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B计划:我在新西兰实现弯道超车

puppy

还在为高考焦虑,觉得人生就此卡关了吗?别慌,当年的我也以为走上了一条窄路,但新西兰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我的人生实现了漂亮的“弯道超车”。在这里,我告别了内卷和刷题的疲惫,第一次发现学习可以是探索式的,生活可以充满松弛感。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节奏和闪光点,不再用单一的成绩去定义自己。想知道我是如何跳出传统赛道,在新西兰找到另一片天空的吗?我的故事也许能给你一些勇气和启发。

阅读前,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 这不是“失败者”的退路:选择另一条赛道,不是因为跑不赢,而是为了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跑法。
  • 新西兰教育 ≠ 轻松躺平:这里的“松弛感”来自探索和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想毕业,一样要下苦功,只是努力的方向变了。
  • 弯道超车,拐的什么弯?拐的不是分数,而是思维方式、独立生活能力和全球视野。这些软实力,比一张成绩单重要得多。

  • 高考B计划:我在新西兰实现弯道超车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老朋友,Leo。

    还记得高三那年,第二次模拟考成绩出来那个下午。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指着成绩单上那个刺眼的“485分”,叹了口气:“Leo啊,你这个分数,想上个好点的一本,有点悬啊。”

    那个瞬间,我感觉周围的空气都凝固了。窗外是喧闹的操场,同学们在打球、嬉笑,而我站在小小的办公室里,感觉自己的人生被那张薄薄的纸判了死刑。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像上了发条的机器,疯狂刷题,熬夜到凌晨两点,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我以为只要我再努力一点,就能挤过那座独木桥。但越是这样,焦虑和无力感就像潮水一样,快要把我淹没。

    我当时觉得,高考就是我人生的A面,如果这张牌打不好,就全盘皆输。直到一次家庭会议上,我爸妈小心翼翼地提出了“Plan B”——要不,我们去看看新西兰?

    说真的,一开始我是抗拒的。感觉像是承认自己是“逃兵”。但现在,当我坐在奥克兰大学的草坪上,喝着Flat White,赶着下午两点的due时,我无比庆幸当年的那个“逃跑”计划。因为新西兰不仅给了我一张世界前100大学的文凭,更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活法,让我从一个只懂刷题的考试机器,变成了一个敢于探索、乐于思考的独立青年。这,就是我的“弯道超车”故事。

    告别内卷,原来学习可以“慢慢来”

    国内的节奏,我们都懂。从小学开始,就是一场无休止的竞赛。比分数、比特长、比谁家孩子更“鸡血”。到了高中,这种内卷更是达到了顶峰。我们习惯了用排名来定义自己,用分数来衡量价值。

    刚到新西兰读预科(Foundation Year)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是懵的。没有堆积如山的试卷,没有每天的小测,更没有老师拿着排名表挨个谈话。第一节课,经济学老师让我们分组讨论“为什么新西兰的牛奶比水还便宜”。我当时脑子里第一反应是:这会考吗?标准答案是什么?

    结果,老师根本没给“标准答案”。他鼓励我们去超市做调研,去网上查乳制品行业报告,甚至去采访本地的奶农。最后,每个小组上台做Presentation,分享自己的发现。有的组从供求关系分析,有的组从政府补贴切入,还有的组探讨了国际贸易的影响。老师对每个观点都给予肯定,然后引导我们思考得更深。那一刻我才明白,这里的学习,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这种教学模式在新西兰大学里是常态。它不要求你背下整个知识体系,而是教你如何去探索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里的考核方式也五花八门,除了期末考试(Exam),还有论文(Essay)、报告(Report)、小组项目(Group Project)、演讲(Presentation)等等。比如我学传媒,有一门课的期末作业是让我们策划并拍摄一部5分钟的短片。从剧本、分镜、拍摄到后期剪辑,所有事情都要自己搞定。这个过程虽然累,但当我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大屏幕上播放时,那种成就感是刷100套模拟题都换不来的。

    根据新西兰教育部的数据,其教育体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Key Competencies”(核心素养),包括思考能力、语言与符号运用、自我管理、人际关系和参与贡献。这套体系的目标不是培养考试高手,而是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人。所以,在这里你很少看到学生因为零点几分的差距而痛苦,大家更关心的是:这个项目我学到了什么?我的观点有没有价值?我未来的职业方向是什么?

    这种“慢下来”的教育,让我从分数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第一次有机会去思考“我到底喜欢什么”和“我到底擅长什么”。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如果说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思想上的颠覆,那么生活方式的改变就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洗礼。

    在国内,我的生活是两点一线:学校和家。唯一的户外活动可能就是一周一次的体育课。但在新西兰,我发现“生活”和“学习”的边界是模糊的。这里的人们,无论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松弛感。

    下午三点,咖啡馆里坐满了人,大家悠闲地聊天看报;周末,海滩上到处是冲浪、晒太阳、遛狗的人;长假期间,很多人会开着房车,一头扎进南岛的壮丽山河里。这种“Work-Life Balance”的文化,让我大开眼界。

    我开始尝试各种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加入了学校的徒步社团,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用双脚丈量《指环王》里的中土世界。我们曾在汤加里罗国家公园(Tongariro National Park)的火山上露营,看银河从头顶流过;也曾在米尔福德峡湾(Milford Sound)划皮划艇,感受冰川切割出的壮丽。这些经历,让我对“世界”这个词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通过兼职工作,真正地融入这个社会。新西兰的学生签证允许每周工作20小时,假期可以全职。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咖啡馆做Barista。起初,我连顾客点的单都听不明白,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店长和同事都特别有耐心,一点点地教我。从拉花到和顾客闲聊,我不仅英语口语突飞猛进,还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

    你知道吗?新西兰的法定最低时薪在2024年4月1日已经上调到了23.15纽币(约合人民币102元)。靠着兼职,我完全可以覆盖掉自己的生活费,甚至还能攒下一点旅行基金。这种经济上的独立,给了我巨大的自信。我不再是那个只会跟父母伸手要钱的小孩,而是一个能为自己生活负责的成年人。

    这种经历也让我明白,一个人的价值,绝不只体现在学术成绩上。你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这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学来的“软实力”,同样是你闪闪发光的勋章。

    弯道之后,是更广阔的职业赛道

    很多家长和同学最担心的问题是:去新西兰读书,含金量高吗?回来好找工作吗?

    这个问题,我用事实和数据来回答。

    首先,新西兰的大学虽然只有8所,但个个都是“狠角色”。根据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这8所公立大学全部位列世界前500强,其中奥克兰大学更是高居第68位,稳居世界百强名校之列。这个水平,在国内至少是顶尖985高校的级别。所以,从学术认可度上来说,你完全不用担心。

    其次,新西兰的专业设置非常务实,紧贴市场需求。比如林肯大学的农业科学、怀卡托大学的管理学、奥克兰理工大学(AUT)的艺术与设计,都在全球享有盛誉。我有一个学姐,在维多利亚大学读的交互设计,毕业项目是为一个本地的环保组织设计APP。因为项目足够亮眼,她还没毕业就收到了新西兰知名科技公司Xero的Offer。

    这就要提到新西兰最吸引国际学生的一点——友好的毕业生工作政策。根据新西兰移民局的最新政策,完成学士学位或更高学历的国际学生,毕业后可以申请长达三年的“毕业后工作签证”(Post-study Work Visa)。这三年时间,你可以在新西兰任何地方为任何雇主工作,没有任何限制。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宝贵的缓冲期,去积累海外工作经验,甚至为未来的技术移民铺路。

    对比一下其他主流留学国家,比如英国PSW签证是两年,美国OPT通常只有一年(STEM专业可延长),新西兰的政策可以说是相当慷慨了。这背后,是新西兰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对全球人才的渴求和欢迎态度。

    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利用这个机会留了下来。有的进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有的在维塔工作室(Weta Workshop,《阿凡达》和《指环王》的特效公司)做特效师,还有的自己创业,开了奶茶店、旅行社。他们的故事告诉我,“弯道超车”的终点,不是一条狭窄的独木桥,而是一片开阔的星辰大海。在这里,成功的定义是多元的,只要你找到了自己热爱并擅长的领域,你就有机会发光发热。

    一些掏心窝子的大白话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我把新西兰说得像天堂一样。其实,任何选择都有两面性。

    留学这条路,也意味着要面对孤独。当国内的朋友在朋友圈晒着家庭聚餐、过年红包时,你可能正一个人在公寓里吃泡面赶due。你也需要有强大的心脏去适应文化冲击,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琐事,比如租房、报税、看医生……这些都是成长的必修课。

    费用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新西兰的学费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以本科为例,一年的学费大概在3万到4.5万纽币(约合人民币13万-20万),加上每年移民局要求的至少2万纽币(约合人民币9万)的生活费,一年的总开销至少要准备25万人民币。所以,做出决定前,一定要和家人好好商量,做好充分的财务规划。

    但我想说的是,高考失利,或者对高考这条路感到迷茫,真的不代表你的人生就此卡关了。它可能只是一个信号,提醒你,是时候换个角度看世界了。

    世界很大,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有人适合在体制内的赛道上奋力冲刺,有人则更适合在旷野里自由奔跑。关键在于,你是否了解自己,是否敢于去选择那条更适合自己的路。

    如果你厌倦了无休止的刷题和排名,如果你渴望一种更注重思考和探索的教育,如果你想在学习之余,也能拥抱自然和生活,那么,新西兰或许真的是你那个完美的“Plan B”。

    别怕,当一扇门关上时,另一扇窗真的会为你打开。有时候,那个你以为的“B计划”,兜兜转转,恰恰成了你人生中最棒的那个决定。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444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