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5硕士申请,实习是加分项还是必需品?

puppy

说实话,这真得分专业看。像商科、金融这类实践性强的专业,一段高质量的相关实习几乎是“入场券”,能直接证明你的职业规划和实操能力。但对于一些纯理论或研究型学科,它的重要性就会相对下降。那没实习就彻底没戏了吗?当然不!这篇文章会帮你庖丁解牛,掰开揉碎了讲清楚:哪些专业是“实习重灾区”,实习经历要怎么写才能脱颖而出,以及如果没有亮眼的实习,如何靠科研、项目经历或一份超有说服力的PS来“曲线救国”,让招生官眼前一亮。别再自己瞎猜了,快来看看吧!

申请G5前,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我的目标专业是实践导向还是理论导向?
我目前的CV上,除了GPA,还有什么能打动招生官?
我理解的“好实习”和G5招生官眼里的“好实习”是一回事吗?
如果没有实习,我能用什么故事来证明我的热情和能力?

哈喽,各位在申请季焦头烂额的准留学生们,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阿泽。

上周六晚上,我收到学妹Cathy的一条微信,就一句话,后面跟了三个哭泣的表情:“学长,我是不是凉了?”

我心里一惊,赶紧问她怎么了。Cathy的目标是LSE的管理学硕士,绩点3.8/4.0,雅思7.5,GMAT 720,怎么看都是个标准的“牛剑预备役”。

她给我发来一张截图,是某个留学论坛上的帖子,标题是《双非一本,喜提LSE MSc Management录取,附背景》。点开一看,楼主的背景是:绩点3.9,两段实习,一段在中金,一段在腾讯战略部。

Cathy的焦虑瞬间引爆了。她本科期间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刷GPA和GMAT上,只有一段在本地一家小公司打杂的市场助理实习,写在简历上都觉得心虚。“学长,你看人家这实习背景,金光闪闪的,我拿什么跟人比?LSE是不是看到我的简历第一眼就把我扔进垃圾桶了?”

我敢打赌,Cathy的这个问题,屏幕前的你,至少也偷偷问过自己八百遍了。申请G5硕士,尤其是那些热门专业,实习到底是个加分项,还是没它就直接“Game Over”的必需品?

别急,也别慌。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来把这个话题掰开揉碎了,一次性讲清楚。咱们不贩卖焦虑,只聊干货和策略。

哪些专业是“实习重灾区”?商科金融,没得跑!

我们得坦诚一点,对于某些专业来说,实习的重要性,确实已经无限接近于“必需品”了。这些专业,我管它们叫“实习重灾区”。

头号重灾区,就是以LSE、IC、LBS为代表的商科和金融类硕士项目。为什么?因为这些项目从本质上说,是职业导向的(Professionally-oriented)。学校培养你的目的,就是让你毕业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顶级投行、咨询公司、PE/VC或者大型企业的管理岗位。学校的就业率、毕业起薪这些排名指标,可都指望着你们呢。

所以,招生官在看你的申请材料时,脑子里会有一个潜在的问题:“这个申请人,看起来像一个未来的金融家/咨询顾问/职业经理人吗?”

一段高质量的相关实习,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响亮、最直接的回答。

它能证明三件事:

  1. 职业规划清晰: 你不是一时兴起想读金融,而是已经通过实习,对这个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并确认了这是你的热情所在。

  2. 具备实操能力: 你知道什么是DCF估值模型,你用过Bloomberg终端,你写过行业研究报告。你不是一张白纸,上手会很快。

  3. 拥有商业触觉(Commercial Awareness): 这是英国顶尖公司招聘时最看重的软实力之一。通过实习,你对市场动态、商业逻辑有了自己的理解。

我们来看点实际数据。根据帝国理工商学院(ICBS)官方公布的2023届MSc Management项目学生背景,虽然没有强制要求,但超过85%的学生在入学前至少有一段实习经历,很多学生甚至有两到三段。而对于LSE的王牌MSc Finance and Private Equity,其官网更是明确指出,“我们寻找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候选人”,班级简介里学生的平均工作经验甚至达到了几年,虽然这对本科刚毕业的同学不适用,但也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我们偏爱有实践经验的人。

真实案例时间:

我去年认识一个同学Alan,本科是国内top 2大学的经济学专业,GPA 3.85,硬件条件没得说。他一心想去LSE的金融项目。他大二暑假在一家券商的行研部实习,大三暑假又通过内推拿到了一家头部美元基金PE的实习机会。

相比之下,他的同学Bob,GPA高达3.9,比Alan还高,但没有任何金融相关的实习,只有一段在学生会和一段在快消公司市场部的经历。

结果呢?Alan顺利拿到了LSE的offer,而Bob却被拒了。招生官在评估时,很可能会认为Alan对金融行业的理解更深刻,职业目标更明确,是“更安全”的投资。Bob虽然学术成绩优异,但他的申请材料无法证明他真的准备好进入高强度的金融世界了。

所以,如果你瞄准的是这类专业,别犹豫,从大二、大三开始,就想尽一切办法去找高质量的相关实习。记住,是“相关”的。你想申金融,就别拿个互联网运营的实习来凑数,效果会大打折扣。

理论研究型专业:实习退居二线,科研才是王道

好了,商科的同学先别走,后面的内容对你们也有用。而正在申请数学、物理、历史、发展研究、教育学等理论或研究型专业的同学,现在可以把悬着的心稍微放一放了。

对于你们来说,实习的重要性会显著下降。招生官更关心的是你的学术潜力、研究能力和对本学科的深刻理解。

你想想,一个研究古希腊哲学的教授,他会更在意你曾在德勤做过审计,还是更在意你本科时跟着导师做过一个关于柏拉图《理想国》的文献综述项目?答案不言而喻。

在这些领域,能够替代甚至超越实习地位的是什么?是科研经历

一段扎实的科研经历,比如:

  • 担任某位教授的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

  • 参加学校或海外的暑期研究项目(Summer Research Program)

  • 你的毕业论文/设计(尤其是选题有深度、研究方法严谨的)

  • 在学术会议或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哪怕是级别不高的)

这些才是能让招生官眼前一亮的“硬通货”。它证明了你具备独立思考、文献检索、数据分析、学术写作等核心能力,能够无缝衔接硕士阶段高强度的研究工作。

我们来看牛津大学的MPhil in Economics项目。在其官网上,申请要求明确强调了需要“强大的定量背景”,并且会仔细评估申请者之前的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根据过往录取学生的数据分析,超过70%的成功申请者都有过作为研究助理或参与具体学术项目的经历。他们简历上最亮眼的,往往不是某个公司的logo,而是某位知名教授的名字,或者某个知名研究课题的标题。

再举个例子:

我的朋友Sarah,申请剑桥的MPhil in Development Studies。她没有任何企业实习经历,简历上看起来“空空如也”。但她的“秘密武器”是:大三暑假,她没有去大城市实习,而是跑到云南的一个偏远村庄,作为志愿者参与了一个关于当地女性小额信贷影响的田野调查项目。她花了两个月时间,访谈了50多位当地妇女,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并最终协助项目组完成了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在她的PS里,她没有空谈对发展经济学的热爱,而是详细描述了这次田野调查的经历:她如何设计问卷,如何与当地人建立信任,如何处理和分析收集到的质性数据,以及这次经历如何激发了她对“赋权”与“发展”关系的深入思考。这个故事,比任何一段在写字楼里的实习都更能打动该专业的招生官。

所以,如果你是这类专业的申请者,发现自己没有实习,千万别慌。赶紧去翻翻你的电脑,把你做过的课程项目、写过的学期论文、参与过的学术竞赛都整理出来。这些才是你的“宝藏”。

你的实习,该如何写才能“闪闪发光”?

好了,现在假设你已经有了一段或几段实习。是不是把公司名字、职位一列,就万事大吉了?大错特错!

招生官每天要看成百上千份简历,一份平平无奇的实习描述,就像一杯白开水,喝过就忘了。你需要把它变成一杯精心调制的特调咖啡,让人回味无穷。

秘诀就三个:动词!数字!影响!

这里要隆重介绍一下经典的STAR法则,但在简历上,我们通常会简化成“Action + Result”的模式。

S (Situation): 你当时在什么情境下,面临什么问题?(这部分在脑子里想清楚就行,不用写在简历上)

T (Task): 你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A (Action): 你采取了哪些具体行动?(用强有力的动词开头)

R (Result): 你的行动带来了什么可量化的结果或影响?

我们来做个对比练习:

修改前(白开水版本):

- 在XX证券公司行研部实习

- 负责收集数据和信息

- 协助分析师撰写研究报告

- 参与部门会议

招生官的内心OS:“哦,又一个打杂的。下一个。”

修改后(特调咖啡版本):

- 研究并分析了新能源汽车行业,专注于电池技术赛道,覆盖了15家以上的上市公司。

- 独立搭建了某头部电池公司的财务模型(Financial Model),通过DCF和可比公司分析法进行估值,预测其未来三年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25%。

- 抓取并清洗了超过50,000条行业数据,利用Python进行数据可视化,发现了二线品牌市场份额提升的关键趋势。

- 撰写了3份深度研究摘要(Research Notes),其中关于固态电池技术的部分观点被分析师采纳并写入最终发布的正式报告中。

招生官的内心OS:“哇!这个申请人有主观能动性,懂行业,会建模,还会用Python!他/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做出了实际贡献。有意思,重点看一下。”

看到区别了吗?

动词要具体、有力,用“分析”、“搭建”、“预测”、“撰写”代替模糊的“负责”、“协助”。

数字是最好的朋友,“15家公司”、“50,000条数据”、“3份报告”、“25%增长率”,这些数字让你的工作内容瞬间变得具体、可信。

影响是点睛之笔,“被分析师采纳”、“写入正式报告”,这直接证明了你的工作价值。

把你的每一段实习经历,都用这种方式去打磨,它在CV上的分量会重好几倍。

没顶尖实习?这几条“曲线救国”路线请收好!

我知道,看到这里,很多像Cathy一样的同学可能还是会焦虑:“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没有中金、高盛的实习,怎么办?”

别急,通往G5的罗马大道不止一条。没有光鲜亮丽的实习,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同样构建起一个有说服力的申请形象。这叫“曲线救国”。

路线一:深挖你的学术项目和毕业论文

这是最直接的替代方案。你的毕业论文,或者某个课程的大作业(Final Project),完全可以被包装成一个“准科研项目”。

你需要像描述实习一样,把它写进你的CV里。比如:

毕业论文:关于社交媒体用户情绪对消费行为影响的计量分析

  • 设计并实施了一项调查研究,收集了覆盖500名参与者的问卷数据。

  • 运用Stata软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检验假设。

  • 研究发现,正面情绪对冲动性消费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p<0.01),研究成果获得了A的成绩。

看,这不就是一段展现你数据分析能力、研究设计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的绝佳经历吗?对于申请商业分析、市场营销分析、经济学等专业,这甚至比一段不那么相关的实习更有说服力。

路线二:展现“企业家精神”的校园活动或个人项目

G5的商学院尤其喜欢有“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ial Spirit)的申请人。这不一定意味着你真的要去注册一家公司。

你有没有和同学一起,从零到一组织过一场大型活动?比如一个模拟商赛,一个慈善晚会?

案例:我的学弟Leo,申请IC的创新创业与管理硕士。他没有大厂实习,但他CV上最亮眼的一笔是:他和三个同学一起,在校园里创建了一个“二手教材流转平台”的微信小程序。他负责市场推广和用户运营,在半年内吸引了超过2000名学生用户,促成了上千笔交易。

他在PS里详细讲述了自己如何进行初期用户调研,如何设计推广文案,如何处理用户反馈……整个故事充满了行动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一份按部就班的实习,更能体现他与这个创新项目的契合度。

路线三:用一份“灵魂PS”串起你所有的故事

如果你的硬件经历确实比较单薄,那么你的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就是你最后的,也是最强的翻盘机会。

一份平庸的PS是:“我爱金融,因为金融很重要。我学习了A、B、C课程,参加了D实习,所以请录取我。”

一份“灵魂PS”是:“我在餐厅做兼职服务员时,发现每晚的客流量和菜单上特定菜品的点单率有奇妙的关联。我开始自学Excel,用餐厅的POS机数据做简单的回归分析,试图预测第二天的备货量。这个过程让我对数据如何驱动商业决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这并非正式的金融实习,但它点燃了我对量化分析的热情。我渴望在贵校的商业分析项目中,系统学习更高级的模型和工具,未来将这种热情应用到更复杂的商业世界里。”

看到区别了吗?后者把一段看似普通的经历,通过深刻的思考和反思,与项目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展现了你的好奇心、主动性和学习能力。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叙事技巧。

你的PS,就是要把你所有看似零散的经历——无论是课程、项目、兼职、还是志愿活动——串成一条逻辑清晰、动机感人的主线,最终指向“为什么是你们学校的这个项目”。

所以,别再盯着小红书上那些“海本高绩点+两段大厂实习”的神仙履历焦虑了。

G5的招生官不是在流水线上筛选一模一样的零件,他们是在寻找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潜力、有想法、有故事的未来校友。

你的简历,就是你的故事集。实习只是其中一个章节,或许是很精彩的一章,但绝不是唯一的一章。你的科研、你的项目、你独特的思考,甚至你一次失败的尝试,只要你懂得如何讲述,都能成为这个故事里最闪亮的星。

现在,合上这篇文章,去打开你的简历和PS草稿,好好想一想,你的故事,应该从哪里讲起?

祝你,也祝Cathy,申请顺利!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89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