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迷茫,港校毕业求职指南

puppy

毕业季的迷茫和焦虑,我们都懂。这篇求职指南,就像一位已经“上岸”的学长学姐,想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拉你一把。我们不灌鸡汤,只聊最实在的干货:从什么时候该投简历,到怎么写出让香港HR眼前一亮的CV;从搞定IANG签证的详细流程,到“留港还是回内地”的利弊分析。这里有最真实的时间线规划、求职渠道分享和面试避坑心得。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在这座快节奏的城市里,自信地迈出职场第一步!

港校毕业求职关键时间点速览
毕业前一年 9月-12月 (秋招黄金期): 目标是顶级投行、咨询、快消管培生、四大等大厂的同学,这是最重要的窗口期!简历、网申、笔试、面试,一环扣一环,错过等一年。
毕业当年 2月-5月 (春招补录期): 秋招的补充,依然有大量优质岗位放出,特别是互联网和部分港企。还没上岸的同学,这是最后一个大规模招聘的机会,务必抓住!
毕业当年 6月-8月 (日常招聘期): 大规模招聘基本结束,但中小型企业和初创公司的招聘需求持续存在。机会零散,需要更主动地去挖掘。同时,这是办理IANG签证的最佳时间。
贯穿全年 (实习与内推): 对于想留港的同学,一份有含金量的本地实习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丰富你的CV,更是获取内推、转正留用的最佳途径。networking要趁早!

还记得去年11月的某个深夜吗?我刚从港大图书馆的主楼出来,冷风一吹,整个人都清醒了。手机上,内地同学群里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秋招offer call”,而我,刚刚又收到一封措辞礼貌的拒信。抬头看着中环璀璨的灯火,心里一阵发慌。维港的夜景再美,似乎也照不亮脚下迷茫的路。留港还是回内地?我的简历是不是石沉大海了?IANG签证又该怎么搞定?

那一刻的焦虑,我相信每一个在港读书的你都懂。这篇指南,不想跟你灌什么“坚持就是胜利”的鸡汤,只想作为一个刚刚“游上岸”的学长,把踩过的坑、总结的经验,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希望在你最需要的时候,能拉你一把,让你看清前方的路。

一、别慌!求职时间线,我们掰开揉碎了讲

求职就像一场有固定赛程的游戏,不知道时间表,你可能一开始就输了。香港的招聘节奏和内地很像,主要也分“秋招”和“春招”,但细节上有些不同。

秋招(9月-12月):黄金窗口,神仙打架

这是最最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所有顶尖的公司,比如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咨询公司(麦肯锡、BCG)、四大会计师事务所(PwC, Deloitte, EY, KPMG),还有那些大型企业的管理培训生(Management Trainee)项目,几乎都在这个时间段完成招聘。它们的流程通常很长,网申、线上测试(OT)、一面(群面)、二面(经理面)、终面(合伙人面),一套走下来可能要两三个月。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一个读金融的同学小A,目标就是中环的投行。他从8月份就开始参加各种公司的线上宣讲会,疯狂networking,9月初开放申请通道的第一天就递交了简历。之后的一个多月,他几乎是在笔试和面试中度过的,最多的一天赶了三场面试。最终在11月底,他拿到了两家顶级投行的offer。他说:“秋招就像打仗,准备要早,弹药要足,下手要快。等到11月再开始准备,基本就只剩下一些零星的机会了。”

春招(2月-5月):最后的机会,务必抓住

如果错过了秋招,或者秋招结果不理想,别灰心,春招是你的最后一班“大规模班车”。很多公司会因为秋招没招满,或者有新的headcount(招聘名额)而开启春招。这个阶段,机会仍然很多,尤其是科技公司、部分港企和一些大型公司的补录。

不过,春招的竞争压力会更大。因为不仅有应届生在找,还有一些考研失利、考公失败的同学加入战场。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数据,近年香港青年(20-29岁)的失业率一直在4%-6%之间徘徊,这意味着几千个岗位背后,是数万名求职者。所以,春招更需要你主动出击,海投可能在所难免。

日常招聘(全年):积少成多,曲线救国

除了这两个主要节点,很多中小型企业和初创公司的招聘是全年持续的。这些机会可能不会出现在大型招聘网站的首页,但同样值得关注。对于专业没那么对口,或者想先积累本地工作经验再跳槽的同学来说,这不失为一条“曲线救国”的好路子。

二、你的CV,是敲门砖还是“劝退信”?

在香港求职,CV(Curriculum Vitae)就是你的脸面。HR平均花在一份简历上的时间可能不超过10秒。怎么在这10秒内抓住他的眼球?

记住一个核心原则:简洁、量化、相关。

香港的HR极度偏爱一页纸的简历。无论你有多少经历,请想办法把它浓缩到一页A4纸以内。字体用Times New Roman或Calibri,字号在10-12磅之间,排版清晰干净,不要用花里胡哨的模板。

用Action Verbs + Quantifiable Results(行动词+可量化的结果)来描述你的经历。

别写“负责社交媒体运营”,要写“Managed the company's official Instagram account, increasing follower count by 30% (from 5k to 6.5k) in 3 months by creating 15+ viral short videos.”(管理公司官方Instagram账户,通过创作超过15个热门短视频,在3个月内将粉丝数提升30%(从5000增至6500))。

我帮一个学会计的朋友小B改简历时,她原本写的是“帮助团队处理财务报表”。我让她回忆具体做了什么,最后改成了“Assisted in preparing quarterly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5 listed companies, identifying and correcting 3 critical data discrepancies, which prevented potential reporting errors.”(协助为5家上市公司准备季度财务报表,发现并修正了3处关键数据差异,避免了潜在的报告错误)。这个改动,让她在四大网申的简历关通过率大大提高。

紧贴Job Description(职位描述),植入关键词。

现在很多大公司都用ATS(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系统来筛选简历。这个系统会根据JD里的关键词来给简历打分。所以,申请不同职位时,一定要“定制”你的简历。比如JD里要求“strong analytical skills”和“proficient in Python”,你就要在你的简历里把这些词和你相关的经历结合起来。

三、求职渠道大公开,别只盯着JUMP和JobsDB

很多人找工作,就是在JobsDB和CTgoodjobs上搜一搜,但其实渠道远不止这些。

校内资源是你最大的宝藏。港大、中大、科大等学校的Career Centre(就业指导中心)会定期举办大型招聘会、公司宣讲会和求职工作坊。我强烈建议你多去参加,不仅能直接对话HR,还能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另外,学校的内部招聘网站通常会发布一些专门面向本校学生的岗位,竞争相对小一些。

LinkedIn是你最重要的社交名片。在香港,几乎所有白领都在用LinkedIn。把你的Profile认真写好,它就是你的线上CV。主动去connect(连接)你心仪公司的校友、HR和部门主管,礼貌地发信息介绍自己,询问是否有内推机会。根据LinkedIn官方数据,通过内部推荐获得工作的成功率是其他渠道的4倍以上。这是一个你必须学会的游戏规则。

行业特定平台更精准。如果你是学金融的,eFinancialCareers是你的必看网站;如果你想进广告传媒行业,可以多关注一些行业社群和公众号。精准投放,效率更高。

政府项目也值得关注。香港政府为了促进就业,会推出一些计划,比如“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为毕业生提供在内地大湾区城市工作的机会,并有政府补贴。这些信息在政府网站上都能找到。

四、搞定IANG签证,留港通行证get!

决定留港,第一件大事就是搞定IANG(Immigration Arrangements for Non-local Graduates)签证。这可以说是香港政府送给毕业生的一份大礼,允许你毕业后无条件在香港逗留24个月找工作。

申请资格:只要你是从香港全日制、经本地评审的课程毕业,并获得了学士学位或更高资历,就有资格申请。

申请时间点,非常关键!

你必须在“毕业日期”(通常指毕业证书上写的日期)起的六个月内递交申请。这段时间申请,你不需要任何工作证明,可以说是“无条件”获批。如果超过了六个月,你就必须先找到一份工作,让公司为你提供证明,才能申请,难度大大增加。

申请流程(亲测有效版):

  1. 准备材料:

    • ID990A申请表:在香港入境事务处官网下载,填好。

    • 港澳通行证和学生签注(粉签)的复印件。

    • 香港身份证复印件。

    • 毕业证明:学校开具的“毕业证明信”(Testimonial)或正式的毕业证书。强烈推荐在拿到毕业证前,先去学校的注册处(Registry)开这封信,可以让你提前申请,抢占时间优势!

  2. 递交申请:最快的方式是网上申请。在入境处官网上传所有文件的扫描件即可。也可以亲自去湾仔的入境事务大楼6楼递交。

  3. 缴费:目前的申请费用是港币230元。网上申请可以用信用卡支付。

  4. 等待“e-Visa”:现在都是电子签证了。根据入境处的官方指引,处理时间一般为2周左右。我当时是周一网上提交,第二周的周三就收到了批准邮件,效率很高。收到后自行下载打印即可。

一个小提醒:办好IANG后,记得要去中旅社办理内地的“逗留D签”,这样你在IANG有效期内就可以无限次往返内地和香港了。

五、留港 VS 回内地?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

这是每个港漂毕业生都要面对的终极拷问。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适合你的答案。我们来客观地摆一摆利弊。

留港的“香”与“苦”

香在哪里?

  • 薪资和税收:香港的起薪普遍高于内地一线城市。根据JobsDB 2023年的薪酬调查报告,香港应届毕业生的月薪中位数约为港币17,715元。金融、IT等热门行业的毕业生起薪能轻松超过2万甚至3万港币。更吸引人的是香港的低税率,薪俸税标准税率最高仅为15%,到手的钱实实在在。

  • 国际化平台: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这里汇聚了全球顶尖的公司,你接触到的项目、同事、工作模式都是国际一流水准,对个人视野和职业发展的初期非常有益。

  • 身份的可能:连续在港通常居住7年,你就有资格申请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享受更多社会福利。

苦在哪里?

  • 高昂的生活成本:最大的开销是租房。在稍微好点的地段,一个10平米左右的“劏房”或单间,月租可能就要7000-10000港币,几乎是你一半的工资。这意味着你的生活空间会被极度压缩。

  • 工作压力:香港以快节奏和高强度的工作文化著称,“OT”(加班)是常态。中环的写字楼,凌晨依然灯火通明,这不是段子。

  • 孤独感:远离家人朋友,在一个语言(粤语)和文化都有差异的环境里打拼,孤独感是每个港漂必须面对的课题。

回内地的“机”与“卷”

机遇在哪里?

  • 广阔的市场和赛道:内地市场巨大,尤其在互联网、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发展速度和机会数量是香港无法比拟的。

  • 归属感和生活便利:回到熟悉的环境,有家人朋友的支持,生活上会舒适很多。无论是发达的外卖、便捷的交通,还是更低的物价,生活质量可能更高。

  • 留学生优惠政策: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都有针对留学生的落户优惠政策,这是很大的优势。

“卷”在哪里?

  • 激烈的竞争: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79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你不仅要和国内顶尖大学的毕业生竞争,还要和数百万“海归”一起竞争。

  • 职场文化:内地职场的“人情世故”和酒桌文化,可能需要你花时间去适应。

我的建议是,问问自己三个问题:你最看重职业生涯的哪一点(平台、薪资还是发展速度)?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未来5-10年,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想清楚这些,答案自然会浮现。

六、面试避坑指南,别让细节毁了你的Offer

走到面试这一步,说明你的简历已经过关了。但面试中的小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两文三语”是基本功。香港面试,英语、粤语、普通话随时可能切换。即使JD上没写要求粤语,面试官也可能突然用粤语提问,测试你的语言能力和反应。所以,来香港读书,尽量多学多听粤语,至少要能听懂大部分。

准备好你的“自我介绍”和“Why us”故事。这是必考题。不要只是背诵简历,要讲一个有逻辑、有亮点的故事,把你过往的经历和这个职位的要求串联起来,告诉他为什么你是最合适的人选。

学会用STAR原则回答行为问题。当面试官问“请分享一个你团队合作的经历”时,用STAR(Situation情境, Task任务, Action行动, Result结果)的框架来回答,会让你的表述清晰又有力。

最后那个“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们吗?”的环节,是你的加分项。千万不要说“我没有问题了”。这会显得你对公司和职位没有足够的热情。可以问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比如:“我想了解一下团队目前的短期目标和长期愿景是什么?”或者“如果我有幸加入,您对我前三个月的表现有什么样的期待?”这能体现你的思考和积极性。

记得我一个朋友小C去面一家市场营销公司,在最后提问环节,她问了面试官:“我注意到贵公司上一季度的社交媒体互动率有所下降,想请问公司是否考虑引入新的内容策略,比如目前很火的短剧植入?”面试官愣了一下,然后饶有兴趣地和她聊了半个小时。后来,她顺利拿到了offer,HR告诉她,就是这个问题让合伙人对她刮目相看。

毕业求职,就像在香港这座立体城市里走迷宫,时而上坡,时而下坡,偶尔还会遇到死胡同。迷茫和焦虑都是正常的,就像香港偶尔的台风天,总会过去。

别把第一份工作看得太重,它不是决定你一生的判决书,更像是一张起点站的车票。这张票可能不是去往你最想去的那个目的地,但它能让你先上车。重要的是,在车开动的过程中,你依然可以学习、可以观察,甚至可以在下一站换乘。

你已经独自一人,跨过山和大海,来到这里完成了学业。相比之下,找工作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去投简历吧,去面试吧,去勇敢地接受挑战和拒绝。当你拿到第一个offer,看着邮件标题里的“Congratulations”时,你会发现,之前所有的不安,都值了。

你行的。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300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