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在日本学动画的你,划几个重点 |
|---|
| 别光盯着技术:日本动画产业的精髓,早就不只是画得多好看了。它的强大在于一整套成熟的“游戏规则”。 |
| IP是金矿:学学日本人怎么把一个角色、一个故事,变成能横跨游戏、周边、电影的全产业链大IP。这才是真正的“炼金术”。 |
| “魔鬼”藏在细节里:感受一下那种“死磕”一帧画面、一个音效的匠人精神。这种态度,比任何软件都重要。 |
| 你的目标:我们来这儿,不是为了成为日本动画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而是要学会怎么造出我们自己的、更牛的流水线。 |
嘿,我是你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阿哲。
上周六晚上,我窝在东京高田马场那间小小的公寓里,一边泡着泡面,一边习惯性地刷着朋友圈。突然之间,我感觉自己被“绑架”了——满屏都是《雾山五行》第二季的打斗场面截图,配文清一色的“燃爆了!”“国漫牛逼!”。再往下滑,是朋友们在安利新出的《拾忆长安·明月几时有》,古风之美溢出屏幕。那一瞬间,泡面都不香了,心里一半是自豪,一半是……嗯,一种特复杂的滋味。
我旁边桌子上,还摊着日本动画学校的作画课题,老师用红笔圈出的线条修改批注,显得格外刺眼。我放下手机,脑子里冒出一个问题,一个可能你——每一个在日本学动画、漫画、游戏设计的同学,都曾在夜深人静时问过自己的问题:
“国漫都这么‘杀疯了’,我们吭哧吭哧跑来日本,挤着全世界最拥挤的电车,吃着最贵的西瓜,到底还图个啥?”
这个问题,不搞明白,学习都没劲儿。所以,今天就想跟你掏心窝子聊聊。国漫的崛起是事实,我们与有荣焉。但这不代表我们来日本就成了一次“冤大头”式的旅行。恰恰相反,正因为国内发展太快了,我们才更需要搞清楚,日本动漫产业那冰山之下,真正值得我们“偷师”的到底是什么。
不只是画画,是“造航母”的工业体系
咱们先说个最实际的。你有没有感觉,在国内,一部动画火了, spesso是靠某个天才导演或者工作室“为爱发电”,爆肝熬出来的?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导演饺子磨了5年,团队也是拼了老命。这种作品的诞生,带着一种悲壮的英雄主义色彩,值得敬佩,但很难大规模复制。
但在日本,动画制作更像是一套精密运转了几十年的工业机器。每年源源不断地产出上百部新番,质量可能参差不齐,但下限有保证。为什么?因为他们有一套成熟得可怕的工业体系。
这套体系的核心之一,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制作委员会”制度。说白了,就是大家合伙出钱,分摊风险。一部动画的背后,可能站着出版社(提供原作)、电视台(提供播放渠道)、广告公司(拉赞助)、玩具厂商(卖周边)、唱片公司(出OST)等等。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从项目一开始就各司其职,一起为这个IP的成功努力。
你看,《鬼灭之刃》为什么能火成现象级?动画制作方ufotable功不可没,但背后集英社、Aniplex、索尼音乐的通力合作才是关键。漫画连载时就积累人气,动画播出引爆全球,剧场版《无限列车篇》直接刷新日本影史票房纪录,全球票房超过5亿美元。紧接着,游戏、手办、联名商品……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把IP价值榨得干干净净。这根本不是一个动画公司单打独斗能完成的。
根据日本动画协会(AJA)发布的《日本动画产业报告2023》,2022年日本动画市场规模达到了创纪录的2.74万亿日元(约合1400亿人民币)。这其中,海外市场贡献巨大,说明这套工业体系不仅能对内循环,还能对外输出。而我们国内呢,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2年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大约是2800亿人民币,市场巨大,增速迅猛,但在产业协同和风险控制上,我们还像一个正在野蛮生长的青少年,力量很足,但章法还不够。
所以,当你在日本的课堂上学习分镜、原画、演出的同时,更要抬起头看看。学校的每一次小组作业,其实都是一个微缩版的“制作委员会”。你怎么和负责背景的同学沟通?怎么和负责上色的同学统一标准?怎么在deadline前拿出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成品?这些项目管理和协作的经验,才是这套工业体系的“内功心法”。我们缺的不是天才画师,而是能把一群天才捏合成一支军队的工业流程和管理人才。
从一个想法到全球IP,这套“玩法”我们得学
如果说工业体系是“骨架”,那IP(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营就是“血肉”。在这一点上,日本真的是“祖师爷”级别的玩家。
他们最擅长搞一种叫做“Media Mix”(媒体组合)的战略。简单来说,就是一个IP,N种吃法。一个最初可能只是轻小说或漫画的点子,一旦被市场验证有潜力,马上就会被改编成动画、游戏、广播剧、真人电影、舞台剧……然后,各种各样的周边商品会像洪水一样涌来,从钥匙扣、文件夹这种小玩意儿,到等身手办、联名服饰,甚至主题咖啡厅、特展,360度无死角地掏空你的钱包。
最经典的案例,不用说,就是“宝可梦”(Pokémon)。一个从1996年开始的Game Boy游戏,到现在发展成一个估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全球第一大IP。游戏、动画、电影、卡牌……你生活的每个角落,几乎都能看到皮卡丘的影子。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动漫作品了,而是一种文化符号。
这种玩法,我们也在学。你看米哈游的《原神》,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年收入动辄几十亿美元。它成功借鉴了日式二次元的美术风格和抽卡游戏模式,并用高质量的内容和全球同步的运营,打造出了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现象级IP。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开始,证明我们有这个能力。
但我们也要看到,日本这种IP运营能力,是根植于整个社会土壤的。秋叶原的实体店、池袋的动漫街、遍布全国的Animate连锁店、每年两次的同人盛会Comiket……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成熟的线上线下消费闭环。粉丝们不仅消费内容,还在消费体验,消费社交。
你在日本留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去亲身体验这一切。周末别总宅在家里,去逛逛这些地方。不要只当个消费者,要像个“商业间谍”一样去观察:
一家动漫周邊店,它的商品是怎么分类陈列的?为什么要把最新番的周边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一个主题咖啡厅,它的菜单设计和菜品命名,是如何与原作联动的?一场声优见面会,它的流程是怎样的?如何调动粉丝情绪?
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商业逻辑。你要学的,不只是怎么画出一个可爱的角色,更是怎么让这个角色“活”起来,走出屏幕,走进别人的生活里,并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之付费。这门学问,日本已经研究了几十年,我们才刚刚起步,有太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死磕细节的“匠人精神”,一种无法量化的财富
聊完了硬核的工业和商业,我们再聊点软性的,但可能是最重要的东西——那种深入骨髓的“匠人精神”。
这个词可能被说得有点烂了,但你在日本的专业学校或大学里,一定能切身感受到。可能是一位年过半百的教授,为了一个透视问题,给你在黑板上画半个小时的辅助线;也可能是一个动画公司的前辈,让你一遍遍地修改人物走路的姿态,只为了让那零点几秒的动作看起来更“有重量感”。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近乎偏执。我们常常惊叹于新海诚电影里每一帧都能当壁纸的背景,或者京都动画(Kyoto Animation)作品里角色细微到让人心疼的表情变化。这些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无数动画人燃烧着生命和热爱,一笔一画“磨”出来的。
我记得有个故事,说的是动画大师宫崎骏在制作《悬崖上的金鱼姬》时,坚持手绘海浪的每一个动态。团队为了画出水的质感,画了成千上万张画稿。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CG技术满天飞的时代,这种坚持显得有些“笨拙”,但正是这种“笨拙”,成就了吉卜力作品独一无二的生命力。
这种精神,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日本动画的音响监督(音监)这个职位,权力非常大。他们不仅要负责挑选声优,还要对配乐、音效进行全方位的把控。一部动画的情绪渲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声音的设计。很多时候,我们看一部番,可能没注意到背景里细微的风声、脚步声,但正是这些细节,构建了一个可信的世界。
国漫在技术上已经迎头赶上,我们的3D动画技术在某些领域甚至已经领先。比如《白蛇:缘起》里美轮美奂的场景,《凡人修仙传》里流畅的人物打斗,都让人惊艳。但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在一些“看不见”的地方,比如剧本的打磨、角色情感的细腻表达、声音与画面的配合上,还差那么一口气。
这口气,就是“匠人精神”。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作品、对观众的尊重。这种态度,是需要沉浸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才能学到的。当你的老师、你的前辈都在用行动告诉你,“差不多”就是“差很多”的时候,你自然而然也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这才是我们来日本,最宝贵的收获。技术会更新迭代,软件会不断升级,但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会让你受益终身。它会让你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无论国内的行业多么浮躁,都能守住自己的创作底线。
所以,我们到底该怎么“偷师”?
说了这么多,不是要你妄自菲薄,更不是让你觉得国漫不行。正好相反,正因为我们的家底越来越厚,我们才更应该有选择、有目标地去学习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
别再把留学当成单纯地学画画了。从今天起,把自己当成一块海绵,一个来“取经”的使者。你的课堂,不仅仅在学校里。
去参加一次Comiket或者Wonder Festival,别光顾着排队买本子、买手办。去观察那些同人画师和原型师,他们是如何充满激情地介绍自己的作品,看看他们是如何用爱发电,构建起这个庞大的亚文化生态的。这是日本动漫产业的毛细血管,充满了最原始的创造力。
有机会的话,去找一份动画相关的兼职(アルバイト)。哪怕只是在动画公司里做一些整理资料、端茶倒水的杂活,你都能亲眼看到一部动画是如何从一张张设定稿,变成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最终成品。你能听到监督们在会议室里激烈地争吵,能看到原画师们在桌前埋头苦干。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真切。
多和你的日本同学、老师交流。别只聊今天吃了什么、哪里好玩。问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部作品?他们是怎么看待某个角色的?他们对行业的未来有什么看法?去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理解这个国家动漫文化的根基。你会发现,很多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
国漫的未来,需要会画画的天才,但更需要懂工业、懂市场、懂运营、有匠心的“多面手”。我们跑来日本,要带回去的,绝不仅仅是更熟练的绘画技巧,而是一整套构建强大动漫产业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咱们这一代留学生,站的位置很特别。我们亲眼见证了国漫的崛起,又身处动漫王国日本的腹地。我们是桥梁,是种子。我们现在学的每一点知识,观察到的每一点细节,未来都可能成为推动国漫更上一层楼的那一块砖。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你“国漫都那么牛了,你去日本干嘛”,你可以挺起胸膛告诉他:
“因为,我想让它变得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