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课程有多坑?学长用GPA血泪实测

puppy

还在纠结选什么课,生怕一不小心就拉低了GPA?别慌,学长我这不就来了嘛!刚来澳洲时,我也以为凭着国内的学霸底子能轻松拿捏,结果被各种“神仙”队友的group project和看似是“水课”的“GPA刺客”教做人。这篇文章可不是道听途说,全是我用真金白银的学费和血淋淋的GPA实测出来的避坑指南。我会跟你聊聊那些评分标准到底有多“玄学”,哪些课是真正的“天坑”,以及怎么在小组作业里自保。想保住你的GPA,少走点弯路?快来看看这篇用血泪写成的经验帖吧!

学长含泪忠告
别信课程简介里的“简单”,那都是“官方客套话”。
Group Project选队友比选课还重要,遇上“神仙”赶紧跑。
评分标准里的“Critical Thinking”不是让你抬杠,是让你有理有据地分析。
看起来越“水”的课,Tutor的主观性可能越强,你的分数越“玄学”。

哈喽,各位lxs.net的学弟学妹们,你们的“踩坑先锋”学长又上线了。

还记得我刚拖着两个28寸大箱子降落在悉尼机场的时候,心里那叫一个意气风发。想着自己好歹也是在国内高考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应付个澳洲大学的课程,那还不是洒洒水,轻松拿捏?当时我天真地以为,只要我上课听讲,下课泡图书馆,一个学期拿满HD(High Distinction)走向人生巅峰,简直是剧本都写好了的。

然后,现实就给我来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大一的第一个学期,选了一门听起来巨有趣的课,叫“Communication and Media Landscape”(传媒与媒体景观)。我想着,不就是聊聊社交媒体,分析分析广告嘛,这不都是我天天在干的事?简直是送分题!于是,我自信满满地交了第一篇2000字的essay。我把课本上的理论背得滚瓜烂熟,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一路侃到后现代主义,自认为逻辑清晰、引经据典,怎么着也得是个D(Distinction)吧?

结果,成绩出来那天,我点开Canvas的手都是抖的。一个鲜红的“P”——Pass,58分,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嘲笑我的天真。Tutor的评语写满了整整一页,翻来覆去就一个意思:“Descriptive, not critical enough.”(描述性太强,缺乏批判性思考)。

那一刻,我坐在图书馆的角落里,看着窗外灿烂的阳光,第一次感觉到了留学生活的残酷。原来,这里根本不是你把知识点复述一遍就能拿高分的地方。从那天起,我下定决心,必须搞懂澳洲大学这套“游戏规则”。这篇文章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我用真金白银的学费(一门课差不多4000-5000澳币,换算成人民币两万多啊朋友们!)和一次次被打击后爬起来的血泪换来的。希望我的这点经验,能让你们的GPA之路,走得顺畅那么一点点。

一、评分标准里的“玄学”:HD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在国内,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考100分。90分以上是优秀,80分是良好,就算考个60分,那也是及格万岁。但在澳洲,这套评分系统完全是另一个次元的东西。

这里普遍用的是HD/D/C/P/F这套体系。看起来简单,但里面的水可深了。

Pass (P, 50-64分): 这不是“及格万岁”,这是“危险边缘”。拿到P,Tutor基本就是在告诉你:“行吧,你该做的都做了,但也就这样了,没啥亮点。”如果你一学期拿了好几个P,那你的GPA基本就告别好看了。

Credit (C, 65-74分): 这是大多数同学的平均水平。你理解了课程内容,也完成了作业要求,但仅此而已。想申请个好点的研究生或者找工作想把GPA写在简历上?光有C是不太够的。

Distinction (D, 75-84分): 这才是我们理解中的“良好”甚至“优秀”。拿到D,说明你不仅懂了,还能运用和分析,是学霸的入门门槛。

High Distinction (HD, 85-100分): 这是学神级别的存在。想拿HD?你不仅要完全掌握所有知识,还得提出自己的、有深度的、原创性的见解。根据墨尔本大学商学院官方的说法,HD级别的作业需要展现出“exceptional insight and sophisticated analysis”(非凡的洞察力和复杂的分析能力)。说白了,你得写出让Tutor都眼前一亮的东西。

看出问题了吗?从P到D,差的不是你多背了几个知识点,而是那个虚无缥缈的“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

我还是用我那门58分的传媒课举例。我的文章里,把理论A、理论B、理论C都解释得很清楚,也举了对应的例子。这是“描述”。而一篇能拿D或者HD的文章会怎么写?它会去比较理论A和理论B的优劣,探讨理论C在今天的数字化环境下是否还适用,甚至会用一个新的、课上没讲过的案例来挑战某个理论的权威。这是“分析”和“批判”。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我们这些习惯了“标准答案”教育模式的学生来说,真的太难了。你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不只是课本,还有各种学术期刊,去了解学术界对同一个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看法,然后形成你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没人会手把手教你,全靠自己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留学生第一个学期GPA会很难看,我们都在为这种思维的“水土不服”交学费。

二、GPA“刺客”:那些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天坑课”

选课如投胎,这话一点不假。有些课,看课程简介岁月静好,实际上手才发现是“GPA刺客”,刀刀致命。根据我的血泪实测和身边同学的哀嚎,主要有以下几类天坑,请务必绕着走。

1. 100%主观评估的纯文科/理论课

这类课程的特点是:没有期中/期末考试,所有分数都来自几篇Essay或者Report。听起来是不是很爽?不用背概念,不用刷题,简直是天堂。但你很快就会发现,这是通往地狱的捷径。

案例:我有个学商科的朋友,为了凑学分选了一门市场营销的课,叫“Consumer Behaviour”(消费者行为学)。这门课的评估是:一个20%的presentation,一个30%的case study,和一个50%的final essay。全程没有一个客观题。结果,他每次都感觉自己写得不错,但分数下来永远在65-70分之间徘徊。他去找Tutor要feedback,Tutor的回复永远是“good points, but need more depth” (观点不错,但需要更有深度)。这个“深度”到底是什么?没人能给他一个标准答案。

避坑指南:这种课的分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Tutor的主观判断。你的写作风格、论证方式、甚至是你选的案例,是否对上了Tutor的胃口,非常关键。如果你不幸遇到了一个给分巨严格的Tutor,那整个学期基本就是白给。根据澳洲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QSA)的一些报告显示,人文学科的HD率通常低于理科和工科,部分原因就在于评估的主观性。选这种课之前,一定要去学生论坛(比如Reddit的大学版块)或者问学长学姐,打听一下这门课不同Tutor的给分风格。如果一门课的风评是“全看脸”,果断放弃。

2. 名字听起来很酷的“创意类”课程

比如“Introduction to Design Thinking”,“Creative Writing Workshop”,“Digital Innovation”等等。这些课听起来就很有趣,能激发你的创造力,摆脱枯燥的理论。但“创意”这东西,比“深度”还要玄学。

案例:我亲身经历。当时为了辅修,选了一门“Digital Media Production”。课程要求我们小组拍一个5分钟的短片。我们小组呕心沥血,从写剧本、画分镜,到借设备、找演员、剪辑、配乐,忙活了一个多月,最后交上去一个自认为堪比微电影节获奖作品的视频。结果呢?C+。Tutor的评语是:“技术层面不错,但故事缺乏原创性。”隔壁组用手机拍了个意识流的、谁也看不懂的黑白短片,拿了D。你去哪说理去?

避坑指南:创意类课程的评分,带有极强的个人审美偏好。你的“神作”可能是别人的“垃圾”。除非你对自己的创意天赋有绝对的自信,或者你就是来体验生活、不在乎GPA的,否则请谨慎选择。这类课程往往耗时巨大,你花在上面的时间,可能远超那些有标准答案的数学或编程课,但回报率却低得可怜。

3. 人数巨多的大一基础公共课

像“ECON1001 宏观经济学入门”,“PSYC1001 心理学导论”这类课,动辄一个lecture hall里坐三四百人。你以为人多=水课=容易过?大错特错。

案例: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的“COMM1100 Business Decision Making”是商学院大一的必修课,每年有上千名学生修读。这么大的体量,学校不可能只靠一个教授来批改所有作业。通常情况是,一个教授底下有十几甚至几十个Tutor(很多是博士生兼职)来分担批改任务。这就导致了一个巨大的问题:评分标准不统一。

我一个朋友就在这门课上栽了。他的第一份作业被一个Tutor A批改,拿了78分(D)。第二份作业内容和难度都差不多,他感觉写得比第一份还好,结果被另一个Tutor B批改,只给了62分(P)。他去申诉,得到的官方回复是“评分存在合理的主观浮动范围”。这就像开盲盒,你的分数高低,不只取决于你写了什么,还取决于你的作业被随机分配给了谁。

避坑指南:对于这种大课,首先要放平心态,别指望能稳定拿高分。其次,要“功利”一点。在第一个作业出分后,如果你分到的Tutor给分很低或者feedback很模糊,可以尝试在下一次tutorial课前提问时,旁敲侧击地问他更看重哪些评分点。或者,直接去预约course convenor(课程负责人)的consultation time,让他给你一些更权威的指导。总之,要主动出击,不能坐等被“随机分配”一个低分。

三、比写Essay更绝望的,是Group Project里的“神仙”队友

如果说Essay是对你个人能力的考验,那Group Project就是对你情商、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以及……忍耐力的终极拷问。

在澳洲大学,小组作业几乎是所有专业的标配,通常占总成绩的30%-50%,分量极重。而你,很可能要和一群来自世界各地、口音各异、作息不同、效率天差地别的人一起完成它。这个过程,足以让你怀疑人生。

你一定会遇到以下几种“神仙”队友:

  • “隐身侠”:从分好组那天起就人间蒸发,只有在due date前一天晚上才会突然出现,然后问一句:“Hey guys, what can I do?”
  • “意见领袖”:能力不咋地,主意比谁都多。你提的每个想法他都要反驳,但他自己又提不出任何建设性意见。
  • - “CV工程师”:把所有最简单、最出彩的部分(比如做PPT和最后的presentation)都揽过去,把最难啃的research和writing部分留给你。 - “甩锅大师”:提交上去的成品出了问题,他第一个跳出来说:“This part is not done by me.”(这部分不是我做的)。

案例:我经历过最惨烈的一次,是一个四人小组,做一个金融建模的project。一个队友是“隐身侠”,我们给他发了十几封邮件,杳无音讯。另一个是“意见领袖”,对我们建的每一个模型都指手画脚,说这里参数不对,那里假设不合理,但你让他自己做一个,他又说“I'm not good at Excel”。最后,这个project基本上是我和另一个靠谱的中国同学两个人通宵两周肝出来的。最气的是,由于学校规定组员同分,那个全程消失的“隐身侠”,最后和我们拿了一样的分数。

这不公平,但这就是常态。所以,在小组作业里,我们的首要目标不是追求完美,而是“活下去”,并保住自己的那份成绩。以下是我的保命三招:

第一招:开局抢占先机,当Leader或Planner。

别害羞,别等着别人来安排。分组成功后的第一次meeting,你就要主动站出来,提议制定一个详细的时间规划表(timeline)。用Google Docs或者Trello这样的协作工具,把整个项目拆分成小任务,明确每个任务的负责人(owner)和截止日期(deadline)。把这个文件共享给所有人,并抄送给Tutor。这样做的好处是,从一开始就把所有人的责任都钉死了,谁干了什么,谁没干,一目了然。你掌握了主动权,就不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第二招:全程留痕,邮件开会,截图为证。

永远不要相信口头承诺。所有重要的讨论和分工,最好都在邮件里确认一遍。比如开完会后,发一封meeting minutes(会议纪要)给所有组员,总结今天定了什么事,谁负责哪一块。如果线上讨论,重要内容随手截图。当有组员开始拖延或者消失时,你催促他的邮件、聊天记录,就是最直接的证据。很多大学(比如莫纳什大学)都有处理小组矛盾的机制,但前提是你必须提供证据。到时候你把这些材料往Tutor桌上一拍,谁是谁非,清清楚楚。很多课程还设有Peer Review(同伴互评)环节,你的这些记录,就是你给你队友打低分的有力支撑。

第三招:做好最坏的打算,永远有Plan B。

在项目进行到一半时,如果发现某个队友明显不靠谱,不要再对他抱有任何幻想。你必须立刻启动Plan B。要么,你和组里其他靠谱的成员一起,把他的任务分摊掉,保证项目能按时完成。要么,你立刻带着证据去找Tutor,说明情况,询问是否可以把他踢出小组或者申请独立完成剩下的部分。千万不要拖到最后一天,那时候神仙也救不了你。

记住,小组作业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保护好自己,比指望遇到天使队友要现实得多。

聊了这么多,并不是想劝退大家,更不是说澳洲的教育不好。恰恰相反,正是这些“坑”和挑战,才逼着我们快速成长,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沟通协作,学会为自己的学业负责。

刚来的时候,我们都想当那个门门HD的学霸。后来慢慢发现,能稳住D,偶尔拿几个C,就已经拼尽了全力。GPA固然重要,但它不能定义你的留学生活,更不能定义你这个人。

我们漂洋过海,不是只为了来刷一个好看的分数。那些在图书馆通宵啃文献的日子,那些跟“神仙”队友斗智斗勇的夜晚,那些对着Tutor的评语反复琢磨的瞬间,最终都会变成你独一无二的经历和财富。

别怕,这些坑学长都帮你踩过了。现在,轮到你绕着走了。记住,保住头发和GPA,咱们一样都不能少!加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3495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