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英防骗核心要点速览 |
|---|
| 陌生电话自称“官方”(大使馆、警察局、移民局),让你转钱的,100%是骗子。先挂断,再从官网找电话打回去核实。 |
| 租房不见房东真人、不看房、不签正规合同,就让你先交押金的,都是“虚拟房东”,钱过去就拉黑。 |
| 任何声称能打折帮你代缴学费、水电费的,背后都是盗刷信用卡或洗钱。别贪小便宜,否则钱没了,还可能影响签证。 |
| 个人信息,特别是护照、BRP卡、银行卡号和密码,比你的命还重要,绝对不能拍照发给任何人。 |
| 遇到任何感觉不对劲、被威胁恐吓的情况,第一时间联系学校的Student Support,或者直接打999报警!别自己扛着! |
嘿,各位lxs.net的家人们!刚拖着两个28寸大箱子降落在希思罗机场,是不是感觉整个人都被一种混合着兴奋和迷茫的奇妙情绪包围了?一边畅想着在泰晤士河边散步、在图书馆里通宵、在周末去欧洲大陆浪,一边又对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有点小怂,生怕自己搞不定。
我跟你讲,这种“新生buff”状态,咱们有,骗子们也看得一清二楚。他们就喜欢挑我们这种人生地不熟、语言还不太溜、遇事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的留学生下手。我刚来英国的第二周,就亲身经历了一次差点让我心脏骤停的“大使馆惊魂”。
那天下午我正窝在宿舍里赶due,一个陌生的+44开头的号码打了进来。对方一开口就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自称是“中国驻英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他准确无误地报出了我的名字和护照号码,然后语气瞬间变得无比严肃,说我名下有一张从上海办的银行卡,涉嫌一起特大国际洗钱案,金额高达200万英镑,已经被国际刑警通缉了。
我当时脑子“嗡”的一下就炸了。我一个穷学生,卡里连2000镑都凑不齐,哪来的200万?但我还没来得及反驳,他就开始用一连串的专业术语轰炸我,什么“资产冻结令”“遣返程序”“刑事责任”,还说为了“保护我的安全”和“证明我的清白”,需要我立刻把所有资金转移到一个所谓的“国家安全账户”进行审查。为了让我信服,他还把电话“转接”到了“国内公安局”,一个带着浓重口音的“警察”对我进行了长达半小时的恐吓和盘问,甚至让我下载了一个App进行“线上笔录”。
在那个密闭的宿舍房间里,孤立无援的感觉被无限放大。我当时真的信了,吓得手脚冰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已经准备打开银行App转账了。就在我输入密码的最后一刻,我室友正好回来,看我状态不对劲,一把抢过我的手机。他听了两句,直接对着电话吼了一句“F*** off, scammer!”,然后果断挂掉。
那一刻,我才如梦初醒。后来我们去大使馆官网一查,首页上挂着硕大的防诈骗提醒,套路和我经历的一模一样。这件事给我上了惨痛但宝贵的一课:在英国,守护好你的钱包和安全,比拿到distinction还重要!今天,我就把我这两年总结的、堪称“天花板”级别的防骗干货,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保证你看完,防骗技能点直接拉满!
一、电信诈骗:大使馆、警察局、快递公司轮番上阵
这种骗局是专门针对海外华人的“精准打击”,也是最经典、最容易让人中招的。骗子们分工明确,剧本专业,堪称“诈骗界的奥斯卡影帝”。
核心套路:冒充权威 + 制造恐慌 + 信息隔绝
骗子会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你的部分个人信息(比如姓名、学校,甚至护照号),然后冒充中国驻英大使馆、国内公安局、国际刑警、英国移民局(Home Office)、皇家邮政(Royal Mail)等各种让你一听就腿软的官方机构。
他们的开场白通常是“你有一个重要文件未领取”“你的签证/护照出现问题”“你名下的包裹涉嫌违法物品”“你卷入了一起金融犯罪”。无论是什么理由,最终目的都一样:让你相信自己摊上大事了,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听从他的指令,把钱转到他们指定的“安全账户”。
为了防止你向外界求助,他们会用非常严厉的语气命令你“此案属于国家机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包括你的父母和朋友”,让你找一个没人的地方,保持通话,全程接受他们的“指导”。这种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会让你更加恐慌,判断力直线下降。
真实案例与数据:
你以为这只是少数人会遇到的吗?大错特错!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官网几乎每个月都会发布防范电信诈骗的提醒。就在2024年2月,大使馆还专门发文,指出诈骗分子利用AI技术模拟当事人声音、伪造视频,进行“虚拟绑架”诈骗,向国内家长骗取赎金。根据英国金融机构UK Finance发布的报告,仅在2023年上半年,英国因授权推送付款(APP)诈骗(也就是你主动把钱转给骗子)造成的损失就高达2.39亿英镑。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受害者就是留学生。
防骗指南(请全文背诵):
万能第一招:挂电话! 无论对方自称是谁,听起来多牛X,只要电话里开始谈钱,让你转账,二话不说,直接挂断!真正的官方机构绝对、绝对、绝对不会通过电话指导你转账汇款!
主动核实,别用对方给的联系方式。 如果你心里还是犯嘀咕,担心万一真有事呢?很简单,挂掉电话后,自己去Google搜索那个机构的官方网站,找到官网上的联系电话,亲自打过去核实。骗子给你的“转接电话”和“案件编号”全是假的!
大使馆的“三不”原则。 中国驻外使领馆“不通过电话或即时通讯软件通知当事人涉案,不通过电话或即时通讯软件索要个人银行账户信息,不通过电话或即时通讯软件要求转账汇款”。把这三句话刻在脑子里!
二、租房骗局:“神仙”房源背后的大坑
找房子是每个留学生的头等大事,也是骗子们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尤其是在开学季,房源紧张,大家急于定下来,最容易忙中出错。
核心套路:低价诱惑 + 制造紧迫感 + 拒绝见面
骗子通常会在Facebook Marketplace、Gumtree、SpareRoom甚至是各种留学生微信群里发布帖子。这些房源都有共同的特点:照片精美得像样板间,地理位置绝佳(市中心、学校旁),租金却比同地段的房子便宜一大截。这对于预算有限的学生来说,简直是致命的诱惑。
当你联系“房东”时,他会给你讲一个非常合理的故事。最经典的版本是:“我是一名医生/工程师/联合国官员,因为工作原因被派往国外/其他城市,所以才把这套心爱的房子便宜出租,希望能找到一个爱干净、负责任的好租客。”
故事讲完了,重点就来了。他会说自己人不在英国,没办法带你看房,但可以给你发更多的照片和视频。然后,他会制造一种“很多人都在抢这套房子”的紧迫感,告诉你如果想锁定房源,必须马上支付押金(deposit)和第一个月的房租。支付方式通常是银行转账或西联汇款(Western Union),这些都是一旦转出就很难追回的。
真实案例与数据:
小红书上随便一搜“英国租房被骗”,就能看到无数血泪史。有个同学分享说,他在Facebook上看中一套位于伦敦一区的公寓,月租只要800镑(市价至少1500镑)。“房东”说自己在西班牙,让他通过Airbnb的“安全支付链接”付钱。结果那个链接是高仿的假网站,他转了1600镑过去后,对方瞬间消失。根据英国Action Fraud(国家欺诈和网络犯罪报告中心)的数据,租房诈骗是最高发的诈骗类型之一,受害者平均损失超过1000英镑。
防骗指南(租房前必读):
眼见为实是铁律。 没亲眼看到房子,没拿到钥匙之前,一分钱都不要付!如果自己不在英国,可以拜托已经在那边的学长学姐、朋友,甚至付费找中介或专门的看房服务帮忙实地看一下。视频看房也行,但一定要是实时视频,让他开窗看看外面的街景,打开水龙头试试水,证明是真实的。
警惕“非主流”支付方式。 任何要求你通过西联汇款、MoneyGram或直接转账到个人账户的方式支付押金的,都要高度警惕。正规的中介或房东会让你通过受保护的渠道支付,并且会把你的押金存放在受政府监管的“租房押金保护计划”(Tenancy Deposit Scheme, TDS)里。
合同是你的护身符。 一定要签正式的租赁合同(Tenancy Agreement)。仔细阅读每一条条款,特别是关于租期、租金、押金退还和维修责任的部分。没有合同的口头协议,在法律上几乎等于裸奔。
价格离谱必有妖。 在英国租房市场,一分钱一分货是永恒的真理。如果一个房源的价格远低于市场价,那它不是骗局,就是房子本身有严重问题。可以上Rightmove或Zoopla这些大型租房网站查一下周边房价,心里有个谱。
三、换汇和学费代缴:糖衣炮弹最致命
这个骗局堪称“留学生杀手”,因为它不仅让你损失金钱,还可能让你背上洗钱的罪名,导致银行账户被冻结,甚至影响你的签证。
核心套路:高汇率/大折扣 + 熟人/老乡介绍 + 延时暴露
骗局通常以两种形式出现:私下换汇和学费代缴。
私下换汇:骗子会在各种微信群、论坛里发广告,声称可以提供比银行实时汇率高得多的“优惠汇率”进行英镑和人民币的兑换。交易方式通常是“你先转人民币到我的支付宝/微信,我再转英镑到你的英国账户”。当你把人民币转过去后,对方要么直接拉黑你,要么给你转来一笔英镑,但这笔钱是“黑钱”(比如来自其他诈骗或犯罪活动的赃款)。几天或几周后,英国银行的“反洗钱系统”会检测到这笔异常资金,然后直接冻结你的账户进行调查。到时候你不仅钱没了,还得跟银行和警察解释半天。
学费代缴:这是更恶劣的一种。骗子声称有“特殊渠道”,可以帮你打8折或9折代缴学费。比如你1万镑的学费,只需要付给他们等值的8万人民币就行了。听起来是不是很诱人?他们的操作手法是,用盗刷来的信用卡帮你支付学费。学校系统一开始确实会显示“缴费成功”。但过一段时间,当真正的信用卡持卡人发现被盗刷并提出拒付(Chargeback)后,这笔交易就会被银行撤销。学校没收到钱,最终还是会来找你要全额学费。而你,已经损失了那8万人民币,还得再重新交一遍学-费,里外里亏了双份。
真实案例与数据:
英国多所大学,包括曼彻斯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等,都曾向学生发出过关于“学费折扣诈骗”的紧急警告。英国国家经济犯罪中心(NECC)也明确指出,这类骗局背后往往是组织严密的犯罪团伙在利用留学生进行洗钱。2022年,一名在英中国留学生就因为参与学费代缴,被法庭裁定洗钱罪名成立,不仅要偿还学费,还留下了犯罪记录,前途尽毁。
防骗指南(金钱问题无小事):
官方渠道是唯一的安全通道。 缴纳学费、住宿费等大额费用,必须、务必、一定通过学校官网提供的支付链接、Flywire或者银行电汇等官方渠道!不要相信任何个人或第三方机构的“折扣代缴”。
拒绝私下换汇。 换汇请走正规银行或合法的换汇公司。私下换汇不仅有被骗的风险,而且本身就游走在“洗钱”的灰色地带。为了那一点点汇率差,赌上自己的银行账户和信誉,真的不值得。
天上不会掉馅饼。 这句话虽然老土,但绝对是真理。任何收益高得不合常理的“好事”,背后都藏着一个巨大的陷阱。记住,骗子给你的所有折扣,最终都会让你用更大的代价来偿还。
四、日常小骗局:防不胜防的生活陷阱
除了上面这些“大案要案”,生活中还有很多让人防不胜防的“小坑”,虽然金额不大,但足以恶心你一整天。
钓鱼短信/邮件(Phishing):你会收到一条来自“Royal Mail”“DPD”或“Evri”的短信,说你有个包裹因为地址不清或欠了1.99镑的邮费无法投递,让你点击链接去支付。或者收到一封来自“HMRC”(英国税务局)的邮件,说你有一笔退税金可以领取,让你点击链接填写银行信息。这些链接都会把你引向一个以假乱真的山寨网站,一旦你输入了银行卡信息,卡里的钱就会被瞬间刷爆。
防范方法:看清楚发件人!官方机构的邮箱后缀都是固定的(比如@hmrc.gov.uk),骗子的邮箱通常是乱码或者Gmail等公共邮箱。快递公司也不会通过短信链接让你补交小额费用。有任何疑问,都请直接登录官方网站或官方App查询。
社交媒体“白送”骗局:在Instagram或Facebook上看到有人发帖,说自己要回国了,很多家具、电子产品(比如戴森吹风机、PS5)来不及处理,准备“免费送”给有缘人,你只需要付个邮费就行。当你联系他并支付了“邮费”后,他就会把你拉黑。
防范方法:涉及到钱就要警惕。真正的“白送”应该是上门自取,一手交钱(如果需要)一手交货。任何要求你先付钱再发货的个人交易,风险都极高。
好了,聊了这么多,并不是想让你变成一个看谁都像骗子的“惊弓之鸟”。英国绝大多数人还是非常友好和善良的。
只是想告诉你,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骗子最擅长的,就是利用我们的两个弱点:一个是“怕”,怕惹上麻烦,怕影响学业;另一个是“贪”,贪小便宜,贪图方便。只要我们能守住这两条底线,遇事冷静,多问一句,多核实一下,就能识破99%的骗局。
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遇到任何让你感到不安的情况,第一时间找你的朋友、同学商量,联系学校的学生服务中心(Student Support Services)或国际学生办公室,他们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来处理这些问题。如果感觉到了人身或财产安全的威胁,不要犹豫,立刻拨打英国的报警电话999(紧急)或101(非紧急)。
你的留英生活,应该是用来探索新知、结交好友、体验多元文化的,而不是用来跟骗子斗智斗勇、担惊受怕的。把这篇文章里的防骗知识点,像记雅思单词一样刻进你的DNA里,然后就去尽情享受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留英旅程吧!你的钱包和安全,咱们自己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