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请哈佛GSD景观,你最该关注的几个点 |
|---|
| 故事线 > 项目堆砌:你的作品集不是成果展,而是一个有起承转合的故事。找到那根能串起所有项目的线。 |
| PS ≠ 简历复述:别在PS里干巴巴地重复你做了什么。讲一个简历里看不到的、关于“你为什么非学景观不可”的故事。 |
| 展现思考 > 展现技巧:GSD想看到的是你的批判性思维和设计潜力,而不是你软件用得多溜。图丑点没关系,思路得清晰。 |
| “我”与“哈佛”的连接:精准研究GSD的教授、课程和研究方向,告诉他们为什么你是最适合的人,为什么他们是你的唯一选择。 |
哈佛景观录取,我凭什么打动招生官
嗨,小伙伴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们聊点掏心窝子的话。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正陷在申请季的泥潭里。准确地说,是某个周二的凌晨三点,我顶着两个黑眼圈,对着电脑上打开的Word文档发呆。文档标题是“Personal Statement_Draft_1”,但里面空空如也,只有一个闪烁的光标,像是在无情地嘲笑我。
桌上摊着我那几份“得意之作”——一个社区公园改造,一个滨水空间规划,还有一个参数化设计的亭子。看起来都还行,但怎么把它们串起来,讲一个能让哈佛设计研究生院(GSD)的招生官眼前一亮的故事?我完全没头绪。我点开浏览器,看着Issuu上那些大神们的作品集,画风酷炫,逻辑严谨,每一个项目都像是在解决世界级难题。再看看我自己的,感觉就像个摆地摊的,东西不少,但都零零散散,毫无章法。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哈佛GSD这种录取率常年在10%以下的神仙地方,可能真的和我无缘了。
但后来,当我真的拿到那封印着“Congratulations!”的邮件时,我回头复盘了整个过程,才恍然大悟:打动招生官的,从来不是你背景有多牛,项目有多高大上,而是一个听起来有点“虚”,但却至关重要的东西——一个真实、连贯、有说服力的“你”。
今天,我就把这段从自我怀疑到柳暗花明的经历掰开揉碎了讲给你们听,希望能帮到同样在焦虑中的你。
作品集:从“散装市场”到“品牌专柜”
咱们先聊聊作品集。这玩意儿简直是申请的半条命,也是最让我头疼的地方。
我最初的版本,就是我前面说的那样,一个“散装市场”。第一个项目是A,第二个是B,第三个是C,它们之间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作者都是我。我试图在每个项目里都秀一下自己的技能:看,我会Rhino!瞧,我分析图画得不错!嘿,我还会用Grasshopper!结果就是,招生官除了看到一个“什么都会一点”的工具人,完全看不到我的设计思考和个人特质。
痛定思痛,我决定推倒重来。我把所有做过的项目,无论大小,无论成熟与否,全都打印出来铺在地上。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在所有这些看似无关的设计背后,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我自己真正关心的话题?
我盯着地上的图纸看了整整两天。我发现,我最感兴趣的,似乎总是那些城市里的“灰色空间”——被遗忘的角落、废弃的工业区、高架桥下的闲置土地。我喜欢琢磨怎么用设计的力量去重新激活它们,让它们变得有价值,有人情味。这个发现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我的思路。我的故事线来了——“探寻城市边缘空间的再生潜力”。
有了这条线,整个作品集的逻辑就清晰了。我不再是单纯地展示项目,而是在讲故事。
第一个项目,我放了一个本科时的课程设计,一个很小的街角公园。在旧版本里,我重点展示的是公园的流线和植物配置。在新版本里,我把它重新包装成故事的开端:“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设计可以改变被忽视的城市肌理”。我弱化了最终效果图,而是用大量的分析图和草图,去展现我如何调研这个街角的历史、观察人们的行为、并提出一个低成本、高参与度的改造方案。这展示的不是技巧,而是我的同理心和设计思考的起点。
第二个项目,我选择了一个实习时参与的真实项目——一个老工业区沿河改造的一部分。我只负责了其中一小段。我没有吹嘘这个项目有多宏大,而是聚焦在我负责的那一小块。我详细阐述了我是如何处理工业遗存和新景观元素的共生关系,如何通过生态设计净化被污染的河水。这个项目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表明我开始将最初的懵懂想法,应用到更复杂、更真实的场景中。我还特意去查了相关资料,比如,根据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的数据,超过60%的城市更新项目都涉及棕地(Brownfield)改造。我把这个数据放进作品集,证明我的思考是与行业前沿接轨的。
第三个项目,也是我的压轴项目,我放了一个完全是自己捣鼓的个人研究。我花了一个月时间,用镜头和画笔记录了我所在城市的高架桥下空间,做了一系列空间使用现状的测绘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个模块化的、可复制的“桥下空间激活系统”的构想。这个项目可能很幼稚,很不成熟,但它是我故事线的最高潮。它向招生官展示了我的热情、主动性和研究能力。这比任何一个酷炫的效果图都更能体现我的潜力。
你看,通过这条故事线,我的三个项目不再是孤立的,它们变成了一个成长的轨迹:从意识到问题,到在实践中探索,再到主动深入研究。我的作品集也从一个乱糟糟的“散装市场”,变成了一个主题明确的“品牌专柜”,里面陈列的每一件“商品”,都在讲述同一个品牌故事——一个对城市边缘空间充满热情的年轻设计师的故事。
GSD的官网明确写着,他们寻找的是有“critical and speculative voice”(批判性和思辨性声音)的申请者。一个有清晰故事线的作品集,就是你发出自己独特声音的最佳方式。
个人陈述:把不起眼的经历变成闪光点
如果说作品集是你的“脸面”,那个人陈述(PS)就是你的“灵魂”。这也是我卡壳最久的地方。
我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想把PS写成一篇“我的英雄事迹报告”。我拿了什么奖,我参与了什么牛X项目,我有什么过人之处……写出来干巴巴的,我自己都不想看第二遍。这根本不是一个“陈述”,而是一份加了形容词的简历。
后来我明白了,招生官每天要看成百上千份简历,他们不缺“优秀”的学生。他们想通过PS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故事、有困惑、有激情、有思考深度的人。他们想知道,你为什么非学景观不可?你过去的人生是如何把你引向这条路的?你对未来有什么样的期许?
于是,我放弃了宏大叙事,决定从一件小事说起。
我的开头写的是我小时候的秘密基地——我家小区后面的一片荒地。那里杂草丛生,有几棵野蛮生长的泡桐树,还有一堆被丢弃的建筑垃圾。在大人眼里,那是个“脏乱差”的地方。但在我眼里,那是我的乐园。我和小伙伴们在那里挖“战壕”,建“城堡”,观察蚂蚁搬家,度过了整个童年。直到有一天,推土机来了,荒地被铲平,盖起了一栋新的住宅楼。我的乐园消失了。
这个故事很普通,普通到几乎每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都有类似的经历。但它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把这个故事作为引子,引出了我的核心思考:城市在飞速发展,那些标准化的、光鲜亮丽的空间越来越多,但那些能激发孩子们想象力、能容纳自发性活动的“非正式空间”却越来越少。这成了我学习景观设计的初衷——我不仅想创造美丽的空间,更想保护和创造那些充满可能性和人情味的地方。
有了这个情感内核,接下来的内容就顺理成章了。
我没有平铺直叙地介绍我的项目,而是把它们当作支撑我观点的论据。提到那个街角公园改造时,我说:“我试图把童年荒地里的那种自由和趣味,以一种更安全、更有组织的方式还给社区的孩子们。”提到工业区改造时,我说:“我在这里看到了更大尺度上的‘荒地’,它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也蕴含着未来的潜力。”
最重要的部分,是把“我”和“哈佛”联系起来。这不是拍马屁,而是要做足功课,告诉他们“我们是天作之合”。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GSD的网站。我发现景观系主任Charles Waldheim教授的“Landscape as Urbanism”(景观作为都市主义)理论,正是我一直思考的“边缘空间”问题的学术升华。我还了解到GSD的Office for Urbanization研究室,正在进行很多关于收缩城市和工业后城市转型的研究。这些都和我的兴趣点完美契合。
于是在PS的后半部分,我非常具体地写道:“我渴望在Waldheim教授的指导下,深入学习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并希望能在Office for Urbanization的研究项目中,将我对中国城市边缘空间的在地观察,与国际前沿的学术框架相结合。”我还提到了GSD一门叫做“Theories of Landscape as Urbanism”的课程,说我希望能在这门课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交流,碰撞思想。
这一下,我的申请就变得非常有针对性。我不再是一个广撒网的申请者,而是一个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来、来了之后想做什么、能为这个社群带来什么价值的准学者。根据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的报告,近年来,申请文书在录取决策中的权重持续上升,尤其是在GRE成绩被许多顶尖项目(包括GSD的很多专业)设为“可选”之后,PS几乎成了你和招生官唯一一次深度对话的机会。
所以,别再把你的PS当成任务了。把它当作一次自我探索,一次真诚的对话。去找那个最能代表你的故事,哪怕它再微不足道,只要它是真实的,就一定有打动人的力量。
所以,如果你现在也对着屏幕发呆,感觉自己的经历平平无奇,作品集也不够亮眼,别慌。
别急着去模仿那些大神,也别忙着去堆砌项目。先停下来,往回看,看看你走过的路。你童年时最爱待的那个角落,你第一次被某个设计感动的瞬间,你在某个项目中熬夜加班解决的一个小难题……这些不起眼的碎片,恰恰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把它们串起来,用你的作品集把它画出来,用你的PS把它讲出来。招生官想认识的,不是一个完美的、无懈可击的“设计机器”,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思考、有成长轨迹的、活生生的人。
你的独特,就藏在你独一无二的经历里。去找到它,然后,真诚地讲给他们听。
加油,未来的设计师!我在剑桥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