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留学劝退专业,谁学谁知道

puppy

正在纠结加拿大留学选专业的小伙伴们,先别急着下决定!有些专业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学习体验和就业前景,真是一言难尽,堪称“留学刺客”。我们可不是无脑黑,而是结合了无数前辈的血泪教训,帮你深度剖析那些“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专业。从让人头秃的课业压力、毕业就失业的就业壁垒,到与移民政策的适配度,再到真实的投入产出比,我们都会用大白话给你聊透。想知道大名鼎鼎的商科、文科里有哪些隐藏的“巨坑”吗?快来看看这份真心话指南,别让你的留学路从选错专业开始!

选专业前必读真心话
这篇文章可能会有点扎心,但绝对是掏心窝子的大实话。咱们的目的不是打击你的留学热情,而是希望你把几十万学费花在刀刃上,别用四年的青春和真金白银去试错。毕竟,留学这路,从选专业开始,一步错,后面可能步步都得“负重前行”。

记得去年在多伦多大学的招聘会上,我旁边站着一个学哲学系的学妹,小A。她拿着精心准备的简历,穿梭在各大公司的展位前,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迷茫。她跑去问一个银行的HR:“你们招哲学专业的吗?”

那个HR小姐姐愣了一下,礼貌地笑了笑说:“我们更倾向于商科或者数据分析背景的同学,但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很好,可以看看我们入门级的客服岗位。”

小A脸上的光,瞬间就暗了。她低声跟我说:“学了四年苏格拉底和康德,想了那么多关于‘存在’的意义,最后发现,连一份能让自己在多伦多‘存在’下去的工作都这么难找。”

这个场景,相信是很多留学生的缩影。我们怀揣着对某个学科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想象来到加拿大,却被现实狠狠地扇了一巴掌。所以今天,作为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我就来当个“恶人”,扒一扒那些看起来高大上,实际却可能让你“毕业即失业”的劝退专业。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全是前辈们用血泪换来的教训。

商科的“隐形巨坑”:不是所有商科都叫“华尔街之狼”

一提到留学,十个家庭里有八个会把“商科”列为首选。感觉学了商科,就半只脚踏进了金融街,未来就是西装革履、年薪百万的精英。醒醒!现实是,加拿大的商科毕业生,多得像夏天草坪上的蒲公英。

真正的“坑”在哪里?在于那些“泛商科”专业,比如没有明确方向的工商管理(General Business/Management),或者听起来很时髦的市场营销(Marketing)、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

学起来:看似轻松,实则“虚无”

这些专业的课程,很多都是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和演讲(Presentation)。一学期下来,你可能觉得自己口语变好了,PPT也做得更精美了,但真正能写在简历上的硬技能,好像没几个。理论学了一大堆,什么“4P营销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真到了面试,HR问你“会用SQL提取用户数据吗?”“能做A/B testing吗?”“会用Google Analytics分析网站流量吗?”你可能就傻眼了。

我认识一个在UBC尚德商学院读Marketing的朋友,他说他们专业内卷到什么程度?就是每个人都把“社牛”属性点满了,天天忙着networking,参加各种case competition。但毕业后,真正找到对口工作的同学,要么是家里有资源,要么是自己辅修了CS或者统计,掌握了数据分析的硬核技能。而大部分同学,都在和本地人、和其他无数专业的毕业生抢一个起薪4-5万加币的Marketing Coordinator岗位。

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薪资尴尬

不信?我们来看数据。根据加拿大招聘网站Indeed和Payscale的数据,一个市场营销专员(Marketing Coordinator)在多伦多的平均年薪大概在5万加币左右。扣完税,再减去多伦多高昂的房租和生活费,基本上就是“月光族”。而多伦多大学、约克大学、瑞尔森大学……光一个城市,每年就有成千上万的商科毕业生涌入市场。

相比之下,同样是商科,如果你读的是会计(Accounting)并且奔着CPA证书去,或者金融(Finance)方向且精通建模和量化分析,或者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tics)能熟练使用Python和Tableau,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些岗位的技术壁垒高,人才缺口大,起薪也高得多。一个刚拿到CPA证书的会计师,在多伦多起薪轻松上7万加币。

移民适配度:不上不下,最是难受

从移民角度看,这些“泛商科”专业更是尴尬。市场助理、行政助理这类工作的NOC/TEER代码虽然符合移民要求,但因为从业门槛低,竞争者太多,很多雇主不愿意费劲去给一个没有加拿大身份的毕业生办担保。而且,这些岗位的工资不高,在快速通道(Express Entry)打分系统里,薪资和工作经验能加的分数也有限,想“上岸”就得拼雅思、拼年龄、拼学历,压力山大。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学商科,千万别只图个“商科”的名头。请务必选择一个有技术含量、有明确职业路径的方向,比如会计、金融数学、商业数据分析。并且,从大一开始就拼命找Co-op(带薪实习),这比你门门功课拿A+都重要!

文科生的“诗与远方”?还是毕业即“流浪”?

聊完商科,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重灾区”——纯文科和人文社科。包括但不限于历史、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英语文学等。

这些专业听起来就充满了智慧和情怀,能培养你深刻的思辨能力和广阔的视野。这一点我完全承认。但问题是,在加拿大这个极度务实的就业市场里,光有“情怀”和“视野”,真的很难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学起来:阅读量爆炸,出路迷茫

我一个在麦吉尔大学读政治学的朋友,每周的阅读量是500页起步,全是晦涩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四年下来,他对加拿大联邦和省议会制度了如指掌,分析起国际关系头头是道。但毕业后,他投了无数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NGO)的岗位,结果发现这些地方要么要求有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身份,要么就是一些不给钱的志愿者岗位。

最后,他在一家移民咨询公司做文案,时薪18加币。他说:“我能分析地缘政治,却分析不出自己的职业未来。我写的论文能得A,却写不出一份能找到工作的简历。” 这句话,道出了多少文科留学生的心酸。

就业市场:专业不对口是常态

加拿大统计局(Statistics Canada)曾发布过一份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人文学科(Humanities)的毕业生在毕业两年后的年收入中位数,是所有学科中最低的之一,远低于工程、计算机、健康科学和商科的毕业生。而且,他们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也最低。

说白了,你学了四年历史,最后很可能是在做销售、行政或者客服。不是说这些工作不好,而是你付出了高昂的留学成本,最后却在做一个本地高中毕业生也能胜任的工作,这个投资回报率(ROI)实在太低了。

移民适配度:基本“凉凉”

移民就更别提了。加拿大的移民系统是为填补本国劳动力市场空缺而设计的。它需要的是程序员、工程师、护士、电工、会计师……这些有具体技能的人才。一个“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的头衔,在移民官眼里几乎没有任何加分项。你很难找到一个雇主,能向加拿大劳工部(ESDC)证明,他们非得雇一个外国人来研究加拿大历史,而本地人不行。

如果你真的对文科爱得深沉,非学不可,怎么办?路有三条:

  1. 读到博士,进高校当教职。 这条路非常漫长、辛苦,而且加拿大高校的教职岗位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竞争极其激烈。

  2. 把它当跳板,去读专业学院。 比如,本科读政治学或哲学,然后去考法学院(Law School);或者本科读心理学,再去读教育学院(Education)当老师,或者读社工硕士(Master of Social Work)。这条路需要你提前规划,并且有持续投入金钱和时间的准备。

  3. 主修文科 + 辅修/双学位一个硬核技能。 比如,主修英语文学,辅修计算机科学;主修社会学,辅修统计学。这样你既满足了兴趣,又有了吃饭的本事。面试时,你可以说你的文科背景让你比纯码农更懂用户心理和沟通,这反而成了你的优势。

基础科学的“深渊”:本科学历只是入场券

很多同学和家长会觉得,学不了CS和工程,那学个生物、化学这种基础科学总没错吧?听起来也是高科技,以后进实验室、制药公司,前途光明。

这个想法,只对了一半。问题在于,在北美,基础科学的本科学位(Bachelor of Science),很多时候仅仅是一个“半成品”,是一个通往更高学历的“跳板”,而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进入高薪职业的“终端学位”。

学起来:GPA是命根,竞争惨烈

一个滑铁卢大学生物系的朋友告诉我,他们专业简直就是“医学院预科班”。所有人的目标都是加拿大或美国的医学院、牙医学院、药学院。因此,每个人都在拼命地刷GPA。课程难度极大,淘汰率很高,一个不小心,GPA掉到3.7以下,基本就和这些专业学院无缘了。除了学习,你还得去做志愿者、搞科研、参加社团,把自己的履历堆得满满的,才有可能在数千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这种压力,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你每天都在和一群顶尖的学霸竞争,生活里除了学习就是为申请医学院做准备,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就业市场:本科毕业=高级技工?

那如果不上医学院,一个生物或化学的本科毕业生能干什么呢?大部分对口的工作是实验室技术员(Lab Technician)。根据Job Bank Canada的数据,这个职位的时薪普遍在20-28加币之间,年薪也就是4到5万多。工作内容可能比较重复,职业上升空间也有限。

花四年时间和几十万学费,最后去做一个可能本地College两年文凭就能做的工作,你甘心吗?很多大型制药公司或生物科技公司的核心研发岗位,最低要求都是硕士(Master's)甚至博士(Ph.D.)。没有更高的学位,你连敲门砖都没有。

移民适配度:看似可行,实则有坎

实验室技术员这类工作,在TEER类别里通常属于2级,是符合移民申请条件的。但问题和“泛商科”一样,薪资不高,在EE打分时没有优势。而且,这类岗位数量有限,竞争也不小。

所以,选择基础科学之前,你必须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有没有读研、读博或者考专业学院的决心、毅力和财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请慎重。你或许可以考虑一下应用性更强的专业,比如生物工程、食品科学,或者直接去读College里那些就业导向极强的技师文凭,比如医学检验技术员(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ist),毕业后工作稳定,收入也相当可观。

艺术设计类的“梦想税”:才华真的能当饭吃吗?

最后,我们来聊聊艺术、设计、音乐、影视这类专业。这些专业听起来最酷,最能彰显个性。但现实是,为梦想支付的“税”,可能比你想象的要高得多。

学起来:烧钱、熬夜、靠天赋

学艺术,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烧钱的过程。除了学费,你还需要花大价钱买各种材料、设备。学摄影的,一套相机镜头就上万;学设计的,一台高配的苹果电脑是标配;学纯艺的,画材、雕塑材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同时,这个领域极度依赖天赋和灵感,赶due(截止日期)前通宵赶作品是家常便饭,身体和精神压力都很大。

就业市场:自由职业的“自由”与“风险”

毕业后,除了极少数能进入大公司或知名工作室的天才,大部分艺术生都走上了自由职业(Freelance)的道路。自由职业听起来很美,时间自由,不用看老板脸色。但它的另一面是:收入极不稳定,没有公司福利(比如健康保险、养老金),需要自己到处找项目,还要跟客户扯皮、催款。

在加拿大,一个初级平面设计师,接一个Logo设计的私活,可能报价几百加币。但这个项目可能要花你几十个小时,中间还要反复修改。算下来,时薪可能比在麦当劳打工还低。而且,这个行业还特别讲究人脉和圈子,一个刚毕业的留学生,很难快速融入本地的设计师圈,接到好项目。

移民适配度:难于上青天

对于艺术生来说,通过工作来移民,可以说是最难的路径之一。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雇主愿意为你提供长期的工作Offer,并帮你走完复杂的移民流程。自雇移民(Self-employed Persons Program)这条路虽然存在,但门槛极高,需要证明你在自己的领域有世界级的成就和声望,并且能为加拿大带来显著的文化贡献。这对绝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到底该怎么选?真心话大放送

说了这么多“劝退”专业,是不是感觉留学之路一片灰暗?别慌,我的目的不是让你放弃,而是让你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最后,给你几条掏心窝子的建议:

第一,用“倒推法”选专业。

别先想“我喜欢什么”,而是先想“我毕业后想在加拿大过什么样的生活”。你想移民吗?你想拿多少年薪?你想在哪个行业工作?带着这些目标,去LinkedIn、Indeed上搜一搜,看看你理想的职位都需要什么学历背景和技能。再看看各省的省提名计划(PNP)都欢迎哪些职业。把终点搞清楚了,再回头来选择通往这个终点的路径,也就是你的专业。这样选,绝对比凭感觉靠谱一百倍。

第二,Co-op(带薪实习)是你的救命稻草。

在加拿大,工作经验远比你的学校名气和GPA重要。无论你学的是什么天坑专业,只要你能通过Co-op项目积累一到两年的本地工作经验,你的简历就会立刻发光。很多学生都是通过Co-op公司拿到毕业后的全职Offer,顺利解决工作和移民问题。所以,选学校时,一定要把“有没有强大的Co-op项目”作为核心考量标准。滑铁卢大学为什么牛?就是因为它的Co-op是全加拿大第一。

第三,永远不要放弃学习“硬技能”。

就算你学了文科,也别认命。课余时间去学个编程,考个数据分析证书,或者把法语学到B2水平。这些硬技能,才是你未来在就业市场上厮杀的“武器”。记住,专业只是你的起点,持续学习的能力才能决定你的终点。

留学是一场昂贵的投资,我们都希望能有好的回报。希望今天的“难听话”,能让你在做决定时,少一些理想主义的幻想,多一些现实主义的考量。别怕选错,怕的是明知是坑还闭着眼睛往里跳。祝大家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282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