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澳洲,我妈再也不担心我的健康了

puppy

还在为每天吃什么发愁,靠外卖续命吗?我妈以前也天天担心我熬夜把自己作成“亚健康”。但来了澳洲后,一切都变了!我竟然从一个只会煮泡面的厨房小白,变成了热衷逛超市、研究健康餐的“养生达人”。周末不再宅着刷剧,而是约上朋友去海边徒步、在公园野餐,享受阳光。更重要的是,连最让人头疼的OSHC保险看病流程,我也帮你摸得门清儿。澳洲的慢生活和健康环境真的能治愈一切,想知道我是怎么在这里开启快乐新生活,让我妈彻底放心的吗?快点进来看看我的秘诀吧!

澳洲健康生活速览
饮食篇:自己做饭是王道!逛超市(Coles, Woolies)的半价区,能省下至少60%的伙食费,还能get新技能。
运动篇:阳光和户外是免费的“续命良药”。周末别宅着,去海边步道走走,或者在公园里躺平,精神状态瞬间回血。
医疗篇:记住OSHC不是摆设!小病先找GP(家庭医生),学会用“Bulk Billing”这个关键词,看病可能一分钱不花。
心态篇:拥抱“慢生活”,别把国内的焦虑带来。学会享受独处和与大自然相处的时间,这是最好的心理疗愈。

哈喽,各位在lxs.net的兄弟姐妹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Cici。

还记得上周六晚上11点,我正瘫在沙发上,一边啃着薯片一边刷着剧,我妈的视频电话就“Duang”地一下弹了出来。屏幕那头,她一脸严肃,开口第一句就是:“闺女,你是不是又熬夜了?看看你那黑眼圈,都快掉到下巴了!是不是又没好好吃饭,净吃那些垃圾食品?”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把薯片藏到身后,挤出一个“我很好,妈”的职业假笑。挂了电话,我看着镜子里那个脸色蜡黄、眼神疲惫的自己,突然一阵心酸。这不就是我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吗?Final周靠咖啡续命,平时靠外卖和速食填肚子,体重秤上的数字和银行卡里的余额一样,让人焦虑。

但神奇的是,仅仅过了半年,上周我妈再次打来视频,她盯着我看了半天,突然乐了:“哎呀,我们家闺女气色好多了!脸都圆润了点,看着真精神!” 我知道,这次我妈是真的放心了。而这一切的改变,都得感谢澳洲这个“大型养生康复中心”。

从外卖重度依赖者,到超市“扫货”达人

刚来澳洲的时候,我跟很多人一样,是厨房的“一级残废”,唯一会的菜就是煮泡面加个蛋。面对澳洲高昂的人工费,点一份最普通的外卖,比如一份麻辣烫或者一个盖饭,随随便便就要25-30澳币,折合人民币快150了。这对于我们学生党来说,简直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根据澳洲统计局(ABS)最新的数据,澳洲家庭平均每周在外出就餐上的花费超过100澳币。对于留学生来说,这个数字只高不低。我的朋友Leo,刚来悉尼第一个月,光是点外卖就花掉了近800澳币,月底看到账单的时候,整个人都emo了。

“穷”是最好的驱动力。我被逼无奈,走进了传说中的两大超市巨头——Coles和Woolworths。不逛不知道,一逛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里的食材新鲜得不像话,从塔斯马尼亚的三文鱼到昆士兰的牛油果,应有尽有。最重要的是,价格比餐厅美丽太多了!

我开始学着看每周的打折手册,专门蹲守“Half Price”(半价)的商品。比如原价12澳币一公斤的鸡胸肉,打完折可能只要6澳币。一盒新鲜的草莓,周三可能是5澳币,到了周五晚上临关门前,可能会贴上“Quick Sale”的标签,2澳币就能拿下。我曾经用不到50澳币,在Coles买齐了一周的食材,包括肉、蛋、奶、蔬菜和水果。而这50澳币,可能只够我点两顿外卖。

慢慢地,我从一个只会西红柿炒蛋的小白,开始研究起了YouTube上的健康食谱。早上是牛油果吐司配煎蛋,中午是自己做的鸡肉沙拉便当,晚上心血来潮还会烤个三文鱼或者做个意面。当我第一次成功做出了一盘色香味俱全的香煎牛排时,那种成就感,比拿了HD还要开心!

现在,逛超市成了我每周最解压的活动。推着购物车,在琳琅满目的货架间穿梭,挑选着新鲜的食材,盘算着今晚的菜单,这种对生活拥有掌控权的感觉,治愈了我的“外卖焦虑症”,也让我妈对我“吃得好不好”这件事,彻底举了白旗。

告别“沙发土豆”,原来阳光是最好的“充电宝”

在国内的时候,我的周末=宅家+刷剧+睡觉。来了澳洲,我发现这里的“周末”完全是另一个概念。澳洲人对户外运动的热爱,简直是刻在DNA里的。

你会在清晨的海边看到成群结队跑步的人,会在公园里看到一家人围坐着野餐,会在山间小路上看到装备齐全的徒步爱好者。根据澳大利亚体育委员会(Sport Australia)的一项调查,超过60%的澳洲成年人每周至少参加一次体育或娱乐活动,其中步行、游泳和健身是最受欢迎的几项。

一开始,我这个“社恐+懒癌”晚期患者是拒绝的。但架不住朋友的软磨硬泡,我被拖去了墨尔本的丹德农山脉(Dandenong Ranges)徒步。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被大自然治愈”是什么感觉。空气里弥漫着桉树叶清新的味道,阳光透过高大的蕨类植物洒在脸上,耳边只有鸟鸣和自己的心跳声。走了两个小时,虽然腿有点酸,但整个人像是被重新激活了一样,那种从内而外的舒畅感,是刷十个小时剧都换不来的。

从那以后,我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我的周末活动清单变得丰富多彩:

  • 去Bondi to Coogee Coastal Walk,一边是蔚蓝的大海,一边是壮观的悬崖,随手一拍就是明信片。
  • 在Royal Botanic Garden找一块草坪,铺上野餐垫,和朋友们聊聊天、玩玩飞盘,享受一个慵懒的下午。
  • 参加学校组织的Canoeing(划独木舟)活动,在宁静的湖面上荡漾,感觉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在了脑后。

这些活动,大部分都是免费的。澳洲拥有超过500个国家公园,无数的公共海滩和绿地,为我们提供了天然的“健身房”和“疗愈空间”。研究表明,每周接触大自然2小时,可以显著提升幸福感和身心健康水平。对我而言,数据只是佐证,亲身体验才是最真实的。当我不再把自己困在小小的出租屋里,而是主动去拥抱阳光和户外时,我发现,不仅身体变得更健康,连面对学业压力的心态都积极了许多。

搞懂OSHC,把看病流程“摸得门清儿”

聊完了吃和玩,我们来聊聊最让留学生头疼,也最让父母担心的话题——看病。澳洲的医疗体系和国内完全不同,加上语言障碍,很多人一生病就慌了神,要么硬抗,要么就往急诊(Emergency)跑,结果收到天价账单。

别怕,今天我就用大白话,帮你把OSHC(海外学生健康保险)这个事儿彻底说明白。

首先,你要记住一个核心原则:在澳洲,除非是紧急情况(比如车祸、心脏病发作),否则不要直接去医院!你的第一站,永远是GP(General Practitioner),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庭医生或全科医生。他们就像一个健康管家,感冒发烧、皮肤过敏、肠胃不适这些常见病,找他们准没错。如果GP觉得你的问题比较严重,他们会把你转诊(Refer)给专科医生(Specialist)或者医院。

那么,怎么找GP呢?非常简单。下载一个叫“HotDoc”或者“HealthEngine”的APP,输入你的邮编,附近所有的GP诊所和可以预约的时间都一目了然。你甚至可以在线选择医生,查看他们的专长和会说的语言(很多诊所都有会说中文的医生)。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省钱环节了。预约的时候,你一定要留意一个词——“Bulk Billing”。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如果一个诊所支持Bulk Billing,那么在你出示你的OSHC卡(或Medicare卡)后,诊所会直接跟保险公司结算诊费,你本人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对,就是免费看病!

我室友小雅上个月得了重感冒,持续发烧。她就在HotDoc上找了一家支持Bulk Billing的GP诊所,预约了第二天的位置。看病时,她把自己的Bupa保险卡给前台一看,医生给她做了检查,开了处方,整个过程她一分钱没花。只是后面去药店买药的钱需要自己先垫付,然后拍照上传到Bupa的APP里申请报销,几天后钱就退回到她的银行账户了。整个流程下来,比她想象中顺畅太多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GP都提供Bulk Billing,尤其是在市中心。但大部分学校的校内诊所(Medical Centre)通常都为本校学生提供Bulk Billing服务。所以,生病了先查查学校的诊所,这是最方便也最省钱的选择。

根据澳大利亚卫生与福利研究所(AIHW)的数据,全澳超过80%的GP诊疗都采用了Bulk Billing模式。所以,只要你提前做好功课,找到对的诊所,看病真的不像传说中那么可怕和昂贵。把这个流程告诉你爸妈,他们绝对能安心一大半。

从一个只会煮泡面的厨房小白,到一个热衷于研究健康餐的“养生达人”;从一个周末只想瘫在床上的宅女,到一个爱上徒步和野餐的户外爱好者;从一个谈“病”色变的医疗盲,到一个能把OSHC流程讲得头头是道的“小专家”。

澳洲的慢生活和健康环境,真的有一种魔力,它不是强迫你改变,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让你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健康不是一件需要刻意追求的“任务”,而是融入在阳光、空气和日常里的一种习惯。

所以,别再让你妈在视频那头为你悬着一颗心了。下个周末,关上电脑,别点开外卖软件了。去附近的超市买点新鲜的食材,给自己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或者约上三五好友,去海边走走,去公园躺躺。你会发现,照顾好自己,让远方的家人放心,原来是这么简单又快乐的一件事。而这种由内而外的健康和阳光,才是留学路上,我们能送给父母和自己最好的礼物。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304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