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食用指南(赶时间的同学先看这里!) |
|---|
| 1. 我的背景:双非财经院校,社会学专业,GPA 3.6/4.0,托福106,GRE 328。典型的“够用但不够打”选手。 |
| 2. 文书部分:核心是“挖故事”,把看似零散的实习、科研经历,用一条主线串起来,精准对标芝大Harris的“数据驱动”理念。 |
| 3. 面试部分:Kira面试形式,题库不偏,但极度考验你的临场反应和对项目的了解深度。我会分享我准备的几个核心问题和回答思路。 |
| 4. 给你的话:申请季是一场信息战和心理战,别被“大神”背景吓到,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你也能成为别人眼里的“大神”。 |
哈喽,lxs.net的各位小伙伴们!我是刚拿到芝加哥大学哈里斯公共政策学院(Harris School of Public Policy)MPP项目offer的学姐,坐标北京,目前正在快乐地准备签证中。
收到录取邮件那天是凌晨三点,我因为焦虑失眠,习惯性地摸出手机刷邮箱。当看到标题里“Congratulation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那几个字时,我整个人都懵了,反复确认了好几遍发件人地址,才敢相信这不是梦。那一瞬间,过去大半年里通宵改文书、刷GRE单词、对着屏幕模拟面试的画面,像电影一样在脑子里闪过。我没忍住,在被窝里偷偷哭了一场,激动,也觉得好委屈,但更多的是一种“我终于做到了”的踏实感。
我知道,在申请季的汪洋大海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感到迷茫和焦虑。尤其是像我这样,本科学校不算顶尖,GPA也只是中上游的文科生,看着论坛里各种3.9的大神、手握N篇论文和顶尖咨询实习的“卷王”,真的很容易心态爆炸。所以,我特别想把这段DIY申请的经历原原本本地复盘出来,把我踩过的坑、总结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们。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光和热。
我的“平平无奇”三维背景,是如何被看见的?
先来自报家门,让大家有个直观的感受。
本科:国内一所双非财经院校,社会学专业。(对,你没看错,不是清北复交)
GPA:3.6/4.0,专业课高一些,但有几门公选课拖了后腿,成绩单上不算特别漂亮。
TOEFL:106 (S23),不高不低,刚过线。
GRE:328 (V158 + Q170),数学满分算是给文科生挣了点面子。
实习:一段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远程实习,一段在某地方政府研究室,还有一段在NGO做项目助理。听起来还行,但其实每段都只有两三个月,做的也都是比较基础的工作。
科研:跟着老师做过一个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课题,发了一篇普刊,基本没啥含金量。
把这个背景扔在申请群里,基本就是被淹没的水平。根据Harris官网公布的2023年秋季入学学生数据,虽然没有明确给出平均GPA,但普遍共识是录取者的GPA集中在3.7-3.8以上。而GRE的平均分也差不多在325-330这个区间。我的硬件条件,可以说是擦着录取的平均线,甚至还有点危险。
那我是怎么“逆袭”的呢?答案就藏在那些硬件数字背后的软件材料里,尤其是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简称PS)。招生官每天要看成百上千份差不多的成绩单,唯一能让他们眼前一亮的,就是你讲的那个独一无二的故事。
PS文书:从一地鸡毛到“芝大定制款”
我敢说,90%的申请者,一开始写的PS都是一篇“个人简历扩写版”。我也不例外。
我的第一稿PS,简直是一场灾难。开头先说我对公共政策多么感兴趣,然后第一段写我在UNDP学到了什么,第二段写我在政府研究室干了什么,第三段写我在NGO有什么感悟。结尾再升华一下,说我想去芝大学习,为社会做贡献。写完自己都觉得空洞无物,像个机器人。
问题出在哪?它只回答了“我做了什么”(What I did),却没有回答“我为什么要做”(Why I did it),“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我”(How it shaped me),以及最重要的——“为什么这些经历让我必须来芝大读MPP”(Why Harris is the necessary next step)。
痛定思痛,我把所有材料推倒重来。我做了一件事:找主线。
我把自己所有的经历,不管大小,都列在一张A4纸上。然后开始问自己:这些经历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我发现,无论是研究流动人口,还是在政府研究室处理信访数据,或是在UNDP做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文献综述,我的兴趣点一直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利用数据证据,来评估和改善针对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
这个主线一明确,整个故事的骨架就立起来了!我的PS不再是经历的罗列,而是一个有逻辑、有深度的探索之旅。
这是我的新版故事线:
第一段(钩子):我没有再写那些空泛的口号,而是从一个具体的故事开始。我讲了我在政府研究室实习时,接触到的一个关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信访案例。居民们需求迫切,但政策推行缓慢。我发现,症结在于缺乏有效的数据来证明这项政策的普惠性和成本效益,导致财政补贴难以落地。这个小故事,直接点出了我对“循证决策”(Evidence-based Policy)的思考,也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第二段(探索与发现):我把我那段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的“水科研”挖了出来。我不再说我发了篇普刊,而是详细描述了我们团队是如何设计问卷、收集数据、用Stata做回归分析,最终发现教育水平和社区参与度是影响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关键变量。我强调,这次经历让我第一次体会到“让数据说话”的力量,但我也意识到了自己量化分析能力的不足。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我需要研究生阶段系统学习的需求。
第三段(深化与联结):接下来,我讲了在UNDP的实习。我提到,在协助评估一个扶贫项目时,我发现很多评估报告依赖于定性描述,而不是定量的因果推断(causal inference)。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没有严谨的量化评估,很多善意的政策可能只是“自我感动”。
第四段(Why Harris? Why Now?):这是全文的重中之重,也是我花心思最多的地方。我没有泛泛地说“芝大很牛”,而是把我的需求和Harris的特点做了精准匹配。
匹配课程:我说,我之前做研究所用的量化方法都是“野路子”,急需系统性训练。因此,Harris以严谨著称的Core Curriculum(核心课程)正是我所需要的,我特别提到了像“Statistics for Public Policy”和“Program Evaluation”这样的课程,能帮我建立坚实的量化分析框架。
匹配教授:我提到了芝加哥大学城市实验室(Urban Labs)的Jens Ludwig教授。我甚至去读了他几篇关于城市犯罪和教育政策的论文,然后在PS里说,他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RCTs)——对我之前遇到的扶贫项目评估困境极具启发。这表明我不是随便搜了个名字,而是真的做了功课。
匹配理念:我强调,Harris“Data-driven for social good”的理念和我的职业目标高度契合。我想成为的,不是一个空谈理论的政策研究者,而是一个能用数据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分析师。
第五段(未来规划):最后,我清晰地描述了我的短期和长期职业目标。短期内,我希望在世界银行或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找到一个政策评估的职位;长期来看,我希望回到国内,加入一个专注于社会影响力评估的智库。这个规划,既有理想,又很务实,而且和我之前的经历以及在Harris的学习计划完美衔接。
这样一改,整篇PS就像一个完整的闭环。从一个具体问题出发,到探索、碰壁,再到寻求解决方案,最终锁定Harris作为实现目标的唯一路径。这篇文书,不再是我的“个人说明书”,而是我写给Harris的一封“求爱信”,告诉它:我们是天作之合。
芝大面试:招生官到底想听什么?
收到面试邀请的时候,我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Harris用的是Kira Talent平台,也就是录播面试。它会随机出题,你有一小段准备时间,然后对着摄像头在规定时间内回答。这种形式比真人面试更让人紧张,因为你没有互动,看不到对方的反应,就像在演独角戏。
我提前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面经,把近三年的题目都整理了一遍,发现问题主要分为三类:
常规动机类(Motivation):Why MPP? Why Harris? Why now? What are your career goals?
行为经历类(Behavioral):Tell me about a time you led a team. Describe a challenge you faced and how you overcame it. How do you handle disagreement?
思维认知类(Cognitive):What policy issue are you most passionate about? If you could talk to any policymaker, who would it be and what would you say?
我的准备策略不是去背稿子,而是准备“故事模块”。
比如,我准备了三个核心故事:
故事A: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案例(体现我对政策执行困境的观察)。
故事B:流动人口科研项目(体现我的初步量化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
故事C:UNDP实习中遇到的评估难题(体现我对国际组织运作的了解和对严谨方法的追求)。
有了这些模块,无论题目怎么变,我都能迅速调取相应的故事来回答。比如问我“遇到的挑战”,我就用故事A;问我“团队合作”,我就用故事B;问我“Why MPP”,我就把三个故事串起来讲一遍。
我实际遇到的题目有两道,一道口语,一道写作。
口语题是:“Tell me about a time you worked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What did you learn?”
这道题正好可以用我的科研故事(故事B)。我当时是项目组长,组员有来自社会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同学。我没有平铺直叙地说我们合作很愉快,而是讲了一个具体的冲突:在数据分析阶段,经济学的同学倾向于建立复杂的计量模型,而计算机的同学想用机器学习算法,我们社会学的则更关注定性访谈的补充。我描述了我是如何组织了几次讨论会,让大家明白不同方法的优势,并最终设计了一个“混合方法”的研究方案。最后我总结,我学到的不仅是跨学科沟通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多元化的视角来解决,而这正是Harris这种多学科交叉项目所倡导的。
写作题是:“What does 'data-driven policy' mean to you?”
这道题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立刻把我PS里的核心逻辑搬了过来。我先给出了我的定义:它不仅意味着用数据做决策,更意味着一整套从问题识别、方案设计、效果评估到政策迭代的科学流程。然后,我用了UNDP的扶贫项目(故事C)作为反面例子,说明缺乏数据驱动会带来什么问题。最后,我再次cue到了芝加哥大学,提到了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Esther Duflo(她和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在发展经济学领域有很多合作),她的贫困实验研究正是“数据驱动政策”的最佳范例。这个回答既有理论定义,又有实际案例,还展现了我的知识储备。
整个面试过程,我的核心思路就是:所有回答,都要最终指向“我是一个对政策充满热情、具备量化思维潜力、并且和Harris高度匹配的申请者”。你要让招生官在屏幕那头看完你的回答,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嗯,这孩子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一些掏心窝子的大白话
写到这里,我的申请复盘也差不多结束了。回过头看,申请季就像在一间没有灯的屋子里摸索,你不知道门在哪里,也不知道会不会撞墙。但只要你不停地走,不停地摸索,总能找到那束光。
别让那些冷冰冰的数字定义你。GPA不高,就用一段超有深度的实习去弥补;学校背景不好,就把你的文书写得比谁都真诚、都深刻。申请是一个整体,你要做的不是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是成为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
也别一个人闷头搞。多去官网看,把项目介绍、课程设置、教授简历都翻个底朝天。有机会的话,多和在读的学长学姐聊聊,他们的一手信息比任何中介都宝贵。信息差,才是申请季里最大的壁垒。
最后,请一定照顾好自己的情绪。焦虑和自我怀疑是申请季的标配,太正常了。难过的时候就去跑跑步,吃顿好的,或者找朋友吐槽一下。记住,offer只是你人生众多站点中的一站,它很重要,但它不是全部。
希望这篇啰里啰嗦的分享能对你有一点点帮助。如果你也在申请的路上,请相信,你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不会被辜负。
祝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