023年位列第四),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在这里,你真的可以体验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把笔记本电脑忘在咖啡馆,一小时后回去大概率还在原地;晚上一个人走路回家,也不用提心吊胆。

这种淳朴不仅仅体现在日常小事上,更是一种根植于文化的包容。奥克兰是世界上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超过 40% 的居民出生于海外。在这里,没人会因为你的肤色、口音或者文化背景而对你另眼相看。校园里,你会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一起做 project,你们会庆祝彼此的传统节日,分享家乡的美食。你还会经常听到毛利语的问候“Kia Ora”,感受到这片土地对原住民文化的尊重。

当你习惯了这种人与人之间简单、真诚的相处模式,习惯了不用揣测对方的意图,不用戴着面具生活,你的内心会变得越来越柔软。你可能会发现,自己那个坚硬的外壳,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温暖的日常融化了。到那时,再回到一个需要处处设防、讲究人情世故的环境,你可能会觉得,心好累。

这里的机会,会让你“一不小心”就规划了另一种人生

很多人留学的初衷很单纯:拿个文凭,增长见识,然后回国找个好工作。

但新西兰最“危险”的地方在于,它会给你提供无数个“岔路口”,让你在不经意间,就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轨道。

首先,这里的学生签证允许你每周合法打工 20 小时(假期可以全职)。这不仅能帮你补贴生活费,更是一个让你提前接触社会、探索兴趣的绝佳机会。你可以在咖啡馆里学做一杯完美的 Flat White,可以在户外用品店里给游客推荐登山装备,也可以在酒庄里体验摘葡萄的乐趣。这些经历,会让你发现课堂之外的另一个自己。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新西兰提供了非常友好的毕业生工作签证政策(Post-Study Work Visa)。根据你的学历,毕业后你可以获得长达三年的开放工签,让你有充足的时间在这里找工作、积累海外工作经验。这意味着,“毕业就回国”不再是唯一的选项。

我认识一个学姐,本来在奥塔哥大学读食品科学,课余时间在一家小小的冰淇淋店打工。因为热爱,她开始自己研究各种新口味,没想到大受欢迎。毕业后,她利用工签,没有去找专业对口的大公司,而是用打工攒下的钱和朋友合伙,在但尼丁开了自己的手工冰淇淋店。现在,她的小店已经成了网红打卡地,每天都在创造甜蜜和快乐。

她说:“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老板’。是新西兰的环境给了我试错的勇气和机会。在这里,成功的定义很宽泛,不是只有进大厂、当高管才算成功。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就是最大的成功。”

当你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节奏,当你有机会把热爱变成事业,当你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性时,那张回家的机票,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重,越来越遥远。

好了,我的“劝退信”写到这里。你看,我没骗你吧?

来新西兰留学,风险真的很大。最大的风险不是挂科,不是孤独,而是你可能会爱上这里的一切,爱上那个在这里被重新塑造的、更松弛、更勇敢、更快乐的自己。

所以,在你点下申请按钮之前,真的要问问自己:你只是想要一张文凭,还是想要一种不同的人生体验?

如果你的答案是前者,那新西兰可能不适合你,这里太“慢”了,会“耽误”你回国搞事业。

但如果,你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在说,你想喘口气,想去看看世界,想找回那个简单纯粹的自己……

那么,好吧,别怪我没提醒你——赶紧去收拾行李吧。不过记得,买机票的时候,返程日期那一栏,可以先空着。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9523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