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留学省钱避坑核心要点 |
|---|
| 申请阶段:别盲目海投学校,申请费很贵!留学中介要精挑细选,DIY能力强者可省下大几万。 |
| 行前准备:换汇要看准时机和渠道,不要在机场换。学费别用信用卡直接交,手续费和汇率亏到哭。 |
| 落地生活:手机卡别在机场办!市区有大把便宜又好用的套餐。租房务必实地看房,谨防诈骗。 |
| 日常消费:学会逛折扣超市(No Frills, Food Basics),利用好Flipp等比价App。教科书和家具多逛二手市场(Facebook Marketplace, Kijiji)。 |
| 出行交通:办一张学生公交月卡,比天天买票或打车划算太多。二手车虽香,但保险费对新手极不友好。 |
嘿,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们聊个掏心窝子的话题——钱。
还记得我朋友小A吗?他当年揣着爸妈给的一大笔钱,意气风发地飞到了温哥华。落地第一件事,就是在机场办了张手机卡,销售小哥笑得那叫一个灿烂,小A大笔一挥,签了个每月95加币的两年合约,心想:“嗨,也就500人民币,留学嘛,总得对自己好点。”
结果一周后,他在学校迎新会上认识的本地同学,掏出自己的手机套餐,一个月才45加币,流量还比他多。小A当场石化,算了一笔账:(95-45) x 24个月 = 1200加币!将近6000多人民币,就这么白白送给了运营商。这笔钱,够他从温哥华飞多伦多玩一个来回了。从那一刻起,小A才真正明白,在加拿大,花钱是门技术活,一不小心,交的就是“智商税”。
你的留学预算是不是也像小A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溜走?别怕,今天这篇超长待机的干货,就是带你从申请季开始,一步步拆解那些消费陷阱,让你在加拿大留学,不花一分冤枉钱!
申请季的“隐形开销”,第一笔智商税从这里交
别以为钱是落地之后才开始烧的,战斗在申请季就已经打响了。
留学中介费,值不值?
这是个灵魂拷问。市面上的留学中介,申请一个硕士项目,收费从2万到5万人民币不等,有些高端的甚至更高。这笔钱到底该不该花?我的建议是,看人下菜碟。
如果你的英语水平不错,目标清晰,有大把时间研究学校官网和申请流程,那完全可以DIY。现在网络信息这么发达,学校官网把要求写得明明白白,省下这笔钱吃喝玩乐不香吗?
但如果你是个“懒癌晚期”患者,或者申请背景比较复杂,比如想跨专业申请、GPA有点尴尬,那一个经验丰富的好中介确实能帮你省去很多麻烦,甚至力挽狂澜。真实案例:我学妹当年DIY申请,因为不熟悉流程,错过了一个重要材料的提交DDL,直接被梦校拒了。第二年她找了靠谱中介,文书和时间线都规划得妥妥当 ઉ്,顺利拿到了Offer。所以,花钱买专业服务和时间,有时是值得的。关键在于,你要擦亮眼睛,别被那些只会套模板的“流水线”中介给坑了。
申请费,积少成多的“无底洞”
很多同学为了提高录取率,采取“海投”策略,一口气申个七八所,甚至十几所学校。这看起来很保险,但你的钱包可要“大出血”了。加拿大学校的申请费,一般在100到200加币之间。比如多伦多大学的申请费是180加币,UBC是168.25加币。假设你申请10所学校,平均每所150加币,光申请费就花掉了1500加币,折合人民币8000多块!
这笔钱完全可以省下来。与其盲目海投,不如花时间做好功课,把学校分为“冲刺、匹配、保底”三档,每档精选2-3所最适合你的。这样既能保证录取率,又不会让申请费成为一笔巨款。
落地加拿大,花钱的“坑”从这里开始
恭喜你拿到Offer,踏上加拿大的土地!但别高兴得太早,一大波消费陷阱正在向你招手。
交学费的正确姿势
学费,绝对是留学开销的大头。一学期动辄一两万加币,怎么交最划算?千万别直接用国内的信用卡刷!
首先,大部分学校会收2%-3%的信用卡手续费。假设你2万加币的学费,手续费就是400-600加币,凭空多花几千人民币。其次,信用卡组织的汇率通常不太好。里外里,你可能要亏上千块。
最稳妥的方式是什么?目前主流的平台有Flywire(易思汇)、CIBC International Student Pay等。这些是学校官方合作的平台,优点是:没有额外手续费、汇率透明且通常优于银行、支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操作方便。同样是交2万加币学费,通过这些平台可能比你用电汇或信用卡节省1000-2000人民币。这笔钱,够你买半个学期的菜了。
手机卡,别在机场当“冤大头”
回到开头小A的故事。机场的手机卡柜台,就是专门为初来乍到的留学生和游客准备的“温柔陷阱”。价格贵,选择少,还常常捆绑长期合约。
加拿大的电信市场主要由三巨头(Rogers, Bell, Telus)和他们的子品牌(Fido, Koodo, Virgin Plus)以及一些廉价运营商(Public Mobile, Freedom Mobile, Chatr)组成。刚落地,你可以先在机场买个临时的Pay-as-you-go(充值卡),有个号码能联系家人和接机就行。等安顿下来,再去市区的门店或上网研究。
每年的返校季(8-9月)和黑五(11月),各大运营商都会推出学生优惠套餐,性价比超高。比如,平时50加币可能只有20G流量,活动期间同样的钱可能给你50G。多上论坛(比如RedFlagDeals)看看别人的分享,你会发现新世界。记住,在加拿大办手机卡,一定要货比三家,千万别图一时方便,被“套牢”一两年。
租房,最大的月度开销
除了学费,租房就是你最大的开销。尤其在多伦多、温哥华这样的大城市,房租高得离谱。根据 Rentals.ca 最新的数据,2024年初,多伦多一居室的平均月租已经超过了2800加币,温哥华更是接近3000加币。
怎么省?
第一,考虑合租。一个三居室的公寓,总租金可能是4500加币,但平摊下来每人1500,比自己租一居室便宜太多。还能交到新朋友,何乐而不为?
第二,别只盯着市中心。稍微偏离downtown,乘坐公共交通20-30分钟能到的地方,房租可能直接便宜500-800加币。用这点通勤时间换每月几千块人民币,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第三,警惕租房诈骗!在Facebook租房群或Kijiji上,骗子会用低价好房做诱饵,要求你先交定金再看房。记住一条铁律:没亲眼看到房子、没签正式合同之前,一分钱都不要给!宁可错过来路不明的“好房源”,也别让自己的钱打水漂。
日常生活,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
留学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账单和远方。想去远方,就得先管好眼前的账单。
超市购物的“省钱密码”
加拿大的超市也分三六九等。Loblaws, Sobeys 属于高端超市,环境好,商品精致,但价格也“美丽”。想省钱,请认准平价超市三巨头:No Frills, Food Basics, Real Canadian Superstore。同样一盒鸡蛋,在Loblaws可能卖5加币,在No Frills可能只要3.5加币。
学会使用Flipp这个App,它集合了加拿大所有超市的每周折扣传单(flyer)。今天猪肉在Superstore打折,明天牛奶在No Frills半价,跟着flyer走,一个月下来能省下至少100-200加币的菜钱。很多超市还有Price Match政策,你拿着A超市的flyer,可以在B超市要求以同样的价格购买同款商品,超级方便。
拥抱万能的二手文化
在加拿大,买二手绝对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方式。从教科书到家具,从厨具到自行车,几乎所有东西都能在二手市场找到。
教科书:新书动辄一两百加币一本,简直是抢钱。去学校的二手书店或者Facebook学生群里问问,通常能以3-5折的价格收到学长学姐的旧书,上面说不定还有划好的重点笔记,血赚!
家具:宜家虽好,但一套配齐也要上千加币。强烈推荐Facebook Marketplace和Kijiji,这是加拿大最大的两个本地二手交易平台。很多毕业生回国前会“挥泪大甩卖”,一张几乎全新的书桌可能只要20加币,一个九成新的床垫50加币就能拿下。我当年所有的家具,加起来花了不到300加币,而我的室友全买新的,花了快2000加币。
出行,别把钱浪费在路上
在有地铁或轻轨的大城市,公共交通是你的最佳选择。办一张学生月票(Presto Card, Compass Card等),无限次乘坐。以多伦多TTC为例,一张成人月票是156加币,但学生月票只要128.15加币(数据可能微调,请查询官网)。每天通勤的话,比单次买票划算太多。打车软件Uber/Lyft,只在紧急情况或者和朋友分摊时使用,否则一次20-30加币的路程,会让你心疼不已。
至于买车,请三思。一辆二手车可能只要几千加币,但保险费对25岁以下的新手司机极不友好,一个月三四百加币的保费是家常便饭,再加上油费、保养、停车费……这绝对是个“销金窟”。
说了这么多,其实省钱的秘诀就一条:多花点时间做功课,别为“图省事”买单。
在加拿大留学,省钱不是让你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天天吃泡面,不敢社交。恰恰相反,聪明的消费是为了把钱从那些不必要的“智商税”里解放出来,花在真正能提升你留学体验的地方。
省下的1200加币手机费,可以是一张去班夫国家公园看落基山脉的机票;省下的2000加币家具钱,可以让你报一个滑雪课程,体验冰雪王国的乐趣;每月从菜钱里省下的100加币,可以让你心无旁骛地和朋友去吃一顿正宗的异国大餐。
所以,别再傻乎乎地花冤枉钱啦。从今天起,做一个精明的留学生,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你会发现,你的加拿大生活,远比想象中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