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会萌新快速上手指南 |
|---|
| 关于“全人教育”:这不是让你门门精通,而是给你一个“官方”的理由去探索未知。艺术、科学、社会、体育……总有一门GE课会让你大呼“原来我还有这一面!” |
| 关于“舍堂生活”:别把它当成只是睡觉的地方!Hall庄、糖水会、层聚、Inter-hall比赛……这里是你大学里第一个“家”,也是你人脉圈的起点。大胆去social! |
| 关于“上庄”:香港大学文化里很特别的一环,指的是竞选和担任学生组织的干事。会很忙,很累,但也会收获一帮“革命战友”和超强的办事能力。可以浅尝,量力而行。 |
| 关于“求助”:从学业导师(Academic Advisor)到心理咨询中心,再到国际学生办公室,学校的支持系统非常完善。遇到问题千万别憋着,开口求助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
在浸会大学,解锁不一样的自己
嘿,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们聊聊浸会大学(HKBU)。
还记得我刚收到浸会传理学院offer时的心情吗?激动、紧张,还有一点点“小算盘”。我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就是泡在图书馆,啃完所有专业书,参加各种业界大佬的讲座,争取毕业时成为一个闪闪发光的传媒人。听起来是不是很“卷”,很目标明确?
开学第一学期,我按部就班地选了所有专业必修课,剩下的学分,为了“凑数”,我随便点开GE(通识教育)列表,选了一门看起来最不费脑的课——《电影摄影入门》。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每周看两小时电影,写写影评,多轻松。我连单反都没摸过,对光圈、快门一窍不通,以为这就是一门“水课”。
结果,第一节课,教授就让我们分组,一人发了一台旧旧的数码相机,作业是“拍下校园里让你心动的光影”。那一刻我有点懵。我,一个只会用手机美颜相机的“摄影小白”,要去捕捉光影?接下来的几周,我开始被迫留意傍晚的耶稣光如何洒在逸夫校园的红砖上,观察李作权大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在镜头里如何虚化成彩色的光斑。期末作业,我们小组拍了一部五分钟的短片,从写剧本、画分镜到掌镜、剪辑,每一步都亲力亲tou。当短片在课堂上播放,收获满堂掌声时,我突然发现,原来我不仅喜欢看故事,也享受用镜头讲故事的过程。那种成就感,跟我拿下一篇论文的A+,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来浸会,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传媒人,但我差点忘了,在成为“xx人”之前,我首先是我自己,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个体。而浸会最宝贵的地方,就是它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游乐场,让你去发现这些可能性。这,就是“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的真正魔力。
不止是上课,更是“大脑自助餐”
你可能会觉得,“全人教育”这个词听起来有点虚,不就是让我们多上点跟专业无关的课吗?一开始我也这么想,但后来发现,我完全错了。浸会的GE课程体系,更像是一场精心准备的“大脑自助餐”,让你有机会品尝各种你从未想过的“知识风味”。
根据学校的规定,本科四年你需要修满128个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就占了38个学分,几乎是总学分的三分之一。这38个学分被分成了不同的范畴,比如“艺术体验”、“历史与文明”、“科学与科技”等等,确保你的知识结构不会偏科。
这可不是让你去旁听物理系的天书,或者硬啃古典文学。这里的GE课都设计得非常有趣,目的就是激发你的好奇心。比如,文学院的同学可以去选修一门叫《生活中的化学》的课,通过做手工皂、分析食物成分来理解化学原理;理学院的学霸们,也可以去上一门《中国昆曲欣赏》,在悠扬的唱腔里感受东方古典艺术的美。我认识一个读会计的朋友,选了《运动科学导论》,从此爱上了健身,还考了个业余健身教练证。他说,这门课教他的不仅是人体肌肉的知识,更是如何科学地管理自己的健康,这比看懂财务报表更能让他受益终身。
这种跨界的知识碰撞,带来的火花是意想不到的。它让你在看待世界时,拥有了更多的维度。一个学新闻的你,如果懂一点数据科学,就能做出更具深度的调查报道;一个学计算机的你,如果上过一门设计美学课,就能写出界面更友好的程序。这正是浸会希望培养的:不是只会写代码的“码农”或只会算账的“会计”,而是一个知识结构完整、视野开阔的“全人”。
“舍堂”,大学里的第一个家
如果说GE课程是思想上的探险,那舍堂(Hall)生活就是你在浸会的第二个家,是你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的养成所。
在香港,大学的宿舍不叫“Dorm”,而叫“Hall”。一字之差,天壤之别。“Dorm”可能只是个睡觉的地方,但“Hall”是一种文化,一种归属感。浸会大学本科生院共有四个舍堂,分别是蔡元培堂、宋庆龄堂、周树人堂和杨振宁堂,提供了超过5,800个宿位,这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来说,是非常高的比例,也保证了大部分非本地生都能体验到至少一年的舍堂生活。
别以为住进Hall就是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这里的活动多到你无法想象。每个Hall都有自己的“庄”(学生干事会),他们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开学初有O-Camp(迎新营),帮你迅速破冰;每个月都有“糖水会”,大家聚在一起喝糖水、聊天;还有“层聚”(Floor Gathering),同一楼层的同学一起包饺子、打火锅,瞬间拉近距离。
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一年一度的Inter-Hall Competition(舍堂比赛)。从体育类的足球、篮球、水运会,到文化类的戏剧、歌唱比赛,每个Hall都会倾尽全力,为自己的荣誉而战。我记得有一年,我们Hall为了准备歌唱比赛,连续一个月,每晚十点后大家都会自发地聚集在活动室排练。有弹吉他的,有打非洲鼓的,有负责和声的,大家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国家,但那一刻,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堂友”。比赛那天,当我们在台上唱响我们Hall的歌,台下是挥舞着荧光棒的自己人,那种集体的荣誉感和归属感,真的会让你热泪盈眶。
在Hall里,你学会的不仅仅是团队合作。你可能第一次学会如何跟一个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室友相处;你可能在公共厨房里跟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朋友学会了做咖喱;你也可能在深夜的谈心后,收获了一个可以相伴一生的挚友。这些,都是书本里永远学不到的宝贵财富。
超过100种方式,定义你的大学生活
除了GE和Hall Life,浸会还提供了另一个巨大的舞台——超过100个学生社团和组织。这绝对是让你发展兴趣、结交同好的最佳途径。
每年开学季,学校都会有“O-Day”(社团招新日),各个社团都会摆出自己的摊位,使出浑身解数招揽新人。从学术类的(比如会计学会、市场营销学会),到体育类的(龙舟队、剑道部),再到文化艺术类的(舞蹈学会、合唱团、剧社),甚至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兴趣小组(比如天文社、日本文化协会、魔术社),总有一个能戳中你的点。
别害怕去尝试那些你完全不了解的领域。我有个朋友,读的是中文系,一个文文静静的女生。O-Day那天,她被龙舟队摊位上队员们黝黑的皮肤和健硕的肌肉吸引了,脑子一热就报了名。刚开始的训练非常辛苦,每天都要早起做体能,周末还要去沙田划船,手臂常常酸痛到抬不起来。但她坚持了下来,从一个连桨都不会握的新人,到后来跟着队伍一起参加香港学界龙舟锦标赛。她说,划龙舟让她明白了什么叫“同舟共济”,当所有人的桨以同一个频率划下,龙舟飞速前进时,那种力量感是任何文字都无法描述的。这段经历,也让她变得更加坚韧和开朗。
参加社团,不仅是发展兴趣,更是在锻炼你的软实力。如果你有机会“上庄”,也就是担任社团的干事,那你将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从策划一场活动、写一份赞助计划书,到管理一个团队、处理人际关系,这些实践经验,比任何实习都来得宝贵。根据香港浸会大学学生事务处的数据,每年有超过30%的学生积极参与至少一个学生组织,这种参与度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校园体验。
小而美,这里教授真的认识你
说了这么多课外的精彩,我们再把目光拉回到课堂。浸会常常被人称为“小而美”的大学,这一点在学术氛围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浸会大学的师生比例大约是1:11,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里大部分都是小班教学,尤其是在专业课和高年级课程中。你不再是坐在几百人的大讲堂里,望着讲台上模糊不清的教授,而是在一个只有二三十人的教室里,可以随时举手提问,甚至和教授展开辩论。
教授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术大牛,而是你学业上的领路人和朋友。他们真的会记得你的名字,关心你的学习进度。下课后,你完全可以抱着电脑去敲开教授办公室的门,跟他讨论一个你没想明白的理论,或者聊聊你对未来的规划。我记得我的毕业论文导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了我很多指导,甚至在我找工作感到迷茫时,还主动帮我分析不同offer的利弊,给我推荐行业内的朋友认识。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是在大班教学的学校里很难体验到的。
此外,学校非常鼓励本科生参与学术研究。浸会设有“本科生研究体验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me),为学生提供资金和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在教授的指导下,提前参与到真正的科研项目中。我身边就有同学通过这个计划,在大三时就和导师一起发表了学术论文,这对他们日后申请研究生,是含金量极高的加分项。
所以,千万别以为浸会的学术不“硬核”。恰恰相反,这种紧密的师生关系和丰富的科研机会,为你提供了一个能够沉下心来,深入钻研的绝佳环境。
写到这里,我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刚刚踏入浸会校园的自己。如果可以对那时的我说一句话,我会告诉他:别给自己设限。
别因为你是商学院的,就觉得艺术展与你无关;别因为你觉得自己四肢不协调,就拒绝朋友的舞蹈社邀请;别因为害怕说错,就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
大学四年,是一个巨大的礼物。它的珍贵之处,不在于你拿了多少个A,获得了多少奖学金,而在于它给了你一段可以尽情试错、尽情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每一次“不务正业”的尝试,每一次跳出舒适圈的挑战,都是在为你的人生画卷增添一抹独一无二的色彩。
所以,当你拿到那张厚厚的课程表和社团宣传单时,大胆一点,去选那门你最好奇但不“实用”的课,去加入那个你最心动但没经验的社团吧。
相信我,四年后,当你回头看时,你会感谢今天这个勇敢的自己。因为你解锁的,将是一个连你自己都感到惊喜的,全新的你。
准备好,在浸会,迎接那个你还未曾谋面的自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