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冲刺港科大AI前,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
|---|
| 数学基础扎实吗?(线性代数、概率论、微积分是家常便饭) |
| 能接受高强度的编程训练吗?(Python/PyTorch/TensorFlow是标配) |
| 喜欢团队合作还是单打独斗?(大部分课程都有小组Project) |
| 你对AI的哪个方向有热情?(CV, NLP, Robotics...想清楚能帮你选课) |
| 未来想留港发展还是回内地?(IANG签证是留港利器) |
嘿,兄弟!还记得收到港科大(HKUST)MSCAI项目offer的那天吗?我猜你跟我一样,先是心跳加速,感觉人生巅峰就在眼前,然后火速打开电脑,想去看看未来同学都是何方神圣。结果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卷王集结地”、“神仙打架”、“地狱难度”……各种标签铺天盖地砸过来,刚刚还热血沸腾的心,瞬间凉了半截。
“我是不是申错地方了?”“我这种菜鸟进去岂不是要被虐成渣?”这些念头是不是也在你脑子里疯狂打转?别慌,作为你的“过来人”学长,今天我就跟你掏心窝子聊聊,港科大AI硕士到底是个啥样,咱们不搞虚的,只说干货。
“硬核”到什么程度?课程设置大起底
咱们先来聊聊最核心的问题:课程。港科大AI硕士项目要求修满30个学分才能毕业,通常是一年时间,分成秋、春、夏三个学期。这听起来好像还好,但魔鬼藏在细节里。
项目有三门雷打不动的核心课,是你无论如何都躲不掉的:MSCAI 5001《人工智能的数学基础》,MSCAI 5002《机器学习》,以及MSCAI 5003《深度学习》。光听名字,你就知道这绝不是水课。
就拿《数学基础》这门课来说吧,简直是劝退第一关。它会把你本科忘得差不多的线性代数、概率论、微积分、最优化理论全都拎出来,重新“捶打”一遍。每周的作业都是密密麻麻的数学推导,考试更是要求你手写证明。我记得当时有个同学开玩笑说:“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AI,是在读数学系博士。”但熬过这关,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功真的深厚了不少,再去看那些顶会论文里的公式,就不会两眼一抹黑了。
然后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这两门课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上,老师会从最基础的逻辑回归、SVM讲到复杂的CNN、RNN、Transformer架构。实践上,每周都有编程作业,你需要在Jupyter Notebook上从零开始实现算法,或者用PyTorch、TensorFlow复现模型。我一个朋友选了James Kwok教授的机器学习课,他的期末项目是复现一篇ICML的论文,整个小组泡在Lab里一个月,头发都掉了不少,但项目完成后,每个人都对算法的理解提升了一个档次。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让你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除了核心课,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各种方向的选修课,比如计算机视觉(CV)、自然语言处理(NLP)、机器人学、金融科技(FinTech)等等。这些课程同样硬核,比如NLP课可能会让你实现一个微缩版的BERT模型,CV课则可能要求你搭建一个目标检测系统。整个学期,你不是在赶due,就是在去赶due的路上。咖啡和红牛,会成为你最好的朋友。
神仙打架还是神仙带飞?揭秘教授天团
说到港科大AI,就不能不提这里的“教授天团”。说他们是神仙,一点也不夸张。你上课时,讲台上站着的可能就是你曾经在论文里膜拜过的大佬。
比如,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巨擘——杨强(Qiang Yang)教授。他是全球首位华人AAAI Fellow,在联邦学习领域是绝对的权威。上他的课,你听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他将理论与业界实践相结合的洞见,比如他会分享他在微众银行(WeBank)担任首席人工智能官时遇到的真实挑战和解决方案。这种第一手的行业经验,是你在任何书本上都学不到的。
还有以数学功底深厚著称的郭天佑(James Kwok)教授。他的课是出了名的“难”,对数学推导的要求极高。但听过他课的同学都说,那是一种“痛苦并快乐着”的体验。他能把复杂的算法掰开揉碎,从最底层的数学原理讲起,让你真正理解算法背后的逻辑。当你能跟上他的节奏,独立完成那些复杂的推导时,那种智力上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
在NLP领域,还有冯雁(Pascale Fung)教授这样的领军人物,她在情感计算和共情AI方面的研究走在世界前沿。能接触到这样级别的学者,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开阔视野。他们会告诉你,AI不仅仅是冷冰冰的代码和模型,也可以有温度,可以用来解决更复杂的社会问题。
这里的教授们不仅学术水平顶尖,而且大多非常乐于帮助学生。只要你敢问,他们就愿意教。Office hour永远对学生开放,发邮件也通常会很快得到回复。我曾因为一个项目问题给一位教授发邮件,本以为要等几天,结果半小时后就收到了他详细的回复,还附上了几篇参考论文。所以,在这里,教授不是遥不可及的神仙,而是能带你起飞的领路人。
让人头秃的Project,究竟能收获什么?
如果你问港科大AI硕士的日常是什么,十个人里有九个会告诉你:做project。这里的课程评估,project占了极大的比重,通常在40%-60%之间。这意味着,光靠期末考试抱佛脚是行不通的。
一个典型的project流程是这样的:学期中,老师公布题目,你们迅速组成2-4人的小组。然后就是文献阅读,你需要阅读大量的相关论文,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接着是数据处理、模型设计与实现、反复的实验和调参。最后,你需要提交一份详尽的报告(通常是类似学术论文的格式)和代码,并进行一次presentation。
听起来是不是像一次小型的科研?没错!比如我们当时CV课的期末项目,是做一个针对特定场景的图像分割模型。我们小组三个人,为了找到合适的模型和数据集,几乎翻遍了近三年的CVPR和ICCV论文。之后为了提升模型精度,我们尝试了各种数据增强和网络结构微调的方法,在服务器上跑了无数次实验。提交前的那一周,我们几乎是以实验室为家,每天熬到凌晨三四点。虽然过程极其痛苦,甚至因为意见不合和队友争论过,但当最后在pre上展示出我们那个远超baseline的模型时,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这些让人头秃的project,给你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分数。它教会你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如何快速学习和应用前沿知识,如何像一个真正的工程师一样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高质量的project会成为你简历上最亮眼的一笔。在之后的求职面试中,当面试官问你“做过什么项目”时,你可以自信地把这个从头到尾由你亲手打造的项目讲得头头是道,从技术选型到实现细节,再到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这比任何苍白的自我介绍都有说服力。
同学都是什么神仙背景?我的圈子长啥样?
现在我们来聊聊那个最让你焦虑的问题:“卷王集结地”。我得承认,你周围的同学确实个个都非常优秀。粗略统计一下,我们那一届的学生背景,大概是70%来自内地的985/211高校,其中清北复交级别的顶尖院校不在少数,剩下30%则来自海外知名大学和香港本地的顶尖学府。本科专业也大多是计算机、软件工程、自动化、数学这些硬核专业,GPA普遍在3.7/4.0或88/100以上。
刚开学的时候,我的压力也特别大。感觉身边坐着的,不是拿过国奖的学霸,就是手握几段大厂实习经历的技术咖。但很快我就发现,我把“卷”这个词理解错了。
在这里,“卷”不是恶性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一种积极的“同辈激励”(peer pressure)。你会发现,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学习、探索和进步,这种氛围会自然而然地带动你,让你不敢有丝毫懈怠。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氛围非常开放和协作。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编程作业的算法我想了整整两天都没搞明白,无奈之下,在课程的微信群里问了一句。没想到,即使是深夜,马上就有好几个同学回复我,有的给我发来了他的理解思路,有的直接画图讲解。最后,一个大神直接拉我开了个腾讯会议,一行一行代码地给我讲,直到我完全弄懂。那一刻我才明白,在这里,大家不是对手,而是战友。我们共同的敌人,是那些复杂的知识和困难的project。
你的项目小组里,可能有一个来自清华姚班的理论大神,一个来自浙大的代码好手,还有一个来自海外名校、PPT做得贼漂亮的展示达人。和这样一群优秀的人合作,你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这一年下来,你收获的不仅是学历,更是一个高质量的、未来能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朋友圈。
留港工作香不香?实习和秋招避坑指南
读这个项目,大部分同学的目标都很明确:找一份好工作。那么,在香港搞AI,前景到底怎么样?
答案是:非常香!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对AI人才的需求极其旺盛,尤其是在金融科技(FinTech)和量化交易(Quant)领域。各大投行、对冲基金都在用高薪招聘懂AI、懂数据的专业人才。一个MSCAI的毕业生,拿到年薪百万港币的Quant offer并不是天方夜谭。
除了金融业,香港也是许多国际科技巨头(如Google, Amazon, Microsoft)的亚太区总部所在地,同时,背靠大湾区,也吸引了像腾讯、阿里、华为这样的内地大厂来此设立研发中心。这里的机会融合了国际视野和内地市场的巨大潜力。
对留学生来说,香港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IANG签证政策。毕业后,你可以无条件获得24个月的留港签证,可以自由地找工作,这给了你非常充足的缓冲时间。相比英美等国家收紧的工签政策,香港简直是天堂。
当然,机会虽多,竞争也同样激烈。这里给你几条掏心窝子的建议:
尽早开始。 香港的求职季开始得非常早。暑期实习的申请,一般在前一年的年底就开始了。而全职工作的秋招,在你刚入学不久的8、9月份就已经全面打响。千万不要等到课程结束才开始准备,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刷题!刷题!刷题!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无论是投行还是科技公司,技术面试都离不开算法题。LeetCode是你必须征服的山头。建议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刷,保持手感。
利用好学校资源。 港科大的就业指导中心(Career Center)非常给力,会定期举办招聘会、企业宣讲会和简历修改工作坊。多去参加,多和HR、工程师交流,混个脸熟,关键时刻可能就是一次宝贵的内推机会。
建立人脉。 多和教授、学长学姐交流。他们的人脉网络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得多。我身边就有同学通过教授的推荐,直接跳过简历筛选,进入了心仪公司的面试。
找工作是一场信息战和持久战,早做准备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好了,聊了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打消你的一些疑虑?
说到底,港科大AI硕士这个项目,就像一个高压锅,也像一个精英训练营。它会在一年时间里,把海量的知识、技能和挑战全都压向你,逼着你快速成长、快速蜕变。这个过程会很累,会让你无数次怀疑人生,但只要你扛过来了,你会发现自己站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无论是知识储备、技术能力,还是眼界和人脉,都和一年前的自己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别再纠结它“卷不卷”了。换个角度想,这或许是你人生中,能和这么多优秀同龄人一起,心无旁骛地为同一个目标拼尽全力的最后机会了。
你真正该问自己的问题是:我准备好迎接这场挑战,去看看自己的上限到底在哪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