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海投!留学生求职必备的宝藏网站

puppy

还在为简历石沉大海而头秃吗?每天海投到手软,结果一个面试都捞不着?快停下!其实,除了LinkedIn和Indeed,还有很多专门为留学生量身打造的“神仙”网站。这篇文章就给你挖出了几个我私藏的宝藏,它们能帮你一键筛选出愿意sponsor的公司,看到最真实的内部员工评价和薪资爆料,甚至还能帮你精准链接到校友进行内推!别再大海捞针了,赶紧点进来看看这些能让你求职效率翻倍的神器,让你的每一次申请都精准有效!

小编悄悄话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请一定耐心看完!它不是简单罗列网站,而是告诉你每个工具最核心的用法,帮你把求职的每一分力气都花在刀刃上。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投出最多的简历,而是拿到最好的 Offer!

哈喽,各位在 lxs.net 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专注帮留学生“排雷”的小编。

最近,后台收到一个叫 Leo 的学弟的私信,看得我真是五味杂陈。Leo 是学 CS 的,今年毕业,从去年秋招开始,每天雷打不动地在 LinkedIn 和 Indeed 上投至少 20 份简历。半年下来,投了快 2000 份,结果呢?收到的面试邀请,一只手都数得过来,还都是第一轮就挂了。他给我发来一长串的“已投递”截图,密密麻麻的,然后问我:“学长,我是不是真的很差?为什么连个机会都没有?”

看着他的留言,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那种感觉太熟悉了:每天睁眼就是刷招聘网站,Ctrl+C、Ctrl+V 已经成了肌肉记忆,投到最后,自己申请了什么公司都记不清了。简历发出去就像一颗石子丢进大海,连个响儿都听不见。这种努力得不到回报的无力感,真的能把一个人的自信心消磨得一干二净。

我告诉 Leo:“你不是差,你只是用错了力气。求职就像打仗,光有机关枪疯狂扫射是不行的,你还需要一个能看清敌军位置的雷达。”

我们留学生求职,最大的“敌人”是什么?是身份限制!是信息不对称!很多公司根本不给国际生办 H1B,你投了也是白投。很多岗位的薪资范围你根本不了解,稀里糊涂地就接了低价 offer。很多公司的内部文化,只有进去的人才知道有多“坑”。

所以,今天,我必须把我压箱底的几个“求职雷达”网站分享出来。它们不是什么秘密,但在留学生圈子里,知道并用好它们的人,求职效率至少能翻五倍。别再傻傻地海投了,让我们一起,用“精准打击”的方式,拿下心仪的 Offer!

一、H1B 雷达:Myvisajobs.com & H1B Grader

这个必须放在第一个说,因为它直接决定了你的努力会不会白费。简单来说,这两个网站就是查一家公司过往给员工申请 H1B 签证的“黑历史”的。它们的数据都来自美国劳工部(DOL)和移民局(USCIS)的官方文件,所以非常靠谱。

你怎么用它?很简单,在你准备申请一家公司之前,先把公司名字输进去搜一下。

举个例子,你想去亚马逊。在 Myvisajobs.com 上一搜,你会看到惊人的数据。比如在 2023 财年,亚马逊提交了超过 6000 份 H1B 申请。这说明什么?说明亚马逊是个 sponsor 大户,他们有非常成熟的流程来为国际员工办理身份,你投他们家,至少在身份问题上,路是通的。

相反,如果你搜一个本地的小公司,发现它过去五年里只提交过 1 份 H1B 申请,还被拒了(是的,网站上连 RFE-被要求补充材料 和 Denied-被拒 的数据都有),那你就要掂量一下了。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这样一家公司身上,性价比高吗?

我有个学妹,去年秋招时拿到了一个她非常喜欢的创业公司的 offer。公司口头上也答应会 sponsor,但她留了个心眼,去 H1B Grader 上查了一下。结果发现这家公司历史上从来没有成功申请 H1B 的记录。她马上意识到风险,最后果断放弃了这个 offer,接受了另一家有丰富 sponsor 经验的大厂的 offer。今年抽签结果出来,她顺利抽中了,而听说那个创业公司最后因为不熟悉流程,材料都没准备对。你看,这一个简单的查询动作,可能就决定了你毕业后是留下来工作还是打包回家。

小编提示:这类网站的数据会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它看的是历史趋势,一家常年不 sponsor 的公司,突然为你破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用它来快速筛选掉 90% 不可能的选项,是最高效的策略。

二、公司照妖镜:Glassdoor & Team Blind

确定了公司愿意 sponsor,下一步就是看这家公司到底值不值得去。工资怎么样?加班多不多?同事好不好相处?这些信息,官网和 HR 是不会告诉你的。这时候,你就需要“公司照妖镜”了。

Glassdoor:求职界的“大众点评”

Glassdoor 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了,但很多人只用它来查薪水,这简直是暴殄天物。它最宝藏的功能区其实是 “Interviews”(面试)和 “Reviews”(评价)。

在“Interviews”区,你能看到和你申请类似岗位的人分享的真实面试经验。详细到什么程度?“上周刚面完 Google 的 SDE new grad岗,第一轮是 OA,两道题,一道是关于数组的,一道是图的遍历。第二轮是视频面试,面试官是个印度小哥,问了简历上的一个项目,然后出了一个系统设计的题...” 这种信息,比你看一百篇干巴巴的面经都有用!你可以针对性地去准备,甚至能猜到面试官可能会问什么。

在“Reviews”区,你能看到员工对公司的各种匿名吐槽和点赞。比如,你想去 Meta,但又听说那里 PUA 文化很严重。去 Reviews 区看看,筛选“Software Engineer”的评价,你可能会看到有人说“节奏快,成长也快,但 work-life balance 基本没有”,也有人说“团队氛围很好,同事都是大牛”。通过看大量的真实评价,你就能拼凑出一个相对立体的公司形象,而不是只听信 HR 的一面之词。

根据 Glassdoor 2023 年的一份报告,超过 80% 的求职者在申请工作前会先研究公司的评价和评级。信息差就是这样产生的,别人都做足了功课,你还蒙着头乱撞,怎么行?

Team Blind:最真实的“职场茶水间”

如果说 Glassdoor 是“大众点评”,那 Blind 就是那个只有内部员工才去的“秘密茶水间”。这是一个完全匿名的职场社区,你需要用你的公司邮箱验证(但你的个人信息完全保密),才能看到并参与讨论。

这里的言论,只能用“真实到残酷”来形容。员工们会在这里毫无顾忌地讨论薪资、裁员、办公室政治、哪个老板是“killer”等等。比如去年科技行业大裁员,很多公司的内部消息都是最先在 Blind 上爆出来的,比官方通知还早。

对我们留学生来说,Blind 的价值在于获取最“前沿”和最“内部”的信息。比如,你可以搜“H1B freeze”或者“PERM process time”,看看大家都在讨论什么。你可能会发现,某家公司虽然还在招人,但内部已经暂停了新的绿卡申请流程。这种信息,能帮你避免踩坑。

我认识一个朋友,当时手上有两个 offer,一个是 A 公司,名气大,但包裹稍低;另一个是 B 公司,是个独角兽,给的钱多。他犹豫不决时,就在 Blind 上发帖问,结果 B 公司的员工纷纷出来劝退,说公司内部管理混乱,PIP(绩效改进计划,通常是裁员前兆)指标很高,人心惶惶。他果断选择了 A 公司,入职后发现果然安稳很多。而 B 公司,半年后就传出了新一轮裁员的消息。

三、薪资计算器:Levels.fyi

谈钱不伤感情,尤其是在找工作这件事上。我们留学生脸皮薄,不好意思跟 HR 讨价还价,很多时候都是 HR 给多少就接受多少,结果入职后发现自己比同级别的同事少了好几万刀,那种感觉别提多憋屈了。

Levels.fyi 这个网站,就是你谈判薪资时最硬的底气。它专注于科技行业的薪酬数据,而且极其详细。

它和 Glassdoor 的区别在于,它不仅仅告诉你一个模糊的平均薪资,而是把薪酬包(Total Compensation, TC)拆解得明明白白:Base Salary (基本工资) + Stock (股票) + Bonus (奖金)。

举个例子,你想知道一个刚毕业的软件工程师在谷歌(L3级别)和微软(Level 59)到底能拿多少钱。在 Levels.fyi 上,你可以查到近期的真实数据点。比如,你可能会发现谷歌的 L3 在湾区的 TC 大概在 21 万美元左右,其中包括 13 万美元的基本工资,每年价值 5 万美元的股票,和 3 万美元的奖金。而微软的 Level 59 可能 TC 是 18 万美元,但它的基本工资可能更高,股票部分少一些。

这些数据有什么用?

第一,帮你设定合理的期望。你知道了市场行情,就不会在面试时报出一个低得离谱或高得吓人的期望薪资。

第二,给你谈判的筹码。当 HR 给你一个 offer 时,你可以打开 Levels.fyi,有理有据地告诉他:“根据市场数据,同级别岗位的薪酬范围应该在 X 到 Y 之间,我希望能达到...” 这比你空口说“我想要更多钱”要有力得多。根据一项调查,成功谈判的求职者平均能将初始薪资提高 7% 以上。对于 20 万美元的年薪来说,这就是 1.4 万美元的差距!

我有个学长,当年拿到了亚麻的 offer,HR 给出的第一年 TC 是 16 万。他当时觉得已经很高了,准备接。我让他去 Levels.fyi 上查查,发现同期同岗位的 offer 基本都在 18 万以上。他鼓起勇气,拿着网站上的数据截图去和 HR argue,最后成功把签字费和第一年的股票奖励提了上来,总包达到了 18.5 万。这多出来的 2.5 万,就是信息的价值。

四、校友关系网:Handshake & 学校 Career Center

最后要说的这个,可能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但也是最温暖、最有效的渠道——你的学校。

Handshake:为学生量身打造的招聘平台

很多人觉得 Handshake 上的岗位不如 LinkedIn 多,就忽略了它。大错特错!Handshake 的核心优势在于“精准”。

在 Handshake 上发布职位的公司,很多都是专门冲着你们学校的学生来的。他们和学校的职业发展中心有合作关系,对你们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有基本的信任。这意味着,通过 Handshake 投递,你的简历被看到的几率,天然就比在公开市场高。

更重要的是,Handshake 有专门的筛选器,你可以直接筛选“Willing to sponsor US visa”(愿意赞助美国签证)的职位。这个功能简直是为我们留学生量身定做的,能帮你瞬间过滤掉大量无效信息。

我去年就看到一个数据,通过 Handshake 申请工作的学生,收到面试的概率是其他大型招聘网站的 2 倍。为什么?因为这里的竞争没那么激烈,而且雇主的意图更明确。

学校的校友数据库和职业顾问

别忘了,你高昂的学费里,有一部分就是为你的人脉网络买单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友数据库,这才是你真正的“人脉金矿”。

去学校的 Career Center(职业发展中心)问问,他们通常能教你如何使用这个数据库。你可以按公司、行业、地理位置去搜索已经毕业的校友。找到在你心仪公司工作的学长学姐,给他们发一封真诚的邮件或 LinkedIn 消息,介绍一下自己,说明你想了解他们的公司和职位,并请求一个 15 分钟的 coffee chat(线上聊天)。

大多数校友都是很愿意帮助学弟学妹的。通过和他们聊天,你不仅能获得第一手的公司信息,更重要的是,你可能会得到一个宝贵的“内推”(Internal Referral)。根据 LinkedIn 的数据,通过内推获得面试的机会比海投高出 10 倍以上!一个来自内部员工的推荐,比你那份可能被 AI 系统筛掉的简历,要有效得多。

别再一个人埋头苦战了。求职这条路,尤其是对留学生来说,真的很难。但难,不代表没有路走。工具就在那里,信息也是公开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去利用它们。

从今天起,关掉你那已经打开了上百个标签页的 LinkedIn,先花半天时间,把你感兴趣的公司用 Myvisajobs 过一遍,筛选出一个“Sponsor 友好”的名单。然后,去 Glassdoor 和 Blind 上看看这些公司的真实面貌,再剔除掉那些文化不合、口碑差的。最后,对着剩下的精华名单,去 Levels.fyi 明确你的薪资期望,同时在校友库里寻找内推机会。

当你把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你会发现,你每周可能只需要投出 5 份简历,但这 5 份简历的质量,远远超过你过去海投的 500 份。你的每一次点击,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你的每一次申请,都充满了底气和自信。

记住,我们留学生在海外,信息和人脉就是我们最宝贵的武器。别再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了。祝大家都能早日上岸,拿到梦寐以求的 Offer!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06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