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赴日前后心态大对比 |
|---|
| 来日本前:我的全世界只有一件事——学日语,考N1,进名校,刷GPA。语言是终极目标。 |
| 来日本后:我发现生活才是真正的考场。能独立搞定水电煤、能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朋友、能笑着面对委屈……这些才是最宝贵的“学分”。语言只是个工具。 |
记得刚来日本的第三周,我妈打来视频电话,照例关心我的学习进度。“儿子,N1的单词背到哪了?模拟题做了没?”
我看着屏幕里她关切的脸,脑子里闪过的却不是语法书,而是在区役所为了办一张国民健康保险证,用着蹩脚的日语和工作人员比划了快一个小时的场景。最后,当我终于拿到那张薄薄的卡片时,手心全是汗,但心里却有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我对着手机笑了笑,说:“妈,我今天学会了比N1语法更牛的东西。”
挂了电话,我才恍然大悟。来日本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把留学简单地等同于“学好一门外语”。我们把N1证书、名校offer当成终极目标,以为搞定了语言,就搞定了一切。但在这里真实地生活了365天后,我才明白,那张语言证书,顶多算是一张入场券。真正让我们脱胎换骨的,是那些在课堂之外,被生活“毒打”后又默默爬起来的瞬间。
这篇文章,想跟你聊聊那些比日语更重要的事。
关于“独立”这件事,是从一张手机卡开始的
在国内时,我们对“独立”的理解可能就是自己洗洗衣服、做做饭。但到了日本,你会发现,真正的独立,是从独自面对一张张写满“天书”的合约书开始的。
我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办手机卡。这件在国内可能只需要App上点几下的事,在日本却是一场“浩劫”。走进Softbank的门店,看着宣传册上密密麻麻的套餐,什么「メリハリ無制限」「ミニフィットプラン+」,还有各种复杂的折扣条件,比如「新みんな家族割」「おうち割 光セット」,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办手机卡,而是在参加一场金融考试。
工作人员语速飞快地介绍着,夹杂着我听不懂的敬语和专门用语。我全程只能“はい、はい”地点头,心里慌得一批。我当时真的想掏出手机,给我妈打个电话让她帮我决定。但理智告诉我,这道题,必须自己解。
那天下午,我跑了三家运营商,用翻译软件一个个查不懂的词,把每个套餐的优缺点记在备忘录里。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格安SIM”(廉价SIM卡),也搞懂了“2年縛り”(两年合约)和“解約金”(违约金)意味着什么。根据日本总务省的数据,日本的手机费用曾经是发达国家中偏高的,虽然现在因为政策推动降价了不少,但套餐的复杂程度依然对外国人不太友好。很多留学生因为看不懂合约,选择了最贵的套餐,每个月要多花好几千日元。
最后,我选择了一个相对小众但性价比高的MVNO(虚拟运营商),自己完成了网上申请、身份验证的所有流程。当新SIM卡寄到家,我亲手装进手机,看到信号满格的那一刻,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那种感觉,比做对一道N1阅读题要爽一万倍。因为我知道,我靠自己,解决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难题。
从那以后,办银行卡、租房子、申请水电煤、处理“粗大ゴミ”(大型垃圾),我不再害怕了。我知道,只要我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去沟通,没有什么是搞不定的。这份从解决具体问题中获得的自信和能力,是任何课堂都教不会的。
关于“坚韧”,是便利店的夜班教我的
为了分摊高昂的生活费,大部分留学生都会选择打工。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的调查,超过75%的私费外国留学生都在从事兼职工作。我的第一份工,是在一家7-Eleven便利店上夜班。
你以为便利店打工就是简单地收钱、上货吗?不,它简直是日本社会的微缩模型,也是敬语的终极考场。你需要记住上百种香烟的编号,熟练操作咖啡机、复印机和ATM,还要会代收水电费、寄快递,甚至卖炸鸡。这一切,都必须在客人面前保持完美的微笑和无可挑剔的敬语。
我永远记得第一个夜班。一位喝醉的大叔,因为我没听懂他含糊不清的指令,把加热好的便当递给他时慢了几秒,就开始大声训斥我:“外国人は日本語がわからないなら国へ帰れ!”(外国人日语都说不好就滚回国去!)。
当时店里还有其他客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我脸涨得通红,委屈和羞耻感瞬间涌上心头。我只能不停地鞠躬道歉:“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非常抱歉)。等他骂骂咧咧地走了,我躲到仓库里,眼泪不争气地掉了下来。那一刻,我真的想辞职,想回家。
我拿着每小时1113日元(东京2023年10月起的最低时薪)的工资,凭什么要受这种气?但当我冷静下来,我问自己,如果这点挫折都扛不住,以后怎么面对更大的困难?
第二天,我还是准时出现在店里。店长看出了我的低落,拍拍我的肩膀说:“没关系,那种客人很少见的,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就是这句简单的安慰,让我觉得没那么难过了。我开始观察前辈们是怎么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怎么用更圆滑的方式和客人沟通。我把每次被客人纠正的错误,都当作一次免费的口语练习。
几个月后,我不仅能熟练应对各种要求,甚至能和常来的老奶奶聊上几句家常。当她们笑着对我说“ありがとう、お兄ちゃん”(谢谢你,小哥)的时候,我收获的成就感,远比那点时薪要多得多。
这份工作,磨平了我的一些棱角,也锻炼出了一颗“强心脏”。我明白了,生活里总会遇到不讲理的人和莫名其妙的恶意,你无法改变他们,但你可以选择如何回应。是哭着逃跑,还是擦干眼泪,变得更强?我选择了后者。这份坚韧,是我在日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关于“人情冷暖”,是从一碗泡面开始的
留学生活,注定是孤独的。尤其是在日本这样一个相对注重距离感的社会,想要融入当地人的圈子并不容易。JASSO的调查也显示,“与日本人交流困难”是留学生普遍面临的烦恼之一。
刚来的半年,我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除了和打工的同事,几乎没什么日本朋友。生病的时候,一个人躺在小小的公寓里,看着天花板,真的会怀疑自己来这里的意义。
转机发生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深夜。我因为赶一个报告,错过了末班电车,手机也快没电了。正当我绝望地站在车站门口时,同研究室的日本同学田中君骑着自行车路过。他看到我,二话不说,把他的雨衣披在我身上,然后载着我,在雨里骑了半个多小时才到家。
到他家时,我们俩都成了落汤鸡。他一边手忙脚乱地找毛巾给我,一边不好意思地说:“家里没什么好招待的,吃碗泡面可以吗?” 然后他煮了两碗热气腾腾的日清杯面,我们俩就坐在他小小的客厅里,呼啦呼啦地吃着。那一刻,窗外的风雨声好像都消失了。那碗泡面,是我在日本吃过最美味的东西。
从那以后,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他会带我去参加他们大学社团的活动,我也会教他做地道的中国菜。通过他,我认识了更多的日本朋友,也慢慢理解了他们的一些行为模式。
比如,他们口中的“今度ご飯行こうね”(下次一起吃饭吧),很多时候只是一句客套,并不代表真的会约你。但如果他们说了具体的时间,比如“来週の土曜日はどう?”(下周六怎么样?),那就是真心想邀请你。这种微妙的文化差异,不亲身经历是很难体会的。
我也收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朋友。我们是彼此在异国他乡的“家人”。在我打工受委屈的时候,是同为留学生的越南朋友陪我喝酒吐槽;在我为论文发愁的时候,是韩国的学姐给我分享她的笔记。我们一起分享过节时包的饺子,也一起在考试前通宵复习。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说着带有口音的日语,却比谁都更能理解彼此的艰辛与快乐。
这份跨越国界的友谊,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也让我明白,无论在哪里,真诚和善意都是最好的通行证。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也让我不再感到孤单。
写在最后:
如果你问我,来日本一年,日语进步了多少?我可能会告诉你,我的N1是低分飘过,口语还是带着口音,敬语也偶尔会用错。
但如果你问我,这一年我收获了什么?
我想说,我收获了一种独自面对未知问题的勇气。现在,就算把我扔到任何一个陌生的城市,我都有信心能生存下去。
我收获了一种理解和包容文化差异的平常心。我不再轻易地去评判对错,而是学着去观察、去理解、去适应。
我看到了一个比我想象中更坚韧、更开阔的自己。那个曾经连换个灯泡都要打电话求助的我,如今已经可以一个人组装宜家的家具了。
所以,如果你也即将踏上留学的旅程,或者正在经历这一切,请别把全部的精力都耗在书本上。大胆地去犯错吧,去打一份可能会被骂的工,去参加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社团,去认识一些和你说着不同母语的朋友。
走出你的舒适区,去“生活”,而不是仅仅“学习”。
很多年后,你可能早就忘了「~ものだ」和「~ことだ」的区别,但你一定会记得那个在雨夜为你煮泡面的朋友,记得第一次拿到打工工资时的喜悦,记得搞定复杂手续后的那份成就感。
相信我,这些闪闪发光的瞬间,才是留学送给你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