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留学图鉴:一半崩溃,一半成长

puppy

刚来澳洲的你,是不是也这样?一边在深夜为赶不完的 due 和小组里的“神仙”队友崩溃大哭,一边又在搞定奇葩房东、做出第一顿像样饭菜后,觉得自己简直无所不能。留学土澳,就是这样一场夹杂着眼泪和惊喜的修炼。这篇文章没有美颜滤镜,不灌鸡汤,只想和你聊聊那些我们都经历过的真实瞬间:从手忙脚乱的第一次报税,到一个人看病的孤独,再到终于能用 local 口音点一杯 flat white 的小确幸。让我们一起看看,那些打不倒我们的,是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强大的。

留学土澳 · 心态自救包
崩溃预警等级 ⭐️⭐️⭐️:小组作业遇到“神仙队友”
自救指南:别硬扛!主动沟通,明确分工,邮件留痕。记住,你的成绩比“面子”重要。必要时,勇敢向 tutor 反馈情况。
崩溃预警等级 ⭐️⭐️⭐️⭐️:第一次生病独自去看 GP
自救指南:提前在手机里存好 OSHC 卡照片和个人信息。用翻译软件查好症状关键词。找一个信得过的朋友陪同,或者提前告知朋友你的位置。
崩溃预警等级 ⭐️⭐️⭐️⭐️⭐️:深夜赶 Due,电脑突然蓝屏
自救指南:深呼吸!Google Drive / OneDrive 永远是你最好的朋友,养成随时云端同步的习惯。学校图书馆的电脑也可以救急。最坏的情况,第一时间邮件联系老师说明,申请 extension。
终极自救心法:
允许自己有情绪,但别沉溺太久。吃一顿好的,睡一个饱的,明天又是“无所不能”的一天。

凌晨三点的悉尼,窗外是静谧的街道,只有零星的路灯亮着。我的书桌上,摊着三本厚厚的参考书,笔记本屏幕上闪烁的光标,像极了我濒临短路的大脑。耳机里,小组群的语音消息还在不停弹出,A 同学在抱怨 B 同学写的 part 逻辑不通,C 同学则从头到尾人间蒸发,而明天上午九点,就是这个占总成绩 40% 的 report 的 deadline。

那一刻,我把头埋进臂弯里,眼泪毫无征兆地掉了下来。不是因为累,而是一种巨大的孤独和委屈。我想不通,为什么当初那个对澳洲充满阳光、沙滩、考拉幻想的自己,会落魄到被一个 group project 逼哭。可就在我哭得抽噎时,肚子不合时宜地叫了。我擦干眼泪,走进厨房,给自己下了一碗加了午餐肉和溏心蛋的泡面。当热气腾腾的香气弥漫开来,我突然觉得,好像也没那么糟了。至少,我还能在崩溃的深夜,为自己做一顿热饭。

嘿,亲爱的 lxs.net 的朋友们,上面这个场景,你是不是也似曾相识?留学澳洲,就是这样一场一半崩溃,一半成长的奇妙旅程。这篇文章不想给你灌鸡汤,只想和你聊聊那些我们都经历过的,有点丧但又很“强”的真实瞬间。

“Due”和“猪队友”,学术生涯的双重暴击

来澳洲之前,我以为的留学是:在草坪上和各国同学愉快地讨论学术,思维碰撞,火花四溅。来了之后才发现,现实更多是:在图书馆通宵,与数不清的 due date 殊死搏斗,以及祈祷小组作业不要遇到“神仙”队友。

澳洲大学的学业压力,绝对不容小觑。这里的“宽进严出”可不是说着玩的。根据澳洲全国学生联合会(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的调查,超过 70% 的大学生表示经历过高度或极度的学业压力。你不仅要适应全英文的教学环境,还要快速 get 到 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教授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希望你通过大量的阅读、研究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一篇 2000 字的 essay,reference list 可能就要写满两页。

我朋友 Coco 在墨大学商科,她形容自己的每个学期都像在打仗。“每周的 reading list 能堆成山,tutorial 前必须读完,不然根本插不上话。最可怕的是期末,几篇 essay、一个 presentation 再加一个 final exam 挤在两周内,每天睡 4 个小时是常态。” 她说,有一次为了赶一个商业分析报告,她和组员在图书馆的 discussion room 里住了三天,靠咖啡和能量饮料续命。交上去的那一刻,感觉整个人都被掏空了。

如果说赶 due 是一个人的战斗,那小组作业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冒险。你永远不知道,系统会给你匹配什么样的队友。最常见的三种“神仙”:第一种是“隐身人”,从头到尾不出现,交作业前一晚突然问“我需要做什么?”;第二种是“指点江山型”,自己什么都不干,却对别人做的部分指指点点;第三种是“随心所欲派”,完全不按商量好的框架来,交上来一部分驴唇不对马嘴的内容,让你想死的心都有。

我的同学 Kevin 就遇到过一个极品小组。五人小组,一个本地小哥是组长,一开始信誓旦旦,结果每次开会都迟到,自己的部分拖到最后一天才交,还错漏百出。另一个组员,全程失联。最后,是 Kevin 和另外两个中国女生,在 48 小时内几乎重写了整个项目。Kevin 说:“那两天,我们仨的 WhatsApp 群消息没停过,一边骂,一边改。交上去的时候,我们发誓再也不想见到那两个人。”

但神奇的是,这些崩溃的经历,也像强制性的“升级包”。你学会了如何高效地进行时间管理,如何把一个大任务拆解成小目标。在和“猪队友”的周旋中,你学会了如何更清晰、更强硬地沟通,如何用邮件和会议记录保护自己。当你最终靠自己力挽狂狂澜,拿到一个还不错的成绩时,那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成就感,是什么都换不来的。

与奇葩房东和“小强”斗智斗勇的租房血泪史

搞定了学业,生活的琐碎又会给你迎头一击,其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住”。在澳洲找房,堪比一场真人版的“饥饿游戏”。尤其是在悉尼、墨尔本这些大城市,房源紧张,租金高昂。

根据最新的房地产数据(例如参考 Domain 或 Realestate.com.au 的报告),在悉尼,一个单间的平均周租金能轻易超过 350 澳元,墨尔本也紧随其后。这意味着,每个月光房租就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而且,好的房源通常有几十个人抢,你需要像参加选秀一样,准备好所有材料,参加 open inspection,然后提交申请,等待房东或中介的“垂青”。

我刚到布里斯班时,就被租房市场好好上了一课。在网上看中一个公寓,照片上阳光明媚,岁月静好。结果去到现场,发现房间小得可怜,墙上还有霉点。更可怕的是,中介说已经有超过 20 组人提交了申请。我一个初来乍到、没有任何本地租房记录的留学生,根本毫无竞争力。

好不容易租到房子,你可能会发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奇葩房东。我的朋友 Lily 就曾遇到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房东太太。她规定晚上 10 点后不能洗澡,不能带朋友回家,甚至会不打招呼就进她房间“检查卫生”。Lily 忍了三个月,最后实在受不了,宁愿损失掉部分押金(bond)也要提前搬走。

在澳洲,租客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押金通常需要上缴到政府的专门机构(如新州的 Fair Trading 或维州的 RTBA)。但很多留学生因为语言障碍或不了解规定,在遇到纠纷时,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其实,学会看懂租房合同,了解自己的权利,是留学必修课之一。

除了房东,澳洲的“原住民”——各种昆虫,也会让你崩溃。尤其是人见人怕的“小强”(蟑螂),这里的品种又大又会飞,简直是噩梦。我至今记得第一次在厨房看到一只手掌那么大的 Huntsman spider(猎人蛛)时,吓得魂飞魄散,差点把整瓶杀虫剂都喷完。后来住久了,也就习惯了。从尖叫着跳到椅子上,到能面无表情地用拖鞋一招制敌,这也算是一种“成长”吧。

在一次次搬家、和中介斗智斗勇、自己动手修马桶、通下水道的过程中,我们都从温室里的花朵,被锤炼成了生活小能手。当你终于布置好自己的小窝,在宜家买的廉价书桌上点亮一盏台灯,那一刻,你会觉得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这种踏实感,是所有辛苦的最好回报。

从报税小白到中华小当家的烟火人生

独立生活,意味着你要亲自处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成人世界”的事务,比如报税。只要你在澳洲有合法打工的权利,你就需要向澳洲税务局(ATO)申请一个税号(Tax File Number, TFN)。

很多同学一开始对报税一头雾水。澳洲的财政年是从每年的 7 月 1 日到次年的 6 月 30 日,在这之后,你就需要进行上一财年的税务申报。根据 ATO 的规定,2023-2024 财年,年收入低于 $18,200 澳元的税务居民是免税的。大部分留学生打工的收入通常不会超过这个数额,但因为雇主在发工资时会预扣一部分税,所以通过报税,你很可能能把预扣的税款拿回来,也就是所谓的“退税”。

我第一次报税时,完全是懵的。看着 myGov 网站上一堆复杂的表格和术语,感觉比写论文还难。最后,我花了几十刀找了个会计师帮忙。看着他熟练地操作,几分钟就搞定了,我暗下决心,明年一定要自己来。第二年,我花了一个晚上,对照着网上的教程,一步步自己完成了申报。当两周后,一笔几百刀的退税款打到我银行账户时,那种靠自己智慧“赚钱”的喜悦感,简直爆棚。

如果说报税是“开源”,那学会做饭绝对是“节流”的最佳方式。澳洲的餐厅价格不菲,一顿简单的午餐,动辄就要 20 澳元。天天在外面吃,钱包根本扛不住。于是,厨艺成了留学生的必备生存技能。

每个留学生,大概都有一部从“厨房杀手”到“中华小当家”的进化史。一开始,你可能会把糖当成盐,把厨房弄得乌烟瘴气,做出来的东西只有自己敢吃。但慢慢地,你开始照着菜谱APP,从最简单的西红柿炒蛋、可乐鸡翅开始。你会在 Coles 和 Woolworths 的打折区流连,会为了买到正宗的调料,坐半小时车去华人超市。

我的手机里至今还存着一张照片:那是我来澳洲第三个月,第一次成功做出的红烧肉。色泽红亮,肥而不腻。我拍下来发给爸妈,他们回复说:“我女儿长大了。” 那个瞬间,我鼻子一酸。做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对家乡的思念,一种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周末,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包饺子、吃火锅,在异国他乡的公寓里,用美食创造出家的温暖。这种快乐,简单而又真实。

一个人看病的孤独与铠甲

在澳洲,最怕的不是挂科,不是没钱,而是生病。一个人在海外,任何一点身体上的不适,都可能被无限放大。那种无助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澳洲的医疗系统和国内很不一样。除非是紧急情况,否则你不能直接去医院,而是要先预约家庭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 GP)。作为留学生,我们都强制购买了海外学生健康保险(OSHC)。但这个保险具体怎么用,很多人一开始并不清楚。

我第一次看 GP 是因为重感冒,发烧到 39 度。我拖着沉重的身体,在网上搜了半天,才找到一家可以接受我 OSHC 的诊所。到了诊所,还要填一堆表格。等了快一个小时,才见到医生。医生问诊的时间不过十分钟,他用我半懂不懂的医学术语解释了一通,最后告诉我只是普通病毒感染,多喝水,多休息,然后给我开了个止痛药的处方。整个过程,从预约到去药店拿药,花了我大半天时间,身心俱疲。

更难的是心理上的孤独。生病的时候,人总是特别脆弱。你会无比想念在家时,父母递过来的一杯热水,一碗热粥。而在这里,你只能自己照顾自己。自己量体温,自己去买药,自己熬一锅白粥。这种经历,会让你在一夜之间长大。

但同样,这也是我们学会坚强和寻求帮助的过程。你会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学会用英文准确描述自己的症状。你会知道哪些诊所可以“Bulk Billing”(即不用自己先付钱),哪些需要先垫付再向保险公司报销。你也会意识到朋友的重要性,开始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一个朋友在你生病时送来的一盒水果,一句“需要帮忙吗”的问候,都足以温暖你好几天。

很多大学都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如果你感到压力大、焦虑或抑郁,千万不要自己扛着。主动去寻求专业的帮助,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从一句“Sorry”到一杯地道的“Flat White”

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融入和适应新文化的过程。刚来澳洲,你可能会对这里的一切感到新奇又困惑。比如,为什么澳洲人那么喜欢说“No worries”?为什么他们管下午叫“arvo”?为什么每个人见面都问“How are you going?”

语言和文化的壁垒,有时会带来一些小尴尬。我刚来时,养成了和很多亚洲人一样的习惯,总喜欢把“Sorry”挂在嘴边,哪怕不是我的错。有一次在超市,别人撞到了我,我却下意识地说了“Sorry”。对方一脸困惑地看着我。后来我才慢慢明白,在这里,要更直接、更自信地表达自己。

融入,并不是要你变成一个“假 local”,而是去理解和尊重这里的文化,并找到一个舒服的自处方式。这个过程,往往体现在一些微小的瞬间。

比如,点咖啡。澳洲的咖啡文化深入骨髓,尤其是 Flat White,简直是国民饮品。一开始,你可能只会在菜单上指指点点,或者永远只点 Latte。但某一天,你走进一家咖啡店,能熟练地对 barista 说:“Can I get a large flat white with oat milk, please?” 当你接过那杯咖啡,和 barista 相视一笑,道一声“Cheers”,你会感觉自己和这个城市的连接,又近了一步。

又比如,你开始听懂 local 之间的笑话,开始享受在海滩上无所事事地躺一个下午,开始在周六的早上兴致勃勃地去逛 local market。你不再只混迹于华人圈,也交了一些本地或其他国家的朋友,听他们讲你闻所未闻的故事。

这些瞬间,像一块块拼图,慢慢拼凑出你在这里的全新生活。你会发现,你的世界变大了,你的心态也更开放了。你依然热爱你的家乡文化,但你也学会了欣赏和接纳不同。这种文化上的成长,是留学给你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写在最后:

嘿,如果你正在经历上面提到的任何一种崩溃,请相信我,你不是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哭过、笑过、扛过来的。

别对自己太苛刻了。允许自己偶尔的脆弱和想家,那很正常。赶不完的 due,就跟老师申请一下延期,大部分老师都会理解。饭做不好吃,那就叫个外卖,犒劳一下辛苦的自己。

一定要找到你的“组织”,那群可以陪你在深夜吐槽,在你生病时给你送药的朋友。他们的存在,是你在异乡最坚实的后盾。

最后,别忘了抬头看看澳洲的蓝天。去海边走走,去公园里坐坐,去感受这个国家的美好。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让你变得更强大。有一天,当你回头看这段路,你会发现,那些崩溃的眼泪,早已浇灌出了一个更勇敢、更独立的自己。

加油,留学的你,真的很棒!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80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