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读港大AI,我看到了未来的样子

puppy

当初选择来香港大学读AI,心里既期待又有点小紧张,但这段经历完全刷新了我的认知!这里不只是在教室里听课,更是真正和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神仙队友”一起,把前沿理论动手变成现实。我们会在课上和顶尖教授激烈讨论,也会在深夜的图书馆里为了一个项目而并肩作战。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亲眼看到AI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切实解决医疗、金融等领域难题的钥匙,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如果你也对AI的未来充满好奇,想知道在港大读书究竟是种怎样的体验,我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真实的参考。

来港大读AI,心理建设TIPS
告别“标准答案”思维:这里的课程和项目,很多时候没有唯一正确的解法。教授更想看到你的思考过程和创新尝试,而不是一个完美的、但没有灵魂的答案。
拥抱“不确定性”:AI本身就是一个快速迭代的领域,今天的前沿明天可能就成了基础。要习惯这种变化,保持好奇心和学习能力比记住某个特定模型更重要。
准备好当“少数派”:你的同学可能来自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学术背景。在小组讨论里,你的观点可能会被挑战,甚至被认为是“奇怪的”。别怕,这正是思维碰撞的价值所在。
主动社交,非常关键:不要只埋头在图书馆。多去参加学院的seminar、香港的tech talk,甚至和同学约着去行山。你的人脉和视野,和你的代码能力一样重要。

还记得去年冬天,我们小组为了一个医疗影像识别的project,在港大主图(Main Library)通宵奋战的那个晚上。窗外是维多利亚港的点点灯火,桌上是喝了一半的咖啡和啃了几口的三明治,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Python代码和跑了一遍又一遍的CNN模型。我们团队四个人,一个来自印度的算法竞赛大神,一个本科在英国读哲学、专门负责AI伦理的德国小哥,一个香港本地的“包打听”,总能找到最刁钻的开源数据集,还有就是我。

凌晨三点,当我们终于把模型的准确率从85%提升到92%时,德国小哥突然问了一句:“Guys, are we sure this model won't have biases against certain patient groups?” 整个房间瞬间安静下来。我们光顾着调参,却差点忘了技术背后那个最重要的问题——公平。就是那个瞬间,我突然明白了来港大读AI的意义。这趟旅程,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

写下这篇文章,就是想跟正在屏幕前犹豫、好奇、或者已经拿到offer的你,聊聊在港大读AI,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只是排名,更是“泡”在顶级资源里的感觉

当初选校的时候,大家肯定都会看排名。港大(HKU)的计算机科学,常年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里位列前茅(比如2023年排在全球第26位),这当然是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真正来了之后,你会发现排名只是一个最表层的数字,背后代表的资源才是实打实的。

这里的“资源”不是指硬件设备有多新(虽然也很不错),而是一种“密度”。顶尖教授的密度、前沿讲座的密度、还有跨学科合作的密度。

就说教授吧。给我们上“深度学习”课的,是曾经在Google Brain工作过的大牛。他上课从不照本宣科,经常会把最新的,比如上个月刚发表在Nature上的论文拿出来,和我们讨论里面的模型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有一次,为了一个关于Transformer模型注意力机制的细节,我们全班和他争论了半个多小时。那种感觉特别奇妙,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收知识的学生,而是一个可以和领域顶尖学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

我还记得,港大医学影像计算实验室(Medical Image Computing Lab)的一个项目,他们利用AI技术分析CT扫描图像,辅助医生更早期、更准确地诊断肺癌。根据他们公布的一些研究数据,通过AI辅助,诊断效率能提升近30%。这不再是冷冰冰的论文,而是能切实感受到技术温度的案例。而这些实验室,很多时候都会招募硕士生当研究助理(RA),只要你够主动、够有料,就有机会参与到这些改变世界的项目中去。

学校还会经常邀请工业界的大佬来开讲座。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香港交易所(HKEX)的CTO来分享AI在金融监管(RegTech)中的应用。他提到,他们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每天要分析数以百万计的公告和新闻,来监测市场异动,防止内幕交易。现场有同学直接提问,问他们的模型如何处理粤语口语化的公告文本,场面非常精彩。这种机会,让你能第一时间知道,你正在学的技术,在真实的商业世界里是如何被应用的,价值千金。

欢迎来到“神仙打架”的现场

来之前,我就知道港大的学生很优秀,但没想到是这么“多元化”的优秀。我的同学里,有本科就是清北复交的学霸,也有一边读书一边在顶级投行实习的“时间管理大师”,还有已经在自己国家创业过、来读个硕士为自己充电的“CEO”。

和这群“神仙队友”一起做group project,真的是一种又痛苦又享受的体验。

痛苦在于,你身边的人太强了,会让你产生巨大的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我刚开始的时候特别不自信,总觉得自己写的代码不够优雅,想法不够有创意。但享受的地方在于,这种压力会逼着你用最快的速度成长。你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你的“外挂”。

比如我们之前做的一个关于金融市场情绪分析的项目。组里有个来自韩国的同学,他本科是学统计的,对时间序列模型理解得特别深。当大家都在用传统的LSTM模型时,他提出可以结合GARCH模型来捕捉市场的波动性,这一下就让我们的项目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还有一个新加坡的同学,表达能力超强,PPT做得像艺术品一样。最后的presentation,他一个人就hold住了全场,把我们复杂的技术逻辑,讲得连文科背景的教授都频频点头。

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学到的不仅是技术。你学会了如何高效协作,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欣赏并学习他人的长处。我们常常在深夜的讨论中,从代码聊到职业规划,再从职业规划聊到人生理想。这种思想的碰撞和连接,是在任何教科书上都学不到的。根据港大就业报告的数据,计算机科学硕士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在香港属于非常高的水平,很多同学都能进入Google、腾讯、或者顶级金融机构,我想这和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综合能力密不可分。

AI不再是代码,而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在港大读AI,最颠覆我认知的一点是,它让我真正明白了AI的价值。以前我觉得AI就是调参、炼丹,追求更高的准确率。但在这里,每一门课、每一个项目,都在引导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So what? 你的技术,到底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我们有一门课叫“AI for FinTech”,教授直接把我们拉到了数码港(Cyberport)——香港的一个科技中心,和那里正在孵化的创业公司交流。有一家初创公司,正在用AI做智能投顾,他们的痛点是如何让模型给出的投资建议,既能符合监管要求,又能让普通用户看懂。我们小组后来的期末项目,就是为他们设计一个基于可解释性AI(Explainable AI, XAI)的推荐报告生成系统。

我们不再是为了交作业而写代码,而是真的在为一个商业场景寻找解决方案。我们查阅了大量关于LIME和SHAP(两种主流的XAI算法)的论文,反复和公司团队开会沟通需求。最后我们做出的demo虽然很粗糙,但当对方的CEO跟我们说“你们这个思路很有启发”时,那种成就感是刷再高的分都无法比拟的。

香港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AI应用试验场。它是世界级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医疗中心,这些领域都有海量的数据和亟待解决的痛点。香港政府近年来也大力投资创科,比如“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就投入了上百亿港元,吸引了全球顶尖的科研机构(比如和港大合作的The Laboratory for AI-Powered Financial Technologies)落户。身处其中,你能清晰地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你会发现,AI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是一把钥匙,可以去开启金融、医疗、艺术、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大门。这种认知,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我不再只想着去当一个“码农”,而是开始思考,我可以用我学的技术,在哪个垂直领域里创造出真正的价值。

说了这么多,其实在港大的生活远比我描述的要丰富和复杂。你会遇到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扰,会为了赶due而焦虑到失眠,也会在某个瞬间被这座城市的活力和美景治愈。

如果你问我,来这里值不值?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如果你也对AI的未来充满好奇,别只是观望。把你的GitHub项目做得再酷一点,把你的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写得再真诚一点。不要怕自己的背景不够“硬核”,港大喜欢的是有想法、有潜力、有故事的人。

这里没有一条为你铺好的路,但这里有足够多的可能性,让你去定义自己的未来。你不是来学习未来的,你是来创造未来的。希望有一天,能在港大的校园里,看到你的身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6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