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正在规划未来的你,一些真心话 |
|---|
| 这篇文章不提供标准答案,因为人生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想做的,是撕开“东大毕业生”这个标签的一角,让你看到背后一个个鲜活、真实、有时甚至有些狼狈的个体。希望这些故事能让你觉得,无论你现在有多迷茫,都不孤单。未来的路很长,慢慢来,比较快。 |
揭秘东大毕业生的真实去向
还记得我刚到本乡校区,第一次坐在中央食堂里吃饭的那个下午。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进来,周围全是行色匆匆、眼神里透着聪慧的同学。我旁边一桌的几个学长学姐,嘴里正轻描淡写地蹦出“麦肯锡的case面”“霞关的说明会”“三菱商事下一轮”……
那一瞬间,我整个人都被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压力包裹住了。天啊,这就是东大吗?是不是每个人毕业都得手握这种金光闪闪的offer,才能算“合格”?作为留学生,本就在异国他乡的求职路上多了一层挑战,再看看周围这些“怪物”级别的同学,焦虑感简直要冲破天际。
相信我,这种感觉你一定不陌生。无论是刚入学,还是正在“就活”的漩涡里挣扎,我们似乎总被一种“东大生就应该……”的期待所绑架。但现实呢?这么多年过去,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前辈,我才发现,东大毕业生的真实去向,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彩和多元一万倍。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刻板印象,一起潜入数据和真实故事的深海,看看东大的前辈们,到底都去哪儿了。
那条传说中的“金光大道”,真的有那么多人走吗?
先来说说大家最熟悉的路线:咨询、综合商社、顶级制造商和官僚。没错,这确实是东大毕业生去向中非常亮眼的一部分。每年放榜季,你总能在各种就职网站上看到东大的名字霸占着各大排行榜。
我们来看点实在的数据。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比如东京大学自己发布的《卒業生の進路状況》(毕业生去向情况),以及各大就职情报网站如「OpenWork」的调查,排名前列的常客总是那几位。比如,埃森哲(Accenture)、PwC咨询、德勤、乐天集团是接收东大学生非常多的大户。而传统的精英象征,像三菱商事、三井物产、国家公务员综合职(特别是财务省、经济产业省),也依然是东大学子的热门选择。
我认识的一位法学部的学长,就是典型中的典型。从大三开始,就一头扎进了“官厅访问”和各种实习,目标明确得令人发指——进入霞关(日本中央政府机构所在地)。他的日常就是西装革履,穿梭于一场又一场的说明会,逻辑清晰地分析着日本的未来政策。最终,他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某中央省厅的“内定”。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参与国家运作、实现公共价值的最高殿堂。
这条路光鲜亮丽,回报丰厚,社会地位高。它满足了很多人对于“精英”的所有想象。但,这只是故事的一面。一个很有趣的数据是,即便是在这些顶级企业和机构,东大毕业生的占比也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垄断”。而且,把所有毕业生放在一起看,最终走上这条“金光大道”的人,其实只是一部分。
那么,其他人呢?他们去了哪里?
心脏要够大!新宠儿“初创公司”的热血与冒险
如果你觉得东大生都是西装革履、循规蹈矩的“好孩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现在,一股越来越强劲的浪潮,正把顶尖学府的毕业生们推向一个充满未知与激情的地方——初创公司(スタートアップ)。
这股风潮有多热?东京大学自己就是个巨大的“创业孵化器”。东大关联的风险投资机构UTEC(The University of Tokyo Edge Capital Partners)支援了超过150家初创公司,其中不乏已经上市或成为独角兽的明星企业。比如全球知名的AI巨头Preferred Networks (PFN),其核心团队就有浓厚的东大背景。他们做的事情,是真正走在世界科技最前沿的。
我身边就有一个工学部的博士前辈,毕业时手握好几家大型制造商研究所的offer,薪资待遇都非常诱人。但他最后选择了一家只有几十人的AI医疗初创公司。我问他为什么,他眼睛放光地告诉我:“在大公司,我可能只是庞大研发体系里的一颗螺丝钉,一个项目可能要做十年。但在这里,我做的每一个算法,都可能在几个月内就应用到实际的诊断中,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命。这种创造和改变世界的感觉,千金不换。”
这代表了新一代东大毕业生的价值观转变:从追求“安定”和“名声”,转向追求“成长速度”“个人影响力”和“工作价值”。他们不再满足于按部就班地晋升,而是渴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从0到1创造一些东西。当然,这条路风险极高,可能公司明天就倒闭了,也可能几年后你就实现了财务自由。这需要强大的心脏,和对未来的绝对自信。
躲进“象牙塔”?不,这是对知识最纯粹的热爱
在喧嚣的“就活”大军之外,还有一群人,他们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更为安静的道路——继续深造,投身学术研究。
这是一个常常被外界忽视,但在东大内部却极为庞大的群体。你知道吗?东京大学学部毕业生的大学院(研究生院)升学率常年维持在40%以上,理科院系更是高达80%-90%。这意味着,有将近一半的东大本科生,在毕业时根本没有参加“就活”,而是直接进入了研究室。
我认识一位理学部物理系的女生,她是我们圈子里公认的“大神”。本科期间,她对量子物理的痴迷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当同学们都在讨论面试技巧、修改エントリーシート(ES,申请表)的时候,她却在图书馆的角落里,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兴奋不已。对她而言,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事情,不是百万年薪的offer,而是宇宙深处的奥秘。
毕业后,她毫无悬念地进入了本校的博士课程。她说:“很多人觉得搞研究是‘逃避现实’,是在象牙塔里不问世事。但对我来说,这里才是最真实的战场。我的对手是自然界的未解之谜,我的每一次微小突破,都是在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
从发现中微子振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梶田隆章教授,到那些在各个领域默默耕耘的学者,东大为日本乃至世界输送了无数顶尖的科研人才。选择这条路,意味着要忍受长期的清贫和寂寞,要面对极大的不确定性。但这背后,是对知识最纯粹的热爱和对真理最执着的追求。
“不务正业”才是正经事:那些跳出框架的东大前辈
如果说去初创公司和搞学术还算是在“精英”的范畴内,那么接下来这群人,可能就要彻底颠覆你的认知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东大的毕业证,不是用来限制人生的,而是用来打破所有框架的。
你可能听说过一个叫“QuizKnock”的日本超人气油管频道吧?他们以“快乐学习”为宗旨,把各种高深的知识做成有趣的竞猜问答节目。这个团队的核心成员,大部分都是东大在读或毕业的学生。创始人伊沢拓司,就是东大经济学部毕业的。他们没有去当银行家或咨询顾问,而是选择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在网络世界里掀起了一场学习的革命。谁能想到,智力竞赛也能成为一份如此成功的事业?
还有更“离经叛道”的。比如知名声优内山昂辉,其实毕业于东大文学部。他没有走上传统的文学研究或教师之路,而是用声音去塑造一个个鲜活的动漫角色。在很多人看来,这简直是“浪费学历”。但对他个人而言,这或许才是他真正热爱并能发挥天赋的地方。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去NPO组织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回乡创业搞农业的,成为独立艺术家、小说家的……他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成功”。他们告诉我们,东大的教育赋予的,不应该是一个必须达成的目标,而是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和一份敢于试错的底气。
光环之下,我们都只是迷茫的普通人
聊了这么多不同的道路,似乎东大的毕业生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个个都活得精彩纷呈。但我想告诉你一个最真实、也最能让你我共鸣的事实:在做出这些选择之前,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一段漫长而痛苦的迷茫期。
“东大”这个title,有时候像个光环,更多时候像个紧箍咒。它让你觉得,自己必须做出“配得上”这个名号的选择,不能失败,不能走平凡的路。这种压力,会让很多人在求职季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我见过太多优秀的同学,在面试被拒后躲在角落里偷偷哭泣;也见过很多人,同时准备着公务员、企业就职和大学院考试,只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只能通过“多线操作”来缓解焦虑。大家会在深夜的SNS上发一些丧气的话,会羡慕那些早早拿到“内定”的同学,会觉得自己“明明是东大的,为什么还这么没用”。
是的,褪去光环,我们都一样。都只是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第一次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会害怕,会动摇,会不知道未来的方向。那些最终走上不同道路的前辈,并不是一开始就目标清晰、意志坚定。他们也是在一次次的尝试、失败、反思中,才慢慢摸索出那条最适合自己的,不一定最光鲜,但一定最舒服的路。
所以,如果你现在也正感到焦虑和迷茫,请一定不要苛责自己。这太正常了,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别急着给自己贴上“精英”或“失败者”的标签,也别让周围人的选择绑架了你的人生。多去听听说明会,多和不同行业的前辈聊聊,多参加一些实习,哪怕只是去打一份毫无关联的工。最重要的,是多问问自己的内心:做什么事会让你感到兴奋?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会让你觉得舒服?
你想在十年后,向别人怎么介绍你自己?是一个在大公司身居高位的管理者,一个改变了某个行业的技术大牛,一个在实验室里探索未知的科学家,还是一个用自己的作品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创作者?
没有哪个答案更高级。找到那个能让你心跳加速的答案,然后朝着它,一步一步走过去。你的东大故事,才刚刚开始书写。别怕,前路有光,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