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选课“退货”核心TIPS |
|---|
| 关键时期:开学头两周,学术界称之为“Add/Drop Period”,咱们留学生圈管它叫“无理由退货期”。 |
| 核心工具:Rate My Professors网站、学校内部课程评价系统、学长学姐的微信群和Reddit论坛。 |
| 判断标准:教授口音、讲课风格、课程大纲(Syllabus)里的评分标准和作业量。 |
| 操作底线:千万别错过Add/Drop Deadline!错过一天,几千加币的学费可能就打水漂了,还可能影响你的GPA。 |
| 重要心态:选课不是赌博,是策略。主动出击,果断换课,保护自己的GPA和留学体验。 |
哈喽,各位在加拿大学习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lxs.net的小编。今天想跟大家聊个特别实在的话题——怎么“退掉”一个你不喜欢的教授。
先给你们讲个我朋友小A的真实故事。小A刚来多伦多大学,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选了一门听起来巨酷的社会学导论《SOC101: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开学第一天,她提前15分钟就坐进了教室,满心期待着一场思想的火花碰撞。结果呢?教授走进来了,一位看起来学识渊博的老爷爷,但一开口,小A就懵了。浓重的东欧口音,加上含糊不清的咕哝,感觉每个单词都在跟她玩捉迷藏。更要命的是,整个50分钟,教授基本就是背对着学生,念着PPT上的字,那语速平稳得像心电图拉成了一条直线。一节课下来,小A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长达一小时的催眠理疗,笔记上除了几个不知所云的单词,啥也没留下。她旁边的本地小哥,也是一脸“我是谁,我在哪”的表情。
下课后,小A的微信群里炸了锅,好几个同学都在吐槽同一个教授。那一刻,她心里拔凉拔凉的。这门课可是必修啊!难道这一个学期就要在“听天书”和“自学成才”的痛苦中度过了吗?一想到这可能直接影响到她期末的GPA,甚至拉低整体水平,小A焦虑得晚饭都没吃好。
嘿,屏幕前的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场景有点似曾相识?别怕,这在加拿大大学里简直是家常便饭。但好消息是,加拿大大学给了我们一个超级人性化的“后悔”机会。这个机会,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主角——Add/Drop Period。
什么是“退货期”?你的黄金救命稻草
所谓的“退货期”,官方名称是 Add/Drop Period,也就是课程增删期。这通常是每个学期开始后的头一到两周。比如,多伦多大学(UofT)的Fall 2023学期,增课的截止日期是9月20日,而无责退课(不会在成绩单上留下任何记录)的截止日期也是同一天。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同样会在开学后的第二周左右设置类似的deadline。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像在淘宝上买东西一样,自由地添加(Add)新课程,或者扔掉(Drop)不满意的课程,而且是“无理由退货”!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如果你发现某个教授讲课让你想睡觉,或者课程内容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样,你完全可以把它从你的课表中删除,并且学校会把这门课的学费全额退还给你(或者计入你的账户余额)。最重要的是,这次“退货”操作在你的官方成绩单(Transcript)上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就像它从未发生过一样。干净利落,不留后患。
这个制度有多重要?这么说吧,对于我们国际留学生来说,一门3个学分的课程,学费动辄就要3000到5000加币。根据加拿大统计局(Statistics Canada)2023-2024学年的数据,加拿大国际本科生的平均学费已经达到了$38,081加元。这笔钱,每一分都不能白花!用好Add/Drop Period,不仅是在保护你宝贵的GPA,更是在保护你爸妈的血汗钱啊!
第一步:课还没开始,侦察工作先搞起!
聪明的猎人,从不在没准备的时候出手。想丝滑地避开“天坑”教授,功夫要下在选课前和开学初。
神器一:Rate My Professors (RMP)
这个网站(www.ratemyprofessors.com)绝对是北美留学生的必备神器,没有之一!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教授版的大众点评。在上面,你可以搜索你的大学和教授的名字,看到历届学生对他的匿名评价。评价通常分为几个维度:
- Overall Quality (综合质量): 满分5分,最直观的评分。通常来说,4分以上就是广受好评的“大神”级教授,3到4分之间是正常水平,而低于2.5分的,你就得格外小心了,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Killer Prof”。
- Level of Difficulty (难度系数): 同样是5分制,分数越高代表课程越难,作业和考试越折磨人。这个可以帮你判断课程是否符合你的能力和精力预期。
- Student Reviews (学生留言): 这是最精华的部分!你会看到各种真实的、有时甚至是血泪交织的评价。比如:“教授人超好,讲课清晰,给分大方,推荐!” 或者 “千万别选!口音重到怀疑人生,考试范围是大海捞针,我期末复习到头秃也只拿了个C。” 这些具体的信息,比任何官方介绍都管用。
举个例子,我之前想选一门市场营销课,看学校介绍觉得挺有意思。但我习惯性地去RMP查了一下那位教授,评分只有2.1,底下的评论清一色都在说他讲课照本宣科,考试题目特别偏,还从不回复邮件。我立马放弃,换了另一个section,那位教授评分4.8,大家都说他风趣幽默,案例生动。后来这门课我学得特别开心,轻松拿了A-。你看,一个简单的搜索,就可能改变你一学期的学习体验。
神器二:学长学姐和课程社群
RMP上的信息虽然好,但有时会有点过时。最鲜活、最靠谱的情报,永远来自你的学长学姐。现在每个大学、每个专业基本都有自己的微信群、Facebook Group或者Reddit板块(比如 r/UBC, r/UofT)。在选课季,大胆地在群里问一句:“有木有上过[课程代码]这门课的学长学姐?求问[教授名字]怎么样?”
你得到的回答会非常具体。比如,他们会告诉你:“这个教授上课喜欢随机点名回答问题,所以不能玩手机。”“他的期中考试全是选择题,题库基本不变,往年卷子很有用。”“他给小组作业的分数特别低,一定要找靠谱的队友!”这些内部情报,是任何网站都给不了你的。
第二步:开学第一周,亲身“试用”!
做了再多前期调查,也比不上亲身体验。开学第一周,就是你的“产品试用期”。别偷懒,所有你选的课,第一节一定要去听!
考察点一:教授的讲课风格和口音
这是最直观的感受。教授是充满激情、引人入胜,还是语调平平、催人入睡?他的逻辑清晰吗?你能跟上他的节奏吗?口音问题尤其重要。有些教授学术能力超强,但口音真的能劝退一半学生。如果你听了15分钟还是觉得像在听外语的听力测试,那就要认真考虑“退货”了。这无关歧视,只关乎你的学习效率。
考察点二:仔细研读课程大纲 (Syllabus)
Syllabus是这门课的“说明书”和“合同”,第一节课教授一定会发。拿到手后,别光听他讲,自己要重点看这几项:
- Grading Scheme (评分构成): 作业占多少分?期中、期末考试各占多少?有没有课堂参与分(Participation)?有没有小组项目(Group Project)?如果一门课70%的分数都压在一次期末考试上,那压力就太大了。如果小组作业分值很高,而你又是个社恐,那也得掂量一下。
- Workload (学习任务): 每周要读多少页书?有多少个assignment?有没有presentation?看看这些任务量你是否能承受。
- Course Policy (课程规定): 迟交作业怎么扣分?考试能不能用计算器?这些细节都可能成为你日后的“坑”。
我有个朋友,选了一门历史课,第一节课拿到Syllabus,发现整个学期要读完5本大部头专著,写3篇大论文,还有个20分钟的个人演讲。他当晚就果断drop了,因为他知道以自己的写作速度,根本不可能完成。这就是Syllabus的预警作用。
第三步:果断出手,完成“退货”!
经过侦察和试用,如果你确定这门课或这位教授不适合你,那就别犹豫!马上行动!
第一,确认 Deadline!
这是最最最重要的一步!打开你学校的校历(Academic Calendar),找到Add/Drop deadline,用红色马克笔圈出来,设三个手机闹钟!每个学校的系统不一样,但操作基本都是在你的学生中心(Student Center/Portal)里完成。比如UBC用的是Student Service Centre (SSC),UofT用的是ACORN。
第二,准备好备选方案 (Backup Plan)
Drop一门课之前,最好已经找好了替代课程。因为很多热门课程的“坑”是有限的,你这边一犹豫,那边的好课就被别人抢走了。同时,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每学期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才能维持全日制学生(Full-time student)的身份,这关系到你的学习许可(Study Permit)。所以,不能裸辞,要找好下家再跳槽!
在Add/Drop期间,你可以先把自己感兴趣的几门备选课程都Add到你的课表里,去试听。最后再根据体验,决定留下哪个,Drop掉哪个。这就像购物车,可以先加一堆,最后再结算。
错过了“退货期”怎么办?还有PLAN B
万一你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Add/Drop的黄金时期,是不是就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别急,大学还提供了几个“紧急出口”。
最常见的是 Withdrawal (W)。你可以在学期中后段的一个截止日期前申请退课。这样做,这门课不会计入你的GPA计算,但会在你的成绩单上留下一个“W”的标记。这告诉别人你退了这门课。同时,学费通常是不退的。所以,这算是一个止损的办法,避免一个F(不及格)惨烈地拉低你的平均分,但经济损失是免不了的。
还有一些更特殊的选项,比如 Late Withdrawal (LWD) 或者 Credit/No Credit (CR/NCR),这些政策每个学校都不一样,通常有更严格的条件和次数限制。如果真的走到这一步,一定要去咨询学校的学术顾问(Academic Advisor),让他们给你最专业的建议。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在加拿大上学,我们是有选择权的。你的大学教育是一笔巨大的投资,投资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把这些资源花在那些能激励你、让你学到东西的好教授和好课程上,是你的权利,也是你的责任。
别再因为不好意思或者怕麻烦,就在一门让你痛苦的课里苦苦挣扎了。大胆地去用好学校给你的“退货”规则,像一个精明的消费者一样,去挑选最适合你的“知识产品”。这不仅是为了一个好看的GPA,更是为了一个更愉快、更充实、更有价值的留学生活。毕竟,开心才是学习的第一生产力,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