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中深 M.S. in AI 项目速览 | |
|---|---|
| 项目名称 | 人工智能理学硕士 (Master of Science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 所属学院 | 数据科学学院 (School of Data Science) |
| 学制 | 2年 |
| 学费参考 (2024入学) | 250,000 人民币 (整个项目) |
| 申请硬性要求 | 本科学位;雅思不低于6.5或托福不低于79 |
| 学姐辣评 | 硬核、烧脑、高回报,适合想卷技术、搞研发的实干派! |
嘿,lxs.net的学弟学妹们,我是你们刚从港中深(CUHK-SZ)AI硕士项目“历劫”归来的学姐。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跟你一样,每天刷着各种论坛,看着各种“就读体验”,心里又期待又慌张。尤其是点下“接受offer”那个按钮的瞬间,我脑子里闪过的不是“上岸啦”的喜悦,而是一个真实得可怕的场景:凌晨三点的图书馆,我对着满屏跑不通的bug,怀疑人生。
一年后,我想告诉你,那个场景,真实发生过,而且不止一次。但同时,我也想告诉你,当模型终于收敛,当paper被顶会接收,当拿到腾讯、华为AI Lab的实习offer时,那种成就感,足以治愈一切。所以,这篇不是什么官方宣传,就是学姐掏心窝子的大实话,帮你看看港中深AI硕士这趟“列车”,到底值不值得你赌上两年的青春和不菲的学费。
课程是真的硬核,做好为Paper和Project“爆肝”的准备
如果你抱着“水个硕士”的心态来,我劝你赶紧跑。这里的课程,硬核程度绝对超乎你想象。开学第一门《高等机器学习》,直接就把我打回了原型。授课的Luo Zhi-Quan教授是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讲起优化理论那叫一个深入浅出,但作业和项目却毫不手软。每周不仅有厚厚的reading list,还有逼着你从零推导公式的作业,以及用Python复现经典算法的coding assignment。
我记得当时为了完成一个关于SVM(支持向量机)的项目,我和我的小组连续熬了三个通宵。我们不只是调参,而是要真正理解它背后的对偶问题和核技巧,甚至尝试改进核函数。期末的时候,我们的代码量超过了2000行,报告写了快30页。过程虽然痛苦,但当你能清晰地给别人讲明白SVM的每一个细节时,你会发现,你对机器学习的理解已经完全不是一个“调包侠”的水平了。
这里的课程基本都是项目导向(Project-based)。比如《深度学习》这门课,期末项目不是考试,而是要求我们组队复现一篇近两年的顶会(比如CVPR或NeurIPS)论文,或者提出自己的小改进。我们组当时选了一篇关于图像生成的GAN模型论文,光是配置环境、跑通开源代码就花了一周。为了训练模型,我们挂着学校的服务器跑了好几天,眼睛都不敢眨,生怕中间断了。最后虽然没能完全达到论文里的SOTA(State-of-the-art)效果,但整个过程下来,我们对GAN的理解、对PyTorch框架的熟练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这些经历写在简历上,比任何苍白的“熟练掌握”都有分量。
所以,做好心理准备,在这里,GPA不是刷题刷出来的,是靠一行行代码、一页页报告、一个个不眠之夜实打实“肝”出来的。但这绝对值得,因为你收获的是真正能写进简历、能应对大厂面试的硬核技能。
神仙导师和给力GPU,AI人的“梦中情房”
课程硬核的背后,是顶级的师资力量。数据科学学院的老师们,几乎个个都是领域里响当当的大牛。除了前面提到的Luo教授,还有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的专家、IEEE Fellow张大鹏教授,他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非常有名。还有很多年轻的AP(助理教授),他们基本都是从MIT、斯坦福、CMU这些世界顶尖名校博士毕业回来的,带来了最前沿的研究视野。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不仅学术水平高,而且真心愿意指导学生。我曾经在做一个关于自然语言处理(NLP)的项目时遇到了瓶颈,一个transformer模型的注意力机制怎么也理解不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给授课的教授发了封邮件,预约了office hour。没想到教授非常耐心地在白板上给我从头到尾画图、推导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我彻底搞懂。他还给我推荐了几篇关键的论文,甚至和我聊了聊这个方向未来的发展前景。那一刻,我觉得学费花得太值了。
搞AI,尤其是深度学习,什么最重要?算力!算力!还是算力!这一点,港中深真的太给力了。我有很多在其他学校读研的同学,他们还在为Google Colab每天的免费时长用完而发愁,或者几个人排队等着用实验室一台可怜的3090。而在港中深,我们有专门的高性能计算集群(HPC),里面有大量的NVIDIA A100和V100 GPU。你只需要提交一个申请,说明你的研究项目和资源需求,通过后就可以通过命令行远程调用这些“核武器”了。
我上面提到的那个GAN项目,模型参数量上亿,如果用我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可能跑到毕业都出不了结果。但在学校的服务器上,我申请了4张V100并行计算,几天就跑完了。这种“算力自由”的体验,对于一个AI学生来说,简直爽到飞起。它意味着你可以大胆尝试更复杂的模型,做更大规模的实验,而不用担心硬件的限制。这对于培养你的科研品味和工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身处“宇宙中心”深圳,实习机会多到“选择困难”
如果说学术资源是港中深的“里子”,那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就是最亮的“面子”。学校就在深圳,中国的“硅谷”,这里遍地都是机会。
腾讯总部离我们学校只有不到半小时的地铁车程,华为、大疆、比亚迪、OPPO、VIVO这些大厂的研发中心也都在深圳及周边。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海量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校的career service会定期发布这些公司的招聘信息,很多公司的HR甚至会直接来我们学院开宣讲会、办招聘专场。
我研一下学期的时候,就通过学校内推拿到了腾讯AI Lab的算法实习生offer。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对我简历上的一个课程项目很感兴趣,我们聊了很久。这种无缝衔接的感觉,是在其他城市很难体会到的。我的同学里,有去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研究预训练模型的,有去大疆做视觉算法的,还有去平安科技做金融风控模型的。基本上只要你技术过硬,想在深圳找一份高质量的AI相关实习,真的不难。
这种地理优势还体现在和业界的紧密连接上。学校经常会邀请腾讯、华为的资深工程师和科学家来开讲座,分享一线的技术和业务。我们上课用的案例,很多都直接来自这些企业。这种“产学研”的结合,让你在学校里就能了解到工业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避免了闭门造车。
我一个朋友,就是在一次腾讯专家的讲座后,主动和对方交流,加了微信,后来通过这位专家的内推,成功入职了微信事业群。在深圳,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这里不缺机会,缺的是有准备、敢于争取的人。
学姐的避坑指南:选课、实习和心态调整
说了这么多光鲜的,也得聊聊挑战和“坑”,希望能帮你们少走弯路。
首先是选课。我们项目的课程分为核心课和选修课。核心课没得选,硬着头皮也得上。但选修课就很有讲究了。千万不要只看课程名字酷不酷炫。选课前,一定要做好功课:去学院官网看授课老师的主页,了解他的研究方向是不是你感兴趣的;问问上过课的学长学姐,这门课的 workload 如何,给分怎么样,是偏理论还是偏实践。比如,有些课程非常偏数学理论,如果你未来想做算法工程师,可能一门更偏向应用的课程对你更有帮助。
我的血泪教训是,当时选了一门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强化学习理论》,结果整学期都在推导各种数学证明,代码没写几行,期末考试还差点挂了。对于想找工作的我来说,这门课的“性价比”就不算高。
其次是找实习。实习宜早不宜晚。很多人觉得研一要专心上课,研二再找实习,其实有点晚了。建议研一上学期就开始准备简历,把本科和研究生期间的课程项目好好整理一下。研一下学期就可以开始投递暑期实习了。深圳的很多大厂,比如腾讯,暑期实习的留用率非常高,一旦拿到,基本等于半只脚踏入了公司大门。
还有,别海投。针对你想去的公司和岗位,修改你的简历,突出相关的项目经历。多利用内推!大胆地去LinkedIn上联系在目标公司工作的校友,或者找你的授课老师帮忙推荐。港中深这个牌子,在珠三角地区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要善用这个资源。
最后是心态。这里的节奏很快,身边同学也都是各路“卷王”。你会发现有人刚开学就开始刷LeetCode,有人研一就在发顶会论文。焦虑是难免的,但千万别被带跑偏了。找到自己的节奏,明确自己的目标。如果你想工作,那就把重心放在打磨项目、刷题和找实习上;如果你想读博,那就多跟教授做科研,争取早日发paper。人生的赛道不止一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毕业后的薪资和去向,真实得让你心动
聊点最实际的,毕业后我们都去哪了?薪资怎么样?
根据我这届和上一届学长学姐的情况来看,就业率几乎是100%。主要的去向集中在互联网大厂、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最多的当然是深圳本地的腾讯和华为,几乎每个班都有好几个人拿到他们的offer。其次是去北京、上海、杭州的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美团、拼多多等。还有一小部分同学选择进入银行或者券商,做量化研究员或者金融科技,薪酬也非常可观。
关于薪资,AI算法岗这两年虽然不像前几年那么疯狂,但对于头部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来说,依然是“白菜价”都很高的水平。以2023-2024年的行情来看,我们项目毕业生的起薪总包(package)普遍在35万到55万人民币之间。如果你有顶会论文或者含金量高的实习经历,拿到60万以上的special offer也并不少见。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年薪更是百万起步,我们学院每年也都有同学能拿到。
当然,也有大约10%-15%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申请海外或香港的博士。凭借港中深的学术声誉和扎实的科研训练,大家申请到的学校都相当不错,包括CMU、ETH Zurich、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
所以,从投资回报率来看,这个项目绝对是物有所值的。两年的高强度训练,换来的是一个高起点、宽口径的职业未来。
写在最后,港中深AI硕士这段旅程,对我来说是一场彻底的蜕变。它会把你打碎,再重塑。你会被deadline逼到崩溃,会被复杂的模型折磨到失眠,但你也会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后,看到一个更强大、更自信的自己。
这里没有轻松的路,每一步都需要你用汗水去丈量。但如果你真的热爱技术,渴望站在AI浪潮的最前沿,想用代码改变世界,那别犹豫。这里有你需要的知识、平台和机会。
未来的选择权,最终还是在你手里。问问自己,你想要的是什么?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清楚了,就勇敢地来吧,学姐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