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心态预设 |
|---|
| 来新西兰,最重要的不是打包多少行李,而是打包一种全新的心态。请试着把你的预设清零,从“必须成为谁”的焦虑里跳出来,切换到“我能体验什么”的探索模式。这趟旅程的价值,90%都藏在这份心态的转变里。 |
嘿,朋友,我是lxs.net的小编。
还记得上一次抬头看星星是什么时候吗?
我问过一个刚从国内顶尖大学毕业,准备来新西兰读研的朋友小A。他愣了一下,苦笑着说:“上一次?大概是高三某个刷题到半夜、回家路上偶然的一瞥吧。后来,就再也没顾上过。”
小A的生活,可能是我们很多人的缩影。在一条被精心规划好的轨道上,拼命往前冲。绩点、实习、考证、比赛……日程表被塞得满满当当,我们像上紧了发条的陀螺,不敢停,也不敢问为什么。直到某个深夜,合上电脑,巨大的空虚感袭来,才忍不住想: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难道人生就只有这一种脚本?
不久前,我看到小A发了张照片。背景不是图书馆,不是写字楼,而是一片泛着幽蓝光芒的湖。湖面倒映着漫天繁星,亮得像打翻了的钻石。配文是:“在特卡波湖(Lake Tekapo),第一次知道银河可以这么清晰,感觉自己渺小又自由。”
那一刻我明白了,他找到了那个问题的答案。新西兰留学,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纸文凭,更是人生脚本的重启键。它告诉你,人生不只有一种标准答案,你完全可以换一种活法。
今天,不想跟你聊那些复杂的申请流程和专业排名,就想以一个老朋友的身份,带你看看,在新西兰留学,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它如何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之外,打开了另一扇窗。
这不是“躺平”,是换个赛道奔跑
一提到新西兰,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佛系”、“养老”。好像来这里留学,就是放弃了奋斗,选择了“躺平”。说真的,这误会可太大了。
新西兰的“松弛感”,不是让你放弃努力,而是让你把力气用在对的地方。这里的教育,不推崇死记硬背,而是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认识一个在奥克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读商科的学姐,她说她整个学期最“痛苦”也最爽的,是一门市场营销课。教授没划重点,没让背定义,而是直接把他们分成小组,对接了一家本地的蜂蜜品牌,任务是为这个品牌策划一个进入亚洲市场的完整方案。从市场调研、竞品分析,到预算制定、广告创意,所有环节都要自己搞定。期末没有考试,你的方案就是你的成绩。
你看,这里的学习,更像是一场“实战演习”。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收信息的容器,而是一个主动探索、创造和协作的参与者。根据最新的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奥克兰大学位列全球第68位,还有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等八所公立大学都名列前茅。它们的优秀,不在于培养了多少“考试机器”,而在于输送了大量具备动手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毕业生。
在这里,没人会因为你问了一个“傻”问题而嘲笑你,教授反而会鼓励你大胆质疑。小班教学是常态,很多专业课一个班可能就十几二十人。这意味着你有大把机会和教授面对面交流,甚至一起喝咖啡聊课题。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会让你真正爱上“知识”本身,而不是把它当成换取分数的工具。
所以,来新西兰,你不是换了个地方刷GPA,你是换了一个全新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不看你背了多少,而看你懂了多少、会用多少,以及,你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变得更会独立思考了。
你的世界,不止于校园和三点一线
如果说,国内的大学生活像一个设定好场景的舞台剧,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在教室、食堂、宿舍这几个固定场景里切换。那么,新西兰的留学生活,更像一部开放世界的RPG游戏,整个国家都是你的地图,处处是惊喜。
这里的大学,很多都没有围墙。校园和城市融为一体,学习和生活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周五下午没课了,你和同学可能不是去KTV或奶茶店,而是一脚油门开到城外的海滩,租个冲浪板去追逐海浪。
我有个朋友在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读书,基督城被称为“花园城市”,但更酷的是,它离滑雪胜地只有不到两小时车程。冬天,他的朋友圈一半是赶due的日常,另一半就是在哈特山(Mt Hutt)雪场飞驰的视频。他说,上午还在图书馆里为代码焦头烂额,下午就能在雪山顶呼吸着冷冽的空气,俯瞰壮丽的南阿尔卑斯山脉。那种从脑力紧绷到身体释放的瞬间切换,比喝十杯咖啡还提神。
新西兰的国土面积虽然不大,但地貌极其丰富。冰川、雪山、雨林、湖泊、火山、海滩……你能想到的自然景观,几乎都浓缩在这片土地上。新西兰环境保护部(DOC)维护着超过1.4万公里的徒步道,从几十分钟的轻松漫步,到好几天的“九大步道”(Great Walks),丰俭由人。
这意味着,你的周末和假期,拥有了无限可能。你可以去汤加里罗国家公园(Tongariro National Park)感受“末日火山”的苍凉,去皇后镇(Queenstown)体验蹦极的极致心跳,去凯库拉(Kaikōura)看鲸鱼和海豚在海中嬉戏,或者只是带上帐篷,在任何一个允许露营的湖边,躺着看南半球独有的璀璨星空。
这些经历,听起来很“烧钱”?其实不然。很多自然风光都是免费的,你需要的只是一辆二手车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在这里,你会发现,快乐可以很简单。它不是来自物质的堆砌,而是源于每一次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每一次挑战自我的小小胜利。
这种生活方式,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你会变得更强壮,更有行动力,也更懂得如何与自己独处。当你的世界变大了,那些曾经让你彻夜难眠的烦恼,似乎也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打工不只为赚钱,更是“人间历险记”
聊到留学,绕不开“钱”的话题。在新西兰,学生签证是允许合法打工的。根据新西兰移民局的规定,大部分学生在上课期间每周可以工作20小时,假期则可以全职工作。
这20个小时,对很多留学生来说,不仅仅是赚取生活费那么简单,它更像一扇深入了解当地社会的窗户。
新西兰的法定最低时薪标准相当高,截至2024年4月1日,已上调至税前23.15纽币/小时。这意味着,即便你只是在咖啡馆做兼职,也能靠自己的劳动覆盖掉很大一部分生活开销,极大地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但比钱更重要的,是经历。
我的同学Leo,一个在国内连碗都没洗过的男生,在这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Pancake店做后厨。从一开始手忙脚乱地被烫到,到后来能一边煎饼一边和前台开玩笑,他说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劳动最光荣”的踏实感。这份工作让他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协作,如何在高压下保持冷静,以及如何用微笑面对难缠的顾客。这些技能,任何一门专业课都教不了。
这里的打工机会五花八门。你可能在霍克斯湾(Hawke's Bay)的酒庄里帮忙摘葡萄,顺便学会了品鉴红酒;可能在罗托鲁瓦(Rotorua)的地热公园里当向导,给游客讲解毛利文化;也可能在瓦纳卡(Wanaka)的滑雪场做缆车管理员,每天上班的“通勤路”就是雪山风光大片。
这些工作,让你有机会跳出留学生的圈子,真正和“Kiwi”(新西兰人)打交道。你会发现,你的老板可能下班后就去冲浪了,你的同事可能是个一边打三份工一边环游世界的背包客。他们那种享受当下、热爱生活的态度,会让你重新思考“工作”和“生活”的关系。
这段“人间历险记”,会让你变得更独立、更接地气,也更有同理心。当你亲手赚来第一笔工资,为自己买下一件心仪已久的东西时,那种成就感,远比拿高分更具体,也更深刻。
找到自己,比拿满分更重要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想分享的,是新西兰留学带给人的内在改变。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优秀”,要“出人头地”,成功的标准似乎很单一:好学校、好工作、高收入。我们很少被问到:“你到底喜欢什么?什么事能让你感到真正的快乐?”
而在新西兰这个相对简单、纯粹的环境里,你有很多时间和空间,去回答这个问题。
这里的社会价值观很多元,没人会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人。你可以是一个热衷于研究海洋生物的学霸,也可以是一个痴迷于户外运动的探险家,或者是一个会做拉花的咖啡师。只要你做的事情让你充满热情,你就会得到尊重。
我认识一个女孩,她最初来读的是会计,因为这是父母眼中的“铁饭碗”。可是在修了一门关于毛利艺术的选修课后,她彻底迷上了那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她开始去博物馆做志愿者,去参加毛利社区的活动。纠结了很久之后,她做了一个让所有家人都震惊的决定:转专业,去研究毛利文化与历史。
她说:“我不知道这个专业未来好不好找工作,但我知道,现在每天睁开眼,我都对要去学习的东西充满期待。这种感觉,比任何确定的未来都重要。”
在这里,你有机会去尝试、去犯错、去“走弯路”。这个过程,就是寻找自己的过程。你可能会在一次徒步中,发现自己惊人的耐力;在一次兼职中,点燃对服务业的热情;或者在一次和朋友的彻夜长谈中,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留学新西兰,就像是给你的人生按下了“慢放键”。在纯净的自然和包容的文化里,你可以慢慢地、从容地,去听清自己内心的声音。
最后的最后,如果你真的动心了,想来开启这段旅程,送你几句大白话:
第一,别把你的计划排得太满。最好的风景,往往都在计划之外。给生活留点白,让惊喜有空间发生。
第二,学着“脸皮厚”一点。别怕口语不好就不敢开口,别怕问题幼稚就不敢提问。你踏出国门的每一天,都是在升级打怪,每一次“丢脸”都是在攒经验值。
第三,在你的预算里,专门留一笔“探索基金”。这笔钱不是用来买包包和新手机的,而是用来支付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堂冲浪课,或者一张音乐节的门票。相信我,这些投资的回报率最高。
新西兰给你的,从来不只是一张毕业证。它给你一片截然不同的天空,一个重新定义自己的机会。至于你的人生脚本要怎么写,笔,在你手里。
祝你,在这片长白云之乡,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