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求职核心要点 |
|---|
| 心态调整:别焦虑,求职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每一次拒绝,都是在帮你排除不适合的选项。 |
| 简历 (CV):简洁是王道,成就需量化,关键词要匹配。记住,这是给Kiwi雇主看的,不是给国内HR看的。 |
| 求职渠道:多管齐下,Seek是基础,LinkedIn和内推才是王牌。别忘了学校的Career Centre,那里有宝藏。 |
| 面试准备:STAR法则+文化适应,展现你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不是背诵标准答案。 |
| 签证意识:提前了解AEWV政策,主动沟通签证状况。让雇主知道你有合法工作的权利,并且了解后续流程。 |
凌晨两点的奥克兰,你房间的灯还亮着。屏幕上是Seek的主页,收藏夹里躺着几十个“已投递”的岗位,收件箱里却只有几封冷冰冰的自动回复。
窗外是熟悉的Sky Tower,但此刻的你,心里却是一片迷茫。毕业典礼的兴奋劲儿早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焦虑。室友小A已经订好了回国的机票,行李箱摊在客厅中央,每天都在聊着国内哪个城市发展好。而你,看着自己苦读几年换来的学位证,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想留下来。
可留下,谈何容易?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好不容易有个面试,聊了几句就没了下文。你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专业不够好?是不是英语不够流利?还是……Kiwi公司根本就不想招我们留学生?
如果你正在经历这一切,我想说,别怕,我们都懂。这几乎是每一个想在新西兰开启职业生涯的留学生都走过的路。今天,这篇攻略不跟你讲什么“坚持就是胜利”的大道理,咱们就来聊点最实在的,一步步拆解在新西兰找工作这件事,让你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以及下一步到底该怎么走。
简历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
我们先从第一关,也是最容易被刷掉的一关——CV(Curriculum Vitae,新西兰习惯叫CV,不是Resume)和Cover Letter说起。
很多同学最大的误区,就是把国内的简历模板直接翻译成英文。照片、年龄、性别、政治面貌……全往上堆。兄弟姐妹们,千万别这样!在新西兰,劳动法规定招聘过程不能有任何歧视,所以这些个人信息是大忌,HR看到会直接把你的CV扔进垃圾桶,因为这会给他们带来法律风险。
一份合格的Kiwi-style CV,应该长什么样?
简洁,简洁,还是简洁!
记住一个数据:根据很多招聘机构的调查,一个招聘经理平均只会花6-10秒钟扫一眼你的CV。是的,你没看错,就几秒钟。所以,CV必须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于我们毕业生来说,一页A4纸就足够了,最多不要超过两页。
用成就说话,而不是用职责描述。
这是最核心的区别。别再写“负责管理社交媒体账号”了,没人关心你的职责是什么,他们关心的是你做出了什么成绩。试着把你的经历量化,用数据来证明你的价值。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一个学Marketing的朋友,最初的CV里写的是:
- Responsible for managing the university club's Instagram account.
后来我让他改成:
- Grew the university club's Instagram following from 200 to 1,500 (+650%) over six months by developing and executing a content strategy that included bi-weekly student interviews and interactive polls, resulting in a 40% increase in post engagement.
看到了吗?同样一件事,后者的描述立刻让一个模糊的职责变成了一个具体的、有影响力的项目。这才是雇主想看到的。
关键词是你的“敲门砖”。
现在很多大公司都用ATS(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软件来筛选简历。这个系统会根据职位描述(Job Description, 简称JD)里的关键词来给简历打分。你的CV里匹配的关键词越多,得分越高,才越有可能被HR看到。
所以,每投一个岗位,都要仔细阅读JD,把里面的核心技能、软件要求、行业术语(比如Agile, SEO, Python, Xero等)圈出来,然后巧妙地融入到你的CV里。不要偷懒,一份CV投遍所有公司是行不通的。把你的CV当成一个动态的文档,为每一个你真正想去的公司“量身定制”。
Cover Letter是你的“爱情小纸条”。
如果说CV是你的说明书,那Cover Letter就是你写给心仪公司的一封情书。它不是让你重复CV里的内容,而是给你一个机会,讲述一个CV里无法展示的故事,表达你对这个职位和公司的热情。
写Cover Letter有几个小技巧:
- 称呼要具体:尽量找到招聘经理的名字,用“Dear [Hiring Manager's Name]”开头,比“To Whom It May Concern”要真诚一百倍。去公司官网或LinkedIn上找,不难。
- 讲个小故事:开头不要千篇一律地说“I am writing to apply for...”。可以试试讲一个你和这个公司的小故事。比如,“Last month, I attended your company's tech talk at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and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your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AI...”
- 连接你和公司:清晰地说明,你的哪项技能或经历,能够解决这个岗位的某个具体痛点。研究一下公司的价值观(Values),在信里提一下,并说明你的个人经历如何体现了同样的价值观。
记住,你的目标是让HR在读完你的Cover Letter后,产生一种“哇,这个人好像很懂我们,很有意思,我要见见他”的冲动。
别只盯着Seek,你的下一份工作可能藏在这些地方
很多同学找工作,就是每天雷打不动地刷Seek和Trade Me Jobs。这没错,它们是新西兰最大的两个招聘网站,就像国内的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但如果你的世界里只有这两个网站,那你可能错过了至少一半的机会。
新西兰有一个所谓的“Hidden Job Market”(隐藏就业市场)的说法。有数据显示,高达70%-80%的职位空缺从未被公开招聘,而是通过内部推荐或人脉网络就消化掉了。这听起来有点让人沮丧,但换个角度想,只要我们能进入这个网络,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那么,除了Seek,我们还能去哪里挖宝呢?
1. LinkedIn:你的专业社交名片
请务必、一定、要把你的LinkedIn profile当成一份重要的求职材料来打理!把你的头像换成专业得体的照片,详细填写你的教育和工作/实习经历(同样使用量化成就的写法),并且积极地去连接(Connect)别人。
连接谁?你的校友、你感兴趣公司的HR、行业里的专家。连接时附上一段简短真诚的个人信息,比如:“Hi [Name], I'm a recent Computer Science graduate from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and I'm very interested in the work your team at Xero is doing in machine learning. I would love to connect and follow your professional journey.”
LinkedIn上的“Jobs”功能也很好用,很多公司的招聘信息会比Seek更新得更快。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看到发布这个职位的人是谁,甚至可以直接发消息给对方。这是一个建立弱关系的好机会。
2. 专业领域的招聘网站
不同行业有自己的“秘密基地”。
- IT/科技行业:除了Seek,一定要关注Summer of Tech。这是专门为学生和毕业生设计的实习和初级岗位平台,每年都有大量科技公司通过它来招聘新人。还有像IT Jobs, FindA, Absolute IT这些网站,都非常垂直。
- 创意/设计行业:The Big Idea是新西兰创意工作者的大本营,上面有很多艺术、设计、文化领域的招聘信息。Designers Institute of New Zealand (DINZ) 网站也时常有职位发布。
- 政府/公共部门:想进政府部门?直接去jobs.govt.nz,这是新西兰政府所有部门职位的官方汇总网站。
3. 校园招聘和Career Centre
千万别小看你大学的职业发展中心(Career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Services)。他们不仅能免费帮你改CV、模拟面试,还有自己专属的招聘平台,上面有很多雇主是专门来招该校毕业生的,竞争压力相对小很多。每年学校举办的Career Fairs(招聘会)更是你直接和雇主面对面交流的绝佳机会,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带着你的CV去“推销”自己。
4. 内推(Referral):最强大的武器
这就是进入“隐藏就业市场”的关键。在新西兰,人际关系(Networking)非常重要。但这不意味着要你去拉关系、走后门,而是建立真诚的专业联系。
多参加一些行业活动、Meetup、研讨会。在Eventbrite或者Meetup.com上可以找到大量你感兴趣领域的活动。去的时候不要抱着“找工作”的功利心,而是抱着“学习和交流”的心态。和人聊天,了解行业动态,交换联系方式。
一个真实的案例:我认识一个学会计的学妹,毕业后海投了近百份简历都没回音。后来她参加了一个CPA(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线下分享会,活动结束后鼓起勇气去和一位在“四大”工作的演讲嘉宾请教了几个专业问题。那位嘉宾对她印象很好,两人加了LinkedIn。一周后,嘉宾的公司正好有个初级审计的岗位开放,他直接把学妹的CV递给了HR。学妹很快就收到了面试通知,并最终拿到了Offer。
这就是Networking的力量。它不是让你一步登天,而是让你的能力和努力,能被一个对的人看见。
面试不是考试,是聊天——聊得好才能留下
恭喜你,通过了简历关,现在你收到了面试邀请!激动的心,颤抖的手,但先别急着去背“面试100问”的标准答案。Kiwi公司的面试,更像是一场平等的双向交流,他们不仅在考察你的专业技能,更在看你是不是一个能和团队愉快合作的“正常人”。
别忽视Small Talk
面试官走进来,很可能会先问你:“How was your weekend?” 或者 “Did you find the place alright?”。这可不是废话,这是在破冰,也是在考察你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不要只回答“Good”或者“Yes”。你可以多分享一点细节,比如:“It was great, thanks! I went for a hike up Mount Eden, the view was amazing. How about you?” 这样一来一回,气氛就轻松了。
STAR法则,你的故事讲述器
当被问到行为问题时(比如“Tell me about a time you had to deal with a difficult client”),千万不要只给一个空泛的答案。你需要用STAR法则来组织你的语言,讲一个具体、完整的故事。
- S (Situation): 简单描述一下当时的情况和背景。
- T (Task): 你当时的目标或任务是什么。
- A (Action): 你具体采取了哪些步骤来完成这个任务。这是最关键的部分,要用“I”开头,突出你个人的贡献。
- R (Result): 你的行动带来了什么结果?最好能用数据量化。
例如,面试官问:“讲一次你团队合作的经历。”
一个平庸的回答:“我们小组一起做了一个项目,大家分工合作,最后完成了。”
一个用STAR法则的回答:“(S) 在上学期的市场营销课上,我们需要四人一组为一家本地咖啡馆做一个推广方案。(T) 我的任务是负责社交媒体部分,目标是在一个月内提升其品牌知名度。(A) 我主动提出使用Canva来统一设计风格,并策划了一个#MyWellyCoffeeMoment的用户生成内容活动。我还负责协调组内进度,每周开一次短会确保大家信息同步。(R) 最终,我们的方案被评为A+,那个咖啡馆的Instagram粉丝增长了20%,我们策划的活动标签获得了超过100个帖子,大大超出了预期。”
这个回答不仅展示了你的团队合作精神,还体现了你的主动性、组织能力和对结果的关注。
展现你的“Kiwi”特质
新西兰的职场文化非常注重团队合作、谦逊和务实。在面试中,要适时展现这些特质。
- 团队精神:提到团队项目时,多用“we”,但在描述自己具体贡献时要用“I”。这能体现你既有团队荣誉感,又能清晰地说明自己的价值。
- 解决问题的能力:Kiwi雇主喜欢“doer”,就是能动手解决问题的人。当被问到你不会的东西时,诚实地说“I haven't had direct experience with that software”,但一定要马上跟上一句,“but I'm a fast learner. I recently taught myself [另一个相关技能] using online tutorials, and I'm confident I can pick it up quickly.”
- 问有深度的问题:面试最后,面试官一定会问“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for us?”。这绝对不是客套!这是你展示你对公司做了功课、并且在认真思考这份工作的最好机会。准备3-5个有深度的问题。
不要问:“公司福利怎么样?”(这些可以拿到offer后再问HR)
可以问:“What does a typical day in this role look like?”(这个角色的一天是怎样的?)
或者更有深度地问:“I noticed your company values innovation. Can you give me an example of how a junior team member has contributed a new idea that was implemented recently?”(我注意到贵公司很重视创新,您能举一个例子,说明初级员工提出的新想法最近被采纳的案例吗?)
这样的问题,会让面试官觉得你不仅仅是在找一份工作,而是在寻找一个能让你成长和贡献的平台。
搞定工作,也别忘了搞定签证这张“入场券”
拿到口头Offer,先别高兴得太早,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后面还有重要的一关——工作签证。
首先,你手里的“王牌”是毕业后可以申请的Post-Study Work Visa (PSWV)。根据你所读课程的等级和时长,你可以获得1到3年不等的开放工签。比如,完成学士学位或以上学历,通常可以获得3年的开放工签。这张签证意味着你可以在新西兰为任何雇主工作,这会让你在求职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因为雇主不需要为你做任何担保手续,招聘流程和招一个本地人完全一样。
所以,毕业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把这张“王牌”拿到手。在求职时,你可以自信地告诉雇主:“I'm currently on a 3-year Post-Study Work Visa with full working rights.”
当你的PSWV快到期时,或者你找到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希望获得更长的签证时,就需要了解目前新西兰最主要的工作签证类别——Accredited Employer Work Visa (AEWV)。
这个签证的流程可以简化为“三步走”:
第一步:雇主认证 (Employer Accreditation)
你的雇主必须是新西兰移民局认证的“认证雇主”。这不是一个小动作,公司需要向移民局提交申请并支付费用。目前,新西兰绝大多数正规的中大型公司都已经获得了认证。你可以在移民局官网查询公司是否在认证名单上。在求职的后期阶段,礼貌地询问公司是否是认证雇主,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问题。
第二步:职位审查 (Job Check)
雇主需要向移民局证明,他们招聘的这个职位薪资达到了中位数工资要求(这个数字每年会调整,2024年标准约为每小时$31.61纽币,具体请以移民局官网为准),并且在本地打过广告,努力过但没找到合适的新西兰本地人。(如果你从事的职业在“绿名单 Green List”上,这一步可能会被豁免或简化)。
第三步:你的签证申请 (Migrant Check)
当前两步都完成后,雇主会收到一个“Job Check token”,你就可以用这个凭证去申请你的AEWV了。移民局会审查你的个人情况,比如健康、品行以及你是否具备胜任这份工作的资历和经验。
划重点:绿名单 (Green List)
这是新西兰为了吸引紧缺人才而设立的快速通道。如果你的职业在绿名单上,比如很多工程师、IT专家、医疗人员、建筑项目经理等,那么你的签证和后续的居留申请之路会顺畅很多。建议大家在求职前,都去移民局官网看看自己的专业和目标职位是否在名单上。
关于签证,最重要的就是“信息透明”和“积极沟通”。不要对你的签证状态遮遮掩掩,大方地告诉雇主你的情况,并表明你对后续的签证流程有清晰的了解。这会让他们觉得你是一个有准备、负责任的候选人,也减少了他们对招聘国际员工的顾虑。
写在最后的话:
我知道,毕业求职这条路,走起来真的很磨人。你会收到数不清的拒信,会经历无数次自我怀疑,甚至会在某个深夜里,一边吃着泡面一边想,要不就算了吧,回国也挺好。
但请你再坚持一下。把找工作当成你的全职工作,每天早上9点“上班”,修改CV,搜索职位,进行Networking,下午5点“下班”。然后就去运动,去和朋友聊天,去看一部电影,把你的生活和求职分开。
每一次面试,即使失败了,也是一次宝贵的练习。每一次拒绝,都只是说明那个地方不适合你,而不是你不够好。
这条路可能有点孤独,但你不是一个人在走。看看你身边,还有很多和你一样,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在异国他乡默默努力的小伙伴。
新西兰的阳光,值得你所有的努力。加油,未来的Ki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