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求职,这五个绝招助你光速上岸

puppy

是不是海投简历总是石沉大海,面试总感觉差了临门一脚?别慌,这篇超实用的求职攻略就是为你准备的!我们不聊虚的,直接上干货:从怎么高效利用LinkedIn找到学长学姐帮你内推,到如何把简历改得让HR眼前一亮;从哪怕没有实习,也能巧妙包装出“加拿大经验”的小技巧,到面试时如何回答“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这种送命题。这五个绝招都是我们自己踩过坑、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专为留学生量身打造。想少走弯路,早日上岸吗?快点开看看吧,绝对能帮你打开求职新思路!

本期攻略速览
破局关键点:停止无效海投,加拿大求职圈的真相是“人脉 > 简历”。
简历修改核心:你的简历不是写给自己看的,是写给“机器人”(ATS)和只花7秒扫一眼的HR看的。
经验包装术:“加拿大经验”不等于加拿大实习,志愿者、课程项目、个人作品,都能成为你的敲门砖。
面试必杀技:回答“送命题”的万能公式,让你从“求职小白”秒变“面霸”。
隐藏大招:学会“信息面试”(Informational Interview),让行业大佬主动为你开路。

哈喽,各位在LXS.net奋斗的小伙伴们!

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阿哲。今天想跟你们聊个扎心的话题——在加拿大找工作。

还记得我刚从UBC毕业那会儿吗?手握一份自认为金光闪闪的成绩单,感觉自己下一秒就能踏入温哥华市中心那几栋最高的大楼,成为一名光鲜的金融分析师。于是,我开启了“海投模式”,一天能投出50份简历,把Indeed、LinkedIn上的岗位申了个遍。一周过去,邮箱里除了各大公司的自动回复邮件,空空如也。一个月过去,我开始怀疑人生,是不是我的简历写得有问题?于是我改。两个月过去,收到了两个面试,都倒在了第二轮。其中一个面试官问我:“除了学校里的项目,你有什么在加拿大的实际工作经验吗?”我当时就卡壳了,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那天晚上,我坐在Kitsilano海滩,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海平面,心里那叫一个凉。我问自己,难道辛辛苦苦留学几年,最后就要打包回国了吗?那种感觉,我想很多同学都懂。我们不缺能力,不缺学历,但好像总也敲不开那扇门。今天,阿哲不想跟你灌鸡汤,我想把当初自己掉过的坑、后来一步步摸索出来的五个“绝招”分享给你们。这五个方法,帮我最终拿到了RBC的Offer,也帮我身边好几个朋友成功上岸。准备好了吗?咱们直接上干货!

绝招一:别傻傻海投了!LinkedIn才是你的‘人脉印钞机’

咱们留学生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把国内“广撒网”那套搬到加拿大来。但你知道吗?在北美,有一个“隐藏就业市场”的说法。有数据显示,高达70%到80%的职位,根本就不会公开发布在招聘网站上。它们通过什么渠道被消化掉了?答案是:内推(Referral)。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的一项调查发现,通过内推获得面试的机会,比海投高出近10倍!这是什么概念?你辛辛苦苦投100份简历,可能还不如学长学姐帮你递一次简历管用。所以,求职的第一步,不是打开Indeed,而是精修你的LinkedIn Profile。

怎么用?分三步走。

第一步,精准定位“校友”。LinkedIn最强大的功能之一就是校友搜索。在搜索框输入你的大学名字,比如“University of Toronto”,进入学校主页,点击“Alumni”(校友)标签。然后,你可以像淘宝筛选商品一样,筛选出在“RBC”“Deloitte”“Google”这些你目标公司工作的学长学姐。这简直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人脉地图!

第二步,写一份走心的“连接请求”。千万别用默认的“I'd like to add you to my professional network”。99%会被忽略。你要写得真诚、具体。这里给个小模板:

“Hi [学长/学姐的名字], I'm [你的名字], a current student at [你的大学] studying [你的专业]. I came across your profile and was really impressed by your career path from UofT to your current role at [公司名]. As someone passionate about [你感兴趣的领域], I would be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to connect and learn from your experience. Thanks!”

这个模板的好处是:1. 强调了校友关系,拉近距离。2. 表达了对对方的认可,没人会拒绝赞美。3. 表明了你的目的——学习和请教,而不是直接要工作,显得不那么功利。

第三步,建立连接后的“破冰”。连接成功后,别急着问“你们公司招人吗?”。你可以先从请教开始,也就是我们后面会讲到的“信息面试”。你可以这样说:“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连接请求!我正在探索[相关领域]的职业发展,不知道您是否方便在未来几周内,抽15-20分钟和我进行一个简短的线上交流(virtual coffee chat)?我想向您请教一些关于行业发展和您日常工作的问题。如果不行也完全理解!”

我身边有个学会计的朋友,叫Linda,她就是用这个方法。她联系上了四大(PwC)里的一位校友学姐,通过一次20分钟的coffee chat,给对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两周后,那个学姐的团队正好有个初级审计的空缺,学姐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她,帮她递了简历。Linda后来说,那次面试,面试官第一句话就是:“听Emily(那位学姐)说,你是个非常有主动性的年轻人。”你看,一次成功的社交,直接为你做了最有力的背景调查。

绝招二:你的简历不是流水账,是给HR的‘30秒预告片’

如果说LinkedIn是敲门砖,那简历就是决定你能否进门的“入场券”。很多同学的简历,洋洋洒洒写了两页,恨不得把小学当过班干部的事都写上去。但残酷的现实是,根据TheLadders的一项眼动追踪研究,HR平均只花7.4秒看一份简历。7秒!你的简历必须像一部电影预告片,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对方的眼球。

怎么做?记住两个关键词:ATS和STAR。

首先是ATS(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也就是“申请人追踪系统”。现在超过95%的财富500强公司都在用它来筛选简历。它就像个机器人,会根据职位描述(Job Description, 简称JD)里的关键词来给你的简历打分。分数太低,你的简历连HR的面都见不到。

所以,你的简历必须为JD“量身定制”。申请一个“Data Analyst”的职位,JD里反复出现了“SQL”“Python”“Tableau”“Data Visualization”,那这些词就必须在你的简历里以同样的拼写出现。你可以把JD里的关键词复制出来,检查一下你的简历覆盖了多少。也可以用Jobscan这样的网站,把你的简历和JD贴进去,它会帮你分析匹配度。

其次是STAR法则,这是写简历和面试回答的黄金法则。Situation(情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Result(结果)。用这个框架来描述你的每一段经历,尤其是要突出“Result”,并且尽可能地量化它。

举个例子,很多同学在餐厅打过工,简历上可能会写:

“- Served customers and handled payments.”(为顾客服务,处理付款。)

这太普通了,HR看了毫无感觉。用STAR法则改造一下:

“- Enhanced customer experience in a fast-paced restaurant serving 100+ customers daily (Situation & Task). Implemented a new upselling strategy for desserts and drinks (Action), resulting in a 15% increase in average check size over three months (Result).”

中文就是:“在一家日均客流超百人的快节奏餐厅提升顾客体验(情景和任务)。通过主动向顾客推荐甜点和饮品(行动),在三个月内将平均客单价提升了15%(结果)。”

看到了吗?同样一件事,换个说法,立马就显得你不仅会干活,还会动脑子,能为公司创造价值。这才是HR想看到的。

绝招三:没有实习?别慌,‘加拿大经验’可以自己创造

“We are looking for someone with Canadian experience.” 这句话是无数留学生的噩梦。很多公司都希望你对加拿大的工作文化、环境有所了解。但我们刚来,上哪找经验呢?这就陷入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循环。

其实,“加拿大经验”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它不一定非得是朝九晚五的带薪实习(Co-op或Internship)。很多其他经历,只要你懂得包装,同样能证明你的能力和适应性。

第一,志愿者(Volunteering)。在加拿大,做志愿者是非常受尊重的一件事,也是融入本地文化、建立人脉的绝佳途径。我当年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就去了一家本地的非营利组织(NGO)帮忙做社交媒体运营。每周只花几个小时,但我把它当成一份真正的工作来做。

在简历上,我专门开辟了一个“Volunteer Experience”板块。我用STAR法则描述:为该组织的年度筹款活动,策划并执行了一场为期一个月的社交媒体宣传,通过在Instagram和Facebook上发布系列故事和互动帖子,最终活动参与人数比去年增加了30%,线上捐款额增加了5000加元。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有了可以写在简历上的“市场推广经验”,更重要的是,这个NGO的负责人后来成了我非常重要的一个推荐人(Reference)。

去哪里找志愿者机会?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志愿者中心网站,比如Volunteer Toronto, GoVolunteering等。学校的Career Centre也经常会发布这类信息。

第二,课程项目(Course Projects)。别小看你的课程项目,尤其是那些需要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Project。比如学商科的同学做的Case Study,学计算机的同学做的Capstone Project。这些都是你“加拿大经验”的绝佳素材。

你可以这样写:“Led a team of 4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marketing plan for a local coffee shop as a course project. Conducted market research, competitive analysis, and created a digital marketing strategy, which was graded in the top 5% of the class and praised by the professor for its practicality.”

这段描述,展示了你的团队合作能力、研究分析能力、市场策略能力,含金量一点不比实习差。

第三,个人项目(Personal Projects)。对于学编程、设计、写作的同学来说,个人项目就是你最好的名片。与其在简历上写“精通Python”,不如直接附上你的GitHub链接,里面有你写的代码和项目。与其说“擅长UI/UX设计”,不如展示你的Behance或个人作品集网站。这些实实在在的作品,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说服力。

绝招四:攻破面试送命题——‘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恭喜你,通过了简历关,来到了面试环节。当你和面试官聊得正嗨时,他突然抛出一个问题:“What is your greatest weakness?”(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这绝对是面试问题里的Top 3送命题。回答得太实在,等于自曝其短;回答得太虚伪,比如“我最大的缺点就是追求完美”,面试官白眼都能翻到天上去。

面试官问这个问题,不是真的想揭你老底,他想考察的是你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成长心态”。一个优秀的候选人,应该能坦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有积极改进的行动。

这里教你一个万能公式:承认一个真实、无伤大雅、且已经着手改进的缺点。

公式:缺点 + 实例 + 改进措施 + 积极结果。

我们来看一个教科书级别的回答:

“In the past, I sometimes struggled with public speaking. I would get nervous when presenting to a large group. (承认缺点) For example, in my first year of university, I remember my hands shaking while presenting a project. (实例)

I knew this was a critical skill to develop, so I proactively joined the Toastmasters club on campus. I made it a point to practice speaking in front of a supportive audience every week for a year. I also took an online course on effective presentation skills. (改进措施)

Now, while I still feel a healthy amount of nerves, I'm much more confident and articulate. In fact, in my final year, I was selected to present our team's capstone project to a panel of industry professionals, and we received very positive feedback on the clarity and persuasiveness of our presentation. (积极结果)”

这个回答妙在:

  1. 选择的缺点“不擅长公开演讲”很真实,但对于很多初级岗位来说不是致命弱点。

  2. 给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参加Toastmasters, 上网课),证明了你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用一个成功的结果来收尾,把一个关于“缺点”的问题,最终导向了对自己“优点”的展示。

记住,千万不要说“我没什么缺点”,或者说一些和工作无关的,比如“我爱吃辣条算缺点吗?”。真诚,永远是最好的套路。

绝招五:解锁隐藏技能——用‘信息面试’撬开机会大门

这个绝招,可以说是前面所有步骤的升华版,也是最能体现你求职段位的一个技巧——信息面试(Informational Interview)。

什么是信息面试?它不是正式的求职面试,而是一场你去“面试”别人的聊天。你通过和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交流,来获取信息、建议和人脉。这在北美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有效的社交方式。

它的威力在哪里?想象一下,你通过LinkedIn联系到了一位在谷歌工作的工程师学长。你并没有直接问他要内推,而是请求一个15分钟的“信息面试”,想了解一下他在谷歌的工作日常,以及他对新入行者的建议。学长通常不会拒绝这种请求,因为这满足了他的分享欲,也花不了太多时间。

在这次聊天中,你准备了充分的问题,展现了你对行业的热情和自己的思考。你们聊得很愉快。聊完后,你发了一封感谢邮件。两周后,这位学长的团队有了一个初级岗位的空缺,当HR问团队里有没有合适的人推荐时,你猜他会想到谁?一定是你这个主动、热情、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小学弟/小学妹。

如何进行一次成功的信息面试?

第一,找对人。利用我们第一招里讲的LinkedIn校友搜索功能,找到在你目标公司、目标岗位的从业者。

第二,真诚地“约”。参考第一招里的模板,重点是表达“学习”和“请教”的目的。

第三,做好功课。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千万别问“你们公司是做什么的?”这种Google一下就知道答案的问题。你要问有深度的问题,比如:

  • “您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 “对于一个刚入行的[你的职位],您认为最重要的三项技能是什么?”

  • “您觉得未来几年,这个行业会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 “如果能回到您职业生涯的起点,您会给自己什么建议?”

第四,掌控时间。说好15分钟,就不要超过。在14分钟的时候主动说:“我知道您时间宝贵,我们的时间快到了,非常感谢您今天分享的宝贵经验!”这会显得你非常专业,尊重对方。

第五,跟进。聊天结束后24小时内,一定要发一封感谢邮件,再次感谢对方的时间,并可以简单提一下你从谈话中收获最大的一点。这能加深对方对你的印象。

信息面试的本质,是以一种更聪明、更人性化的方式建立连接。它把“求职”这个冷冰冰的过程,变成了一次次温暖的交流。当你的人脉网络建立起来后,机会真的会主动来找你。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知道,在异国他乡找工作真的很难,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挫败感。被拒信淹没,被面试官质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出国的决定。这些情绪,我们都经历过。

但请你一定相信,你付出的所有努力,都不会白费。每一次修改简历,都是对自我认知的一次深化;每一次networking,都是在为未来的机会铺路;每一次面试失败,都是为了让你在下一次表现得更好。找工作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别怕慢,也别怕错,最重要的是,不要停下来。

把这五个绝招用起来,主动出击,你会发现,那扇曾经紧闭的大门,正在为你慢慢打开。LXS.net的伙伴们,加油!你的Offer,已经在路上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090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