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逆风,越要出国看更大的世界

puppy

是不是有时候觉得,在国内的环境里有点喘不过气,感觉被“内卷”和迷茫推着走?这时候,出国看看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它不只是换个地方学习,更是跳出原来的坐标系,去亲身体验世界原来有这么多不同的活法。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焦虑的难题,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下,或许有了全新的解法。逆风不是阻力,而是推着你起飞的动力,让你在看清世界的同时,也最终找到那个更强大的自己。来看看吧,这个世界远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出国前,先和自己聊聊这几件事
我是在逃避,还是在主动选择?
想清楚,你是为了逃离不喜欢的环境,还是为了追求更想要的生活。前者是被动,后者是主动。这个心态,决定了你未来旅程的底色。
我期待的“不一样”到底是什么?
是更自由的学术氛围,是更多元的文化体验,还是一个不被定义的职业路径?把模糊的向往具体化,你的目标才会更清晰。
最坏的情况我能接受吗?
比如,一个人过节的孤独,听不懂课的焦虑,甚至是被误解的委屈。预设困难,不是为了吓退自己,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坚韧。
记住,这不是终点,而是换个地图重新开始。
出国不是一劳永逸的解药,它只是为你的人生游戏,解锁了一张全新的、拥有无限可能的地图。

越是逆风,越要出国看更大的世界

凌晨两点,你是不是也曾这样,在床上翻来覆去,手机屏幕的光照亮了天花板,也放大了心里的焦虑?

我的朋友小C就是这样。不久前,她考研失利,同时期海投的简历也大多石沉大海。朋友圈里,有人晒着头部大厂的Offer,有人分享着考研上岸的喜悦,每一条动态都像一根针,轻轻扎在她紧绷的神经上。她给我发微信说:“感觉自己像个卡在轨道上的车轮,前面是墙,后面是追兵,动弹不得,快要被碾碎了。”

她觉得,自己的人生路径好像被设定好了:高考、好大学、考研或进大厂、结婚生子……一旦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就像玩游戏失败,只能“Game Over”。这种被无形之手推着走的窒息感,我想,很多朋友都感同身受。

那天晚上,她无意间刷到一个在丹麦学设计的留学生的Vlog。视频里,那个女孩没有谈论绩点和实习,而是在哥本哈根的周末市集里,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摊主聊天,在海边收集灵感,在学校的工作室里,用木头和金属创造着自己的作品。她的眼睛里,有一种小C许久未见的光——一种不为“内卷”,只为“热爱”而发出的光。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是不是也可以不玩这个游戏了?我是不是可以换个地图,去看看别人的活法?” 小C的这个问题,其实也是这篇文章想和你探讨的:当你在熟悉的环境里感到逆风时,也许,这正是世界在提醒你,是时候扬帆,去看看更远的地方了。

“逃离”不是懦弱,是换个坐标系看问题

很多人一听到“因为在国内太卷了所以出国”,第一反应可能是:“你这是在逃避。” 但说实话,当一条路变得拥挤不堪,聪明的人会去寻找另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而不是在原地死磕。这不叫逃避,这叫“策略性转移”。

这几年的数据,其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就拿考研来说,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24年的考研报名人数为438万。虽然比前一年略有下降,但录取名额并没有显著增加,这意味着上岸的难度依然是地狱级别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考研炮灰”,已经成了一个令人心疼的现实。

与此同时,我们看看另一组数据。根据《2023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和职场人士,将海外读研视为与国内考研并行的选择,甚至是更优选。他们不是不知道国外的月亮不会更圆,而是清楚地知道,当一条赛道上的选手已经多到需要踩着别人才能前进时,换一条赛道,给自己一个喘息和加速的空间,是更理智的选择。

我认识一个学长,他本科毕业时,一心想考国内顶尖大学的新闻系研究生。连续考了两年,都以微弱的分差失败。第二次查到成绩时,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一天。他不是不努力,相反,他拼尽了全力。但他发现,在这场竞赛里,努力只是入场券,运气和“玄学”占了太大的比重。

后来,他心灰意冷地申请了英国一所大学的媒体实践专业。他说,刚开始只是想有个书读,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可到了英国他才发现,这里的“新闻”跟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没有那么多理论框架要背,老师带着他们扛着摄像机去拍纪录片,去社区做田野调查,去采访那些真正的边缘人群。他第一次感觉到,知识是“活”的,是可以触摸和改变现实的。毕业后,他没有回国挤媒体的独木桥,而是在当地加入了一个非营利组织,专门为移民群体拍摄纪录片,作品还入围了一个小型电影节。

他跟我说:“如果我当年考上了,现在可能正在某个报社,每天为了KPI写着自己都看不下去的稿子。是那阵‘逆风’,把我吹到了一个我从未想过的方向,却发现这里的风景更好。”

你看,所谓的“逆风”,其实是命运在帮你调整航向。它让你离开那个让你感到内耗的坐标系,给你一个新的X轴和Y轴,让你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和可能性。

打破单一成功模板,世界原来有N种活法

在国内,我们似乎从小就被植入了一个“成功模板”:好好学习,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最好是公务员、老师或者进大厂),然后买房、结婚、生娃。这条路清晰、稳定,但也无比狭窄。任何一点偏离,都可能招来周围人的不解和质疑。

而出国,最宝贵的收获之一,就是亲眼看到:原来人生真的可以不必如此。

在很多欧洲国家,比如德国、荷兰,大学里三四十岁的学生并不少见。他们可能工作了十年,突然发现自己对哲学感兴趣,于是辞职回来读书;也可能是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妈妈,想重返校园学习艺术史。在这里,“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的魔咒,被彻底打破了。

我还记得在悉尼读书时,我的一个同班同学,一个本地的澳洲小哥,每到周四下午就准时消失。后来我才知道,他每周都有一天要去社区做义工,照顾流浪动物。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喜欢啊,这让我觉得我的生活不只是学习和未来的薪水。” 他的“理所当然”,让我这个曾经满脑子都是“实习、绩点、找工作”的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会让你开始反思:我们追求的“成功”,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别人羡慕,还是为了让自己真正地快乐?

一个在法国读奢侈品管理的朋友,毕业后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进入LV、Dior,而是跑到了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拜一个老鞋匠为师,学习手工制作皮鞋。她说,每天和皮革、工具打交道,虽然赚得不多,但那种从无到有创造出一件艺术品的踏实感和成就感,是任何一份PPT或者Excel报表都给不了的。她的生活,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务正业”,但她却活得比谁都丰盛。

根据领英(LinkedIn)的一项针对海归人才的调查,超过60%的海归认为,留学经历最大的价值在于“拓展了视野,接触了多元文化”。这种视野的拓展,不是指你去了多少个旅游景点,而是你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和重塑。你会发现,有人可以为了环保,一辈子只吃素;有人可以放弃高薪,去非洲做志愿者;有人可以不买房不买车,用所有的积蓄去环游世界。这些鲜活的“另类样本”,会让你明白,人生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一份可以自由创作的画布。

从“被动内卷”到“主动进化”,获得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改变心态和视野是“软件升级”,那么留学带来的硬技能提升,则是实打实的“硬件换代”。这种提升,不仅仅是一张海外文凭或者一口流利的英语。

最重要的一点,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养成。在国内的教育体系里,我们更习惯于被动接收知识,老师讲,我们记,考试考,我们答。标准答案只有一个。但在国外的课堂,尤其是人文社科专业,你几乎每节课都会被老师问“Why?”“What do you think?”“Can you challenge this theory?”。

刚开始,很多中国学生会非常不适应。我们害怕说错,害怕自己的观点不够“深刻”。但慢慢地,你会被环境推着去思考、去表达、去辩论。你会为了完成一篇论文,去图书馆读几十篇文献,对比不同学者的观点,然后形成自己的论证。这个过程,远比单纯地背诵知识点要痛苦,但它锻炼出来的,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行业,都是最顶级的核心竞争力。

一位在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担任HR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在招聘时,非常看重有留学背景的候选人。她说:“不是因为他们的学校排名高,而是因为这些学生通常展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把他们扔到一个全新的项目组,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事,他们能更快地融入,并且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等着老板下指令。”

这背后,是无数个独自面对的挑战。你第一次独自去银行开户,用蹩脚的英语和工作人员比划;你第一次和来自印度的同学做小组作业,为了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学会了求同存异;你第一次面对论文迟迟写不出来的压力,学会了如何管理时间和寻求学术支持……这些经历,都在不知不觉中,把一个曾经需要父母安排好一切的孩子,打磨成了一个能独当一面的成年人。

这些在逆境中磨练出的韧性、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任何培训班都教不会的。它会写进你的气质里,成为你未来职场道路上最坚实的铠甲。

逆风是最好的导航,让你看清世界,也看清自己

当然,我绝不会告诉你,出国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恰恰相反,它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具挑战性。

你可能会在节假日,看着朋友圈国内的朋友们聚会,而自己只能在公寓里吃一碗泡面,那种孤独感会瞬间将你淹没。你可能会因为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在课堂上无法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到深深的挫败。你也可能会遇到带有偏见的房东,或者不那么友好的路人。

根据一项针对国际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超过40%的留学生表示曾经历过中度到重度的心理压力。这阵“逆风”,是真实而猛烈的。

但是,也正是在这阵逆风中,你才被迫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建立自己的支撑系统。你会开始主动去参加学校的社团,认识新的朋友;你会学会自己下厨,做一桌家乡菜来慰藉自己的胃和心;你会在碰壁之后,学会如何不卑不亢地为自己争取权益。

我有一个性格非常内向的女孩朋友,在国内连跟陌生人问路都不敢。到了美国后,有一次她的租房合同出了问题,房东想无理克扣她的押金。她鼓起了这辈子最大的勇气,查阅了当地的租赁法规,写了一封长长的邮件据理力争,甚至还咨询了学校的免费法律援助。最后,房东退还了她全部的押金。她说,拿到钱的那一刻,她激动得想哭。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她发现:“原来我也可以这么强大。”

每一次独自解决问题的经历,都是一次自我确认。你不再需要从父母、老师或者社会的评价中寻找自己的价值,你开始从自己的行动中获得力量。你在这个过程中,一层层剥开外界贴在你身上的标签,最终看到的,是一个更真实、更坚韧、也更自由的自己。

这趟旅程,最终的目的地,不是拿到一张文凭,也不是找到一份光鲜的工作。最终的目的地,是“找到自己”。

所以,如果你现在也正感觉被“内卷”的浪潮拍得喘不过气,对未来感到迷茫和不安,别害怕。

去看看世界的不同角落吧。去听听塞纳河畔的街头艺人拉的小提琴,去感受一下加州阳光下冲浪的自由,去和柏林墙下的历史学家聊聊过去,去尝尝土耳其市集里叫不出名字的香料。

不用急着马上做出决定,先从打开一个学校的官网,看一段留学Vlog,或者找一位有留学经验的学长学姐聊聊天开始。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推开那扇你一直好奇但又不敢触碰的门。

出国,不是为了逃离脚下的逆风,而是为了去寻找能让你飞得更高的气流。当你看过了世界的广阔,你就会发现,眼前那点所谓的“逆风”,不过是助你起飞时,一声清脆的响指。

别怕,这个世界,远比你困在一方天地里想象的,要精彩得多。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254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