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大双Offer到手!这对学霸不简单

puppy

还在为申研焦虑?快来看看这对神仙眷侣!两个人双双拿下墨尔本大学的热门专业Offer,简直羡煞旁人。你是不是也好奇,他们到底是什么背景?均分很高吗?情侣档一起DIY申请,是1+1>2的神助攻,还是互相折磨?他们的申请之路可不是一帆风顺哦,从选校定位到文书打磨,踩过的坑、总结的经验都给你扒出来了。想知道他们如何把压力变动力,最终成功上岸吗?快来抄作业,这篇满满的干货和甜甜的狗粮,绝对能给你亿点点启发!

情侣DIY申研避坑指南
定位清晰,别为爱妥协: 专业和学校选择要以个人职业发展为核心,而不是为了“在一起”而将就。找到两个人都满意的城市,再在城市里寻找各自的梦校和神仙专业,才是最优解。
分工合作,发挥特长: 一个人擅长信息搜集和规划,另一人可能精于文书润色和头脑风暴。明确分工,把对方当成“战友”和“项目伙伴”,效率翻倍。
保持独立,声音独特: 可以互相检查文书,但千万不要改到最后两个人的PS(个人陈述)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保留各自的闪光点和故事线,招生官想看到的是独一无二的你。
管理情绪,设立“停火区”: 申请季压力巨大,很容易把焦虑发泄到最亲近的人身上。约定好“非申请讨论时间”,比如吃饭、看电影时绝口不提申请的事,给彼此的感情一个喘息的空间。
预设最坏打算,沟通Plan B: 万一出现一个录一个没录的情况怎么办?提前沟通好备选方案(比如一方Gap一年再申请,或者考虑另一座城市的学校),能有效降低录取结果揭晓时的不确定性和恐慌。

“叮咚——”

凌晨一点,手机屏幕亮起,是女友Bella发来的消息:“我PS又卡住了,感觉自己写得像一坨……” 后面跟了个欲哭无泪的表情包。

我(Alex)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从一堆澳洲大学官网的标签页中抬起头,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课程代码和申请要求几乎要溢出来。房间里只有键盘敲击声和泡面冷却后散发的淡淡香味。那一刻,焦虑感像潮水一样涌上来。一个人申请已经够头秃了,两个人一起,这压力简直是平方级的。

相信这个场景,每个正在经历申请季的留学生都懂。特别是当你的另一半也在同一条战壕里,你们的关系就成了一场大型压力测试。是1+1>2的神助攻,还是大型翻车现场?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聊我和Bella的故事。我们俩,本科双非,均分85+,双双DIY拿下了2024年QS世界排名第14的墨尔本大学热门商科Offer。这条路走得磕磕绊绊,但回过头看,那些吵过的架、熬过的夜,都成了我们最宝贵的勋章。这篇超长干货,不仅有我们的申请经验,还有满满的“狗粮”,希望能给正在迷茫的你,亿点点启发!

神仙眷侣?不,是“难兄难妹”的自我救赎

先来自报家门,让大家有个参考。

Alex(我): 某211大学金融学专业,均分88/100,雅思7.5(小分不低于7),两段券商实习,一段小型咨询公司项目经历。目标是申请金融或管理相关的专业,想去一个金融业发达、生活气息浓厚的城市。

Bella: 同一所211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均分86/100,雅思7.0(写作6.5,口语6.5),在校电视台做过编导,有两段互联网大厂的市场部实习经历。想转专业到市场营销或传媒管理方向,看重学校的创意氛围和行业链接。

你看,我们的背景不算顶尖大神,但也绝非“学渣”。在申请大军里,属于那种努力一下能够到Top校,但一不小心也可能全盘皆输的“中间层”,也是最焦虑的一批人。

我们的梦校出奇地一致——墨尔本大学。为啥?不只是因为它排名高(2024 QS排名14,澳洲第一),更是因为墨尔本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它既有悉尼的繁华,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和咖啡文化。对于学金融的我想找实习,和学传媒的Bella想找灵感,简直是完美的选择。

但问题来了,墨大商学院的申请难度堪称“地狱级别”。尤其对于我们这种211背景的学生,学校会有一套自己的换算标准,通常会比985的学生要求更高。根据往年的数据,墨大的热门商科,比如Master of Management (Finance),虽然官网写的最低要求是加权平均分(WAM)65%,但实际录取的学生,尤其是中国背景的,很多都在88-90分以上。Bella想申的Master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同样是香饽饽,竞争异常激烈。

两个人一起DIY,最大的挑战不是工作量,而是“决策”和“心态”。

情侣申请:究竟是神助攻还是互相折磨?

一开始,我们天真地以为,两个人一起申请,可以分担任务,互相打气,简直是开了外挂。

理想中的我们:一人负责搜集学校信息,一人负责研究文书写法,晚上一起头脑风暴,周末手拉手去图书馆,效率拉满,感情升温。

现实中的我们:为了“悉尼大学还是墨尔本大学”哪个更适合我们,在饭桌上差点吵起来。我从就业数据和金融中心地位分析,力挺悉尼;Bella从城市文化和创意产业氛围出发,死守墨尔本。最后,我们约定,主申墨大,但各自也申请了悉尼大学的对口专业作为保底,这才算达成和解。

这就是情侣申请的第一个坑:个人理想与共同目标的冲突。

我们的解决办法是:“求同存异,底线清晰”。

我们的大目标是“一起去澳洲留学”,这是“同”。但具体到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必须尊重每个人的“异”。我们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用Excel表格列出了各自的考量因素,包括职业发展、课程设置、个人兴趣、城市生活等,并为每个因素打分。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理性地看到了彼此的核心诉求,也找到了重合度最高的选择——墨尔本。

当然,神助攻的时刻也很多。比如,我逻辑性强,对数字敏感,就包揽了所有申请系统的细节核对、送分流程、签证材料清单整理。而Bella是文科生,共情能力和文字功底好,她就成了我们的“首席文书创意官”。

那段日子,我们最常做的就是,在咖啡馆里,她帮我把干巴巴的实习经历写出花来,我帮她把天马行空的想法用STAR法则(情境-任务-行动-结果)串成逻辑清晰的故事。这绝对是1+1>2的时刻。

扒一扒我们的申请细节,作业赶紧抄起来!

光说心路历程太虚,下面全是硬核干货,讲讲我们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第一步:选校定位,别只盯着排名

很多人选校就是打开QS排名榜,从上往下看。我们一开始也差点犯这个错。

后来发现,澳洲大学的专业设置非常细致,同一个“管理学”硕士,不同学校的侧重点天差地别。

我的选专业思路:
我本科是金融,但不想再读纯理论的Master of Finance。我想要一个更偏应用、能接触到企业管理知识的课程。于是我盯上了墨大的Master of Management项目,这个项目下面有很多细分方向(Specialisation)。我选择了Accounting and Finance方向,一是因为它和我的背景最契合,二是课程列表里有很多案例分析和团队项目,非常实用。更重要的是,这个课程受CPA Australia(澳洲注册会计师公会)认证,为我未来的职业道路多铺了一条路。

Bella的选专业思路:
Bella想从传统媒体转向数字营销。她对比了墨大的Master of Marketing和Master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前者更偏向于市场战略和管理,后者则更侧重于整合营销、品牌叙事和创意内容。她去LinkedIn上找了这两个专业毕业的学长学姐,看他们的就业去向。发现Marketing Communications的毕业生很多去了创意机构、社交媒体平台和快消品的品牌部,这正是她向往的。于是,她果断选择了后者。

我们的避坑经验:一定要去官网仔細看每个专业的Course Structure(课程结构)Graduate Outcomes(毕业生去向)。这比任何排名和中介的推荐都重要。

第二步:硬背景死磕到底,软背景“无中生有”

申请墨大这种级别的学校,均分和雅思是敲门砖,没得商量。

均分:我们的均分在85-88之间,说实话,对于申请墨大热门专业来说,并不算特别有优势。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大三下和大四上学期,把所有专业课的分数往死里刷,尤其是那些核心课程。我还特意选修了一门高级计量经济学,并拿到了95分,这在后来写PS的时候成了一个很好的亮点,证明我的数理分析能力。

雅思:墨大商科普遍要求雅思总分6.5(小分不低于6.0),但像Bella申请的Marketing Communications,因为对语言表达要求高,总分要求是7.0。Bella的写作是短板,考了两次都是6.5。那段时间她真的很崩溃。我陪着她,把顾家北的写作书从头到尾过了两遍,每天限时写一篇大作文,然后我帮她检查逻辑和语法错误。我们还坚持每天用英文进行半小时的“主题辩论”,从“猫和狗哪个更适合当宠物”到“社交媒体对社会的影响”,硬是把口语和逻辑练起来了。最后一次考试,她写作和口语都拿到了7.0,总分7.5,比我还高!

软背景(实习/项目):我们的实习经历不算惊天动地,没有在顶级投行或咨询公司。关键在于如何挖掘和呈现。

我的券商实习,一开始我简历上写的是“协助研究员整理数据”。Bella帮我改成了:“运用Python对超过50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将数据提取效率提升了30%”。

Bella的市场部实习,她一开始写的是“负责官方微博的日常运营”。我提醒她要量化结果,她修改后变成了:“独立运营XX品牌官方微博,策划#夏日特调#话题活动,3天内阅读量突破200万,互动量增长150%,为当季主推产品引流转化率提升了5%”。

看到区别了吗?动词+量化结果+关键技能,这是让你的简历和PS脱颖而出的黄金法则。很多经历不是没有,而是你没有好好包装它。

第三步:文书打磨,让招生官看到活生生的人

这是整个申请过程中最耗时、也最能体现我们“协同作战”价值的部分。

墨大的PS要求通常是500-1000字,需要回答几个关键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你具备哪些相关的技能和经历?你的短期和长期职业规划是什么?

我们犯的第一个错误是:套模板。网上下载的模板,语言华丽但空洞,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完全没有个人特色。

我们推倒重来,决定讲自己的故事。

我的PS故事线:
我没有一上来就说我对金融多热爱,而是从我的一次小小的炒股失败经历说起。那次经历让我意识到,仅凭热情和市场消息是无法在金融世界立足的,必须有严谨的数据分析和风险管理能力。然后,我引出我在大学期间如何通过课程和实习,系统地学习了相关知识(这里就用上了我那门95分的高级计量经济学)。最后,我解释了为什么墨大的课程能帮助我实现成为一名“数据驱动型金融分析师”的职业目标,我还具体提到了课程中的一两位教授和他们的研究方向,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Bella的PS故事线:
Bella从她在校电视台做纪录片的经历切入。她提到自己曾经采访过一个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人,她用镜头记录下了老人的故事,并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最终吸引了当地文旅部门的关注。这个经历让她意识到“好故事”的力量,也让她对如何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为有价值的品牌赋能产生了浓厚兴趣。接着,她串联起自己在互联网大厂的实习,说明自己如何将这种“讲故事”的能力应用到商业实践中。最后,她阐述了墨大Marketing Communications的课程将如何帮助她系统地学习品牌叙事和整合营销,实现她成为一名“有温度的品牌策略师”的梦想。

我们的文书来来回回修改了不下十稿。每一次都是:一个人写完初稿,另一个人站在招生官的角度去“挑刺”,问一些尖锐的问题,比如“你这个经历和申请的专业有什么关系?”“你说你能力强,证据呢?”。这种“互相折磨”的过程,让我们的文书逻辑越来越清晰,故事越来越动人。

从焦灼等待到双倍喜悦

提交申请后的等待,是真正的炼狱。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刷邮箱,任何一封英文邮件都能让我们心跳加速。

大概在11月底,我的Offer先来了。墨尔本大学Master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Finance)的录取信静静地躺在邮箱里。我当时激动得从椅子上跳了起来,第一时间冲去抱住Bella。

但喜悦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我的Offer来了,意味着Bella的压力更大了。那几天,她明显变得更沉默,刷邮箱的频率也更高了。我能做的,就是告诉她:“别慌,你的实力绝对没问题,只是时间问题。就算万一……大不了我等你一年,或者我们一起去悉尼。”

提前沟通好的Plan B,在这一刻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它让Bella明白,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是一个整体。

又过了一周,一个寻常的下午,Bella突然尖叫起来。我跑过去一看,是墨大那封熟悉的、以“Congratulations!”开头的邮件。

那一刻,我们俩紧紧抱在一起,过去几个月的焦虑、争吵、疲惫,都烟消云散。那种感觉,比一个人拿到Offer的快乐,要多得多得多。

回头看,这段旅程,我们不仅拿到了梦校的入场券,更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沟通,如何支持彼此的梦想,如何成为更好的“战友”。

所以,如果你也正在和你的另一半并肩作战,别怕。

别把对方当成你倾倒焦虑的垃圾桶,试着把他/她当成你最重要的项目伙伴。

吵架了?冷静下来想一想,你们的敌人是申请的困难,而不是彼此。

感到累了?别硬扛,一起出门散散步,吃顿好吃的,看场电影,给彼此放个假。申请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节奏很重要。

记住,最好的爱情,不是相互凝望,而是一起望向同一个方向。祝你们,都能在申请的尽头,收获双倍的喜悦,然后笑着对彼此说:“嘿,我们做到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546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