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加拿大百万留学大军,你不是一个人!

puppy

你是不是也常常觉得,在加拿大留学这条路上有点孤单?但你知道吗,你其实是加拿大“百万留学大军”里的一员!这个庞大的群体到底长什么样?大家都来自哪里?都扎堆在哪些专业?毕业后是走是留,大家心里的小算盘又是怎么打的?这篇文章会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和故事告诉你,那些深夜赶due的崩溃、找工作的迷茫、对未来的焦虑,你都不是一个人在经历。我们不只聊数字,更聊数字背后我们每个人的真实生活和选择。快来看看,在这百万分之一的归属感里,找到属于你的答案和慰藉吧!

阅读前,请查收这份“剧透”
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聊真实现状。我们想用数据和故事告诉你,在加拿大留学,你经历的迷茫、焦虑和偶尔的孤独感,其实是百万人的“共同语言”。这里没有“轻松上岸”的攻略,只有“原来你也一样”的慰藉。希望你能在这里找到一点共鸣和继续前行的力量。

凌晨两点的多伦多,窗外夜色静得像一幅油画,只有偶尔驶过的车辆划破沉寂。你面前的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还在报着一串又一串的红色错误,Final Project的截止日期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摇摇欲坠。

你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划开手机,想找个人说说话。朋友圈里,国内的朋友们正在晒着热气腾腾的夜宵和热闹的KTV包厢,而在这里的同学,头像大多都暗着,估计也都在各自的“战壕”里埋头苦读。一阵强烈的孤独感涌上心头:我为什么要来这里?这么拼到底为了什么?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么累?

如果你也曾在无数个深夜问过自己这些问题,那么,我想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你其实是加拿大“百万留学大军”里,无比真实又普通的一员。

我们到底有多“庞大”?揭秘百万留学军团的构成

“百万大军”,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夸张?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官方数据。根据加拿大移民、难民和公民部(IRCC)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底,持有有效学习许可的国际学生总数,历史性地突破了100万人大关,达到了1,028,850人。这意味着,走在多伦多、温哥华的街头,每几十个人里,就可能有一个像你我一样的留学生。

这个庞大的群体,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印度是目前加拿大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占据了总人数的约40%。我们中国留学生群体紧随其后,占比约10%,依然是这支大军中不可忽视的核心力量。此外,还有来自菲律宾、尼日利亚、法国等世界各地的同学,共同构成了这个多元文化的社群。

大家最喜欢“扎堆”的地方,毫无悬念是安大略省。超过一半的留学生(约52万人)都选择了这里。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学校多,机会也多。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西安大略大学……这些名校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们。紧随其后的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C省),大约有20万留学生,温哥华的UBC和SFU也是很多人的梦校。魁北克省则以其独特的法语文化和性价比吸引了约10万名学生。

我的朋友Leo,一个来自上海的男孩,当初选择多伦多大学的理由就特别有代表性。他说:“一方面是学校的CS专业排名高,另一方面,多伦多华人多,吃得惯、有朋友,感觉没那么孤单。” 这句话,可能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们远渡重洋,追求更好的教育,但内心深处,依然渴望那份来自同胞的归属感。

我们都在学什么?“卷”在那些通往未来的黄金赛道

人来了,学校定了,那大家都在学什么专业呢?如果你感觉身边大部分朋友都在读商科、计算机、工程或者数据分析,那你的感觉没错。

加拿大的各大教育机构和数据分析报告都显示,商科(包括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等)和STEM领域(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是国际学生最集中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答案藏在每个留学生心里那个没说出口,但又无比清晰的目标里——移民。

加拿大的移民政策,特别是快速通道(Express Entry)系统,非常看重申请人的职业和工作经验。那些在“国家职业分类”(NOC)中被列为高需求、高技能的职业,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移民分数。而这些职业,恰恰大量集中在科技、医疗、工程和金融领域。

于是,一场心照不宣的选择开始了。

我的学妹Sarah,一个特别有灵气的女孩,从小就喜欢读文学、写东西。申请大学时,她拿到了麦吉尔大学比较文学和滑铁卢大学数据科学两个专业的录取。她挣扎了很久,最后还是选择了后者。她半开玩笑地对我说:“没办法,我得对我爸妈的投资负责,也得为自己的未来铺路。先学一门‘能吃饭’的技术,文学梦以后再说吧。”

Sarah的故事不是个例。很多人放弃了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一条看起来更“稳妥”、更“有前途”的路。我们深夜里赶的每一个due,写的每一行代码,做的每一个case study,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好看的GPA,更是在为毕业后那场更残酷的“求职-移民”战役积攒弹药。这种压力,每个选择“黄金赛道”的留学生都懂。

毕业后的十字路口:留下还是回国?一本难算的经济账和感情账

如果说读书是上半场,那毕业后的去留选择,就是决定胜负的下半场。几乎每个留学生,都曾在无数个日夜里反复盘算过这个问题。

想留下的人,目标非常明确:拿到毕业后工签(PGWP),找到一份符合移民要求的工作,攒够经验,然后跳进EE的“池子”里,等待被“捞”。PGWP就像一张通往战场的入场券,根据IRCC的数据,每年有超过10万名毕业生获得这张工签,加入了找工作的大军。

但现实是,这张入场券并不保证你能笑到最后。近一两年,加拿大的就业市场并不乐观。科技大厂裁员、经济增速放缓,让很多本地毕业生都叫苦不迭,更不用说我们这些没有任何本地工作经验的“外国人”了。

我的朋友David,去年从UBC的管理学硕士毕业,手握三年工签,本以为前途一片光明。结果,他海投了三百多份简历,面试了二十多家公司,最好的结果也只是“we will keep your resume on file”。一年过去了,他的工签已经消耗了三分之一,专业工作依然没有着落。为了维持身份和攒工作经验,他现在正在一家奶茶店做店长。他苦笑着说:“我每天都在算分,算自己的CRS分数。现在EE的分数高得离谱,常规抽分动不动就上530、540分。我这点分数,根本没戏。现在就在想,是继续耗着,还是干脆回国算了。”

David的困境,是成千上万毕业生的缩影。留下,意味着要忍受求职的煎熬、高昂的生活成本(多伦多和温哥华的房租已经让人绝望),以及身份不确定带来的巨大焦虑。那条看似清晰的“留学-工作-移民”的道路,实际上布满了荆棘和陷阱。

那回国呢?回国似乎是一条更安逸的路。国内有家人朋友的支持,有熟悉的环境和文化,还有蓬勃发展的市场和机会。但对很多已经在这里生活学习了几年的人来说,回国也意味着放弃。放弃了在这里建立起的朋友圈,放弃了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放弃了对另一种可能性的向往。更重要的是,还要面对国内激烈的职场“内卷”,以及“海归”光环逐渐褪色的现实。

这道选择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一边都牵扯着复杂的经济账和感情账,无论怎么选,都伴随着不舍和遗憾。

在数字背后:我们共同的崩溃、挣扎与成长

聊了这么多数据和选择,但留学生活远不止这些。真正把我们这百万人联系在一起的,是那些无法用数字衡量的、共通的情感体验。

是期末季泡在图书馆,喝着三杯咖啡依然抵挡不住睡意,崩溃地想“我为什么要选这么多课”的瞬间。

是第一次给银行、给移民局打电话,对着一连串听不懂的英文术语,急得满头大汗,感觉自己像个傻瓜的瞬间。

是逢年过节,看着朋友圈里家人团聚的照片,自己却只能煮一碗速冻水饺,强忍着泪水说“我挺好的”的瞬间。

是终于鼓起勇气参加了一个社团活动,却发现本地同学聊的梗自己完全get不到,只能尴尬地站在一旁微笑,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的瞬间。

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社交怪圈”。一方面,我们渴望融入当地社会,锻炼英语,结交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另一方面,巨大的学业压力和文化隔阂,又让我们下意识地退回到由同胞组成的舒适圈。我们一起吐槽、一起赶due、一起吃火锅,在这个小圈子里,我们找到了慰藉和安全感。这没有对错,这只是我们在异国他乡生存下去的一种本能。

一位在滑铁卢读书的朋友曾跟我说:“有时候我觉得留学就像在打一个大型单机游戏。父母是给你充值的NPC,教授是给你发任务的,而PR就是那个终极Boss。你每天刷经验、攒金币,就是为了通关。但这个游戏太孤独了,没有暂停键,也不能重来。”

这段话,可能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们在这条路上,每个人都像一个孤独的玩家,但好在我们玩的是同一个服务器。你的崩溃,你的挣扎,你的迷茫,总有人感同身受。

所以,当你下一次在深夜里感到孤单无助时,请记得:

在你的隔壁公寓,在城市的另一端,甚至在另一个省份,有成千上万个和你一样的年轻人,也在经历着同样的挑战。他们可能也正在为一道算法题抓狂,为一份求职信的措辞而烦恼,为明天是否要给家里打个电话而犹豫。

别把那张小小的枫叶卡,当成衡量你这几年青春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你在这里学到的知识,锻炼出的独立,看到的风景,犯过的错,流过的泪,都是你人生剧本里独一无二的章节。这些经历的价值,远比一个身份要珍贵得多。

试着走出去,哪怕只是一小步。去参加一次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去和超市的收银员多聊两句,去加入一个你真正感兴趣的、而不是“对找工作有用”的社团。你可能会发现,这个世界比你想象的要更友善一些,而你,也比你想象的要更强大一些。

记住,在这场百万人的远征里,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都是彼此的战友,也是彼此的慰藉。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239 博客

讨论