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内卷,我在日本开启第二人生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被“内卷”压得喘不过气,每天在格子间里拼命,却感觉生活被掏空?我曾经也一样。后来,我鼓起勇气来到了日本,没想到在这里,我真的找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这里没有那么多深夜的KPI和无休止的比较,我开始在下班后逛逛安静的小书店,周末去镰仓看海,甚至有时间重新捡起了画笔。这篇文章不只是我的异国漂流记,更是想和你聊聊,我是如何一步步摆脱焦虑,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慢慢找回自己节奏的。如果你也对眼前的生活感到迷茫,也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小小的勇气。

阅读前的小提醒

嘿,朋友,在点开这篇“心灵鸡汤”之前,我想先跟你说几句实在话:

1. 日本不是乌托邦。这里也有职场压力、人际关系的烦恼和生活的一地鸡毛。我只是找到了一个更适合我自己的节奏,不代表这里是所有人的完美答案。

2. “躺平”不等于“不努力”。告别内卷,是为了把力气花在真正热爱的事情上。无论在哪,想要过上理想的生活,都需要实实在在的付出和规划。

3. 这篇分享的是一种“可能性”。它关乎选择,关乎找回自己。也许你不需要远渡重洋,也能在自己的城市里找到这种平衡。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还记得那个晚上,凌晨一点,我盯着电脑屏幕上怎么也改不完的PPT,外卖的麻辣烫已经凉透了。窗外是北京CBD永不熄灭的灯火,每一扇窗里,似乎都装着一个和我一样疲惫的灵魂。手机在旁边嗡嗡作响,工作群里又弹出新的“需求”。那一刻,我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奋斗”吗?像一个陀螺,被KPI的鞭子抽着,不敢停,也不能停,直到耗尽所有能量。

那种感觉,就像在深海里游泳,四周都是冰冷的海水,无论怎么划水,都看不到岸。身边的人都在奋力向前,你追我赶,生怕被落下。我们管这个叫“内卷”。它听起来很时髦,但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那是一种日复一日的自我消耗。

后来,我跑了。带着一点积蓄和满心的不确定,我来到了日本。

做出这个决定时,很多人不理解。“日本加班不是更严重吗?生活压力不是更大吗?”说实话,我当时心里也打鼓。但现在,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正坐在东京一个安静街角的咖啡馆里,窗外是叮叮当当驶过的都电荒川线,阳光正好。我终于可以说,我没有选错。这里,让我找到了人生的第二种活法。

为什么是日本?一个“不那么卷”的选择

聊起日本职场,你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是不是“过劳死”?我来之前也这么想,脑补了无数个西装革履的社畜深夜醉倒在地铁站的画面。我甚至做好了从一个火坑跳进另一个火坑的准备。

但来了之后,我发现,很多事情和我以为的不一样。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中等规模的IT公司。入职第一天,带我的前辈就告诉我:“我们部门基本都‘定時退社’(准时下班)。”我当时以为这只是客套话,就像我们说“有空吃饭”一样。结果到了下午六点,办公室的人真的开始陆陆续续地收拾东西,互道“お疲れ様でした”(辛苦了),然后走人。我一个人坐在那里,对着没做完的工作,手足无措。

前辈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笑着说:“做不完明天再做吧,到点了,身体要紧。”那一瞬间,我感到的不是轻松,而是巨大的文化冲击和一丝丝的“愧疚感”。在国内,准时下班仿佛是一种“罪过”,意味着你工作不饱和,不够努力。而在这里,它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权利。

这背后,其实是日本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你可能听过一个词,叫“働き方改革”(工作方式改革)。这可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写进了法律的。从2019年开始,日本政府就强制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规定大企业的加班时间原则上每月不能超过45小时,每年不能超过360小时。如果违反,企业是真的会面临罚款甚至更严厉的处罚。

我有个朋友在一家日本大型广告公司,就是大家印象里加班最疯狂的行业。他说,现在公司系统到了晚上十点会自动关闭,逼着大家回家。而且,公司内部对于“超时工作”的监控非常严格,如果哪个部门的平均加班时间超标,部门领导是会被约谈的。这种自上而下的改变,正在慢慢扭转整个职场的氛围。

当然,我不是说日本完全没有加班了。在某些行业或者关键时期,加班依然存在。但关键的区别在于,它不再被视为一种“值得炫耀的常态”,而是一种“需要被管理的例外”。大家开始普遍认识到,高效完成工作、享受个人生活,比无意义地“泡在”公司里更重要。

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感,在这里是“理所当然”

告别内卷,对我来说最大的改变,是找回了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感”。

在国内的时候,我的手机24小时为工作待命。下班后、周末、甚至休假时,微信群里的一声“@”,就能瞬间把我拉回工作状态。生活被工作切割得支离破碎,我几乎没有一段完整属于自己的时间。

在日本,这种感觉消失了。下班后,我的手机就成了我的私人用品。很少有同事会在非工作时间发信息聊工作,更不用说打电话了。大家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工作时间全力以赴,私人时间神圣不可侵犯。

还有“年假”(有給休暇)。以前我的年假基本都“奉献”给了公司,要么是忙到没时间休,要么是不好意思休。但在日本,休假是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公司的人事部门会定期提醒你:“你的年假还剩X天,请尽快提交休假计划。”鼓励员工休假,保证员工的身心健康,被看作是公司管理的一部分。

根据旅行网站Expedia发布的《2023年全球假期调查》,日本员工的带薪休假消化率达到了62%。这个数字虽然在全球范围内不算最高,但已经比前几年有了显著的提升。这说明,“休假是员工的权利”这一观念正在越来越深入人心。

有了完整的、不被打扰的业余时间,我开始重新探索生活的乐趣。我报了一个周末的陶艺班,在旋转的泥坯中感受专注的平静;我开始在下班后去神保町的旧书店淘绝版漫画,一逛就是一两个小时;我会在天气好的周末,坐上一个多小时的电车去镰仓,什么也不做,就在海边坐一下午,看看冲浪的人和远处的江之岛。

这些事情,并不能给我带来升职加薪,也无法在朋友圈里炫耀。但它们一点点地,把我从被工作掏空的躯壳里,重新填满了真实的、鲜活的感受。我不再是一个奔波于格子间和出租屋之间的工作机器,我是一个有爱好、有朋友、有生活的人。

消费降级?不,是生活质感的升级

很多人会觉得,东京是世界上物价最高的城市之一,来这里生活一定是“消费升级”的反面。一开始我也很担心,毕竟日元换算成人民币,感觉什么都很贵。

但真正生活下来,我发现这是一个误解。如果用理性的数据来看,生活在日本的“性价比”可能比你想象的要高。

我们用数据说话。根据全球数据库Numbeo在2024年初的数据,如果比较东京和上海,东京的日常消费品价格(比如牛奶、面包、蔬菜)甚至比上海还要低15%到20%。当然,最大的开销是房租。但在东京,只要你愿意稍微离开山手线核心区,比如住在杉并区、练马区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用六七万日元(约合人民币三千多)就能租到一个干净舒适的单身公寓,这个价格在上海的市中心是难以想象的。

更重要的是,我在这里学会了一种新的消费观:不再追求“多”,而是追求“好”。

这里的“好”,不是指奢侈品,而是一种对日常品质的注重。比如,花几百日元买一个当季的晴王葡萄,那种入口即化的香甜,能让你开心一整天;楼下超市的牛奶,虽然品牌不多,但随便哪一种的口感都非常醇厚;甚至是一把几十块钱的雨伞,设计得都非常精巧耐用。

我还爱上了逛二手店。日本的二手文化非常发达,从“Book Off”的书和CD,到“2nd Street”的衣服和家具,应有尽有。物品被保养得很好,价格却非常亲民。我用很低的成本,给自己添置了一把音色很好的二手吉他,买了很多几乎全新的设计师品牌衣服。这种循环利用的模式,不仅省钱,还非常环保,让我摆脱了“买买买”的物欲焦虑。

这种消费方式的转变,让我觉得生活品质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提升了。我不再需要用昂贵的品牌来证明自己,而是从每一个精心挑选的、能陪伴我很久的物品中,获得实在的幸福感。

找回“附近”的生活,重新与世界建立连接

在大城市里“卷”久了,人很容易变得孤单和麻木。我们住在几百万人甚至上千万人的城市里,每天和无数人擦肩而过,但邻居是谁都不知道。生活被简化成两点一线的通勤,我们与真实的世界仿佛隔了一层玻璃。

日本的生活,让我重新找回了“附近”的感觉。

即便是在东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它的城市结构也很有趣,它是由无数个“町”和“丁目”(类似我们的小区和街道)组成的。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商店街”(shotengai),那里有开了几十年的豆腐店、亲切的蔬果店老板、散发着香味的面包房,还有社区活动中心。

我住的地方附近就有一条这样的商店街。一来二去,卖咖啡的阿姨会记得我喜欢喝哪种豆子,修车店的大叔会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这种久违的、带着人情味儿的连接,让我觉得自己不是这座城市的匆匆过客,而是真真实实地生活在这里,被社区接纳着。

我还开始参加一些社区活动,比如夏天的祭典(Matsuri)。和邻居们一起抬着神舆,在街上游行,分享小吃和啤酒,那种热闹和归属感,是任何高级餐厅都给不了的。我不再只是一个原子化的个体,我成了一个社群里的一员。

这种对“附近”的感知,治愈了我在内卷中产生的疏离感。我开始关心我生活的这片土地,关心身边的人。我的世界不再只是手机屏幕里的信息洪流,而是门口那棵樱花树什么时候开花,转角那家拉面店又出了什么新口味。

从焦虑KPI到寻找Ikigai,我的人生目标变了

以前,我的人生是被一张张明确的“清单”驱动的:30岁前要升到什么职位,年薪要达到多少万,要在大城市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这些目标清晰、量化,但也像一个个枷锁,让我时刻处于焦虑之中。

来到日本后,我接触到了一个很美的词——“Ikigai”(生き甲斐)。

它很难被精确地翻译成中文,大致的意思是“让你每天早晨愿意起床的理由”,是你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它不一定和你的工作或者收入直接挂钩,它可能是一种爱好,一份热情,一种让你感到充实和喜悦的状态。

我发现,身边的很多日本人都有着自己的“Ikigai”。我的同事,一个看起来很严肃的程序员,周末会变身成一个狂热的铁道模型爱好者,他的家里有一个房间专门用来搭建和收藏;楼下的邻居老奶奶,她的Ikigai就是打理她那个小小的、但四季都开满鲜花的花园。

他们的生活,因为有了这些“无用”但热爱的事情,而变得闪闪发光。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开始反思,除了KPI和存款数字,我的Ikigai是什么?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画画。于是,我买来了画笔和颜料,在周末的下午,在阳台上支起画架。我画窗外的天空,画楼下的猫,画电车经过的瞬间。

我画得不好,也没想过要成为画家。但在画画的时候,我的内心无比宁静和专注。那种纯粹的快乐,是我完成一个千万级项目时都未曾感受过的。我意识到,我的人生目标不再是去完成一张社会定义的“成功清单”,而是去找到并滋养我自己的Ikigai。

告别内卷,不是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而是从一种价值体系,走向另一种价值体系。是从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转向追求“更稳、更真、更久”。

我知道,看到这里的你,可能也正处在迷茫和挣扎之中。你也许并不需要像我一样,来一场跨国迁徙。

但或许,你可以试着,从今天开始,给自己的生活开一扇小小的窗。

比如,这个周末,关掉工作软件,去一个你从未去过的公园,不带目的地散步两个小时。

或者,找回一个你童年时很喜欢、但被遗忘了很久的爱好。哪怕只是花十分钟,重新拿起它。

再或者,去楼下那家你常路过但从未进去过的小店,和老板聊聊天。

生活的改变,往往不是惊天动地的革命,而是一点一滴的渗透。你的“日本”,不一定是一座岛屿,它可能是一种心境,一种选择。它也许比你想象的,离你更近。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380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