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医学:精英的摇篮,学生的地狱

puppy

你是不是也对日本医学心生向往,觉得当医生是社会精英、收入顶尖的代名词?先别急着激动!在这顶闪亮的光环之下,日本医学生走过的路,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地狱”得多。这里不只有堆积如山的魔鬼考试、熬不完的通宵,更有森严到让人窒息的前后辈等级制度。这篇文章就像一位聊得来的学长,想带你潜入真实的日本医学部,拨开光鲜的外壳,看看想成为那身穿白大褂的精英,背后究竟要付出怎样的血泪和代价,值不值得你用青春去闯一闯。

注意点
本文非劝退,而是帮你扒开日本医学部光鲜的外衣,看看真实的“生存游戏”。这里没有鸡汤,只有过来人的大实话。想清楚再入坑,你的青春赌不起!

日本医学:精英的摇篮,学生的地狱

你还记得上次凌晨三点在做什么吗?

我记得。我当时正从便利店打工回家的路上,路过学校图书馆,看到灯火通明的三楼,那儿是医学部的专属自习室。透过玻璃,我看到了我的朋友健太。他面前堆着比他人还高的解剖学图谱和病理学原版书,一手拿着咖啡,一手拿着荧光笔,眼神有点涣散,但还在死死地盯着书本。那个场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不是在学习,那是在搏命。

健太是周围朋友里最聪明的一个,当年以接近满分的成绩考进了我们这所帝国大学的医学部。开学那天,他意气风发地跟我们说,以后要当个厉害的心脏外科医生。我们都觉得,他的人生已经上了金光闪闪的快车道。可那天凌晨我才明白,快车道的门票,是用睡眠、健康和所有个人生活换来的。对于想来日本挑战医学梦的你来说,健太的故事不是个例,而是常态。这篇文章不想给你画一个“当上医生,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大饼。我想做的,是像个靠谱的学长,拉着你潜入日本医学部这个外人看不透的深水区,跟你聊聊那些招生简章上永远不会写的真实故事。

第一道炼狱之门:偏差值70以上的智商筛选器

在日本,想进医学部,光有悬壶济世的梦想是远远不够的,你得先是个“考试的怪物”。

日本评价升学难度有个词,叫“偏差值”(Hensachi)。简单来说,50是平均水平,60就算优秀,能上个不错的大学了。那医学部是多少呢?东京大学最顶尖的理科三类(基本就是为医学部预备的)偏差值常年稳定在73以上。京都大学医学部也差不多。这已经不是学霸的范畴了,这是学神。这意味着,你的分数不仅要远超平均线,还要在一群顶尖聪明的脑袋里杀出重围。

我们来看点实际数据。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数据,近年来,国公立大学医学部的平均录取倍率(报考人数/录取人数)通常在5到10倍之间,但像东京大学理科三类这种顶点,实际竞争激烈程度远不止于此。私立大学更是夸张,一些人气高的私立医学院,比如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录取倍率可能高达15倍以上。2023年,顺天堂大学医学部的一般选拔,报考人数超过2000人,而最终合格者不到100人,录取率低于5%。这比中彩票的概率高不了多少。

这种残酷的竞争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多浪生”(tarousei)。就是高考落榜,然后在补习班(予備校)里复读一年、两年甚至更久的考生。在日本,一个学生为了考上医学部复读三四年是家常便饭。我认识一个前辈,他考了五年才考上地方国立大学的医学部,进去的时候已经23岁了。他说,在补习班的那几年,每天学习超过14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做题,感觉自己像个没有感情的学习机器。考上的那一刻,他没有激动,只是觉得“终于解脱了”。这道门,是用无数人的青春和汗水浇筑起来的,跨进去之前,你得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好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

地狱六载:不是在考试,就是在去考试的路上

恭喜你,假如你冲破了千军万马,成功拿到了医学部的入学通知书。别高兴得太早,这只是新手村,真正的“地狱模式”才刚刚开启。

日本医学部是六年制,这六年,概括起来就是“无尽的考试和学习”。你以为大学生活是自由的社团、浪漫的恋爱和轻松的兼职?对不起,医学部学生的生活只有三个点:教室、图书馆、家。偶尔加上解剖室。

课程的密度和难度是其他专业无法想象的。大一、大二要学完海量的基础医学知识,比如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光是解剖学,就要记住人体每一块骨头、每一条肌肉、每一根神经和血管的名字和走向,而且是用德语或拉丁语。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会随便指着一具大体老师(遗体捐献者)身上的某个组织,让你说出它的名字和功能。这种压力,足以让任何一个普通学生崩溃。

真正的噩梦是“进级试验”,也就是升级考试。每年都有那么几门“杀手课程”,只要挂科一门,就面临“留年”——也就是留级。日本大学的留级率普遍不高,但医学部是个例外。根据一些大学公布的数据和民间调查,知名私立大学医学部在低年级的留年率可以达到10%甚至20%。这意味着,你班上每十个同学,就可能有一两个无法和你一起升入下一年级。这不是危言耸听。学校用这种残酷的方式,确保每一个毕业的学生都具备扎实的基础。这背后是巨大的精神压力,你不仅要和知识斗,还要和自己的极限斗。

到了高年级,开始进入临床实习(ポリクリ),情况会好点吗?并不会。你开始跟着各个科室的医生在医院里轮转,每天像个小跟班,早上7点到医院,晚上几点能走完全看带教老师的心情。写不完的病历报告,参加不完的学术会议(抄読会),还要见缝插针地准备毕业考试和最终的医师国家试验。2022年一项针对日本医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医学生平均每日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实习期间这个数字还会更低。我那位朋友健太,他说实习期间最幸福的事,就是能在值班室的沙发上眯一个小时。那种以分钟为单位计算的睡眠,是医学生的奢侈品。

看不见的枷锁:让人窒息的前后辈文化

如果说学业的压力是看得见的“地狱之火”,那么日本医学界森严的等级制度,就是那看不见的、让人窒息的“无间道”。

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前辈”(Senpai)和“后辈”(Kohai)关系。它不仅仅是学长学姐那么简单,而是一种近乎绝对的服从关系。这种文化在运动社团(部活)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多医学部都有自己的运动社团,比如剑道部、柔道部、网球部等,而这些社团的毕业生,往往就是未来医院里的大教授、大主任。加入社团,就等于提前进入了一个人际关系网络。

听起来不错?但代价是,作为后辈,你几乎没有人格可言。一个在关西某著名私立大学医学部弓道部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新生的第一年,任务不是练习射箭,而是“伺候前辈”。训练前要提前一小时到场,打扫道场,给前辈准备好所有用具。训练结束后,要留下来擦地板,清洗所有东西。前辈们聚餐,后辈必须到场端茶倒水,活跃气氛,并且绝不能比前辈先动筷子,也绝不能比前辈先离席。席间,前辈说的话就是圣旨,哪怕是错的,你也只能点头称是。这种环境,对于习惯了平等交流的留学生来说,简直是文化休克。

这套体系会原封不动地被带到医院里。日本医院的权力结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局”制度。简单来说,医局就是一个以大学医院某个科室的教授为权力顶点的金字塔。你的职业生涯,包括去哪家关联医院工作、什么时候能晋升,几乎都由这个医局的教授决定。你成了医生,但你依然是这个系统里最底层的后辈。面对上级医生,你没有提问的权利,只有执行命令的义务。近年来,日本社会对医院内的“权力骚扰”(パワハラ)问题关注增多,很多案例都源于这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一个年轻医生,可能因为一点小错,就被主任医师当着所有人的面痛骂,甚至被剥夺做手术的机会。这种精神上的压制,比身体的劳累更磨人。

终极BOSS战:国考与住院医的“社畜”元年

熬过了六年,你终于来到了毕业季,面前是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关卡——医师国家试验。

有趣的是,日本医师国家试验的通过率非常高,常年保持在90%以上。比如2024年第118回医师国家试验的合格率是92.4%。看到这个数字你是不是松了口气?千万别!这高通过率是个“幸存者偏差”的陷阱。因为它不是考试简单,而是各大学为了保住自己的声誉和国考通过率排名,在国考之前,会设置极其严苛的“毕业考试”。学校会筛选掉所有他们认为“可能通不过国考”的学生,让他们无法毕业,自然也就没有资格参加国考。所以,能走到国考考场上的,已经是精英中的精英了。真正的决战,在毕业前就已经打响。

考过国考,拿到医师执照,你就是一名真正的医生了。然后呢?欢迎来到地狱的下一层:住院医师(研修医)阶段。

这是你作为医生,最辛苦、收入最低、地位也最低的两年。虽然日本政府近年来一直在推动“劳动方式改革”,规定住院医的年工作时间上限原则上为960小时,特殊情况下最多1860小时。但现实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医院会把超出的工作时间算作“自我研钻”,也就是自愿学习,不计入工时,自然也没有加班费。根据厚生劳动省2021年的调查,仍有接近40%的住院医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其中不乏每周工作80甚至100小时的“超级社畜”。

收入方面呢?住院医的年收入通常在300万到500万日元之间。这个数字在日本属于中等偏下水平,考虑到他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性价比极低。你可能在东京市中心的大医院工作,却只能住在郊区狭小的公寓里,每天通勤一个多小时。你救死扶伤,但自己的生活质量却毫无保障。你穿着白大褂,但在护士和上级医生眼里,你就是个什么都要从头学的“菜鸟”,负责所有杂活、累活,随时待命,24小时on call是常态。这种身心的双重剥削,足以摧毁一个人对医生这个职业最初的所有美好幻想。

那么,这座地狱,到底值不值得闯?

说了这么多“黑料”,是不是觉得日本医学这条路完全没法走了?

也不是。我们必须承认,一旦你熬过了最艰难的住院医阶段,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医生(一本立ち),你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会有质的飞跃。根据日本政府的薪酬结构基本统计调查,日本医生的平均年收入超过1400万日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开业医生的收入更是可观。医生这个职业,在日本社会依然备受尊敬,是一个稳定且有极高社会价值的“金饭碗”。

所以,问题回到了你自己身上。这条路通往金字塔的顶端,但路上的每一块砖,都是用血泪、汗水和牺牲铺成的。

在你下定决心之前,我给你几个大白话建议:

第一,别只看学校官网和宣传册。想办法去找真正在读的医学部学生聊聊,最好是留学生前辈。问问他们一天睡几个小时,问问他们有没有时间打工,问问他们觉得最痛苦的是什么。真实的声音,比任何官方介绍都管用。

第二,冷静评估一下自己的性格。你是个抗压能力极强的人吗?你能忍受不公平和绝对的等级制度吗?你是个天生的“记忆机器”吗?学医不光是聪明就行,更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和“钝感力”,否则很容易在中途就被淘汰出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问自己为什么想当医生。如果答案只是为了钱和地位,我劝你三思。因为这条路上的苦,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没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使命感,你根本撑不下来。你会无数次问自己“我到底图什么”,如果找不到答案,人就垮了。

日本医学,确实是精英的摇篮,但它筛选精英的方式,就是把人扔进地狱里淬炼。闯过去,你就是凤凰涅槃;但烧掉的羽毛,也只有你自己知道有多疼。你的青春只有一次,这张通往地狱的单程票,要不要上车,想好了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7783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