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幻想了,这才是日本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puppy

你是不是也对这里充满了日剧和动漫里的粉红泡泡幻想?先别急,这篇文章想和你聊点大实话。这里没有铺天盖地的浪漫樱花,更多的是挤到怀疑人生的满员电车;这里不全是精致的怀石料理,更多的是深夜便利店里的一份便当。文章会带你看看日本普通人真实的收支、让人头秃的职场“读空气”文化,以及那些隐藏在礼貌客气下的孤独感。当然,这不是为了劝退你,而是想帮你撕开滤镜,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日本,了解了这些,你的留学之路才能走得更踏实、更清醒呀!

给准备赴日留学的你,一些真心话
这篇文章可能会戳破你的一些美好幻想,但请一定耐心读完。我们的目的不是劝退,而是希望帮你卸下过高的期待,用一颗更平和、更接地气的心,去拥抱一个真实、立体、有温度的日本。毕竟,留学不是一场两个星期的旅行,而是接下来几年你要实实在在度过的生活。

还记得我刚到东京的第一个周一早晨吗?

那天的阳光特别好,就像新海诚动画里的每一帧,通透得不像话。我背着新书包,戴着耳机听着J-Pop,心情好到快要飞起来。脑子里全是日剧《交响情人梦》里野田妹奔向学校的画面,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即将开启闪闪发光人生的女主角。

然后,我走进了新宿站。

下一秒,耳机里的偶像元气歌声,瞬间被淹没在一种我无法形容的巨大轰鸣里。那不是噪音,而是成千上万脚步声、交谈声、列车进站声混合成的、代表着“东京”这个庞大都市心脏跳动的声音。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身后一股巨大的人流就把我推进了山手线的车厢。我整个人被挤得双脚几乎离地,脸紧紧贴在冰冷的车门玻璃上,看着窗外那个穿着制服、戴着白手套的站员,用尽全身力气把最后几个乘客“塞”进车里。

那一刻,我脑子里的粉红泡泡,“啵”的一声,全碎了。

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欢迎来到东京,这里没有随时为你准备好的柔光滤镜,只有早高峰时180%的乘车率,和无数个面无表情、奔赴各自战场的普通人。而我,也即将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这篇文章,就是想跟你聊聊这些滤镜之外的、真实的日本。不是为了吓唬你,而是因为我知道,只有看清了生活的底色,你才能在上面画出属于自己的、最精彩的图画。

一、钱的话题,我们不妨聊得现实点

聊生活,咱们绕不开钱。很多人觉得日本是发达国家,收入肯定很高吧?日剧里,主角们住在装修精致的公寓里,每天穿着得体的套装,下班后还能去居酒屋喝一杯……看起来光鲜亮丽。

可现实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日本国税厅2023年发布的调查,日本上班族的平均年收入是458万日元。听起来好像还不错?别急,这可是税前,而且是包含了各个年龄段和行业的“平均数”。对于我们留学生,或者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这个数字离我们有点远。

更贴近我们的是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显示,2023年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大约在23万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15万元)。这个数字,放在东京这样的大城市,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我给你算一笔账,这是我一个刚在日本IT公司入职的朋友小林的真实收支情况:

月收入(税后到手):约20万日元

固定支出:

  • 房租:8.5万日元(山手线沿线一个20平米的1K公寓,这已经算运气好的了)
  • 水电煤网:约1.5万日元
  • 手机通讯费:约5000日元
  • 国民健康保险+年金:约2.5万日元(作为公司职员,这部分会从工资里扣除)

光是这些活下去的硬性成本,加起来就达到了13万日元。

剩下的7万日元,要负责他一个月所有的吃、穿、用、行和社交。

7万日元怎么花?每天三餐,如果顿顿都在外面吃,一顿最少也要800-1000日元,一天就是3000日元,一个月光吃饭就得9万日元,直接超支。所以,小林的生活常态是:

  • 早餐:便利店的饭团(150日元)+一瓶茶(120日元)。
  • 午餐:公司附近500日元的便当,或者自己带饭。
  • 晚餐:下班后冲到超市,抢购打半价的熟食和便当,是每天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偶尔和同事出去喝一杯(一次至少4000日元),买件优衣库的新衣服,或者买本想看的漫画,这个月的预算就立刻变得紧巴巴。至于“精致的怀石料理”,那只存在于公司年会或者招待重要客户的场合。他开玩笑说:“深夜便利店的灯光,才是我们普通上班族最温暖的食堂。”

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情况也差不多。虽然不用缴纳年金,但收入来源主要是靠打工。东京的平均时薪现在大约是1200日元。根据法律规定,留学生每周打工时间上限是28小时。满打满算,一个月的收入也就是 1200 * 28 * 4 ≈ 13.4万日元。

这个收入,在支付完房租和学杂费之后,能剩下的生活费,真的需要你精打细算到每一分钱。你可能会为了节省100日元的交通费,宁愿多走一站地;你会在超市关门前一小时冲进去,只为了买到半价的牛奶和面包;你也会在深夜的松屋或吉野家,花400日元吃一碗牛肉饭,然后感叹一句“今天又活下来了”。

这并不是在卖惨,而是想告诉你,日剧里的生活是经过美化的艺术。真实的生活,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数字构成的。提前了解这些,做好财务规划,才不至于在到达之后,被现实的账单打得措手不及。

二、职场的“空气”,比想象中更稀薄

如果你打算毕业后留在日本工作,那“读空气”(空気を読む)这个词,你必须刻在DNA里。它是一种不成文的社交规则,要求你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语气和氛围,来判断当下最应该做什么、说什么,从而避免冲突,维持团队的和谐。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玄学?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

我朋友的公司有个新人,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中国男生,我们叫他小张。有一次,部门开会讨论一个新项目,领导提出了一个方案,大家都点头称是。只有小张,他觉得方案里有个明显的逻辑漏洞,于是很直接地站起来指出了问题,并且滔滔不绝地讲了自己的想法。

在他看来,这是对工作负责,是高效的沟通。但在场的日本同事,包括领导,脸色都变得非常微妙。会议结束后,没有人批评他,但小张能明显感觉到,大家对他开始有一种若有若无的疏远感。

后来,一位和他关系比较好的前辈才点醒他:“在日本的职场,当众直接反驳领导,尤其是在有其他部门同事在场的情况下,会让领导非常没有面子。正确的‘读空气’做法是,在会议上先表示赞同,私下里再找机会,用非常委婉的语气,比如‘关于那个方案,我有一个小小的想法,不知道成不成熟,您方便的时候能听一下吗?’这样的方式去沟通。”

小张听完直接头秃。这不仅仅是沟通方式的差异,背后是一整套思维逻辑的不同。我们习惯了就事论事、追求效率,而日本职场更看重流程、和谐以及维护每个人的“面子”。

这种“读空气”文化,弥漫在职场的每一个角落:

  • 下班时间:明明到了下班时间,手头的工作也做完了,但只要你的上司或者前辈还没走,你就不好意思第一个站起来说“我先走了”(お先に失礼します)。大家都在一种无形的默契中,默默地“自愿”加班,哪怕只是在座位上刷刷新闻、整理一下桌面。根据一项调查,日本超过50%的员工表示他们会因为“同事和上司还没走”而不敢准时下班。
  • 飲み会(酒局):下班后的酒局,很多时候不是你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的。它被视为工作的一部分,是团队建设和非正式沟通的重要场合。在酒局上,你要时刻注意给领导和前辈倒酒,要能接住领导的冷笑话,还要表现出很开心的样子。这对很多不擅长社交的留学生来说,简直是大型灾难现场。
  • “报、联、商”:即报告、联络、商谈。这是一条被奉为圭臬的职场法则。无论多小的事情,都要及时向你的上级报告,取得联络,进行商谈。这保证了信息的畅通,但也意味着你个人的决策空间很小,很多时候会感觉自己像个庞大的组织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做事束手束脚。

这种文化有好有坏。它让整个社会运行得非常有秩序,人与人之间彬彬有礼。但同时,它也压抑了个性,让身处其中的人,尤其是我们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感到巨大的精神压力。你总是在猜测别人的想法,总是在担心自己有没有说错话、做错事,那种紧绷感,时间长了真的会让人很累。

三、礼貌的面具下,是一座座孤岛

日本人以礼貌著称于世。你走在街上,问路时对方会非常耐心地给你指路,甚至亲自带你过去;你在商店买东西,店员会用最谦卑的姿态为你服务;你和日本同学、同事相处,他们永远都是客客气气的,脸上挂着微笑。

这种礼貌,在你刚来的时候会让你觉得如沐春风。但时间久了,你可能会品出一丝别的味道——距离感。

他们的礼貌,很多时候像一道透明的墙,你很难真正地穿过去,看到墙后面那个真实的、有喜怒哀乐的人。这种文化现象,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建前`(Tatemae,场面话)和`本音`(Honne,真心话)。

举个例子。你想约你的日本同学周末一起出去玩。你问他:“这周六有空吗?我们一起去逛街怎么样?”

他可能会笑着回答:“啊,听起来很棒呢!但是周六可能有点……(土曜日はちょっと…)” 后面就不再多说了。

在中国人的思维里,“有点……”意味着“有点事,但也许可以协调一下?” 你可能会追问:“是有什么安排吗?我们可以换个时间。”

但在这里,这个“ちょっと…”后面省略的,其实就是“不行,我有安排了,或者我不想去”。这是一种非常委婉的拒绝。他们觉得直接说“No”会伤害对方的感情,是不礼貌的。所以用这种模糊的方式,让你自己“读空气”来领会。但对于不熟悉这种文化的我们来说,就会很困惑,甚至会觉得对方不够真诚。

这种距离感,让你很难交到所谓的“铁哥们”或“真闺蜜”。大家在学校或公司里可以相处得非常融洽,一起吃午饭,聊动漫和天气。但一旦涉及到私人领域,比如邀请对方来家里做客,或者深入地聊一些关于家庭、情感的烦恼,对方往往会巧妙地回避。

不是他们坏,而是整个社会文化就不鼓励过度地向他人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不给别人添麻烦”(迷惑をかけない)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信条,这其中也包括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当成垃圾倒给别人。

这直接导致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孤独。日本政府在2021年甚至为此专门设立了“孤独与孤立对策担当大臣”的职位。根据2023年的一项内阁府调查,日本有超过40%的民众感到“经常”或“有时”会感到孤独。在一个拥有1.2亿人口、城市里人挤人的国家,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

作为留学生,我们更容易成为这座孤岛上的孤岛。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让我们比本地人更难建立深度的社交联系。你会发现,你的朋友圈子,可能来来回回还是那几个中国留学生。你会经历很多个独自一人的夜晚,面对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心里却空落落的。那种感觉,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撕掉滤镜后,我们该怎么办?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被劝退了?别啊,千万别。

我跟你说这些,不是想告诉你日本有多糟糕,恰恰相反,我是想告诉你,撕掉那层不切实际的幻想滤镜后,你该如何用一个更成熟、更强大的心态,去迎接你的留学生活。

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有A面,也必然有B面。挤到窒息的满员电车,也意味着你身处一个拥有全球最发达公共交通网络的城市,一张西瓜卡就能带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让人头秃的职场文化,也锻炼了你超强的抗压能力和洞察人心的细腻。礼貌下的距离感,也给了你足够的个人空间,让你学会如何与自己独处。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别总想着“融入”那个你可能永远也无法百分百融入的圈子。先找到你自己的“锚点”。可以是一个兴趣社团,比如摄影、乐队、舞蹈;可以是一个国际交流组织;也可以是在打工的地方认识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先建立一个让你有归属感的小社群,当你不再是一个漂浮的原子时,你才有更多的能量和勇气去探索外面的大世界。

学着去做一个“不要脸”的人。这里的“不要脸”,指的是抛开你那些不必要的矜持和害怕被拒绝的玻璃心。想和日本同学交朋友?那就主动一点,再主动一点。这次被委婉拒绝了,没关系,下次再约。多参加学校的活动,多在小组讨论里发言,别怕自己日语说得不标准。你表现得越是坦诚、开放、对他们的文化抱有好奇,你就越有可能打破那道透明的墙。

最后,请一定学会享受独处。把那些一个人的时间,当成是自我增值的黄金时期。你可以去探索东京那些藏在小巷子里的神仙书店,可以一个人背着相机去镰仓看海,可以报个班学学插花或者料理。当你的内心足够丰盈和强大时,孤独就不再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自由。你会发现,你一个人,也能活成一支队伍。

日本,它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只是一个真实的、复杂的、充满了矛盾和魅力的国家。它有让人惊叹的美,也有让人无奈的槽点。了解它的全部,包括那些不那么美好的部分,然后依然选择热爱它,这才是开启你留学之路的最好方式。

准备好了吗?去迎接那个没有滤镜,但绝对值得你用心体验的真实日本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5878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