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升学 vs. 海外留学:选路前问问自己 |
|---|
| 熟悉的跑道 vs. 未知的旷野:你更喜欢按部就班、有清晰参照系的安稳,还是充满不确定性、需要自己开疆拓土的挑战? |
| 经济账本:留学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家庭的预算是否充足?你是否做好了需要兼职打工、精打细算的心理准备? |
| “我”的独立指数:你能一个人搞定租房、报税、看病、修马桶吗?面对孤独和文化冲击,你的内心够强大吗? |
| 未来的锚点:你希望未来在国内发展,依靠强大的人脉网络,还是想拥有全球视野,在更广阔的平台寻找机会? |
嘿,我是lxs.net的小编。此时此刻,你是在赶due的深夜,还是在享受难得的周末?
前几天,我正刷着朋友圈,一张大学同学聚会的九宫格照片突然跳了出来。照片里,大家围坐一桌,笑得灿烂,背景是熟悉的大学城烧烤店。我默默点了个赞,然后放下手机,看着窗外陌生的街景,心里那个老问题又冒了出来:如果当年我没有出国,而是和他们一样,现在会是什么样子?我会不会更快乐?
这个问题,像一个幽灵,总是在我们留学生最脆弱的时候出现。在被ddl逼到崩溃时,在一个人吃火锅时,在过年只能和家人视频时……它一遍遍地拷问我们:高考后选了另一条路,你,后悔了吗?
今天,我想跟你好好聊聊我的答案。
那年夏天,我成了“少数派”
时间拉回到多年前的那个夏天。当2024年的高考生们还在为1342万这个创纪录的报考人数而惊叹时,我当年的数字也同样庞大。空气里充满了紧张和期待,每个人的命运似乎都悬在那几张试卷上。出分后,同学们忙着填报志愿,讨论着985、211,憧憬着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
而我,成了那个格格不入的“少数派”。我放弃了填报志愿,一头扎进了雅思和申请材料的海洋里。说真的,当时做出这个决定,与其说是深思熟虑,不如说带点年少轻狂的“叛逆”。我想去看看不一样的世界,想逃离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窒息感。
可“少数派”的路,从一开始就不好走。当朋友们在朋友圈晒着军训的合照、吐槽着食堂的饭菜、分享着第一次社团活动的新鲜时,我每天的生活就是背单词、刷真题、和留学中介掰扯文书细节。那种感觉,就像所有人都登上了同一班列车,热闹地奔向前方,只有我,独自一人在月台上,等待一趟不知道何时会来、开往何方的列车。
那一刻,羡慕和自我怀疑第一次涌上心头。我做对了吗?这种“折腾”真的值得吗?
“镀金”还是“渡劫”?留学的真相是B面人生
很多人以为,出国留学是一条轻松的捷径,是去“镀金”的。朋友圈里的留学生,不是在埃菲尔铁塔下微笑,就是在哥大图书馆里岁月静好。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发的动态是A面,而真正在经历的生活,是B面。
我的朋友Leo,去澳洲读商科。他家里条件不错,但绝不是能让他肆意挥霍的程度。根据澳大利亚教育部2023年的数据,国际本科生一年的学费平均在3万到4.5万澳元之间,约合人民币15到22万,再加上生活费,开销巨大。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也为了证明自己,Leo课余时间都在一家奶茶店打工。他跟我开玩笑说,自己闭着眼睛都能精准地控制全糖、半糖和无糖的区别。有一次期末,他一边复习着晦涩的金融模型,一边还要站满8个小时的晚班,下班回到家已经是凌晨。他在电话里跟我说:“哥们儿,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留学,是在渡劫。”
这绝不是个例。语言关就是第一道坎。你以为在国内考了雅思7分就万事大吉了?到了课堂上,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口音,教授飞快的语速,还有小组讨论里根本插不进嘴的尴尬,才知道语言的真正挑战才刚刚开始。我们熬夜预习,把reading材料翻烂,录下每一堂课反复听,才勉强能跟上节奏。
学术压力更是实实在在。和国内“严进宽出”的模式不同,国外的大学作业繁多,考核方式多样,对学术诚信的要求更是严苛到近乎变态。一篇论文的引用格式不对,可能就会被判定为抄袭。我的一个学妹,就因为不熟悉规则,在引用时出了岔子,被教授约谈,差点面临挂科的风险。从那以后,我们每个人都把文献引用指南当成了圣经一样学习。
所以,当你看到我们光鲜的A面时,请相信,背后支撑着这一切的,是一个个独自死磕、咬牙坚持的B面人生。
一个人的深夜厨房,是成长的必修课
如果说学业的压力是“脑力”上的挑战,那生活的孤独就是“心力”上的磨练。这种感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尤其强烈。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个在国外过的中秋节。那天,国内的朋友圈被各种月饼、家宴刷屏。我翻遍了冰箱,只有一包泡面和几根快要蔫掉的青菜。我把面煮上,卧了个鸡蛋,给自己弄了一顿“豪华版”晚餐。吃着吃着,看着窗外那轮没什么分别的月亮,眼泪就掉了下来。那一刻,我不是想家,我是真的身处在一种巨大的、无边无际的孤独里。
这种孤独,是生病了只能自己叫车去医院,对着医生连说带比划地描述病情;是租的房子下水道堵了,只能看着YouTube视频,笨拙地自己疏通;是遇到烦心事,想找人倾诉,却发现因为时差,国内的朋友早已入睡。
根据《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蓝皮书》的一些调查显示,超过40%的留学生表示曾经历过一定程度的焦虑或抑郁情绪。文化冲击、学业压力和社交孤立是主要的诱因。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这种情绪战斗。
但奇怪的是,正是这些被孤独和无助浸泡过的日子,像高压锅一样,把我们催熟了。我学会了做饭,厨艺从泡面专家进化到能做一桌像样的家常菜;我学会了理财,每一笔开销都记账,知道了什么叫量入为出;我学会了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从一开始的不敢开口,到后来能和房东大爷聊一下午天气。我们独自扛下了所有的难关,也因此收获了最坚硬的铠甲。
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找到了更好的自己
那么,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仅仅是一张文凭吗?
当然不是。留学带给我的,是一种底层操作系统的重塑。
我开始用更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信息。国外的课堂教会我,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权威的观点也需要被质疑和挑战。这让我养成了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
我的视野变得前所未有的开阔。我的朋友里,有来自印度的IT高手,有来自巴西的热情舞者,也有来自肯尼亚的环保主义者。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念。我发现,成功不是只有考公、进大厂这一条路,人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每一种都值得被尊重。
根据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3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超过80%的“海归”认为,留学经历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开阔国际视野”和“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被提及最多的优势。这和我的感受完全一致。这些软实力,无法用分数衡量,却会在未来的漫长人生里,持续为你赋能。
回国后找工作时,我和一位面试官聊起在国外做小组项目的经历。我分享了如何与一位意见相左的德国同学沟通,最终达成共识,并高效完成项目的过程。面试官听完后说:“我们看重的,就是你这种跨文化沟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一刻我才明白,那些熬过的夜,那些受过的委屈,那些独自面对的挑战,最终都内化成了我的血肉,成了我履历上最闪亮的一笔。
现在,我再看到朋友圈里同学安稳的生活,依然会羡慕,但不再会自我怀疑。我知道,他们走在一条平坦宽阔的大道上,沿途是熟悉的风景和亲人的陪伴。而我,选择了一条布满碎石的小径,路上或许会摔跤,会迷路,但抬头能看到不一样的星空,转角能遇到意想不到的惊喜。路不同,风景也不同,仅此而已。
所以,关于“后悔了吗”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不后悔。那些苦,是真的;那些泪,也是真的。但那些独一无二的经历,那些脱胎换骨的成长,更是千金不换的宝贵财富。
写给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
如果你是即将做出选择的学弟学妹,别把出国当成逃避的港湾,把它看作一场需要勇气的远征。想清楚你为什么出发,并且准备好为你的选择付出代价。
如果你和我一样,正在这条路上跋涉,请在撑不下去的时候,回头看看自己已经走了多远。你比你想象中要强大得多。找个朋友聊聊天,给自己做一顿好吃的,哭一场也没关系。天亮之后,我们继续赶路。
这条路,是我们自己选的。它的每一寸土地,无论好坏,都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我们。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