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若归来,日本留学将迎巨变?

puppy

最近在日本的你,是不是也感觉风向有点变了?传说中那个“他”如果真的回归,咱们留学生的好日子是不是就到头了?别慌!这篇文章就帮你扒了扒,从大家最关心的奖学金、打工政策,到毕业后能不能顺利留下来工作,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可能会有哪些变动。这不只是一场政治变动,它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学业规划和未来选择。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提前了解清楚,心里才有底!快来看看,为自己的留学之路做好万全准备吧。

小编悄悄话:风向要变?咱心里得有谱!
这篇文章不聊虚的,只聊跟咱们钱包、饭碗和未来规划直接挂钩的事儿。最近日本政坛有点“风声鹤唳”,传说中那个“他”和他代表的保守势力如果真的卷土重来,咱们留学生的日子会怎么样?这可不是什么遥远的政治新闻,而是随时可能影响你奖学金申请、打工时长甚至毕业后去留的“天气预报”。别自己瞎琢磨,也别被网上的三言两语搞得人心惶惶。咱们坐下来,一起把这事儿捋清楚,看看哪些是真挑战,哪些又是新机会。

“诶,你们看了今天雅虎头条没?感觉风向又要变了啊……”

上周五晚上,我和几个朋友在池袋一家熟悉的中华料理店小聚,刚上了几串烤串,朋友小林就一脸严肃地划着手机。我们凑过去一看,又是关于自民党内部权力更迭的新闻。一时间,包间里的气氛有点凝重。

“真要是那个鹰派大佬回来,咱们的奖学金会不会第一个被砍?”学经济的小A忧心忡忡。他靠着学校的学费减免和每个月文部科学省给的几万日元,才勉强维持着在东京的生活。

“何止奖学金,”在便利店打工的小林叹了口气,“我店长最近老念叨,说以后要严格查考勤,万一再来个什么‘排外’政策,咱们这每周28小时的生命线都悬了。”

我默默听着,心里也泛起了嘀咕。作为一名即将“就活”(求职)的大四学生,我最关心的,是毕业后还能不能顺利留下来。企业会不会因为政策收紧,就缩减外国人的招聘名额?奋斗了这么多年,难道最后要因为一场跟自己看似无关的政治变动,就打包回家吗?

那一晚的聚会,我们聊了很多,从对未来的憧憬,聊到了眼前的焦虑。我发现,这种不安,几乎弥漫在每个留学生的心头。我们远离家乡,在这里的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所以,今天我不想跟大家分析什么复杂的政治局势,就想以一个普通留学生的身份,和大家好好聊聊,如果日本的政策风向真的“向右转”,我们最关心的那几件事,到底会发生什么?

奖学金:我们的“饭票”还稳吗?

对很多同学来说,奖学金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尤其是日本国立大学学费相对低廉,如果能拿到不错的奖学金,生活压力会小很多。那么,政治风向的改变,会动到我们的“饭票”吗?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在2021年度的调查,有将近49.3%的私费外国留学生,都获得了某种形式的奖学金。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但这比例也相当高了。其中,最主要的来源就是日本政府(文部科学省)的国费奖学金、JASSO发的学习奖励费,以及各大高校和民间财团提供的奖学金。

如果一个更注重“本土优先”的政府上台,理论上,他们确实可能会重新审视财政预算,削减一些他们认为“非必要”的开支。面向外国留学生的奖学金,似乎就成了一个很显眼的目标。他们可能会说:“为什么要把我们纳税人的钱,大量用在外国人身上?”这种论调在日本的社交媒体上并不少见。

我认识一位在早稻田大学读博士的学长,他拿的是国费奖学金,每个月能有14万多日元,学费还全免,是大家眼里“神仙一般”的存在。他就坦言,最近也在关注相关政策,担心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申请名额会减少,或者审查会变得更严格。

但我们也不用过于悲观。这件事得从两面看。一方面,日本政府之所以设立这么多留学生奖学金,本质上是一种“软实力”投资。他们希望通过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来日本学习,培养一批了解日本、对日本友好的“知日派”,这些人毕业后无论是留在日本工作,还是回到自己的国家,都能成为促进日本与世界交流的桥梁。这是一个长期的国家战略,不会因为某位领导人的上台而轻易动摇。

另一方面,日本面临的“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很多大学,特别是地方上的私立大学,已经面临招不到学生的窘境。根据文部科学省的数据,日本18岁的人口数量在1992年达到205万的峰值后,一路下滑,到2023年已经降至约106万。留学生,实际上是填补这些空缺、维持大学运营的重要生源。如果大幅削减奖学金,导致留学生数量锐减,最先扛不住的可能就是这些日本大学自己。

所以,一个比较可能的变动方向是:全面性的、大规模的奖学金削减不太可能发生,但结构性的调整或许会出现。比如,政府可能会更倾向于把奖学金名额,向那些“日本急需”的领域倾斜,像是人工智能、半导体、生命科学等理工科专业。对于人文社科类的学生来说,竞争可能会比以前更加激烈。这提醒我们,在申请学校和专业时,除了兴趣,或许也该多看一眼日本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打工:每周28小时的生命线会断吗?

“资格外活动许可”,这张贴在我们再留卡后面的小纸片,赋予了我们每周合法打工28小时(长假期间40小时)的权利。对于大多数没有拿到奖学金的同学来说,这28小时,就是我们房租、水电煤和伙食费的来源。

如果政策收紧,这根“生命线”会不会受到威胁?比如,会不会缩短打工时间?或者,对打工的行业进行更严格的限制?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在日本,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留学生打工挤占了本国人的就业机会,或者认为一些留学生名为留学,实为“出稼ぎ”(外出打工赚钱)。一旦持保守立场的政治家上台,为了回应这部分选民的诉求,很可能会在留学生打工问题上“做文章”。

我身边就有个例子。朋友小希在一家连锁居酒屋打工,时薪高,还能练习口语,她很满意。但前段时间,入管局对她所在的区域进行了突击检查,查出了好几个留学生超时打工。结果就是,整个片区的店铺都开始严格要求打卡,一分钟都不能超,以前那种和店长关系好,偶尔能多排点班的好事再也没有了。

小希说,她能感觉到,那种无形的“紧箍咒”正在慢慢收紧。以前大家可能觉得,每周超过一两个小时,问题不大。但现在,没人敢冒这个险了。一旦被查到,轻则警告,重则影响签证续签,甚至被遣返,得不偿失。

我们来看一组宏观数据。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外国人雇佣状况报告》,截至2023年10月,在日本的外国劳动者总数首次突破了204万人,创下历史新高。这背后,是日本严重的人力短缺。尤其是在餐饮、零售、物流、护理等行业,如果没有外国劳动者,很多店铺和公司根本无法正常运转。

大家想想自己平时去的便利店、快餐店,晚班的店员是不是很多都是外国人?我们留学生,正是这支庞大劳动力大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矛盾就来了。一方面,政治上有“排外”的声音;另一方面,经济上又极度依赖外国劳动力。在这种矛盾之下,政府最可能采取的措施,不是一刀切地“砍掉”28小时,而是“加强监管”。

他们可能会利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将My Number卡与打工信息绑定,让入管局可以清晰地监控到每个人的打工总时长,让超时打工无所遁形。同时,对于那些雇佣“黑工”或纵容超时打工的企业,加大惩罚力度。

对我们普通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钻空子”的空间会越来越小,我们必须在规则的框架内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这也提醒我们,不能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打工上。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争取拿到奖学金,或者找到薪水更高、更能锻炼能力的兼职,才是长久之计。

就职:毕业留日的大门会变窄吗?

这可能是所有高年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了。寒窗苦读数年,如果毕业后不能顺利在日本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那么这几年的努力,似乎就打了折扣。

一个强调“日本优先”的政府,会关上我们留学生在日本就职的大门吗?

从情感和直觉上,答案似乎是“会”。我们总觉得,他们会更倾向于保护本国大学毕业生的饭碗。但现实,往往比口号要复杂得多。

让我们看看日本的“求人倍率”,也就是招聘岗位数与求职人数之比。根据Recruit公司的调查,2024年毕业的大学生求人倍率高达1.71,这意味着平均每个求职的学生,都有1.71个岗位在等着他/她。在一些特定行业,比如建筑业和物流业,这个数字甚至更高。简单来说,日本企业现在不是不缺人,而是缺人缺得厉害。

我去年参加过几场合同说明会,感受非常深。很多中小企业的HR,态度都非常热情,一听说你是留学生,还会主动用英语或者蹩脚的中文跟你交流,生怕你听不懂。他们看重的,不仅是我们的专业能力,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国际视野和语言优势。

比如,一家做化妆品出口的公司,就明确表示,他们非常需要既懂中文又了解日本市场的毕业生,来帮助他们开拓中国市场。在他们眼里,我们不是来抢饭碗的,而是能为公司创造新价值的“宝藏”。

根据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的数据,2022年,共有34,571名留学生在日本成功将签证状态变更为“技术·人文知识·国际业务”等工作类签证。这个数字背后,是三万多个鲜活的梦想在日本落地。这说明,留学生毕业后在日本就职,已经是一条非常成熟和通畅的路径。

那么,未来的变数可能在哪里?我认为,大门不会关上,但门槛可能会“变形”。也就是说,日本政府和企业对于想要的外国人才,画像会越来越清晰。

第一类,是“高端人才”。就是那些在IT、金融、科研等领域拥有顶尖技术和能力的人。日本政府为了吸引这些人,甚至推出了“高度人才”签证制度,在永住申请等方面提供各种便利。对于这部分人,无论政治风向怎么变,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第二类,是“特定技能人才”。为了解决蓝领行业的劳动力短缺,日本设立了“特定技能”签证,面向护理、建筑、农业等12个领域。这部分虽然和我们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路径不同,但也反映了日本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

我们大部分文科和普通工科的毕业生,走的都是“技术·人文知识·国际业务”这条路。未来的挑战可能在于,企业在招聘时,会对我们的“不可替代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你的日语能力是否达到了商务级别?你除了会中文,是否还有其他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技能?你对日本社会的理解,是否足够深入,能够顺利融入企业文化?

简单来说,以前可能只要你是个留学生,会说中文,就能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但未来,企业可能更希望你是一个“掌握了专业技能的国际化人才”,而不仅仅是一个“会说外语的毕业生”。

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该怎么办?

聊了这么多,并不是想贩卖焦虑。恰恰相反,提前看清这些潜在的变化,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做准备。政治就像天气,我们无法左右晴雨,但可以决定自己出门时带不带伞,穿什么衣服。

面对可能到来的“变天”,与其担惊受怕,不如静下心来,做好我们自己能控制的事。无论政策怎么变,有几样东西,永远是我们在日本立足的“硬通货”。

第一,就是无可挑剔的日语能力。语言是融入一个社会最基础的工具。当你的日语好到能和日本人无障碍地深入交流,甚至能开玩笑、读懂“空气”时,很多因为“外国人”身份而产生的隔阂,都会烟消云散。无论是申请奖学金的面试,还是求职时的团体讨论,出色的日语绝对是秒杀众人的利器。

第二,是扎实的专业技能。别再抱着“混个文凭”的心态了。多去参加学校的ゼミ(研究会),多跟教授交流,多利用日本丰富的资源去做研究、做项目。让你的简历上,除了学校的名字,还有实实在在的成果。如果你是文科生,就多去考几个资格证书,比如簿记、IT Passport;如果你是理科生,就多写点代码,多发点论文。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离开平台,依然有价值的人。

第三,是积极地去建立“连接”。不要总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多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多去认识一些日本朋友,多和已经工作的学长学姐交流。这些人脉,不仅能帮你更好地了解日本社会,更可能在关键时刻,为你提供意想不到的机会和帮助。

最后,保持一个开放和平和的心态。日本社会确实有保守的一面,但同样也有开放和包容的一面。我们在这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会碰到支持我们的老师,也会碰到对我们有偏见的店员。这都很正常。

政治风云变幻,但推动社会前进的,终究是那些最底层的、最真实的需求。日本需要我们,无论是需要我们的智慧来推动科技创新,还是需要我们的劳动力来填补社会空缺,抑或是需要我们带来的多元文化来为这个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那个传说中的“他”是否归来,何时归来,我们无法预测。但只要我们自己做好了准备,把自己打磨成一块到哪里都会发光的金子,那么无论风向怎么变,我们都能站稳脚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

别怕,路,是靠我们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加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573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