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硕士回国,薪资不如国内本科?

puppy

嗨,刚从英国回来的你,是不是也刷到过“海硕薪资不如国内本科”的帖子,心里咯噔一下?花了大几十万,读了一年硕士,难道回来找工作真的不香了吗?先别急着焦虑!这种薪资“倒挂”的现象,背后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光是学历问题,还跟你错过的秋招黄金期、国内实习经历的缺失,甚至求职时的信息差都有关系。这篇文章不会灌鸡汤,而是想跟你掏心窝子聊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咱们该如何调整策略,把留学经历变成真正的求职优势,而不是简历上尴尬的一行字。想知道怎么“破局”吗?进来看看吧。

写在前面,给刚回国的你

嗨,朋友,欢迎回家!

我知道,你可能刚下飞机,倒着时差,刷着手机,然后就被“海硕薪资不如国内本科”的帖子糊了一脸,心里拔凉拔凉的。别急,先深呼吸。这篇文章不是来给你贩卖焦虑的,正相反,我是来给你递上“扳手”和“螺丝刀”的。薪资倒挂这事儿,确实存在,但它不是你的终点,更不代表你的留学经历白费了。咱们今天不灌鸡汤,就踏踏实实地拆解问题,找到出路。记住,你的价值,远不止第一个offer上的那个数字。稳住,我们能赢!


英国硕士回国,薪资不如国内本科?

“Allen,我们综合评估了一下,能给你开出的薪资是税前9000元。”

坐在上海陆家嘴一栋写字楼的会议室里,刚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毕业的Allen,感觉自己被现实狠狠地扇了一巴掌。他面前的HR笑容职业,语气诚恳,但这串数字却像冰水一样从头浇到脚。

为了这个金融分析师的岗位,他准备了三轮面试。他以为自己闪亮的G5硕士背景,至少能让他拿到一个体面的起薪。然而,这个数字,比他一个去年毕业于上海本地一所211大学的本科同学的起薪还要低2000块。

他忍不住问:“我了解到贵公司去年的校招标准,似乎比这个要高一些?”

HR的回答很委婉,但意思很明确:“Allen,你的学术背景非常优秀。但和你竞争这个岗位的候选人,大多有两到三段在国内头部券商的实习经历,他们对我们的业务模式和工作节奏更熟悉。我们相信你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确实需要一个适应期。”

这个场景,是不是有点熟悉?或者说,这正是你所担心的。

花了大几十万,在异国他乡熬过无数个due night,写完上万字的dissertation,满心欢喜地回国,却发现自己的市场价值似乎还不如那些按部就班、在国内读完四年本科的同学。这种“薪资倒挂”的现象,像一根刺,扎在每个归国留学生的心里。

别急着怀疑人生。今天,咱们就掏心窝子聊聊,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更重要的——我们该怎么办。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揭开“薪资倒挂”的三个真相

首先得承认,这个现象不是你的错觉。根据BOSS直聘发布的《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察》,应届生招聘薪资的倒挂现象确实存在,尤其是在技术、金融等热门领域,一些拥有丰富实习经验的国内名校本科生,拿到的“大包”(总薪资包)确实可能超过一些背景普通的归国硕士。

但这背后的原因,真的不只是“学历贬值”这么简单。

真相一:你完美错过了国内求职的“黄金列车”——秋招

国内的校招,是一场有严格时间表的游戏。最重要的战役,叫做“秋季校园招聘”,简称“秋招”。

这是什么概念?国内的大厂、名企,比如腾讯、阿里、字节、华为,还有各大券商、快消巨头,超过70%的应届生岗位,都是在秋招这个阶段(通常是每年9月到12月)发出去的。

现在,我们来对一下你的时间线。英国的一年制硕士,通常是前一年的9月入学,第二年的9月提交毕业论文,11月或12月才正式毕业。当你为了毕业论文焦头烂额、在图书馆通宵奋战的那个9月,国内的同龄人正在做什么?他们正穿着正装,奔波于各大公司的宣讲会,参加一轮又一轮的笔试和面试。

等你终于毕业回国,已经是年底或者第二年年初了。这时候,秋招的“黄金列车”早就开走了,只剩下一些补录的零星座位,或者只能寄希望于第二年的“春招”。

而春招,无论是从岗位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不如秋招。很多公司只是在填补秋招没招满的空缺。你面对的,是一个被“收割”过一轮的市场。就像我一个在曼彻斯特大学读商科的朋友小K,她去年11月回国,信心满满地开始投简历,结果发现心仪的几家快消公司的管培生项目,秋招时就已经满员了。她只能转而投一些中小企业,薪资预期自然也大打折扣。

你不是输在能力,而是输在了时间差上。你还在赛道外热身,人家的百米决赛都已经冲线了。

真相二:你的“豪华”简历,在HR眼里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对于大多数非研发岗位的应届生招聘,国内企业对“即战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谓的“即战力”,很大程度上就约等于“相关实习经验”。

国内的本科生,从大二、大三开始,就有大把的时间去实习。一个比较“卷”的同学,在毕业时简历上有三、四段实习经历是家常便饭。比如,想进互联网大厂做产品经理,他可能已经在字节跳动做过产品实习生,在美团做过运营实习生。这些经历,让他不仅熟悉了行业黑话(比如UGC、PGC、DAU),也实际操作过产品文档的撰写,跟进过项目上线。他来面试,可以直接聊项目,聊自己的思考和产出。

而你呢?英国的一年制硕士课程非常紧凑,课业压力巨大,几乎没有时间让你分心去做一段长期的、高质量的实习,更别提是与国内市场接轨的实习了。你的简历上写满了课程项目、小组作业,这些当然能证明你的学习能力和理论基础,但在务实的HR眼里,这和真刀真枪地在公司里干过活,是两码事。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超过60%的企业在招聘海归时,会优先考虑其是否有相关的国内工作/实习经验。报告还指出,缺乏实践经验是海归在国内求职时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就像开头的Allen,他的LSE学历金光闪闪,但HR更看重的是另一个候选人在中信证券实习时跟进过IPO项目的经验。因为后者来了就能上手,而Allen,还需要公司投入时间和资源来培训。在成本和效率面前,企业的天平自然会倾斜。

真相三:信息差让你“水土不服”,一开口就“劝退”了HR

在国外待了一年多,你可能对国内的就业市场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信息差”。

你可能不知道,现在国内互联网行业的“黑话”已经进化到了什么程度;你可能不清楚,一个“新媒体运营”的岗位,除了写文案,还需要掌握数据分析、用户增长、短视频脚本策划等多项技能;你甚至可能对国内的薪资体系产生了误判,拿着英国的薪资标准来对标国内的初级岗位。

我听过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从英国名校读传媒硕士回来的女孩,面试一家北京的公关公司。当HR问她期望薪资时,她很自信地回答:“我的期望是月薪2万5。”HR愣了一下,然后微笑着结束了面试。不是说她不值这个价,而是在北京,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公关实习经验的应届生来说,这个起薪几乎是不可能的。她的报价,在HR看来,要么是“狮子大开口”,要么就是对行业现状“毫无概念”。

这种“水土不服”还体现在简历和面试上。很多同学直接把英文CV翻译成中文,格式和重点都还是国外的习惯,强调学术成就和社团活动,而国内HR更想看到的是具体、量化的实习成果。面试时,你可能还在用STAR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娓娓道来你的小组作业,而你的竞争对手已经在激情澎湃地阐述他对公司产品未来发展的“商业洞察”。

这种微妙的差异,累积起来,就成了你和心仪offer之间的鸿沟。

别慌,我们来“破局”!把留学经历变成真正的王牌

好了,分析完问题,不是为了让你更焦虑,而是为了让我们看清战场,然后拿起武器。薪资倒挂是暂时的,只要我们调整策略,完全可以实现“逆风翻盘”。

策略一:把你的求职时间线,往前拨半年!

既然问题出在时间差上,那我们就主动去填补这个时间差。不要再等到毕业回国才开始手忙脚乱地找工作,你的求职季应该从你硕士课程的下半学期就开始!

这是一份你可以参考的“反向时间表”:

  • 3月-5月(课程期):信息搜集与自我定位。 这个阶段,课业相对没那么紧张。你要做的,是密集地搜集国内的招聘信息。关注“牛客网”、“实习僧”等APP,加入一些留学生求职群,明确你的目标行业、公司和岗位。同时,根据国内岗位的要求(Job Description),开始有针对性地修改你的中英文简历。

  • 6月-8月(论文期):海投简历,参加线上笔试/面试。 这是最关键的时期。一边写论文,一边开始投递国内秋招的“提前批”和正式批。现在绝大多数公司都支持远程面试,地理位置已经不是障碍。这个过程会很辛苦,但绝对值得。你可以把求职当作写论文之余的调剂,每天安排2-3个小时专门处理求职事宜。

  • 9月-12月(回国前后):全力冲刺秋招补录和春招。 提交了论文,你就可以全身心投入了。这个时候,利用你已经毕业、可以随时入职的优势,去争取那些秋招补录和需要立即到岗的实习机会。同时,无缝衔接第二年的春招。

简单来说,就是把国内本科生的“大四”,硬生生地塞进你写毕业论文的那几个月里。这很难,但这是让你和国内学生站上同一起跑线的唯一方法。

策略二:“曲线救国”,用高质量实习重塑你的竞争力

如果你已经错过了秋招,回国后发现工作不好找,怎么办?千万别眼高手低,也别自暴自弃。放下硕士的身段,去找一份高质量的实习。

这绝对不是“大材小用”。一份3-6个月的国内大厂实习,能带给你的价值远超你想象:

  1. 填补简历空白: 这是最直接的好处,让你的简历不再“纸上谈兵”。

  2. 获得转正机会: 如今,“实习转正”已经成为很多大公司招聘的重要渠道。根据前程无忧的调查,超过50%的企业会通过实习生项目来筛选和留用人才。你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就是最好的面试。

  3. 快速“接地气”: 让你迅速了解国内的职场文化、工作流程和行业动态,消除信息差,为你的下一次求职积累宝贵的经验和人脉。

我认识一位从华威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学姐,回国后求职四处碰壁。后来她通过内推,去了一家知名的美妆公司做市场部实习生。实习期间,她利用自己的英文优势和对海外社交媒体的了解,为公司的一个出海项目提供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半年后,她不仅成功转正,薪资也比当时直接通过校招进来的同事要高,因为部门领导认为她的价值无可替代。

策略三:翻译你的“留学优势”,让HR听得懂、看得到

“国际化视野”、“批判性思维”、“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些词汇我们留学生说倦了,HR也听腻了。因为它们太抽象了。你需要做的,是把这些优势“翻译”成HR能听懂的“业绩”和“能力”。

怎么翻译?用具体的例子。

  • 别说“我英语很好”,说“在校期间,我能无障碍阅读英文学术文献,并独立完成3万字的英文毕业论文。我可以流利地与海外团队进行视频会议,并撰写全英文的商业报告。”

  • 别说“我有国际化视野”,说“在为某品牌做市场进入策略的课程项目中,我对比分析了中、美、英三国市场的消费者行为差异,发现中国市场对KOL营销的接受度更高,因此我建议将营销预算的40%投入到小红书和抖音的内容合作上。”

  • 别说“我学习能力强”,说“为了完成一个关于金融科技的作业,我在一周内自学了Python基础和SQL查询,并成功处理了10万条数据,最终报告获得了Distinction(卓越)的成绩。”

看到区别了吗?把你的软实力,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可量化的案例展现出来。这才是HR想看到的,也是你留学经历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你的海外背景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个装满了故事和技能的宝库,你要学会如何把它展示出来。

你的英国硕士经历,不是一张通往高薪的即时彩票,而是一块需要你亲手打磨的璞玉。刚回来的时候,它可能看起来灰扑扑的,甚至不如别人手里的玻璃弹珠亮眼。但只要你找对方法,调整心态,耐心雕琢,它最终会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芒。

起薪只是一个逗号,而不是句号。根据全球化智库(CCG)的研究,海归在工作3-5年后,其薪资增长曲线往往会超过国内同龄人,尤其是在那些需要全球化人才的领域。前期的“薪资倒挂”,更像是一场“延迟满足”。

所以,收起你的焦虑和迷茫吧。回家了,就踏踏实实地站在这片土地上,重新认识规则,然后用你在远方学到的十八般武艺,去赢得属于你的战场。

别让一个数字定义你的开始,真正的比赛,现在才刚刚打响。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168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